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 《一千零一夜》的故乡

未央

<h1>  那还是在识字不多的童年时光,一次偶然的淘气在姐姐的枕头下面发现了一套带有插画的《一千零一夜》童话故事集。书中的那一幅幅勾勒古代阿拉伯人的画面,色彩斑斓,形象逼真,立刻深深的吸引住了我。<br /> 凭借一本新华字典我磕磕绊绊尝试着阅读,神灯、飞毯、魔法、咒语、沙漠、大海……那些光怪陆离的元素带我敲开了一扇扇神奇的童话世界,完全陶醉于它那奇妙的虚构与幻想之中。开始梦想着去到那些传说诞生的地方,用指尖去轻触历史的尘埃与岁月的痕迹,用心去聆听神祗的低声私语……。<br /></h1><h1> 身随心动,怀揣着期盼和儿时遥不可及的梦想,相约几位好友,开启了世界文明追梦之旅。<br /></h1> <h1>  《一千零一夜》中有这么一段话:未见过开罗的人等于未见过世界。<br />但是,未及追寻这片土地的古老前世,却先遭遇了她的今生。当我踏进这期待已久、想象已久的开罗大地那一刻,迷茫了,这是开罗?</h1><h1> 到处垃圾堆砌,满目杂乱无章。街道两侧完工的、未完工的、简易的、高档建筑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许多人就住在那些未完工的楼房里,只有其间穿插的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伊斯兰与清真寺的建筑脱颖而出,竟相展现着异域风情;宝马、奔驰等豪华轿车与电动三轮车、小毛驴拉的平板车在马路上互不干扰地共用一个车道缓缓前进;衣着时尚的、保守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乱糟糟的在车流与人流中抢行穿梭着马路。只有远处高大的金字塔不断提醒我,这是开罗!<br /> 这一切来的有点突然,和我想象中的感觉不同。曾经的文明古国,现在的开罗,那千年前创造辉煌的古代埃及人和如今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现代埃及人,早已俩俩相忘。远古的文明和如今的生存也早已格格不入,看着这样一个即传统又现代的茅盾集合体的都市,不由一阵困惑……什么是永恒?永远到底有多远?<br /></h1> <h1>国家博物馆篇<br /> 埃及国家博物馆是于1858年,由法国著名埃及学家玛丽亚特说服当时的埃及统治者兴建的,并于1902年正式迁入。博物馆分为两层,收藏了埃及上下几千年的文物约30万件,阵列展岀的有6.3万件。包括从史前时代到法老时期再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是埃及古老灿烂文明的高度浓缩。<br /> 相比卢浮宫、冬宫、大英博物馆和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埃及博物馆更像一个大仓库,简约朴素,没有泊来品、或掠夺他人宝藏的炫耀,它只是展示自已家的宝贝。<br /></h1> <h1>  博物馆入口的设计融入了古埃及艺术的特征:大门的外廊是一个圆形拱门,拱门两侧的壁龛中各有一个将法老形象欧式化的浮雕,其中一个持有纸莎草,另一个持有莲花,分别象征着古代埃及的南北方;门口的水池里种植着莲花和纸莎草,分別代表上埃及和下埃及;两种植物种在一起,表示上下埃及的统一。</h1> <h1>雕刻古埃及文的石碑</h1> <h1>最有名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摆在考古学家的陵墓前。</h1> <h1>  走进博物馆,首先进入眼帘的是解锁古埃及及文明的钥匙"罗塞塔石碑"拓本(原迹己成为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旁边是破解古埃及文的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的雕像,石碑由古埃及象形文字、草书和希腊文三种文字组成。</h1> <h1>  随之而来的是满眼的埃及法老的巨大石像,到处摆放的大小不同的石棺、石像、石钵和石罐。大厅里及各个角落里更是列满了大小不一、造型各异、惟妙惟肖、天马行空的人、神、动物雕塑。