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徒步拉练登华山

美友1154148

<h3><br /></h3><h3>1964我在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入伍当新教员。学院为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配合经典战史学习与分析,考虑到我们这些"城市兵"特别需要锻炼,特安排我们&quot;徒步拉练"上华山。</h3><h3> 我们带两天干粮,和一壶水,一个宿营的背包从西安坐火车到"华阴站",下车后就开始徒步"拉练"上华山了。</h3><h3> 当时没缆车时"自古华山一条路",上山的人是探险、冒险,每年登华山都会有人跌下山崖,发生伤亡事故。上得去、下得来的人都是"英豪";</h3><h3> 如今开了复道又有了缆车,叫"而今华山三条路",上山的人是游玩、赏景,相对安全多了,下得山来当然也"自豪"。</h3> <h3>  这是当年上华山发的一张路线图,我保留至今。</h3><h3> 从华山山脚玉泉观开始登山了,我们经过玉龙桥、五里关、到达华山第一关——石门,过第二关——铁门,再到第三关——青柯坪稍作休息。再由青柯坪东折,跨石拱桥、绕东道院,沿阶约行1公里,悬崖绝壁就挡住了去路,这就是有名的&quot;千尺幢&quot;。</h3><h3> 在千尺幢的下端,一块大的"回心石"就在面前。再往上行走山道更加险恶,有传说"游华山者,志弱者至青柯坪而止"。劝人回心转意,作为战士决没有回头的选择。</h3> <h3>  过了回心石后我们到达华山天险咽喉的咽喉"千尺幢和百尺峡",这就是第四关——"太华咽喉",这是华山的第一条险道。</h3><h3> "千尺幢"是在山崖极陡处开出的一条小路,盘旋于悬崖峭壁之上。有石阶370余阶,每级石阶的宽度只容勉强侧放脚掌,道路宽度只能容纳一个人上下。游人需手握铁索,手足并用,沿陡峭的山路攀登。千尺幢形如裂隙,四壁直立,凿石为梯,游人经此,如同在一斜井中穿行,向上看为一线天,往下望如深井,上面唯一的一个出口名曰"天井"。&nbsp;</h3><h3>电影《智取华山》中,盘踞华山的蒋残匪用一块厚钢板把洞口一盖,登山道路完全切断,无路可走。守匪头目说:"这里用迫击炮弹都轰不开,看共军怎样上山"。我身历现场真体会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就是这块钢板把他们的警惕完全盖住了。</h3><h3><br /></h3> <h3>  我们爬出"天井"本来松了口气,可一看前面长长的石梯——百尺峡,我的心又紧了起来 。<br /></h3><h3>百尺峡 没有"千尺幢"那么长,仅46米,石阶91级,但更陡、更危艰。</h3><h3> 明朝的顾端木诗曰:"幢去峡复来,天险不可瞬。虽云百尺峡,一尺一千仞"。我们被峭立的石壁夹在中间,抬头看,上有悬石,似乎随时都会落下来,回头看,身在虚雾飘渺间。我们的拉练队伍后面的人头顶着前人的屁股,一个接一个,手脚并用地爬过了群仙观,看!宿营地北峰就在前头。</h3><h3> 北峰海拔1614米,有云: "四面悬绝,上冠景云,下通地脉,巍然独秀,有若云台",因此又名"云台峰"。唐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北峰是登临其它四峰的要冲,低于其它几个峰,但山势险峻非常,三面绝壁,只有一条山岭通向南面,形势十分险要,是易守难攻之地。"智取华山"的智取就是奇兵先夺取北峰的。 </h3> <h3>  在北峰看完日出后,我们列队向南折,经擦耳崖,过上天梯,是一长岭,莽莽苍苍,笔直插天,好像苍龙腾空,所以被称为"苍龙岭"。岭上的台阶只有2尺多宽,两旁万丈深壑,势陡如刀削斧劈。岭脊上下高差约500米,坡度极陡峭,人拉着铁练走在鱼的脊背之上。在这里遥望青松白云,即使无风,耳边仍有呼呼风声,我抓紧铁练的手冰凉冰凉,真是:"一直往前走,不要往两边看,否则你就会融化在蓝天里"。"苍龙岭"实在难上难下!</h3> <h3>  好艰苦爬走完了过了"苍龙岭",通过华山第五关——金琐关后我们到达中峰</h3><h3>  中峰也叫玉女峰,它略低于东、西、南峰,海拔2042.5米。相传当年秦穆公之女"弄玉"到十六岁时,一天晚上弄玉公主在楼上用笙吹一曲"凰寻凤"。忽然,从东方传来阵阵萧声。也是"凤求凰"。一会儿,云中飘来一位美貌的少年,自称是华山明星崖萧史,而后飘然而去。公主却一见钟情,昼夜相思。穆公就让萧史与小公主结成夫妻。一天萧史对弄玉公主说:"我想回华山修道,不知公主意下如何?"公主欣然答允。二人便乘龙跨凤,不辞而行,飞到华山明星崖。后人在此修建了"引凤亭",在山峰上修建了"玉女祠"。离开中峰 我们登上东峰</h3><h3>  东峰,又名朝阳峰,海拔2090米,峰顶有一平台,从远处看像一个夹着翅膀的老鹰一样,又名鹰嘴岩,居高临险,视野开阔,是著名的观日出的地方,人称朝阳台。