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联发街黄房子是哈市现存唯一保持哈市开埠时期新城住宅区基本原貌的地区,也是现存唯一一处保存较为完整、面积最大的俄式居住建筑群——内有辽沈战役指挥所所在地等10余处历史遗址、68栋俄式保护建筑。</h3><div>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联发街1号和联发街64号。"</div> <h3>自去年偶然发现联发街上的这些老房子后,一直心心念念,想着有时间好好地拍些照片,做一个系统的介绍。</h3><h3>直到今年春天的某一天,终于有了时间,主要是有了心境。拍照,尤其是拍老房子,是需要心境的,否则会没有感觉。</h3> <h3>这是哈尔滨南岗博物馆,位于联发街一号。</h3><h3>以前曾多次路过这里,看外观直觉应该是历史建筑,事实上也确实是哈尔滨市的历史建筑。</h3><h3>该建筑始建于1904年,是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的代表作,原为中东铁路局副局长官邸,后为东省特别行政长官张景惠公馆,1935年后为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参事住宅,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民主联军(后称四野)指挥部曾在此短期办公,解放后交给哈尔滨铁路局管理,2006年移交给南岗区政府。2010年初经重新修葺,建成南岗展览馆,同年10月对外免费开放,2013年11月更名为“哈尔滨市南岗博物馆”。</h3> <h3>此时正是榆叶梅怒放的时节,黄色、绿色和粉红色搭在一起是那么和谐,充满了春天的气息。</h3> <h3>没有急着进入室内看展品,而是先慢慢地绕着院子逛。</h3><h3>看老房子一定不能着急,更不能以拍照为目的拍完即走,一定要慢。</h3> <h3>觉得颜色太单调了,把我的围巾挂上。</h3><h3>如果是粉色的围巾就好看了。</h3> <h3>院内的工作人员看到我不停地拍,以为我是来搞宣传的,我说我就是对老房子感兴趣。</h3><h3>工作人员说,这座建筑的外观没有变,门窗也没变,当然都修缮过了。有些窗子上的五彩玻璃还是当初的,室内的楼梯也是原来的,其它的都不是原来的了。</h3><div>外观没有变已经很不容易了。</div> <h3>和一位也在拍照的人聊了起来。</h3><h3>巧的是他小时候就住过这样的房子,对这里很熟悉。</h3><h3>他说这里尽管外观没有变,但是很多细节的东西都不是原来的了。门窗虽然能看出来是新修缮过的,但是做工很粗糙,远不是原来精雕细刻的样子。原来的门窗都是用很厚的木板做的,因为哈尔滨的冬天很冷,门窗必须做得很厚才能抵抗寒冷。</h3> <h3>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从中东铁路上拆下来的枕木,上面刻着中东铁路的介绍。</h3> <h3>这是在角落里发现的一块石碑,我不懂俄语,只认识“1951”。</h3><h3>博物馆应该做个文字说明。</h3> <h3>工作人员告诉我这个台阶也是原来的。</h3><h3>能看出来有些年头了。</h3> <h3>台阶上的造型。</h3> <h3>工作人员看我还在拍,好心地提醒我快进去看看吧,里面让拍照。</h3><h3>很多博物馆都是不让拍照的。</h3> <h3>里面展出的都是和中东铁路有关的东西和当时的一些东西,也算是文物了吧。</h3> <h3>当时的烤炉</h3><h3>怎么拍正面都有反光,只好拍侧面。</h3> <h3>萧红是呼兰区的,她的作品怎么就到了南岗区了?</h3> <h3>当时的楼梯</h3> <h3>一起参观的另外一个哈尔滨土著告诉我,这个插销是原来的,现在已经没有这么长的插销了</h3> <h3>哈尔滨土著告诉我,为了抵挡冬天的寒风,那时的窗户都很窄。</h3><h3>窗户越大,采光不是越好吗?</h3> <h3>博物馆对面的一所房子,中东铁路职工住宅旧址,建于1908年,俄罗斯建筑风格,解放战争时期曾作为东北民主联军首长住所。</h3><h3>哈尔滨市不可移动文物。</h3> <h3>这是联发街5号,也是中东铁路职工住宅,建于20世纪初期,砖木结构,俄罗斯建筑风格。</h3> <h3>"隐藏在闹市中的老建筑,充满了厚重的沧桑感和历史感,仿佛一个大家闺秀,底蕴十足地站在那里,任你桑田沧海、岁月蹉跎,我自悄然独立、绝代风华。</h3><h3>低眉回首,不觉莞尔。</h3><h3>嫣然一笑,已是百年。</h3> <h3>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h3> <h3>去年5月30号第一次看到这所房子,很是惊艳,写了如上的文字。