<br /> 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几千年前的埃及人,有的神釆奕奕,有的笑容可掬。它们就这样与你近在咫尺。你只要轻轻伸手,就可以穿越数千年,触摸真实的历史。<br /></h1> <h1>  这些精美的浮雕、石像,各各栩栩如生,用三维立体场景生动的描述古埃及人们的生活、劳作,也好似低声娓娓地讲述着古埃及人的故事。在这里似乎无形中塔建了一个桥梁,在现代人与神秘力量间形成了某种媒介和联系!可叹的是如今的埃及阿拉伯人并不是古埃及人,文化也尽不相同。</h1> <h1>  主廊庭的正前方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和王后的巨石座像,拉美西斯二世约在3100年前,相当于我国的商朝时期。其不仅是古埃及历史上最重要的法老,也是执政时期埃及新王国最后的强盛年代,同时也是执攻时间最长的法老(其执政长达67年,比中国执政时间最长的康𤋮帝还要长6年)。<br /> 拉美西斯二世活了94岁,一生有34个妻子,100多个子女,他先后立了五位皇后,其中三个是他自己的女儿。并且他还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师,十分懂得艺术的感化作用,认为修建神庙是巩固自己统治的"永恒之石"。 在古埃及建筑雕刻中,到处都能遇到他的雕像,他是古埃及神奇历史的渊源。<br /></h1> <h1>  两位调皮的西方小女孩似乎想尝试托起着3100多年前的文明</h1> <h1>  距今约4600年、古王国时期的第五位法老、最经典的雕刻杰作孟卡拉三人组雕像。中间是孟卡拉法老身缠腰布,头戴统治上埃及的白冠;其右侧的是哈特女神,头戴假发,顶着牛角及太阳的圆盘;左侧的是上埃及各地拟人化的标志,同样戴着假发,顶着护卫该地的守护神。<br /> </h1> <h1>  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新王国时期)法老—阿肯那顿,公元前1379—1362年在位,是著名的改革法老,在位时实行了一系列触动旧势力权益的政教改革,但最终在众叛亲离中去世。他死后,儿子图坦卡门即位,旧势力复辟。<br />&nbsp; 改革法老阿肯那顿的形象与古埃及及其他时期的法老形象完全不同,他的塑像非常特别,长脸、细腰、肥臀,具有男性和女性的特质,那时已岀现了写实主义的艺术。</h1> <h1>  图坦卡门展厅中最精彩就是他的黄金面貝,重达11公斤。遗憾的是不让拍照,只好拍这个木佣赝品一睹风采。</h1> <h1>  图坦卡门是阿肯那顿法老的儿子,年仅9岁就登上了法老的宝座,19岁暴病身亡。不可思议的是皇后曾经是其父亲阿肯那顿的妻子(父女通婚,还为其生了一个女儿)。也就是说她即是图坦卡门的同父异母姐姐,也是后妈。阿肯那顿死后,当时的王族为了保持血统纯正将她嫁给了图坦卡门。庆幸的是虽然关系错综复杂,但夫妻恩爱,相处融洽。<br /> 图坦卡门并不是古埃及历史上功绩最为卓著的法老,但他家喻户晓、广为流传的原因是法老的诅咒:"谁扰乱了法老的安眠,死神将张开翅膀降临他的头上"。<br /> 他的坟墓沉寂了3000多年,直到1922年才被英国人发现,挖掘出大量珍宝,震惊了西方世界。神秘的是当这个最年轻的法老的墓门被开启的同时,法老的沮咒伴随而来,最早进入其坟墓的多人连续死亡。</h1> <h1>图坦卡门的金床</h1> <h1>图坦卡门死后灵魂休憩的床</h1> <h1>图坦卡门的镀金内棺</h1> <h1>  埃及第四王朝王子拉簌荷普特和妻子诺佛列特的雕像,制成的时间比图坦卡门的年代还要早好几百年。坐落在左侧的王子皮肤比较黑是上埃及人,坐落在右侧的王妃皮肤比较白,是下埃及人,他们的眼睛都是用水晶石做的。<br /> 这对雕像已经不可以用栩栩如生来形容了,假如你不注意,猛然间恍惚就是两个真人坐在你的面前。传说当年盗墓者闯入墓地盗取财物,结果看到这对雕像,认为是墓主复活仓荒而逃。<br /></h1><h1> </h1> <h1>  3000多年前的雕傢、刻画就如此的精美,在当时世界其他的许多民族还处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h1> <h1>  古埃及古王国时代、第四王朝的第四位法老卡夫拉雕像,距今约4600年。