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山区生活拾零

退为上策

<h3>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高中毕业即奔赴农村广阔天地,在皖南山区腹地一一石台县兰关公社上石生产队落了户。</h3><h3><br></h3><h3> 同去的五个18岁的女孩子并没有过多地想家、离愁,全国一片红,人人都要上山下乡,都要接受再教育。插队的第一天,即四十二年前的4月8日,时值春暖花开,我们简单地布置了一下房间便游山玩水、熟悉环境去了。我们在当地驻军篮球场打球,玩单、双杠,上山采花、摘野果……那日,客厅、桌子、帐钩上插满了映山红。那几日,我们不用烧饭,挨家挨户在社员家作客,饭香菜美……那些天,我们只干些简单、轻松的农活。最初的日子,我们欢歌笑语,银铃般的笑声在群山中回荡……</h3><h3><br></h3><h3> 第一次走进厨房,我们直奔生活主题一一柴米油盐。山区木柴不成问题,劈成小块的木柴堆的很高。米是分配制,外加工分粮,米桶满满的,油盐也都齐全。看着厨房拐旮旯里堆放着的一大堆黑斑壳毛竹笋,我们明白了,这是队里免费为新知青准备的应急蔬菜,将是后续生活唯一的下饭主菜。园子里的菜才种下去,成熟需要时间。</h3> <h3>  竹笋味美,那要与肉同烧。买肉要走很远的路,公社猪肉紧俏,一个月难得杀一次猪,当时的肉是奢侈品。面对又粗又大的毛竹笋,没有肉,甚至没有咸菜,那笋烧出来很难吃,而我们一日三餐吃笋,一吃就是半个月。<br></h3><h3><br></h3><h3>  因为年青,干活并不可怕,插秧、耘田、割稻及打稻,采茶、锄草、挑土及砍山种植,伐竹、造田、造林及刀耕火种……一年下来,十八般农活拿得起、放得下。</h3><h3><br></h3><h3> 插队时我身高一米六,体重只有102斤,一年后骤增至130斤。年轻的我们属于那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能吃能睡能干活的类型。前面的老知青没走完,招工招生自然轮不到我们,头两年不用考虑回城问题,大家安心农村干革命。那时睡觉不喊不醒,不存在失眠一说。吃的再多再杂,肠胃来者不拒,统统吸收掉,不知何为消化不良。我们什么都敢吃,上山砍芝麻,学着村民将生芝麻捧手心里,吹掉小虫和枯屑,大口大口地吞食。挖山芋、掰玉米,一次生食吃个饱。野生草莓有藤上吊的、地上长的,我们洗都不洗摘了直接放进口中。</h3> <h3>  有一年,听村里人说,邻村一高山上有一片枇杷树,是很久很久以前太平天国兵败时,零星农民军为躲避朝庭官兵追杀,隐居山林种下的。村民告诉我们,果实已经成熟,每年这个时候都有人上山采回大筐大筐的枇杷……得知这一情况,我那不安分的心蠢蠢欲动,经与小组姐妹红霞商量,决定次日登山摘枇杷。</h3><h3><br></h3><h3> 那天我们请了一天假,让一位社员和一个会爬树的小男孩当向导,一大早便出发了。当年因是首批走上这条唯一山道的人,齐腰深的茅草无法快步登山,四个人从背后刀鞘中抽出柴刀,一路挥刀砍草开路,颇费周折耗时2小时达到了目地的。</h3><h3><br></h3><h3> 奇怪的是,一路乔木冲天、灌木丛生,而枇杷园里并未派生出其它物种,地面一如人工园林般干净,要知道,这儿已有相当长的年数了。先人居住过的地方仅留下一点点残垣断壁和一些隆起的小土丘。</h3><h3><br></h3><h3> 那天,一大一小两个村民负责爬树,他们毫无顾忌地砍下一根根结满果实的树枝……我们两个知青则忙着将个儿大的、黄橙橙的枇杷装进几个箩筐……忙完后,几个人席地而坐,拣好的果子痛痛快快地吃了个够。</h3> <h3>  深秋的一天,小组几人外出办事去了,只我一人守在家里。不巧,断菜了,总得有菜下饭,这时的我就像一只灵长类动物为觅食动开了脑筋。</h3><h3><br></h3><h3> 想到春上菜园一角的乱石堆上曾长出一片一人高,青乎乎类似向日葵的植物,想起自己曾问过村民,知道是上届上海知青种的洋生姜……于是,我拿了个小锄头和一个小竹篮走进了菜园。我在已枯萎的洋生姜桔杆下极耐心地清理乱石堆,那天,随着锄头向乱石堆纵深处步步推进,一个个裹着细粹湿土、大小不一的洋生姜滚了出来,一会儿便堆成了一小堆……</h3><h3><br></h3><h3> 小竹篮沉甸甸的,意外的收获让我惊喜不已。此后的几天里,我将姜洗净切片,放入辣酱、青蒜同炒,脆生生、甜丝丝的姜片还蛮好吃,我总算渡过了菜荒期。</h3><h3><br></h3><h3> 听说洋生姜种一次年年发,吃不完吃不尽, 可我挖的太仔细了,第二年原种植洋生姜的地方居然没出一棵苗。</h3> <h3>  记得一个早上,妇女们扛着锄头,懒洋洋、慢腾腾地一个跟着一个去河边的地里锄草,正走着,只见一个社员突然离队向河边快步走去,她很迅速地下了河坎便蹲下身去。</h3><h3><br></h3><h3> 这时有经验的人说,一定是连日多雨河边的枯树上长了香菌,蹲在那儿是摘菌子呢。山里人野外干活常有这样的美事,谁看到的野物归谁所有,一顿美味而已。说归说,享受不到野山菇的人多少有些遗憾、有些嫉妒,干活亦无精打彩。不知不觉地,5分钟过去了,10分钟过去了……直到半小时后那个妇女才立起身子、拎着一个大布兜慢慢地走了过来。