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素养的研究

周小小

<h3>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计算。计算能力,简单地说,就是指学生计算时正确率、灵活性的高低。上学期,我们就学生计算能力低下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并初步探究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在上学期理论的支持下,本学期主要进行的是课堂实践,下面我主要谈谈在备、上、批、辅、考几方面我们的做法。</h3> <h3>根据所学内容的需要,我们在课前设置了口算练习,每节课少则一分钟,多则三五分钟,经常性地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受影响,因此采用“短时、少量、多次”的口算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最易见成效。</h3> <h3>新授课之前加入前一天作业中的易错处,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并改错。几节新授课后,在练习课中安排一节专门以改错类型的课,以巩固、运用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目的是及时针对学生作业中输出的错误信息,集中分析订正,使学生在改错中化知识为能力。</h3> <h3>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计算容易出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书写整洁,格式规范,字迹端正,这样才能避免“看错”毛病的发生。</h3> <h3>其次,要培养他们做题时的耐心,算后检查的学习习惯。计算时要采取“一步一回头”的方法进行自我检验。要求学生计算时做到三核对,一是题抄完后要与原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核对,做到一字不差;二是列完竖式后,要把竖式中的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做到上下一致;三是抄完得数要把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做到万无一失。这样学生就每步必验算,一步一回头,及时检验,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正确。在用竖式计算时,学生经常会忘记在横式上写得数,因此,一年级要求学生在核对得数以后,在横式的得数后面画对号确认。就是这个小小的举动,学生忘记写得数的现象几乎就消失了。</h3> <h3><font color="#010101">在辅导学生方面,老师们也有独特的心得体验。郭雪老师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充分发挥小组的力量,各小组根据组员的学习情况,在小组内自主布置计算练习,并自主批阅,效果良好。</font></h3> <h3>赵佳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口算的兴趣,调动孩子们口算的积极性,采取了“少儿存折”的评价奖励机制。学生把每次口算的成绩以储蓄的方式存入,积累到1000道题的时候到老师处领取积分卡,根据积分卡领取相应的奖励。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孩子们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就连家长也很有兴致。102班的口算也从学初的7分钟平均62道,提高到了现在的平均85道。</h3> 纪梅老师发挥家长的监督职责,让学生自己整理错题,家长监督签字,并做相应的练习。“改错”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分清了错误原因,改正了错误,还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找出预防再出同类错误的方法,达到预防效果,教育学生对这些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div>改错练习对学生是一个有坡度的要求: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改正→总结出预防同类错误的方法。 </div> <h3><font color="#010101">三到六年级利用每周进行的通关比赛,重点进行了计算能力的训练,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一二年级定期进行7分钟口算比赛,在比赛中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font></h3> <h3>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在学生中进行了调查问卷。</h3> <h3>通过调查问卷,我们把一到六年级的易错题目进行了整理。</h3> <h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该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以养成教育为立足点,了解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为台阶,努力减少计算错误,逐步培养计算素养,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事,也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