<h3> Dora平时是个很乖巧的孩子,偶然一次,保育老师提醒他收玩具,他意犹未尽,自己抓着玩具生起了闷气,任凭我怎么引导他都不肯松手,最后情绪激动到把玩具掰断了……</h3><div> </div><div> </div> <h3> 离园时,我把Dora叫到身边聊天。我对他说:玩具陪你玩,你没有感谢它还把它弄坏了,你觉得它还愿意跟你玩吗?Dora看着我思考了一下,摇了摇头。我继续说:你把它弄伤了,有没有对它说对不起?Dora看着我,又摇了摇头,然后他一阵疑惑,慢悠悠的说:碗让爸爸吃饭,可是爸爸还把它摔了,也没有道歉……</h3><div> 刚巧离园接他的是奶奶,我把事情告诉Dora奶奶,她说:我儿子是个很温和的人,他不会摔碗的…… </div> <h3> 第二天,Dora爸爸送Dora上幼儿园,主动跟我说起,他就摔过一次碗,没想到被Dora记住了…… </h3><div> 后来,我跟Dora爸爸说,需要赔偿幼儿园的公共玩具(买一个新的来旧的带回去),要求要用Dora的自己的零花钱买,并且明确告诉Dora,这是他自己犯下的错误要自己承担…</div> <h3> Dora事件让我一度沉浸在“家园共育”的深思中。我想,大概,每一个问题儿童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父母。或许孩子的问题,是来自家长的问题,只是很多父母不愿意去看见自己的问题,总是想尽各种办法修理孩子。孩子还小,很多事情大人不说个明白他是自己想不明白什么的,他看到的大人的行为他就会不加筛选的模仿。孩子的社会经验少,他的社会接触面又太窄,父母自然也就成为他们模仿的榜样,也就成了他们最早的、任期最长的老师。这大概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环境。”</h3><div><br></div> <h3> 家园共育,强调家庭和幼儿园一起对孩子进行积极的正面教育。避免,家庭的消极的教育先入为主,幼儿园要被动的、强行的、掰正孩子,这是个事倍功半的过程。</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