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之光 师之魂 巍巍我蜀光精神(一)

XYZ

<h1>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蜀光工作的老一辈教师,他们是一批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中很多人几十年没有升过工资,没有升过职称,没有拿过奖金,没有得过各种荣誉称号,他们中一些人在政治上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他们虽经历风风雨雨,但始终不忘初心,无私奉献,在蜀光历史上写下了闪耀着"公能"光辉的一章;在蜀光学生,在年轻一代蜀光教师和蜀光孩子(教工子女)心中立下了一座丰碑!</h1><h1><br></h1> <h1><br></h1><h1>蜀光中学校训:<br></h1><h1>尽心为公 努力增能</h1> <h1>  "公能"校训由教育家张伯苓为南开系列学校制定。1938年蜀光中学喻传鉴校长据此提出以"尽心为公,努力增能"为蜀光中学校训,并亲笔书写了这个校训。<br></h1><h1> </h1> <h1> </h1><h1><br></h1><h1><br></h1><h1>蜀光校歌<br></h1><h1> 歌曲来自德国民歌圣诞树,歌词改编自南开大学校歌歌词。<br></h1><h1><br></h1> <h1><br></h1><h1><br></h1><h1>蜀光校徽</h1> <h1>  校徽色彩由紫色和白色构成,紫色意旨"紫气东来",白色意旨"出淤泥而不染"。校徽中两个正方形和八个角代表来自四面八方的人都来到蜀光求学,寻找救国道路。</h1> <h1><br></h1><h1><br></h1><h1>美丽蜀光校园</h1><h1>五十年代蜀光校园全景图</h1><h1>(高54级校友诸有韬绘)</h1> <h1>这是我们小时候蜀光校园的真实写照。<br></h1> <h1><br></h1><h1>今日蜀光中学全景图(网络照片)</h1> <h1>  我们的父辈们在这里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蜀光学子!他们中很多人已将生命永远融入了这片土地!</h1> <h1>蜀光师魂</h1><h1>九十年代退休教职工全家福<br></h1><h1>夕阳无限好,花甲古稀第二春 </h1> <h1>前排左起 &nbsp;</h1><h1>王淑芬 李长福 刘文理 曹玉阶 周历将</h1><h1>陈仲贤 郑继鹏 李英华 钟朗华 顾瑶琴 &nbsp;&nbsp;</h1><h1>费舜东 颜绍玉 刘庭荣 马介如</h1><h1>第二排左起&nbsp;</h1><h1>李明高 王典崇 刘思杰 熊成秀 <b> </b>王世远&nbsp;</h1><h1>丁紫兰 徐瑾中 罗玉芳 张 彤 向惠明</h1><h1>王琼兰 王文芬 周婉玲 陈淑琼 黄玖银&nbsp;</h1><h1>肖学正 魏全蓉 游淑琴</h1><h1>第三排左起&nbsp;</h1><h1>栾懋兰 严佩宝 李慧聪 金大怀 邱仲权</h1><h1>黄明志 吴朝万 何向奎 郑伯勋 王济珍</h1><h1>兰瑞勲 於玲玲 章若琴 冯俊兰 卢志芬</h1><h1>黄荣华 王成玉 邓崇恩 赵淑珍<br /></h1><h1>最后一排&nbsp;</h1><h1>陈淑琴 廖旭川 倪国祥 肖明湮 马永正&nbsp;</h1><h1>杨振家 李发生 陈永棋 杨超能 杨松荣&nbsp;</h1><h1>薛华伦 谢 复 穆显南 蒋志娴 吴忠模&nbsp;</h1><h1>刘淑伦 王德勤 王烈辉 朱天慧 马大勉&nbsp;</h1><h1>刁学文</h1><h1>照片拍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现在许多长辈已离我们而去,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h1> <h1><br></h1><h1><br></h1><h1>师生情谊浓</h1><h1> 每年都有许多老校友回访蜀光。