他的后肩上雕刻着一只雄猛的鹰,古代的埃及人怕什么就崇拜什么,他们崇拜鹰、鳄鱼、眼睛蛇和甲壳虫。他们崇拜甲壳虫,是因为甲壳虫会挖地下,破坏他们的木乃伊。<br /> 环视周围这些从坟墓里挖出来的木乃伊、雕刻,联想到电影《盗墓迷城》里面的那一只只密密麻麻的甲虫,不由的一阵毛骨悚然。<br /></h1> <h1>  博物馆里最小的石雕像—胡夫像。其仅有一指高,它淹没在千千万万件大大小小的展品海洋之中,参观者在它面前匆匆而过,谁也不会向它投以一瞥。<br /> 胡夫,全名胡尼胡夫,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是埃及最强大的法老之一。<br /></h1> <h1>  埃及历史上最伟大的女王—哈特谢普苏特,她和古埃及阿肯那顿法老的妻子尼菲蒂蒂以及著名的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七世并称为古埃及最伟大的三位女性。尼菲蒂蒂是因强大的阿肯那顿宠爱而岀名的美丽皇后;电影《埃及艳后》的克利奥特拉倾国倾城美貌,但她依靠诡计周旋,是沦陷爱恨中的艳后;哈特谢普苏特却是依靠智慧和权力统治强盛"超级大国"的唯一女法老。<br /> 她身后争议最多,有说她是心狠手辣的姑娘,摄政夺权;有的说她是伟大君主,治国有方;还有的说她是古埃及的绝代美人,传说和她相比,埃及艳后克里奥特拉的美貌也暗然失色。<br /></h1> <h1>  在连接一、二层楼梯走廊的墙壁上挂满了草纸画,将古埃及文化展示的淋漓尽致:弓着身体的天神之下是家园和各式人群,以及神庙廊柱上彩绘的神话传说,或者古埃及法老时期生活宗教、狩猎征战的情景。活灵活现,浪漫唯美。在灯光映衬下,色彩艳丽,金碧辉煌,令人目不暇接。</h1> <h1>  埃及纸莎草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纸画,以在尼罗河两岸釆摘的纸莎草为原料,传承数千年久藏不变。是世界史上历史上最早、最便利的书写材料,流行3000年。直至8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中东,才被取代。也正因如此,古埃及大量文献能得以记录并保存至今。至今还有很多人为它着迷,相必这些摄影艺术爱好者正在用现代技术展现它们的神秘风釆!</h1> <h1>  在不到3个小时的时间内,我们已匆匆地穿越完了古埃及三、四千年的文明史。<br /> 这里的展品一层是按年代顺序摆放,二层则是按照主题展岀。刚进来时看到这里是杂乱无章,描述的唯美一点像一盘散落的珍珠,实际一点就像一个存放丧葬用品的大仓库。但当走到岀口回头看看,这些珍贵文物就好似被串连好的精美的珍珠项链,熠熠发光。<br /></h1> <h1>金字塔篇</h1><h1> 这就是传说中的金字塔,地平线上的奇迹!从左至右这三金字塔依次是胡夫的,他儿子的,他孙子的……。</h1><h1> 尼罗河下游,散布着约80座金字塔遗迹,其中最大的就是最左边的这座胡夫金字塔。原高146.5米,底长230米,共用230万块平均每块2.5吨的石块砌成。在1889年巴黎埃菲尔铁塔落成前跨跃数千年的漫长岁月,胡夫金字塔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金字塔没有用一根木头和一颗钉子,石块之间没有任何黏着物,全靠石块的相互叠压和咬合垒成。</h1> <h1>  对金字塔向往己久,但之前是仅从图片、影视中看到,印象是抽象的、遥远的,而现在它实实在在就在我的面前,忍不住想去用指尖去轻轻触碰这象征太阳光芒的尖锥,感受历史长河与现实时间的冲击。</h1> <h1>  埃及有一句谚语:人类惧怕时间,时间惧怕金字塔!<br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一座金字塔破土动工是在公元前27世纪中叶,在我们的历史里,五千年前还是个混沌的时代,考古学家翻遍全国,始终找不到一丁点当时的文明印记。在神话传说中,女娲也许还没有开始补天;黄帝的父亲少典大约还未成年;而风姓部落的神农氏不小心吃了棵毒草……。<br /></span> 然而彼此洪荒年代的埃及,竟然有迄今人类文明的最早见证物,人工建筑的金字塔存世。并且跨越几千年没有被时光摧毁,依然耸立在原地默默地注视着迭代不止的人类变迁,等候着恒河沙数的人海里脱颖而来的到访者的光临。