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声鶗鴂画楼东,魏紫姚黄扫地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多谢花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h3><h5> </h5><h5> ——宋 • 苏东坡咏芍药诗句</h5> <h3> 牡丹已残,花事寥落,只有绰约多姿的芍药,殿春而开,衬托着万绿成荫的原壑、山谷、沃野和公园,使得这暮春景象,别有一番情致。所以唐宋人称芍药为“婪尾春”,把它当作筵席中的最后一杯美酒。</h3><div> 芍药和牡丹是一对姊妹花,色态相似,但芍药是草本,牡丹是木本,所以过去人们又叫芍药为“草芍药”,牡丹为“木芍药”。芍药迟牡丹后约一个月开花,单生枝梢,花放浓艳,妩媚多姿,因而又名“娇容”、“艳友”,自是名副其实。远古时代,男女在交往中就以芍药作为结情之约,人们在离别之际,也以芍药相送,表示惜别之情。所以,芍药古名又叫“将离”、“离早”、“可离”。足见芍药之艳美多么惹人珍爱和留恋了。我看了好几种版本的《群芳谱》,都以浓墨重彩的记载了古代芍药以扬州最盛,苏东坡说“扬州芍药为天下冠”,芍药又叫扬花。扬州芍药的栽培格外繁盛,宋朝蔡繁卿在扬任太守时,每年要举办万花会,展出的花有千万余枝,仅朱氏花园南北二圃就栽培五、六万株。禅智寺有个很大芍药园,还设有芍药厅,“聚有州绝品于其中”。所谓扬州芍药,主要是以扬州为中心,“自广陵南至姑苏,北入射阳,东至通州、上海,南至滁、和州,数百里间,人人厌观矣。”在苏南、苏北、皖南、皖北的广大地区,都有广泛栽培。到明代,北京也成为芍药栽培的一个中心……芍药的品种大约不下于200个。比较名贵的,黄色的有御袍黄、金带围,红色的有冠群芳、红霞映日,粉红的有胭脂点玉、杨妃出浴,紫色的有乌龙探春、砚池漾波,白色的有玉逍遥、青山卧雪等,其中以黄色品种最为名贵,但也不多见。</div><div> 芍药既是姿色娇艳,自然又成历代诗人们吟诵的题材。“芍药绽红绡,巴篱织青锁。繁枝蹙金蕊,高焰当炉火。剪刻彤云后,开张赤霜裏。烟轻琉璃叶,风亚珊瑚朵。受露色低迷,向人娇婀娜。……”这是唐代诗人元稹的诗。他形容芍药的色彩跟炉火一样鲜红,跟珊瑚一样艳美,婀娜多姿,娇柔欲堕,生动地写出了芍药的特色。现在宝鸡街面上也有不少的芍药施卖者,买芍药的年轻恋人居多。不过,摘花也要有选择,最好是带着露珠含苞欲放的花蕾,叶笼晨烟,花含晓露,赏之大有“有情芍药含春泪”的妙处,美不胜收,令人陶醉。</div> <h5>注释:</h5><h5></h5><h5> 芍药和牡丹宛如孪生姐妹,花型相似,花期相近,很久都没有分清这二者的区别。后看了不少有关牡丹和芍药方面的知识,才终于弄明白她们有什么不同,除了芍药是草本、牡丹是木本;牡丹的叶片宽、芍药的叶片狭窄;牡丹的花期早,芍药花期稍晚这些学术区别之外,我觉得最简单的区分办法就是牡丹花贴着枝干开放,芍药的茎伸出7~8厘米,花朵开放在茎的顶端。牡丹与芍药同属毛茛科芍药属,国际上对二者是不区分的,二者的英语名字都是peony。就是在中国的古时候,牡丹和芍药也是不分的,后来才有了木芍药和草芍药的说法;再后来,木芍药就成了牡丹,草芍药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芍药。其实区分这些本也没有什么意义,只是那段时间我对花花草草兴趣颇浓,凡见到的花,都喜欢弄个明白而已。</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