</h1><h1> 是什么吸引着他们?</h1><h1> 是蜀光这个令他们自豪的母校,是蜀光这批令他们敬重的老师。</h1><h1> 学生的话:</h1><h1> 感谢你们对我们的培养教育。当我"长大后成了你"才懂得了你们的崇高伟大。我们无论飞多高,无论走多远,永远心系蜀光,永远牢记师恩重如山!</h1> <h1>八十年代老照片 </h1><h1>小操场上师生合影,留下永恒的纪念。</h1><h1>第二排左起:</h1><h1>曹玉阶 金 石 熊成秀 马介如</h1><h1>刘心舟 王英培 罗忠智 李传宗</h1> <h3><br></h3><h3><br></h3><h1>五九级校友毕业四十周年回母校师生合影</h1><h1>99年4月</h1> <h1>时光流逝,师生情更浓!<br /></h1><h1>前排左起 </h1><h1>李英华 熊成秀 费舜东 谢 复 罗齐亮 &nbsp;</h1><h1>周凤皋 陈仲贤 喻振南 向惠明 曹玉阶&nbsp;</h1><h1>陈永棋 李志道 黄思源 刘庭荣</h1><h1><br /></h1><h1><br /></h1> <h1><br></h1><h1><br></h1><h1>蜀光中学初五二级,高五五级师生团聚留影。99.12.23</h1> <h1>前排左起:<br></h1><h1>曹玉阶 刘文理 孙遐龄 罗齐亮 王英培&nbsp;&nbsp;</h1><h1>陈永棋 罗成基 陈仲贤&nbsp; 杨锦华&nbsp; 李志道&nbsp;</h1><h1>周文锐&nbsp; 谢 复&nbsp; 马介如&nbsp; 钟朗华&nbsp; 费舜东&nbsp; </h1> <h1><br></h1><h1><br></h1><h1>童心未泯—老人们的儿童节</h1><h1>长辈们的退休生活丰富多彩,其中最别具特色的是集体欢度儿童节。</h1> <h1>  老人过儿童节,这是蜀光老人们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独创 六一这一天,她们带着自己亲手做的菜,在校园聚会,为满十的蜀光老人过集体生日。也因此留下了这些珍贵的照片。 </h1><h1> 蜀光孩子的话:孃孃們的精神面貌真棒!</h1><h1><br></h1><h1><br></h1><h1><br></h1> <h1>九十年代儿童节</h1> <h1>年轻的心态,孩子般的笑容,永远温暖着我们的心。<br></h1><h1> 蜀光孩子的话:第一次看到这些照片,里面有熟悉的老师和邻居孃孃,叔叔,伯伯,自己的父母,他们的笑容面孔引起了好多回忆。</h1> <h1><br></h1><h1><br></h1><h1>2004年欢度儿童节</h1> <h1>笑意写在脸上,红花佩带胸前,生日快乐!</h1><h1>(拍摄者 蜀光教师颜建中)</h1> <h1><br></h1><h1><br></h1><h1><br></h1><h1><br></h1><h1>杨松荣老师和肖学正老师夫妇<br></h1> <h1>九十二岁高龄,鹤发童颜的时尚老先生</h1> <h1>蜀光记忆:我家的蜀光情缘(节选)</h1><h1>(2017.05.02)</h1><h1>作者:初六六级1班 杨春蓉</h1><h1> 我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对蜀光中学有了深深的向往,期盼着有朝一日,能成为一名蜀光的学生。</h1><h1> 我母亲今年已是92岁高龄了,从我们很小的时候起,就记得常挂在她嘴边的话,说她早年曾参加过修建蜀光中学。<br></h1><h1> 我们家兄妹四人,我的大哥是蜀光初60级、高63级的学生。说起我哥上学的经历,不得不说说我哥的班主任老师——杨松荣老师。我哥1960年初中毕业后考上了本校的高中。那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考虑到我家的困难,我哥就不想读高中了,打算在家种地干活,帮助父母养家。眼看学校报到注册的时间就快过去了,有天晚上,家里来了一位客人,个子高高的,操一口浓浓的荣县话。后来才知道是我哥的老师,姓杨。在我家方桌上的煤油灯下,杨老师苦口婆心地给我父母做工作,又反复劝说我哥。