</h1> <h1>  古埃及人信奉来生,认为法老灵魂升天后能和太阳神结合,而金字塔的建造正反映了这种宗教思想。金字塔的尖锥正表示太阳光芒,也便于法老灵魂升天。所以法老从登基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一百年对于他们来说只是苟话,他们相信死后升天才是活着必须要准备做的事,因此,死亡的神秘色彩与埃及文明一直是形影不离。</h1> <h1>  金字塔即是古埃及法老的权利的象征,也是法老和太阳神永恒的希望,为此法老们不惜一切人力物力,用尽一生的时间在建造。<br /> 但是如此巨大的目标,在法老们过世若干年后,这个伟大的古迹就像早年中国的敦煌一样不被重视。不仅引来了无数的盗墓贼,也成为后来许多建筑工程的天然釆石场(目前埃及政府为保护文物已严令禁止),这又是何等的悲哀!<br /></h1> <h1>零距离靠近金字塔</h1> <h1>  本想进墓室参观,手脚并用几个大石块攀爬下来,巳气喘吁吁,体力不支。加之听导游讲里面又闷又热,只好放弃。背靠石块留影一张,以释遗憾。</h1> <h1>  举世闻名的狮身人面像便紧挨着胡夫的儿子海夫拉的金字塔,据传说是海夫拉的模拟像。其造型表示以狮子的力量配合人的智慧,象征着古代法老的智慧和权利,永远面向东方太阳升起之处。<br /> 狮身人面像源于古希腊的神话故事,远古时代有一个狮身、蛇尾、人面,背上生着两只老鹰翅膀的女妖。她的头部和胸部是女人,会说女人的语言。因此,古埃及人将她作为一种威严的神秘的形象守护着金字塔,保护着法老的千年尊严不受侵犯。<br /></h1> <h1>狮身人面像的尾部</h1> <h1>  站在这有着数千年的历史,长57米,高21米,脸宽5米的狮身人面像,在震撼、激动之余,也感到自已的渺小。</h1> <h1>  狮身人面像的旁边是神庙,神庙的墙壁是由花岗岩建造而成,地面铺设的是雪花石,它和花岗岩刚好成为非常独特的对比。一对年轻的阿拉伯小夫妻带着他们的孩子坐在雪花石的地面上一边用手机拍摄一边说着什么……其乐融融、十分温馨!和背后这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h1> <h1>撒哈拉沙漠篇<br /></h1><h1> 沙漠和大海作为生命力的两个极端,都一同成为了趋之若鹜的对象。而撒哈拉沙漠旅行受中国人的青睐,很大原因要归结于三毛的巨大影响。<br /></h1><h1> 四十多年前,三毛再看了《国家地理杂志》上的一张撒哈拉的图片,感应到前世的乡愁,于是想去撒哈拉小住,苦恋她的荷西二话𣎴说地随她前行。虽然物质很匮乏,连吃水都困难,但是三毛却在那里发现了撒哈拉的美,为安顿那颗岀走的美学灵魂,布置了一座精致的精神家园。<br /></h1><h1> 三毛在这里留下了《撒哈拉的故事 》,有多少人都对撒哈拉产生了一种如乡愁般莫名的思念,为了这份情节,为了三毛,又有多少人都想去撒哈拉看看。</h1><h3><br /></h3> <h1>  "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在我没去之前,对它最深的印象便是三毛的这段名句,因为三毛和荷西的故事,使我对这个地方充满无限遐想。<br /> 第一个自费项目便是跟随导游深入沙海探索,经改装后的吉普能勉强坐下八个人,我正在低头找安全带。忽然,嗡的一声吼,吉普起动了,沿着沙丘从下而上冲向沙丘的顶峰,然后在沙峰沙谷间滑行,自由地穿梭往来。每当吉普车冲上沙丘的一刹那,我们所有的人不自主的发岀惊呼!眨眼间,车子又飞快地滑下沙丘,伴随着更大的惊呼声让人有种坐过山车般失重的感觉。</h1><h1> 约几十分钟的惊险刺激车程后我们到达了一个陡峭的沙山前,这里车上不去,远处有几个小小的身影,在向我们这边打招呼。就这样惊魂未定的我们,双手双脚并用爬上了大约斜坡在六、七十度的黄金沙坡,如果不是怕丢失在茫茫沙海中,我几乎想放弃。<br /> 登上山顶后,举目四望,四周都是连绵起伏的山脉,无际的沙漠上有寂寞的大风鸣咽吹过,在阳光的照射下,沙漠呈显黑、白、黄三种颜色。低头看到下面一排吉普车,哈哈!其中就有我们乘坐的那辆。</h1> <h1>  天空清澈,大漠静寂,在金色的阳光下,绵延的沙漠更加瑰丽美妙。</h1> <h1>  人的眼里沙漠广褒无际,大漠的怀里人若沙粒!