</h3><h3><br></h3><h3> 香菇太多,以至于布兜无法扎口,一簇簇白生生的鲜菇摊放在地头引发一阵啧啧地羡慕声……香菇是队长老婆摘的,她挺大方,没有独享大自然的这份馈赠,她动作麻利地将菇分成若干份,一捧一捧地递到每个人的手里……知青小组无例外地亦得到一大捧菇。</h3><h3><br></h3><h3> 那天晚饭的桌子上,一盆毛豆葱花香菇汤鲜美无比,没有一片肉,我们几个喝得头都不抬。</h3> <h3>  用锄头、镰刀绣地球有苦亦有甜,三年里享受过的美味回味至今。这些看似土货、却是当下现代人所追求的美食所不能及的,味道来自原生态的原始山林。</h3><h3><br></h3><h3> 吃过一回烤粽子,那只豌豆粽从火盆里扒出来黑乎乎的,可剥开粽叶香气扑鼻、十分诱人,食后余香绕齿不散。</h3><h3><br></h3><h3> 吃过一次五香灌肠饭,用当地优质糯米浸泡后拌进调料,将加味米灌进猪肠内,两端用细麻绳扎紧蒸煮。熟透后米肠被切成一段一段的,米饭被油浸润着,吃在口中那个香糯、滑爽的感觉呀!</h3><h3><br></h3><h3> 吃过一回猪肉炖萝卜,可不是普通的肉汤,萝卜是农家肥种出来的,地里现拔现煮的,肉是用山上打的猪草、山芋藤之类天然食料喂养的猪肉。加工过程用的小口瓦罐,罐口用薄纸封口,慢火慢炖而成。作为客人,我吃的全是大块的瘦肉,那个酥烂,那个醇浓的肉香味儿……食者不是品,而是不折不扣地吃。</h3><h3><br></h3><h3> 还有糯米芝麻粑粑,我们砍山、烧山,用刀耕火种生产出的黑芝麻粒粒香浓,纯属天然产品,又甜又香的粑粑入口即吞进肚里。</h3><h3><br></h3><h3> 野猪肉的味道同家猪差不多,且肥少瘦多,在山村曾美美地吃过几次。听说野猪并不难捉,山民在野猪出没的地方下套子,听到山上一声闷响,两个壮劳力顺着血迹即轻而易举地将奄奄一息的猪擒住、抬回,于是,全村家家户户吃野猪肉。</h3><h3><br></h3><h3> 思念山野美食。</h3> <h3>  为了一日三餐,我们养猪、养鸡、种菜园,为了生存,我们干农活、学技艺……扎扫帚就是我们的一绝,山里人不用买扫帚,就地取材自己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干的活儿。</h3><h3><br></h3><h3> 知青没必要向别人伸手,自力更生依样画葫芦。那日,我和红霞商量好了学扎帚子, 我们用了半天时间在一个山坡上各割了一大捆茅草芯。那种草有一人多高,一蓬一蓬地长着,割的时候踮起脚,用弯刀一次能揽到七、八根,割起来挺快,就是两个姑娘家隐入深深的草丛心虚胆怯,至今仍佩服自己当年的胆量。</h3><h3><br></h3><h3> 茅草柔软,是盖茅屋的好材料,它的内芯在秋季直直地长出来,顶端结一穗,开的花如同蒲公英的花絮随风飘逝。花儿落尽即可割下来扎笤帚,早不行,晚了枯竭了也不行。</h3><h3><br></h3><h3> 知道一梱材料能扎多少笤帚吗,足足50把呀,这是用不完的,我找机会带回家中。那一年,母亲办公室的同事、左右隔壁邻居都用上了我扎的扫帚。</h3> <p class="ql-block">  花甲岁数了,不愁吃不愁穿不愁没钱花,缺什么,缺的是当年的那股子劲儿,缺的是当年的那副好身体。如今身上这痛那痛,吃嘛嘛不香,还有失眠苦难当……若时光倒流,我宁可回到十八、九岁的艰苦岁月,情愿从头开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春活力四射,放哪在哪儿生存,放哪在哪儿散发光和热的能量。青春一去不复返、万金换不回,唐朝女皇武则天暮年曾哀叹:朕愿用半壁江山换回几岁青春而不可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春似歌,忘不了虽苦犹甜的知青岁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附:南京老同学一粒沙点评</p><p class="ql-block"> 看完你这篇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文章,心情不错一一自由的天地、自由的家园,你兴致勃勃地上山采摘枇杷,享受队长老婆分发的野山菇,心情愉快地学习绑扎笤帚,还捎带给家人和邻居,末了还来道萝卜炖肉,犹意未尽,还想重返那段岁月。</p><p class="ql-block"> 对这篇文章的总体感觉是: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艾林讲那过去那美好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你的生活充满阳光是时代赋予的,也是天经地义的,是历史的潮流,也是不可抗拒的。</p><p class="ql-block"> 而今物质生活丰厚,心态也不错,当年的人和事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随着我们笔尖转,而不是相反。衷心地希望看到你更多更好这样的文章,它能让我们彼此欢乐前行。</p> <h3>  </h3><h3> 42年前我的上山下乡通知书</h3> <h3>  这是95年途经落户过的上石队下车留的影</h3>

我们

知青

枇杷

生姜

锄头

乱石堆

野猪

岁月

干活

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