老师说了很久、很多话,终于把我父母和我哥说通了。第二天我哥就去学校报了到,开始了他的三年高中生活。如若不是杨老师不辞辛苦地来到我家,我哥就真的放弃了上高中的机会,也就没有了考上大学(西师)的结果了。后来我哥也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们全家都很感激杨老师。那个年代的老师真的是很敬业,对学生的关怀无微不至,工作尽心尽力。<br></h1><h1> 五十多年过去了,但当年那一幕,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当年年仅10岁的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勤奋学习,一定要到有这样老师的学校——蜀光中学去上学。就这样,在我哥高中毕业的那年——1963年,我也幸运地考上了蜀光中学,更有幸的是我成为杨松荣老师的夫人——肖学正老师的学生,这真的是三生有幸了。<br></h1><h1> 再后来,我的两个妹妹也先后成了蜀光的学生。至今我们都对母校有着不一般的深深的情思和眷恋,我们都为自己是蜀光的儿女感到骄傲和自豪。<br></h1><h1>(文章和照片来源:蜀光老三届2018)</h1> <h1>和老同事共享充实快乐的退休生活。</h1> <h1>游览祖国好山好水</h1> <h1>大礼堂前,绿草坪上,处处都是蜀光情</h1> <h1>学生的成才是你们莫大的欣慰;</h1><h1>学生的祝福是你们莫大的幸福!</h1> <h1>携手并肩,双双走进人生九十春!</h1> <h1>此情此景多么感人!祝你们健康长寿!</h1> <h1><br></h1><h1>金石老师和黄裕文老师夫妇</h1> <h1>金石老师</h1> <h1>女儿的话:亲爱的爸爸,这是蜀光高五九级六班全体同学在1992年春节写给你的,这是对你的最好的纪念!</h1><h1> </h1> <h1>蜀光高五九级六班全体同学在1992年春节写给曾经的班主任金石老师的信,全文如下:&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1><h1> </h1><h1>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br></h1><h1> &nbsp;</h1><h1> 先生是我们高二年级时的班主任。先生贫穷,先生沉默,我们的老师当中,先生最平凡。</h1><h1> 五八年后八五年,先生成都一学生遇到重庆一学生,问: 中学辰光已经遥远,难以回望,你至今不能忘记的人是谁?答案竟是先生!以后,同一问题又问过许多同学,自贡的、广汉的、珠海的、北京的……答案始终如一,仍是先生。</h1><h1> 记忆里,先生岂只贫寒,更担着恶运。可先生沉默,不说痛苦,只捧出爱心,一如先生姓名。日久天长,先生姓名化作先生纯粹的人格,深刻在每个学生心头,再抹不去。</h1><h1> 先生生前没有钱财,逝后没有名声。然而,雷霆和闪电都只瞬时,那无声无息的石,却长在,一如我们的记念。</h1><h1> 这分记念不会使人富有。但是,万亿钱财买不到真诚的爱意,显赫声名也未必能拥有它。</h1><h1> 一次课堂上先生提问,我们举手争说知道。先生和蔼地说 :知道就好,不必讲出来。</h1><h1> 我们长大以后,终于掂出先生人格的分量。只是遵嘱不讲。一支无声的曲,无字的歌,不是勋章,不是丰碑,只是每年正月初四一杯和泪的酒。</h1><h1> 语曰: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先生呵,这杯浸透我们奉献给你的无限的尊敬,您能与我们同干?</h1> <h1>思蜀亭前留影</h1> <h1>60周年校庆,老蜀光人相聚</h1><h1>从左至右:罗齐亮 金石 郭书池 何光耀</h1> <h1>黄裕文老师</h1> <h1>青春,清纯</h1> <h1>五十年前的生物组老师们:</h1><h1>黄裕文 刘思杰 罗忠智 刘文理</h1> <h1>黄老师、罗齐亮老师夫妇和金小文两代蜀光教师校园留影。</h1> <h1>2014年与老同事老朋友在蜀光校园喜相会。