</h3> <h3>下面三张是用我用了四年的诺基亚820自拍的,原图,像素还是可以的。</h3><h3>怀念诺基亚。</h3> <h3>"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h3><div>我听闻 你始终一个人</div><div>斑驳的城门 盘踞的老树根</div><div>石板上回荡的是 再等</div><div></div><div>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div><div>我听闻 你仍守着孤城</div><div>城郊牧笛声 落在那座野村</div><div>缘份落地生根是 我们</div><div></div><div>烟花易冷,</div><div>烟花已冷。</div><div>烟花一冷,</div><div>烟花亦冷。</div><div></div><div>雨后初霁,天空碧蓝如洗,阳光明媚的下午,偶然闲庭信步到一处荒宅,顿觉惊艳,车马喧嚣的市井里竟然还有这等寂静清幽古朴端庄的去处,虽荒草丛生,冷冷清清,依稀可见旧时王榭艳舞莺歌的盛景。"</div> <h3>去年的6月2号,我再次经过这里,等车时信步走进了这个长满了荒草的院子,回家后,在朋友圈写下了以上的文字。</h3><h3>现在才知道这个院子就是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的院子。时隔不到一年,这里的荒草多了很多,拍完照片后,我的鞋上一层灰,看来是没有人打理。这么有历史的房子,就这样荒废着,也好,保持了最大程度的原貌。</h3> <h3>下面六张是去年拍的,还是用诺基亚拍的。</h3> <h3>以下是今年拍的。</h3> <h3>去年还有门,今年就不在了,可惜。</h3> <h3>院子里一个看管的老人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路过,随便拍拍。老人看我一直往屋子里看,就让我进去看看。</h3> <h3>屋子里很乱,老人告诉我这是壁炉,老毛子留下的(上了岁数的人习惯把俄罗斯人叫老毛子)。</h3> <h3>中东铁路职工真幸福,能住在有壁炉的房子里。</h3> <h3>壁炉上的装饰,简单粗暴地刷了油漆,还不如不刷了,把时间价值都给盖住了。</h3> <h3>屋子里很昏暗,索性调成黑白的,还能看得清楚些。</h3> <h3>在院子里又拍了几张博物馆的照片,那天光线极好。</h3> <h3>院子里一片荒芜,一个简陋的房子住着一个拾荒者。</h3> <h3>这个地方虽处闹市,却非常荒凉,荒草上没有任何人类经常走过的痕迹,应该没有人或者说很少有人来过这里,除了那个看管的老人和拾荒者。</h3><h3>我偶然知道了这里,知道了这所有故事的房子,只是我不明白,政府为什么任由它荒芜呢?可以变成博物馆的一部分啊,这样就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哈尔滨,了解那段历史。</h3><h3>当我们花着大价钱去外地看老房子老建筑时,却不知道身边就有值得一看的老房子,而且还是免费的。</h3><h3><br></h3> <h3>联发街64号,建于1900年,几经易主,饱经沧桑。原为中东铁路管理局副局长阿法纳西耶夫官邸,哈尔滨市Ⅰ类保护建筑,俄罗斯花园式住宅的代表作。日本占领哈尔滨时,这里成为日本特务机关的秘密瞭望点。解放初期,苏联专家曾在此居住过,以后成为黑龙江省社科联所在地。</h3> <h3>悄悄地推开门,屏息听了一会儿,没有人,大着胆子走了进去。</h3> <h3>以为是水泥做的楼梯,踩上去才知道是木质的,好在我穿的是运动鞋,几乎没有声音。</h3> <h3>经过这道门时,听到里面有声音,从门缝里看到一个老人在看电视剧,丝毫没有感觉到我的到来,便越发小心地往上走,就想看看阳台,自然是进不去的,通往阳台的门被封死了,失望。</h3> <h3>查资料时看到这所房子曾经遭到过野蛮装修,房主多方奔走,才没有让野蛮装修继续下去,得以保住了这所房子的完整。</h3><h3>不明白有很多人对老房子老建筑不以为意,对这么有历史的房子就能说拆就拆,一点都不觉得可惜,他们不知道这样的建筑一但拆除了,就是不可修复的吗?即使修复了,也不是原来的了。</h3><h3>比如说林徽因故居,开发商竟然说是“保护性拆除”,中国的开发商是最没有底线的。</h3> <h3>这就是联发街上的老房子,静静地偏安一隅,默默地感受着岁月的风霜,任时光惊艳,任岁月晶莹,任星移斗转,任南北西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