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非到南欧——摩西葡三国走马观花记(一)

邬惊鸣

<h3>  2017年4月17日,我们全团十九人开始了摩洛哥、西班牙、葡萄牙的三国之旅。虽然2008年曾去过西班牙和葡萄牙,可这次行程中的很多景点当时都没去过,况且摩洛哥也是我很向往的地方,据说小时候很喜欢看的《一千零一夜》中的很多故事都源自摩洛哥。还有卡萨布兰卡,因为很喜欢那部同名电影和歌曲,因而很渴望能亲身一游。</h3><h3> 我们的行程计划是团友马老师制定的,原计划是上海—迪拜转机—卡萨布兰卡—拉巴特—丹吉尔—渡船经直布罗陀海峡—龙达—米哈斯—格拉纳达—塞维利亚—埃武拉—辛特拉—里斯本—卡塞雷斯—托莱多—马德里—高铁至巴塞罗那—迪拜转机—上海。整个行程从北非到南欧,不仅包括了摩洛哥、西班牙、葡萄牙三国的主要景点,而且还包含了飞机、轮船、高铁、汽车等各种交通工具以及品尝特色餐、乘坐四轮马车、观看弗拉门戈歌舞等活动,因而令人期待。</h3> <h3> 因为是十七日凌晨零点零五分的班机,所以我们在十六日晚九点就已在浦东机场集中了。不料到了登机时间听到广播,因受雷暴影响飞机将延迟起飞。谁知这一等,就是四个小时,直到凌晨四点过后我们全团才登上飞机。</h3><h3> 虽说之前飞机也乘过很多次,可乘坐有上下二层客舱,能载客555人的空客A380倒还是第一次。</h3> <h3>  和其他客机相比,380飞机确实座位宽敞舒适,飞行非常平稳,噪音也明显轻了许多,最令人意外的是整个飞行过程中不需要关闭手机和各种电子设备,而且座椅上还提供了USB充电座和免费的10M流量wifi,如果需要更多的流量可购买1美元500M的流量,这价格已比中国移动的流量费还便宜了。</h3> <h3>  虽然飞机的硬件条件很好,但阿联酋航空的服务并不如传说中的那么好,除了空姐来自多个国家能适应各种语言需求和餐食的量稍多一点外,并不觉得有其他什么特别之处。也许是机上的乘客太多了,空姐们无暇顾及?</h3> <h3>四月十七日,迪拜</h3><h3> 由于飞机延误了四个小时,我们到达迪拜时,计划中的转往卡萨布兰卡的飞机早已飞走,为此阿联酋航空为我们安排了住宿机场宾馆,等待第二天的转机。在我们机场等候汽车时,一位身着阿联酋航空制服的中国小姐热情地为我们介绍,可利用剩余的半天时间,乘坐迪拜的双层观光巴士到几个主要景点游览,我们都觉得这主意不错,当即每人掏钱55美元购票。然而当我们到达宾馆时,才发现在宾馆买票只需41美元,而直接到车站买票只需35美元,真令人唏嘘。不过想想我们也算是意外地游了一次迪拜,心中也就释然了。</h3> <h3>  迪拜是个现代感很强的城市,主要道路上车辆川流不息,却很少看到行人。很难想象,这样一座现代城市竟然是建在沙漠上的,而且其城市用水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竟是来自人工海水淡化。</h3> <h3>夜色中的迪拜塔</h3> <h3>据说迪拜有三百多座清真寺</h3> <h3>  迪拜贸(Dubai Mall)号称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购物中心,这是购物中心一角。</h3> <h3>购物中心内的水族馆</h3> <h3>  双层观光巴士座椅旁都有耳机插座,提供了十三国语言的景点介绍,在各景点可随上随下,车票全天有效。