从左至右 费舜东 刘名一 吴吉兰 黄裕文 于玲玲&nbsp;金小文 周婉玲</h1> <h1>发自内心的喜悦,欢享天伦之乐!<br></h1><h3><br></h3> <h1>我们都是蜀光人,喜气洋洋,共度蜀光九十周年校庆。</h1> <h1>2017年5月16号,两位蜀光老教师相聚。她们都是九十多岁的高龄老人了!为她们祝福!</h1><h1><br></h1><h1><br></h1><h1>刘心舟老师<br></h1> <h1>通晓古今,蜀光中学语文泰斗级教师,堪有大师风范,为师生所敬仰,被尊称为"刘老"。</h1><h3><br></h3> <h1>刘名一老师(蜀光高1945级)的父亲是蜀光中学老教师刘心舟。罗达仁老师出版的小说《灵魂劫》中写了一位风流倜儅一身正气的老教师对反右整人十分反感,跳了出来训斥整人的人。批判他时,此老一反过去的不居小节、不讲穿着之习,剪去长发、脱下长袍、身着白衬衣,往台上一站,大义凛然,全场震动。小说中此老的原型就是刘名一老师可敬的父亲。(陈淑琼老师文)</h1> <h1> 观刘老旧照感怀</h1><h1 align="left"> 吴克让</h1><h1 align="left">蜀光讲台多才俊,儒雅刘老传美名。</h1><h1 align="left">呕心沥血教国语,丝尽烛干织师魂。</h1><h1 align="left">元老矍铄存佳照,润泽历代蜀光人。</h1><h1 align="left">高举公能校训旗,再创辉煌喜迎春。</h1><h1 align="left">(吴克让 蜀光退休教师)<br></h1> <h1>刘老和刘师母,五十年代在蜀光教师宿舍家门口。</h1> <h1>这是一张拍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珍贵照片。</h1><h1>有人说,这是蜀光第一大家族,全家都是蜀光人:</h1><h1>从老奶奶到小姑娘,个个都是蜀光优秀学生;</h1><h1>刘老及大女儿刘名一,大外孙女李小平,祖孙三代都曾在蜀光任教,都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h1><h3><br></h3> <h1>刘名一老师</h1> <h1>师生情谊:师恩不忘 班风永续(节选)</h1><h1>初二1班 代诗全(2017.05.29)</h1><h1> 刘名一老师,是我们老三届初1967级1班二年级时的班主任,也是我们的英语科任老师。她在担任我们的班主任时,年龄不到四十,是正当年富力强的知识女性。她端庄大方,和蔼可亲。</h1><h1> 如今五十多年过去,我们同学时时聚会,每每忆及当年蜀光校园学习的情景,无不想念刘老师、感激刘老师。刘老师当年的亲切笑容、亮丽身影,时时浮现在我们眼前;谆谆教导,殷殷希望至今萦绕在我们的耳际。</h1><h1> 刘老师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爱戴。她不仅教给了我们英语知识,还教育我们要学好文化,掌握将来参加国家建设的本领;她还特别要求我们不论来自哪里,都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培育了我们这个团结的班集体。</h1><h1> 当年,我们全班59名同学,其中49名来自本地,10名因"三线建设"随父母从上海、哈尔滨、抚顺转学而来。大家很快融合,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成为了一个十分团结友爱的班集体。曾记得,离校前我们一同赴偏远的郊区联络公社"学农",住生产队简陋的保管室,睡稻草垫地的地铺;一同到几十公里外的邓关盐厂邓贸店"学商",轮遍了下属的团仓坝、石夹口、黄坡岭、太源井所有四个综合门市;一同到当时还不属于本市管辖的富顺县三多寨(群乐公社)"学军",自带背包,徒步前往,同吃同住同操练。</h1><h1> 到如今,离校五十年,我们这个团结的班集体得以保持和巩固。五十年来,近三十次同学聚会,大家都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机会。2012年,吴淑明同学发起创建班级同学微信群,取名"永远的初二一"。