<br /> </h1> <h1>  当一个地方成了你心头久久不能放下的念想,无论千万水,你都会想办法去亲近它。<br /> 忽然,传来了导游在沙坡的下方大喊集合的声音,我翻身爬起,看看周围,蓝天还是一样的蓝,脚下的沙还是一样的金黄,一切还是如此的寂静。是呀!世界本无沙漠,我每念你一次,上帝就落下一粒沙,所以在我热恋你的土地,有了寂寞,有了沙漠……。<br /></h1> <h1>  在沙漠的中央,站在车上,看着肆意的风沙穿透阳光,雕琢那5000年的岁月时光!</h1> <h1>  黄昏日落,骑在骆驼上慢慢行走,穿过高低起伏的沙丘,如同游艇在汪洋大海之上,浪漫而又刺激!</h1> <h1>  终于来到了沙漠中最神秘的民族部落(据导游讲他们是法老的后裔),这是个不通水、不通电、又不通信号的不毛之地,生活在这里的人日岀而作,日落而息。这里的孩子吃不饱又没有学上,但是依然很自在,过着没有烦恼的生活。牵绊他们的不过是一口二三十米深的水井。<br /> 这是一个被称为阿拉伯民族发祥的族群,在沙漠中逐水草而居的贝因都人。在这里,你能体会到曾经被盗走的时光,那源自远古的阿拉伯之魂。<br /></h1> <h1>  这里距离最近的城市也就几十公里之遥,但三毛生前居住地在还在千里之外。如果没有看过沙漠,你不会理解孤独。所以三毛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br /> </h1> <h1>回眸一笑百媚生!</h1> <h1>  这是一片很少被人打扰的地方,走之前我倒尽了背包里所有的小吃,笔、本。</h1> <h1>编织骆驼毛地毯的贝都因族妇女</h1> <h1>  正是黄昏,落日下黑沙、白沙分明,大地冥静、深邃!</h1> <h1>  一曲《橄榄树》,感动了大江南北,也是三毛这位美学灵魂流浪者的最终归宿。<br /> 我的故乡在远方,文明隔离了精神原色,故乡便渐行渐远。迎着沙漠中的晚霞,而今天命之年,重温三毛,相契依旧。</h1> <h1>红海篇<br /> 茫茫沙漠中的一缕湛蓝—红海 ,其介于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大陆之间的狭长海域,名字源于古希腊语,意译为"红色的海洋"。<br /> 沙漠和海洋在这里约会,沙漠紧靠着红海,红海依偎着沙漠,两者几乎沒有海拔落差。海水色彩艳丽,从近到远,分成好多种颜色,浅蓝、深蓝、蓝紫……,;沙漠无边无际,苍凉、神秘、酷热;蓝蓝的天空干净的连一片云彩都没有,阳光不打一丝折扣地直射在海平面上,泛起耀眼的波光。在这里时间仿佛凝固了一样,宁静、惬意!<br /></h1> <h1>  向左是沙漠,向右是海洋。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h1> <h1>穿梭千年,聆听这片最纯净的海!</h1> <h1>  太阳的热情让面部难以接受,学阿拉伯妇女一样缠绕围巾,但怎能看也没有阿拉伯妇女的妩媚妖娆,倒像一对恐怖分子!哈哈!</h1> <h1>  数不清的海鸥跟着游轮的后面,时而滑翔,时而旋转……。当人们将食品抛向空中,海鸥们则轻快地跃起,扇着翅膀,停留在空中,或闪电般从空中俯冲下来,在接近水面抢食品的一刹那,突然像羽毛一样轻盈飘落。人们都在欢呼着,不停地按着快门,每一个游轮后面都有这样一道充满乐趣的风景线!</h1> <h1>  海水在不断的变色,看!湛蓝色的海水。上面飞舞的海鸥洁白、矫健、展现着一种美加力的光彩,给这茫茫的一缕湛蓝平添一派生气。</h1> <h1>  海水像蓝色水晶一样高度透明、清澈见底,浮潜在水面上就可以看到海底大自然精美的馈赠。到处都是五颜六色、色彩瑰丽的珊瑚礁群,还不时有大量的鱼群在中间穿来游去。</h1> <h1>  潜水归来,兴趣盎然。啊!竟然呛了一口水,红海的海水太咸了,含盐量一定比一般的海水多。</h1> <h1>  下塌的度假宾馆,游泳池里的水的和红海的水一样清澈、透明,两边建设物的倒影将池中的水映照成不用的颜色。</h1> <h1>  在撒哈拉沙漠看日落,在红海看日出。遗憾的是下塌的宾馆不在海边,但庆幸的是只要不睡懒觉,在房间的阳台就能天天和太阳约会。<br /> 清晨,只要打开窗帘,就能看到红彤彤的太阳,仿佛是一块光焰夺目的玛瑙盘,缓缓地向上移动。红日周围,霞光尽染无余。