</h3> <h3>在购物中心前等候观光巴士</h3> <h3>奢华的迪拜机场</h3> <h3> 机场内的商场汇聚了许多世界一线品牌商店 </h3> <h3>帆船酒店边的海滨</h3> <h3>四月十八日,迪拜——卡萨布兰卡</h3><h3> 早上七点半从迪拜起飞,到达卡萨布兰卡时已是下午三点半,行程6048公里。</h3><h3> 卡萨布兰卡为西班牙语,意为白色的房子,是摩洛哥第一大城市。由于同名电影的影响,世人大都只知卡萨布兰卡,却不知其城市的原名其实是叫达尔贝达。</h3><h3> 为了弥补昨天在迪拜耽搁的一天,我们马不停蹄立刻游览了迈阿密海边大道、哈桑二世广场、国王行宫、麦地那老城,然后来到里克咖啡馆用餐。晚餐后又赶往拉巴特住宿。好在拉巴特距卡萨布兰卡只有86公里,晚上十点住进了旅馆。而原行程中的哈桑二世清真寺只能留待明天从拉巴特去丹吉尔途中了。</h3> <h3>  很奇怪这条路竟被叫作迈阿密大道,其实只是濒临大西洋边的一条普通马路,在伸向海边沙滩的栈道边建了一些酒吧和浴场,不过看得出这里应该不是一般市民的消费场所。</h3> <h3>  摩洛哥王室在各地建有行宫,以作为出行时居住地。这是国王在卡萨布兰卡的行宫。</h3> <h3>  阿拉伯人把老城都称之为麦地那,这是行宫边上一个普通的麦地那。</h3> <h3>  哈桑二世广场又被称为鸽子广场,其实既小又有点脏乱,只是因为地处市中心,市政府、最高法院、公安局、邮局等都在周边,故也成了卡萨的地标之一。</h3> <h3>  里克咖啡馆是电影《卡萨布兰卡》中的一个重要场景,其实当初电影是在好莱坞搭景拍摄而成,并未在卡萨布兰卡取过景。2001年,美国驻卡萨布兰卡领事馆商务参赞退休后买下了这幢小楼,并仿照电影中的里克咖啡馆对小楼进行了改造。现在里克咖啡馆成了卡萨布兰卡的一个旅游景点,也是最浪漫最有人气的咖啡馆,用餐必须提前预约,我们在此用了一顿三道式西餐。不过我觉得电影中咖啡馆的精髓其实是那架钢琴、黑人琴师以及那首令人感伤怀旧的乐曲,现在的咖啡馆里少了这些,也就没有了那种浪漫、温馨、令人回味的情调了。</h3> <h3>四月十九日,拉巴特—卡萨布兰卡—丹吉尔</h3><h3> 拉巴特为摩洛哥的首都,城市最早建于公元十二世纪,现存古城建于十八世纪。虽说是首都,可坐在车上穿行于城市街道,皇城和首都的感觉却并不怎么强烈,也许只是因为王宫在拉巴特?今天的景点是王宫、乌达亚堡、哈桑五世陵寢和哈桑塔。由于昨天时间来不及,所以今天还必须重返卡萨布兰卡参观完哈桑二世清真寺后再赶往丹吉尔。</h3> <h3>  王宫建于1785年,是典型的阿拉伯建筑。国王平时并不居住在里面,也不对外开放。但游拉巴特,王宫是必到之处。</h3> <h3>  王宫周围绿树成荫,环境幽静,门前的卫兵由各军警兵种人员抽调组成,据说是为了能互相牵制,防止不测,看来这也是摩洛哥特色之一。</h3> <h3>在王宫前面留个影。</h3> <h3>  乌达亚堡已有800多年历史,当年为军事要塞,如今堡内依旧保留着蓝白色调的柏柏尔民居和街道,我们因时间有限,只能选择部分街道匆匆一过。 </h3> <h3>  小城的尽头是一个平台,海角的要塞即是乌达亚城堡遗址,在此可以俯瞰布里格里河和大西洋。</h3> <h3>  哈桑塔建于公元1196年,当时的苏丹曾希望在此建一座世界最大的清真寺,以供全体军队在此祷告,终因经费匮乏而拖延,又毁于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仅哈桑塔(清真寺的宣礼塔)奇迹般得以保存。