</h1><h1> 敬爱的刘老师:"永远的初二一"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幸福满满,快乐多多!</h1><h1>(文章来源:蜀光老三届2018)</h1><h1><br></h1><h1><br></h1> <h1>刘老师大有其父的遗风,为人正直,好读书,说话风趣幽默,不同的是上大学时她就参加了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投身到反独裁的民主运动之中。我与刘名一老师有半个多世纪的师生情缘。我是1957级的,她教我的政治。上世纪70年代初我调到蜀光任教,又成了同事。那时她教英语,我常到刘老师家玩,学生也常到家里问一些有关英语的问题,她总是耐心地讲解,从不收学生的礼物,学生都很爱她。我有什么烦脑,爱找她倾诉</h1> <h1>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h1> <h1>力与美的展示</h1> <h1>上图 书香门第,读书不倦。</h1><h1>下左 与女儿在一起。</h1><h1>下右 冬日</h1> <h1>永远的美丽 左:青春时光 右:九十大寿,喜切生日蛋糕!</h1> <h1>2016年夏,兄弟姊妹共聚加拿大,率晚辈为大姐刘名一庆祝九十岁生日。</h1> <h1>九十老人的快乐生活:每天早上必要打拳,下午或晚上必要散步。其它时间则看书,看平板,玩游戏。</h1> <h1>九十一岁老奶奶在平板上玩游戏。<br></h1> <h1>金鸡独立。</h1><h1><br></h1> <h1>闲庭信步。</h1><h3><br></h3><h3><br></h3><h1>熊成秀老师</h1> <h1>温文儒雅的物理名师,深受学生的喜爱。</h1><h1> </h1><h1> 难忘母校 难忘的班主任(节选)</h1><h1> 高58级校友 郭厚仑</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1><h1> 高一时熊成秀老师是我的班主任,同时教我们物理课。熊老师当时才三十出头,工作能力很强 ,不但班级管理得好而且课也讲得特别好,深受同学们欢迎 ,我们班的同学都爱学物理。在课堂上她教态亲切自然,举止端庄典雅,教学思路清晰,逻辑严谨,板书字迹工整,讲着标准而流利的普通话,还有那形象鲜明的演示实验,都令人难忘,听她的课就是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她对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都了解很清楚,善于因材施教。每到上物理课时,熊老师都要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出练习题。大多数人的题目在小黑板上,少数人的题目在一张张纸条上,而纸条上的题目又不是完全一样的。同学们把答题过程写在一张小纸上交给老师。熊老师批阅后,对那些错误较多或进步较大或有退步的同学进行谈话。我既受过老师的表扬也受过老师的批评,但都激励着我勤奋学习,争取更好的成绩。在课余时间熊老师还组织我们办物理小报,介绍我们看苏联课本,趣味物理学和波波夫的物理竞赛试题集等。在优秀教师熊成秀老师的影响下,我对物理学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爱做物理题所以高中毕业时我报考了十分向往的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成为一名终身从事物理教育事业的教师,并且获得了特级教师的荣誉称号。 <br></h1> <h1>美好青春</h1> <h1>八十年代与物理组老师合影</h1><h1><br></h1> <h1>被学生们簇拥的熊成秀老师,幸福和欣慰写在脸上。<br></h1> <h1>精心备课</h1> <h1>退休之后</h1> <h1>游览都江堰。</h1> <h1>八十大寿</h1><h1>永远的优雅!