东峰由三个峰头组成,朝阳台所在的峰头最高,玉女峰在西、石楼峰居东</h3><h3>朝阳台附近的清虚洞前有一孤峰,峰顶上有铁瓦亭一座,铁棋一枰,据说宋太祖赵匡胤曾在这里和陈抟下棋,棋败,将华山输给陈抟,亭遂得名"赌棋亭"。</h3> <h3>离开东峰我们到达南峰。</h3><h3>南峰海拔2160.8米,为华山最高峰。南峰由两个山峰组成,一名松桧峰,这里长有许多松桧树而得名。一个叫落雁峰,这是由于山太高,大雁到这里也飞不过去。北宋名相寇准曾赋《华山》一诗:&quot;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quot;。 在南天门外,是华山著名险道之首&quot;长空栈道&quot;。栈道路分三段,出南天门石坊至朝元洞西,路依崖凿出,长20米,宽二尺许,是上段;折向下行,在崖隙间横贯有铁棍,形如凌空悬梯,游人须挽索逐级而下,称之&quot;鸡下架&quot;,是中段;西折为下段,筑路者在峭壁上凿出石孔,楔进石桩,石桩之间架木椽三根,游人至此,面壁贴腹,脚踏木椽横向移动前行。</h3> <h3>  长空栈道道开凿在南峰腰间,上下皆是悬崖绝壁,铁索横悬,由条石搭成尺许路面,下由石柱固定。由于栈道险峻,故当地人有&quot;小心小心,九厘三分,要寻尸首,洛南商州&quot;之说。这里只是探险之道,并非登山必由之路,胆小的游客观望一下即可,体力和胆量没有把握则不要轻易冒险。所以石刻上不少警告之语,如&quot;悬崖勒马&quot;等。</h3><h3> 还好那时20来岁的我们设有恐高症,心脏还可以,谁也不能在学生兵中示弱,我们也是胜利者。离开南峰我们终于到达西峰</h3> <h3>经过学习我才知道《智区取华山》电影基本上忠实于史料。但故事片不是记录片,它和史料最不同的是:并没有发生过片尾西峰敌人冲下苍龙岭的那场紧张又精彩的战斗,也没有匪首夫妇在舍身崖边被攻上西峰的解放军活捉的情况。实际是:解放军夺取北峰后,向下夺取了北峰以下的所有据点。接着派人到西峰劝降。韩子佩早就知道,除了投降没有其它出路,答应缴枪投降,最后韩子佩率部下百余人到北峰投降。</h3> <h3>我们在北峰住宿的当晚请了了当年帮助小分队看守俘虏北峰的小道人,这时已经成为真武宫的道长了,他给我们讲了参加拍"智取华山"电影外的真实故事。当时的革命电影和观众都需要一个完美、胜利的高潮结尾,影片创作了最后西峰敌人冲下苍龙岭被打得纷纷掉下悬崖,最后解放军吹响充锋号,冲上西峰的那场紧张、精彩、辉煌的战斗。其实将匪军根本没有冲下苍龙岭的斗志和胆量。从单纯军事指挥的战术角度讲,苍龙岭的地形是一条鱼脊梁似的光秃秃山道,两边都是悬崖,人走上、走下都要抓住两边的铁练才行,哪一位指挥官敢派战士硬冲下来或硬攻上去,一挺机枪就被封死了,在毫无遮掩的鱼背上上冲,谁都是活靶子,去白白送死。</h3><h3>电影中冲下苍龙岭的敌人被打得纷纷掉下悬崖,那是穿上匪军军装内绑石头的草人。</h3> <h3>西峰,海拔2082米,为一块完整巨石,浑然天成。西北绝崖千丈,其陡峭巍峨、阳刚挺拔之势是华山山形之代表,因此古人常把华山叫莲花山。</h3><h3>山顶翠云宫门口有巨石形状似莲花瓣覆盖石上,顶部刚好生长了一棵松树,好象莲花的莲蓬一样,古代文人多称其为莲花峰、芙蓉峰。徐霞客《游太华山日记》中也记述:&quot;峰上石耸起,有石片覆其上,如荷花。&quot;。李白也有诗句:&quot;石作莲花云作台&quot;。</h3><h3> 斧劈石的北边有一巨石名&quot;摘星石&quot;,寓意在此处伸手即可摘星,所以这里石刻有&quot;青天在握&quot;、&quot;高可留云&quot;、&quot;独立振衣&quot;等。明清时期,王来宾游山至此,留下的《摘星石》诗曰:&quot;我来共上摘星石,奇石凌峰应上台。举手欲摇星斗近,云堆石下即蓬莱。&quot;西峰的西北面,直立如刀削,空绝万丈,人称&quot;舍身崖&quot;,又名&quot;守身崖&quot;,有摩崖石刻的大字。最北边是杨虎城1931年来华山时建的杨公塔,塔身六面,分别书有&quot;一览众山小&quot;、&quot;造化钟神秀&quot;、&quot;俊拔在寥廓&quot;、&quot;西镇何崇穷&quot;、&quot;如此方为岳&quot;。</h3><h3>西峰翠云宫是神话传说宝莲灯的发生地.有一巨石好象被斧子劈成两段,下面的空隙好象女子躺过的痕迹,鳆乳具全,旁边有个斧子上面写着:&quot;仙家宝斧.七尺有五,赐与沉香,劈山救母&quot;。宋名隐士陈抟在他的《西峰》诗中就有"寄言嘉遁客,此处是仙乡"的名句。</h3> <h3>离开西峰我们立即按原路下山。原来我以为下山容易一些,可是经过两天拉练式的行军,虽然我们"革命意志坚定"但我的腿不太坚定,凡是能小跑下山的地方,指导员就喊"跑步",其实下山是越慢我的腿肌肉越酸,还是扶好铁练小跑小跳着下石梯好一些也快一些。徒步拉练上华山的经历给了年轻的我极大的锻炼和考验对以后的工作生活帮助太大!难以忘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