从目前残存的312根石柱,可以想见当时清真寺的宏大规模。</h3> <h3>  哈桑塔广场的后面即是穆罕默德五世陵寝。穆罕默德五世国王1956年领导摩洛哥走向独立,陵寝是其1961年过世后历时9年修建而成。建筑所用木材皆为檀香,被称为非同一般的金碧辉煌,整个建筑体现了阿拉伯穆斯林和摩洛哥的建筑美学艺术。</h3> <h3>  清真寺外的这面赭红色的土墙经历了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而至今屹立不倒</h3> <h3>  哈桑二世清真寺占地九公顷,其中三分之一面积建在海上。清真寺于1987年8月开工,1993年8月建成启用,历时五年,耗资5亿多美元。整个清真寺内外可容纳十万穆斯林同时礼拜,是目前世界第三大清真寺,也是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清真寺。</h3> <h3>  大殿的25扇自动门全由钛合金铸成,可抗海水腐蚀。正门重35吨,据说只有国王来了才会打开。大殿内的大理石地面常年供暖,冬季气温降低时,地板可以自动加热。</h3> <h3>  主体大殿屋顶可以遥控开启闭合,屋顶可在五分钟内打开散热。我们去的那天,大殿屋顶恰巧打开,阳光从屋顶泻下,给整个大殿披上了一层华丽夺目的光彩。导游说,她已来过这里很多次,可还是第一次看到屋顶打开。</h3> <h3>建在大殿地下的阿拉伯浴池</h3> <h3>四月二十日,丹吉尔</h3><h3> 按原定行程,我们应今早乘船过直布罗陀海峡去西班牙的龙达,可由于在迪拜多滞留了一天,所以改为下午坐船,但从昨晚起天空刮起了大风,这样的大风在上海应该叫台风了,一阵阵巨大的风几乎能把人推着走,但和上海台风的区别是天气依旧晴朗,阳光明媚,我不知这是否叫飓风。我们就在这巨大的风里游览了丹吉尔。</h3><h3> 丹吉尔位于摩洛哥西北角,是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其建城历史最早可追朔至公元前六世纪,由于与西班牙仅隔一直布罗陀海峡,所以其新区城市形态让人觉得这里似乎不是非洲而更象是欧洲。但老城区内依旧房屋密集,街巷交错,集市、商铺、咖啡馆鳞次栉比,居民游人摩肩接踵,让人有一种恍然置身于《一千零一夜》中所描写的阿拉伯古城的感觉。</h3> <h3>  卡斯巴大灯塔位于直布罗陀海峡入口处斯帕特尔角, 是非洲大陆最北的西点,灯塔面对辽阔浩茫的海洋,塔身高耸,塔的西边是大西洋,东面是地中海。</h3> <h3>  大西洋边的“非洲之洞”,由千百年来海浪冲击岩石天然形成。令人惊奇的,是其洞型酷似非洲地图,甚至连非洲的马达加斯加群岛都在上面。</h3> <h3>丹吉尔老城内摊位林立,人头攒动。</h3> <h3>  古老的街巷是否就是《一千零一夜》故事的发生地?</h3> <h3>四月二十一日,舍夫沙万</h3><h3> 由于大风,渡船停开,我们被迫仍留在丹吉尔,经与地接公司商量,我们去了原计划中没有安排的舍夫沙万。</h3><h3> 舍夫沙万位于摩洛哥西北的里夫山谷,为世界三大蓝城之一。城镇建于十五世纪,但依旧保持着过去的一切。走进舍夫沙万,恍如进入了蓝色的童话世界。舍夫沙万的蓝不是一种蓝,而是湖蓝、海蓝、浅蓝、深蓝交织在一起的蓝,不是精描细画的蓝,而是一种姿意泼撒,肆无忌惮、铺天盖地的蓝。颜色中有一种蓝叫做摩洛哥蓝,也许就和舍夫沙万有关吧。