</h1><h3><br></h3><h3><br></h3><h1>王瑜君老师</h1> <h1><br></h1><h1> 师生情谊:怀念恩师<br></h1><h1> 高二3班 周慧</h1><h1> (2017.05.26)</h1><h1>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离开母校已50载,当年青涩懵懂的少年如今已是白发蒼蒼的老头老太。而蜀光中学那段青春美好的时光却像刀刻在我们心里,永生难忘。</h1><h3><br></h3><h1>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们高一时的班主任,一位睿智、风趣而又年轻漂亮的女数学老师——王瑜君老师。她上课时滔滔不绝,妙语连珠,下课时与我们亲切陏和,说话生动有趣,宛如自家大姐。男生,女生都非常喜欢她,我们还常常去她家逗她女儿玩。枯燥无味的数学被她讲得生动有趣,也令我多年以后走上讲台当了一段时间数学老师,把王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传授给我的学生。</h1><h3> </h3><h1> 50年过去了,王瑜君老师,我们好想您啊!</h1><h1> (文章来源:蜀光老三届2018)</h1> <h1>深深师生谊,浓浓蜀光情</h1> <h1>上世纪七十年代蜀光高七七级年级组老师合影</h1> <h1>慈祥的外婆</h1> <h1>颜绍玉老师</h1> <h1>亲切和蔼的颜绍玉老师。</h1> <h1>颜绍玉老师与刘名一老师,张彤老师在蜀光游泳池旁合影。</h1><h1>照片中人和景都引起我们许多美好的回忆。</h1> <h1>和孙子在一起是多么开心!</h1> <h1>幸福的小孙子,蜀光人的第三代。奶奶,外婆都是蜀光老教师,爸爸妈妈都是蜀光优秀生。</h1> <h1>马介如老师</h1> <h1> 蜀光数学泰斗‘马数学' </h1><h1><br></h1><h1> 群英荟萃 身手不凡(节选) </h1><h1> 作者:老三届高六六级3班 罗永尤</h1><h1> (2017.06.18)</h1><h1> 马介如老师数学功底深厚,教学经验丰富,他告诉我们数学定理、公式,是通过严密的推断、证明得出的结论,如果推断不符合逻辑,就会得出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结论。他举例说,有人把中文"女"、" 子" 两字合在一起就变成中文"好" 字,"好"译成英文就是good, good的复数是goods,goods翻译成中文就是"货物" 。于是得出结论:女子=货物。马老师严厉批评说,这种推断是极不合乎逻辑,因而结论是极其荒谬的。我们都为马老师的渊博学识和精辟讲解所折服。</h1><h1> (文章来源:蜀光老三届2018)</h1> <h1>四十年代,马介如老师,邢建华老师与子女</h1> <h1>师德永存</h1> <h1><br></h1><h1><br></h1><h1>曹玉阶老师和朱天慧老师</h1> <h1>学生的话:</h1><h1> 记得你拿着地球仪给我们讲长江黄河,太阳地球月亮,恒星行星,公转自转,四季的形成……娓娓道来,循循善诱。</h1> <h1>曹玉阶老师和朱天慧老师夫妇。</h1> <h1>和和美美一家人</h1> <h1>女儿的心里话:</h1><h1> 我很喜欢我爸爸妈妈金婚记念时在家门口的照片。相濡以沫五十载。我想说,我们的父母虽然平凡,但他们正直善良的品格在儿女心中就是一座丰碑。</h1> <h1>白头偕老</h1> <h1>蜀光孩子们看望敬爱的朱老师和曹老师</h1> <h1>1965年儿童节,顾老师,朱老师和蜀光幼儿园小朋友合影</h1><h1>蜀光孩子们的话:</h1><h1>我们都是朱老师顾老师发的蒙,</h1><h1>永远怀念我们的启蒙老师。</h1><h1><br></h1><h3><br></h3> <h1>凌德昭老师</h1><h1><br></h1><h1> 女儿的话:</h1><h1> 形容我的父亲,可以用一个"家"字,他的地位就是一个家长。</h1><h1> 在单位是家长,有操不完的心,承不尽的责,要让职工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大凡小事都杠在肩上。