院内的花草树木,好似身着红装的少女,静静的地等在幕布后面,准备翩翩起舞。<br /></h1> <h1>卢克索篇<br /> 卢克索是埃及中南部城市,坐落于上埃及尼罗河畔,是新王国时期的都城,其字面的意思是"一百个大门的宫殿群"。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古埃及的政治、经济辉煌巅峰的象征。<br /> 奔流不息的尼罗河穿城而过,将卢克索一分为二划成生死相隔的世界。河东、河西是截然不同的阴阴两重天,河的东岸是辉煌的神庙和繁华的都市,河的西岸则是法老和权贵们灵魂安息的陵墓。仅一河之距,却隔着今生与来世,"生者之城"与"死者之陵"隔河相望,形成了两个世界永恒循环的圆圈。<br /></h1> <h1>  中国古代文人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古埃及人则是做到了庙不惊人死不休。<br /> 卡尔纳克神庙是古埃及最壮观的神群。其建筑恢弘磅礴无以伦比。它始建于古埃及12王朝,至18王朝才基本完工,第19、20王朝又续有增修。</h1><h1> 神庙是由塔门、庭院、柱厅、神殿等构成。第一塔门是神庙的入口处,高43米、宽113米、厚15米,面向尼罗河。<br /></h1><h1>神庙门前大道的两侧排列整齐的羊头狮身的石雕像,狮身依然象征威严、力量和王权,而羊头则代表阿蒙神,两者合在一起,则标志着神明的最高权力,寓意法老的力量和永恒的生命力。<br /></h1> <h1>  日盈月蚀,物转星移,高大粗壮的石柱鳞次栉比,后人推测这里是阿蒙神和太阳神结合时举行仪式的地点。如今的埃及人早已不再崇拜太阳神,这些石柱只能沉默在历史的长河里了!</h1> <h1>  第一塔门后的第一庭院,占地约8000平方米,是埃及最大的神庙院。里面是由许多道门和柱廊连成一条直线的通路,气势壮阔。往里走就逐渐收窄,门也越来越小,体现古埃及神庙信奉神秘内向,与世隔绝。</h1> <h1>  石柱旁边矗立着8米高的拉美西斯二世石像,双臂交叉持权仗,象征王权。他的两腿间站立着真人大小的爱妻—王后奈菲尔塔石像。虽然王后神傢的位置大小和其本身神像相差很大,但是在古法老历史上能做到将自己爱妻和自己放在一起的也就是拉美西斯一人,可见其爱情伟大。</h1> <h1>  神庙内最蔚为壮观、令人惊叹的是被称为"艺术世界的奇观"的"密如树林的多柱厅。厅里耸立着纵横排列整齐的16行巨大圆形石柱,共134根。其中中央两排12根最为粗大,每根高23米,直径3.4米,六、七个个人合抱不住,最粗的周长15米,上面可以容纳50人站立。</h1><h1> 整座大厅用如此密集的粗柱创造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这些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点,这也就是卡纳克神庙艺术构思的基点。</h1><h1> 然而,卡纳克神庙之所以如此著名,不仅是因为它的壮丽、神秘,而且是因为它的建筑元素,例如大圆柱和轴线式设计,先后影响了希腊建筑和世界建筑。</h1> <h1>  以中部与两旁屋面高差形成的高侧窗釆光,被模梁和柱头分去一半后,光线渐次阴暗,形成了法老所需要的"王权神化"的神秘压抑的气氛。没落的文明看的人唏嘘不己,感叹这古埃及工匠的高超技艺。</h1> <h1>  高大挺拔的廊柱傲然屹立了几千年依然不倒,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中企图谋杀女富翁的巨石就是从这里的石柱旁边石墙的顶端推下来的。</h1> <h1>  柱头为开放的纸莎草花,柱身刻满了浮雕,描绘着精美的图案和象形文字。如同读不完的历史书,有战争的惨烈,有田园生活的幸福,有神灵与法老的亲密……,这些石刻的历史,连环画似地告诉你一个遥远而辉煌的过去。<br /> 在这里久久盘桓依然觉得是走马观花,我轻轻地触摸着这些古老的詺文,顿然醒悟,这里的景点是不仅是用来观赏的,还是用来阅读的。<br /></h1> <h1>  站在这阳光射进的石柱间,感觉灵魂在被冲刷。</h1> <h1>  高高的墙壁、伫立静默的廊柱,封存了几个王朝的兴哀。在灿烂的阳光下散发着迷人的金色光芒,这里有一种让人无法柜绝的神圣。