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

大rún子

<h3>  清明假期,独自一人回老家,和父母亲独处了三天,记录下他们的日常点滴。</h3> <h3>  父亲随身携带钢笔、放大镜、练习簿,还有iPad,iPad只玩离线斗地主,斗地主段位很高。另一个重要用途就是去儿女家下载养生保健知识,然后再抄录到练习簿上。不会上网,也没有要学的欲望。<br /> 网络时代的便捷丝毫没有影响父亲的生活,养生知识整理、电话簿、记账本、还有打牌的每次记录一概是工工整整的手抄本。</h3> <h3>  父亲因为几次自己的亲身经历,得出结论医生的话是三七讲二八听。天性执拗的他一直奉行不到万不得已,不听医生摆布。八十年代开始就热衷购买各种治疗仪,什么气功掌、能治病的必青神鞋子等等。<br /> 随着全民养生热潮的兴起,收看各大卫视的养生节目是他生活的重点。早上六点看江苏卫视,晚上六点多看央视10套……不只是看,还要动笔实录下来,再进行后期整理,按病种分门别类。</h3><h3><br /></h3> <h3>  这一摞摞的练习簿足以说明父亲的投入程度,平日里,母亲是他唯一的VIP会员,他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她的私人保健医生。一日三餐的营养搭配,父亲如数家珍……更是让父亲大有成就感的是,去年他凭借这些泊来的方子,还医好了邻里的病。</h3> <h3>  每天上午父亲都会如当年给学生上课般准时,安静地坐在桌前,旁若无人的认真书写,陪伴他的只有一屋子几乎都是纯手工制作的破旧老物件。多数是我们搬离老家时留下的旧家具,还有他们结婚时请匠人做的桌子、板凳、架子床、竹篮子等等。每一件都有一段往事,这个饭桌年纪比我还大,上面的塑料垫换了一张又一张,围坐在它身边的人也换了一代又一代。<br>  </h3> <h3>  老屋外春色正好,天空太阳正晴,母亲也正在她最爱的庄稼地里,满心欢喜地忙碌着……</h3><div><br></div><h3> 过惯了大半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母亲依然没有厌倦。闲谈话题除了家长里短外,最爱唠叨的就是小白菜该浇水了,葫瓜该晒太阳了,芝麻地该除草了,玉米该治虫了……</h3><h3><br></h3> <h3>  这是刚出芽的葫瓜,浇水、搭塑料棚,犹如在精心照料她曾经幼小的孩子。</h3> <h3>  早上揭开,晚上再盖上。难怪每回电话回家,母亲都说"家里七事八事,这里摸摸,那里捏捏,一天到晚也没得歇,要说什么事情,也说不上来",她的一亩三分地里有好多个这样的"孩子"需要她无微不至的呵护!</h3> <h3>  为了让瓜种子能更好的发芽,移植,要给它们做一个个小盂。</h3> <h3>  在一个个小襁褓里,撒上西瓜、南瓜、吊瓜、黄瓜、香瓜的种子。<br /> 母亲喜欢种植,只要能找得到的种子或秧苗都要来尝试。去年,还种起了中草药。还拓荒门前的空地,种起了松树,计划等老了走不动路,就在家门口耙松毛(土灶的燃料)。电水壶、煤气灶除非是身体不适或赶时间,否则都不会用的。<br /> 要是有乡邻夸她的豆角结的多,南瓜长得大,那个开心啊,忍不住送完东家再送西家,更是乐此不疲去给人家当技术指导。<br /> 每到要去儿女家歇息几天的时候,都要大一包,小一袋,捎上她精挑细选的最好作品,宛如学生交作业般。要是得到我们的肯定,诸如她种的萝卜烧了好吃,山芋甜等此类夸赞可以胜过给她买任何礼物。</h3><h3><br /></h3> <h3>  今天的天格外明亮干净,飞行云在湛蓝的天空中格外地醒目。想来飞机上的人们或正奔赴远方,或从远方归来。<br /> 远方对于母亲,毫无诱惑,一方面也是因劳累过度落下的腿疾,她总是埋怨有跟她一起旅行梦想的父亲(上个月终于圆了梦),出门就是花钱买罪受。<br /> 每每自己在向远方出发时,想到母亲总是会心生愧疚之感。正是因为"鸽子笼"(母亲形容城市里的住宅)里憋久了,身体受单一的工作折磨,灵魂受浮躁的社会践踏,才需要逃离和出走。没有压力的身体每刻都是愉悦的,没有紧张何需放松?自由的灵魂每天都在旅行,远方有时候也不过是麻醉自己而已。<br /> </h3> <h3>  每每住到我们这些儿女们"鸽子笼"似的家里时,她都笑称是"坐牢"。<br /> 动手能力超强的父亲,用旧棉袄做坐垫,靠垫,靠枕,茅厕里用鞋盒做手纸盒,用木棍吊在屋梁上做单杠,用渔网和白棉布滚边DIY羽毛球网,用两根粗木棍一头绑在桌子腿上,一头固定在大门外做羽毛球网架,老屋的宽敞超出了我的想象,堂屋竟然瞬间成了一个简易的羽毛球馆。</h3> <h3>  每天上午在各自忙碌之后,老两口就成了一对羽毛球混双选手。母亲是零基础,在擅长体育的父亲的指导下,发球、接球、扣球,长短球变化,打得有模有样。每天坚持打四十分钟的羽毛球已然成为日常。我跟父亲打了一会儿,他的扣球和救球水平远在我之上。<br /> 除此以外,单杠拉伸,每晚睡前按摩腹部,膝盖保健,平板撑……老两口在乡下的运动保健一样也不含糊。<br /> 父亲前两年因胸椎骨折被医生警告随时可能瘫痪,曾经心律过低在医生眼里就是一个危重病人,直呼要马上装起搏器,否则随时有生命危险,父亲一概淡然一笑。母亲前年做的膝关节置换手术,另外一侧膝盖也常年肿胀酸痛,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尤其不能爬楼。<br /> 身体的各种不适,丝毫没有影响父母的生活节奏,乐观豁达的母亲时常感叹:现在的生活跟以前比就是在天堂!<br /> 望着眼前这对用力生活的老人,莫名的感动……</h3> <h3>  每每回到老家,经常啥也不做,呆坐着,坐在堂屋里看日出,除了偶尔的鸡鸣狗吠声,安静的只剩下自己的呼吸声。<br /> 晚霞一点点染红屋后的天空,屋顶的影子被一点点拉长,往事随之一点点清晰……<br /> 曾经竭力说服父母,去城里买房养老。更是嫌弃他俩不懂享受生活,拿自认为的幸福标准去要求他们,现在看来是多么无知!懂得珍惜和满足的母亲,从不羡慕城里人,只要离家超过三天,就嚷着要回去,对老屋的依恋超过了生命。她总是唠叨,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瓦都由她经手,是啊,老屋乘载了她无所畏惧的曾经,最值得她骄傲和自信的过往,在她的果断决策下,父亲得以顺利转正,由她担当全家老小八口人的主劳动力,要强的母亲每样农活从不输给有男劳力的家庭。<br /> 感谢父母亲守着老屋,让在他乡的儿女们累了能回家。感谢父母亲安静地守着这一方净土,任由外面的世界如何喧嚣……<br /> 我亲爱的父母亲,你们已经把平凡的日子过成了散文诗,你们的生活已经成了我的梦想,在老家盖房养老,在这片心灵故土上传承这份美好!</h3> <h3>(PS:30年前的那个初夏,在新建成的老屋门前,全家合影留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