</h1><h1> 在小家里,对五个子女不偏不倚。爱子护犊,硬让我大哥初三留级;倾力为我四姐治病;我从小身体单薄,支持我游泳健体。使得我丈夫都羡慕我家良好的氛围,愿来生做他的儿子。父亲虽因意外于87岁去世,也值了。</h1> <h1>凌德昭老师,曾任蜀光党支部书记</h1> <h1>凌德昭老师夫妇</h1> <h1>与小女儿,外孙在一起。</h1> <h1><br></h1><h1><br></h1><h1>费舜东老师 &nbsp;</h1><h1> 学生的话: &nbsp;</h1><h1> 费老师已95高龄,和正举的母亲一样,都是我们尊敬的老人。费老师和蔼可亲的风貌,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让我记忆尤新 。我不知绘过多少图纸、作过多少计祘未出过差错,马老师费老师一定高兴吧。 &nbsp;</h1><h1> (老三届高三2班学生 绍星 )</h1> <h1>学生的话:</h1><h1> 我的另一位班主任是数学老师费舜东。她的代数课教得非常好,条理清晰。我们高二时学校和社会劳动非常多,在那些艰苦的劳动中,身体瘦弱已届中年的费老师一直领着我们干,十分辛苦劳累。她带领我们这班女生们在后山顶上开荒种菜;在太原井新建高压阀门厂的劳动中带领我们开山放炮,挑土填坑平地基;去鸿化厂帮助修建三八路,挑砖头,泥巴等。回校后还要为我们上好课,教学质量不能下降,班级的荣誉还要保持。所以老师比我们这些学生娃更辛苦百倍。</h1><h1>(选自黄晓非文《热爱母校 怀念师长》)</h1> <h1>幸福之家</h1> <h1>老中青三代蜀光数学教师</h1> <h1>与儿子合影</h1> <h1>2011年数学组教师为费老师庆祝九十华诞。</h1> <h1>蜀光仍然健在的96岁的长寿之星,仍然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祝你天天快乐,幸福安康!<br></h1> <h1><br></h1><h1><br></h1><h1>李志道老师</h1><h1>资深体育教师,英名享誉自贡教育界!</h1> <h1>李志道老师夫妇</h1><h1>李志道老师的话:</h1><h1> "体育不要成为夺取金牌的少数人的竞技体育。体育应走张伯苓提倡的强种、强民、强我中华之路。"</h1><h1> "我是张伯苓时代蜀光高第一班毕业的,深受其体育精神的薰陶。从重大体育系毕业回校任教,我就严格执行了喻传鉴、韩叔信、陈著常、罗根基等校长有关体育制度。如晨练制度、下午2节文体活动制度、体育考核制度、体育补考不及格留级制度、校运动队运动员选拔时除技能要好以外,操行要乙等以上、学科要及格才能入选。蜀光校运动队出了不少德、智、体全优的人才生,如高1953级篮亚兰在校时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后成了世届体操全能冠军、平横木、自由体操称霸世界达10年之久;又如高1954级陈德言,校学生会主席、校100米冠军,后考上北大;再如高1955级张光耀,校200米冠军,留苏预备生……蜀光校运动队队员都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根本不愁考不上大学。"</h1><h1> 蜀光孩子的话:</h1><h1> 李志道老师从在蜀光上学又回蜀光教体育,在蜀光运动场上干了一辈子,学生放学了,我当小姑娘时就看到他用一把小铲子铲草,跑道上有石块他埋下去拣,一年两年二十年,我长大了,还是看见李志道老师拿着小铲子铲草,在跑道拣石块……于今李老走了,留下了对蜀光一片深情,我这个生在蜀光长在蜀光的人是很能理解啊!"</h1><h1> 以上文字来源:王举孙老师文《蜀光体育摇篮恋曲-悼李志道老师》</h1> <h1>五十年代全家福</h1><h1>蜀光孩子的话:这是蜀光第二大家族,孩子们长大后,个个都很优秀。令人羡慕!</h1> <h1>六十年代全家福</h1> <h1>李志道老师带领学生跑步</h1><h1> 蜀光孩子说:李志道老师好英俊、帅气,我从小就跟着他在蜀光的田径场晨跑,冬天冷,有时想偷懒,他就敲院门,听见了就只好跟去了。还记得他的模样!