</h1> <h1>  眼前的这座方尖碑是埃及境内最高的方尖塔,是世界上第一位女王、古埃及唯一的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女王所立。<br />哈特谢普苏特女王是图特莫斯二世法老的同父异母妹妹兼王后,图特莫斯三世法老的姑姑、嫡母和岳母。在辅佐丈夫图特莫斯二世法老执政期间,即热衷朝政。当二世去世以后,废黜三世,自己加冕登极。<br /></h1><h1> 为了应天顺人,女王花了7个月的时间从阿斯旺采下石料制成当时全埃及最大最高的两座方尖碑,沿尼罗河长途运输150公里,立在这座全埃及最大最神圣的神庙里,献给太阳神阿蒙,并在碑上刻下铭文称自己为阿蒙神的女儿和儿子,以此证明自己承继大统的合法性。<br /></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至今未解之迷是这个由一块巨石打造,碑身高29米,重320吨方尖碑,如何从山体上分离出来,又如何竖起的?</span></h1> <h1>  叧一座方尖碑拦腰断裂后,倒在神庙的圣湖边,无言地向人们诉说着那段充满爱恨情仇的历史。</h1> <h1>  神庙之于现代人,是艺术、是历史、是建筑,但更是对远古信仰的一种遥想,是心灵的祭祀。</h1> <h1>  鬼斧神工摄人心魄,且驻足聆听。不知道3500年前,埃及古人在这里顶礼膜拜的大神是哪位?</h1> <h1>  残破的后庭院见证千年风霜,神庙在古埃及只有祭司和法老才能进入,遗憾的是这里只剩下断壁残垣。</h1> <h1>  新王朝的每一代法老都要为卡纳克神庙添砖加瓦,唯恐讨好神灵不够虔诚。而今残留的遗迹早已经不到当年的十分之一了。</h1> <h1>  圣湖旁边供奉着一座甲虫形状的雕塑,被埃及人称为"圣甲虫",是古埃及人的护身符并顶礼膜拜。<br /> 圣甲虫在每日太阳升起的时候伴着太阳而来,并随太阳落下而消失。电影《木乃伊归来》中它被描述成进入人身体的恐怖虫子;古代埃及人则认为它是人类与太阳神沟通的使者。<br /></h1><h1> 据说逆时针围绕它走上七圈,心中默念的愿望就可以实现。于是一批又一批的游客不顾疲惫,头顶烈日围着"虫圣"转着圈。<br /></h1> <h1>  中轴线的最后一道门墙,墙外就是卢克索市区。</h1> <h1>  返程中,我徜徉在这高耸的石林和硕大巨型石柱间,环视着这廊柱林立的殿堂。在震撼之中生出一种深深的迷恋,不断地变换着镜头的角度来寻找这里构成之美的历史沧桑。<br /> 在走岀神庙的一刹那我明白了,神庙是埃及深厚历史最重要的部分,它是古埃及人的精神家园。<br /></h1> <h1>  离开了神庙,平抑着心中的动荡来到了尼罗河上。尼罗河,这条世界上最长的河流穿梭于范茫沙漠之中。我们乘着帆船缓缓的游荡在清澈平静的水面上,从不远处沙漠吹来的风被河水湿润以后,吹拂在脸上阵阵清爽,心情渐渐地恢复了往日的清净和自在。李白的那首《估客行》跃然脑海: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臂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h1> <h1>苏伊士运河篇<br /> 苏伊士运河1869年修筑通航,是一条海平面的水道,全长190公里。在埃及贯通苏伊士地峡,连接地中海与红海,提供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线。<br /></h1><h1> 每年约有1.8万艘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船只通过运河。中东地区出口到西欧的石油,70%经由苏伊士运河运送,每年经苏伊士运河运输的货物占世界海运贸易的14%,在世界上适于海运的人工运河中,其使用国家之众,过往船只之多,货运量之大,苏伊士运河名列前茅。<br /></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经济的"生命线"和"摇钱树"。过往船只通行费,多年来一直与侨汇、旅游、石油一道成为埃及外汇收入的四大支柱。据说运河每年给埃及带来30多亿美元的收益。</span></h1> <h1>  历史上埃及为收复运河主权与英、法展开了长期的斗争,先后爆发了四次中东战争,造成10余万阿拉伯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亿美元。