</h3> <h3>四月二十二日,丹吉尔—格拉纳达</h3><h3> 由于预报受大风影响,轮船将停航三天,旅游公司考虑改用飞机将我们送往西班牙,然而由于两天的大风在丹吉尔滞留了很多游客,旅游公司仅拿到八张机票。于是我们的团队将暂时一分为二,有票的八位团员一早坐飞机去了格拉纳达,按原定计划完成行程。我们余下的十一人原准备当天去菲斯一游,然而早上却接到通知下午二点开船,于是我们上午十点赶到了码头,但是船却迟迟未开,直到下午五点,我们的船才终于离开丹吉尔驶往西班牙,到岸后又坐了三个多小时的车,到达格拉纳达宾馆时已近晚十一点了。因为这一折腾,我们十一人也失去了游览阿尔罕布拉宫和米哈斯小镇的机会,成了这次旅行的一大遗憾。</h3> <h3>四月二十三日,格拉纳达—龙达—塞维利亚</h3><div> 格拉纳达曾是西欧地区伊斯兰国家的最后一个堡垒,其最著名的文化遗产就是阿尔罕布拉宫。由于一场大风让我们和她擦肩而过,无缘一睹其芳容。为了聊补一些遗憾,我们在上午出发前一大早步行到格拉纳达老城,可因为是周日,老城里的商店都关门休息了。</div> <h3>老城内的咖啡馆</h3> <h3>正在修缮中的格拉纳达大教堂</h3> <h3>  龙达—西班牙南部最著名的“悬崖上的小镇”,最早建城于古罗马时期,是西班牙斗牛的发源地,也是海明威笔下描写的最适合度蜜月和私奔的地方。我们原来的行程是在龙达住宿一晚,而且预定的宾馆就在新桥的桥头,可一场大风让我们只能成为龙达的匆匆过客,真令人遗憾。</h3> <h3>  龙达的老桥。我和团友李老师一直下到老桥的底下,才拍到这张老桥全景。</h3> <h3>  塞维利亚为西班牙第四大城市,许多传世文艺作品如《卡门》、《费加罗的婚礼》、《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等的故事背景都发生在塞维利亚。</h3><h3> 弗拉门戈舞最早起源于塞维利亚的吉普赛人舞蹈,现已成为最具西班牙特色的艺术形式。热烈、奔放的音乐和夸张的肢体语言感染了我们场内的每一位观众。</h3> <h3>四月二十四日,塞维利亚—埃武拉</h3><h3> 塞维利亚的西班牙广场。在西班牙,很多地方都有西班牙广场,而塞维利亚的西班牙广场是其中最有规模和特色的。广场是为1929年举行的伊比利亚美洲博览会而建,整个广场呈半圆形,周边用各种磁砖镶嵌成代表其原来58个省的图案。</h3> <h3>在塞维利亚老城乘坐四轮马车观光</h3> <h3>  塞维利亚大教堂是当今全世界占地面积第三大教堂,其前身原为摩尔人统治时期建的清真寺,在将摩尔人赶走后,基督徒又将其改建成了教堂。</h3> <h3>  西班牙的瓷器名闻遐迩,这是大教堂后面一家商店橱窗中陈列的瓷器</h3> <h3>  埃武拉是葡萄牙历史古城,建于公元三世纪罗马统治时期,十一世纪前曾先后被罗马人、西哥特人、摩尔人统治,因而其建筑风格多样,十五世纪时曾作为葡萄牙王室成员居住地。1986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h3> <h3>罗马时期的神柱</h3> <h3>  其实现在真正让埃武拉声名远扬的,是它的人骨教堂。人骨教堂全名叫圣弗朗西斯科大教堂,当时是作为葡萄牙王室的祈祷用教堂,十四世纪西方大瘟疫时,僧人为解决坟场不足而将骸骨搬进教堂,后又将其作为建筑材料,遂成为人骨教堂。</h3> <h3>留存的古城墙</h3> <h3>未完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