</h1><h1> </h1> <h1>李志道老师,黄锡凡老师带领自贡市游泳队参加省游泳竞赛。(1963.8)</h1><h1>16个运动员有13个蜀光学生,其中有9个蜀光教工子女。</h1> <h1>1997年李志道老师80寿辰。</h1><h1>李志道老师一生都献给了致力于提高国民体能的事业上,乐此而不倦。先生是张伯苓接办蜀光中学1938年8月考进蜀光高中第一班的,毕业时考上当年西南名校重庆大学体育系,毕业后回母校蜀光任教体育,后任体育组组长。</h1><h1>2013年,95岁高龄的李老师在弥留之际,叮嘱儿孙的一句话:"我死后,别忙安藏我的骨灰,你们抱着我的骨灰到蜀光校园停留一下,让我向母校告别,也别忘了到蜀光运动场走一圈,我也向它告别……"老师临走时,不了之情是蜀光,眷恋的仍是蜀光这一有着光辉传统的体育摇篮。</h1><h1>(选自王举孙老师文《蜀光体育摇篮恋曲—-悼李志道老师》)&nbsp;</h1><h1><br></h1> <h1>顾瑶琴老师</h1><h1> 蜀光孩子夏新力:顾老师把她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献给了祖国的幼儿教育事业。蜀光中学大部分教职员工的子女都是她的学生。感谢当年顾老师对我们的殷切教诲和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的关爱,使我们都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我们永远怀念顾老师!</h1><h1>(文字来源:蜀光老三届2018)</h1> <h1>蜀光孩子的话:顾老师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慈爱,我们永远怀念她!</h1><h1>(拍摄 蜀光教师 颜建中)</h1> <h1>外孙的话: "外婆在外公因为国防部二厅少将被关押几十年间,一个人既要抚养几个子女,还要背负国民党家属被歧视的境遇,但是她老人家不卑不亢、淡定而乐观,尽管是上世纪30年代南京师范毕业的高材生,从未埋怨过所遇到的人生坎坷,从来没有抱怨过怀才不遇,表现出来是那么的安静,想起他们我们也许太过脆弱⋯"</h1><h1><br></h1> <h1>令人难以忘怀的慈祥笑容。与可爱的小孙女在一起。</h1> <h1>幸福的晚年,顾老师和刘老师夫妇及儿子一家。</h1><h1>蜀光孩子的话:顾老师,刘昌京一家是我们几十年的邻居,他们的为人,他们教育子女的方式,令人钦佩。</h1> <h1>家人为顾老师祝寿</h1> <h1>顾老师与梁裕文老师,刘思杰老师合影。</h1> <h1>我们都是顾老师,朱老师的孩子</h1><h1>1952年儿童节</h1> <h1>1959年儿童节顾老师,朱老师和幼儿园小朋友合影</h1><h1>孩子们的话:</h1><h1>想念我们的顾老师、朱老师!</h1><h1><br></h1><h1><br></h1><h1> 我们是蜀光的孩子,蜀光是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我们在这里生长生活,我们在这里学习成长,我们亲历了蜀光几十年的变迁。环境的熏陶,长辈们的言传身教,春风化雨,潜移默化,让蜀光精神融入我们的血脉。深深怀念所有為蜀光,為国家教育事业贡献一己之力的先輩們 !让蜀光精神一代一代传承发扬!</h1><h3><br></h3><h3><br></h3><h3><br></h3><h1>【后记】</h1><h1> 这个相册的创意和发起者是马大勉老师。在制作编辑过程中一直得到马老师的关心,支持和鼓励。</h1><h1> 这个相册的珍贵照片和配文,除文中标明的以外,主要由蜀光教职工子女(蜀光孩子)和蜀光教师提供,相册制作是在他们共同协作下进行的。</h1><h1> 我们从《蜀光老三届2018》微信群获得许多宝贵资料。</h1><h1> 在此对所有以上老师,同学,同伴们表示衷心感谢!</h1><h3><br></h3><h3><br></h3>

老师

蜀光

我们

学生

李志道

老三届

教师

刘名

我哥

儿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