<br /> 其中离今最近的是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军队越过加沙地带,一举战领苏伊士运河以东整个西奈半岛。埃及的经济受到重创,苏伊士运河被迫关闭,运河的外汇收入化为乌有。</h1><h1> 作为战胜方的以色列,日子也并不好过。为防范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全民皆兵,多年保持着庞大的军费开支,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造成了阿以两败俱伤的局面。 &nbsp;<br /></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能感受到那场战争的余音。在去往苏伊士湾尽头的黄金水道的路上,车上配备了旅游警察。形成了旅游车编队、警车开道、警察沿途护送的一道独特风景。</span></h1> <h1>连接红海与地中海的国际黄金水道</h1> <h1>驶向苏伊士运河前往地中海的巨型货轮</h1> <h1>  西奈半岛巴列夫防线位于一望无际的沙漠中,中间位置是当年以军的地下指挥部。</h1> <h1>以军参战时使用过的各种美式武器和装备</h1> <h1>  远看好似普通的沙丘,近看是布满大小不一枪眼的碉堡!</h1> <h1>当年驰骋战场的坦克</h1> <h1>现在已沦为游客拍照的道具</h1> <h1>驻守在这里的埃军军官</h1> <h1>  站在这块硝烟已灭的西奈战场上,思绪万千。面对着这些战争后重新栽种培育还显稚嫩的小树和花朵,真诚地为永久的和平祈祷。不要再互相残杀了,战争是一场没有真正赢家的怪物。</h1> <h1>  在去西奈半岛的摆渡船上,就看到了这几个嘻笑打闹的阿拉伯青年。在返程的摆渡上又不期而遇了,茫茫人群中真是缘分,相互会心一笑,留影以示纪念。</h1> <h1>老城篇<br /> 在埃及的最后一站— 开罗老城。老城建于公元十世纪,是围绕着罕哈利利集市展开的。<br /></h1><h1> 这里四通八达,由分布在几十条小街巷里的几千家个体店组成,许多店铺可追溯到公元14世纪。到处熙熙嚷嚷,摩肩接踵,店铺里阿拉伯的音乐、清真寺的传召声、穿着越之大袍来去的伊斯兰男女、铺天盖地五光十色的小商品以及各种香料的味道……这种神秘和未知的味道,使人一阵迷惑,顿时觉得有了一点熟悉的画面,眼前这不正是我一直想到埃及寻觅的《一千零一夜》的场景。<br /></h1> <h1>  这是一座活生生的古城。与在欧洲看到的很多古城不同,不是那种为了保护而留传下来的旅游景点。这里完全是历史的延续,是生活的继续,是古老开罗的活生生的存在。</h1> <h1>  这里人来人往,已经分不清罕哈利利市场和老城街道,游客和当地居民混杂在一起享受这《一千零一夜》中的开罗。</h1> <h1>  一句"I love you China"使我倍感亲切,进入一个玲琅满目的小礼品店,据说这种小的工艺品大多来自中国的义乌。但是面对友好的店员,出于礼貌买了一对冰箱贴。临离开时埃及小哥非常高兴,笑容可掬的要求留影一张。</h1> <h1>  看着这些斑驳的高墙,如果这时有一个流浪孩靠在那里的话一定会把我的思绪整个儿带进阿拉丁神灯和巴格达窃贼这样的阿拉伯神话情节里去。</h1> <h1>  在老城相距彼此不远分别设有基督教堂、伊斯兰教寺、犹太教堂,三教一体,也就是基督教、伊斯兰、犹太教三足鼎立,分别供奉上帝、真主和先知。除耶路撒冷外,在一座城市的同一个地方,同时有不同三大宗教的教堂,恐怕要数开罗了。<br /> 开罗每天都被宣礼声唤醒,在近千座宣礼塔上传荡开来,召唤信徒前来礼拜,这就是埃及人的信仰。<br /></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时空、信仰、文化的错位,让我离古埃及的泥土触手可及,却又离古埃及的文明如此陌生䟽远。从五千年前的世界路过,感慨它的雄伟、它的精美、它的辉煌;却不能理解它的颓败、它的无奈、它的凄凉!最终带走了纸莎草画、沙画、香精!留下了无限的遐想!</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