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齐聚鸭梨之乡:滨州阳信第五次支教活动!</h3> <h3>“杨花惊满路,面市忽狂风。骤下摇兰叶,轻飞集竹丛。”正如诗中描述的一样,5月5日东营的沙尘暴无情的刮着,5到6级的风没有挡住我们支教的热情,老师们在规定的时间来到住宿的地方,匆匆吃过饭后开始了集体备课,这次支教中青岛的迟瑞华老师前来指导工作,迟老师聆听了小学组赵翠兰老师讲解的如何上好一节剪纸课,赵老师把自己如何剪纸,自己学校如何利用剪纸,怎样整理剪纸资料,用视频、多媒体、现场操作等多种手段呈现给阳信的老师,她的这一做法得到迟老师和支教老师一致的好评,阳信种子教师韩强老师就当地的地方课程和资源利用做了简短的报告。</h3> <h3>小学组由赵翠兰老师讲授明天授课内容</h3> <h3>初中韩强老师讲解明天授课内容</h3> <h3>支教老师认真备课积极提出意见!</h3> <h3>5月6日上午韩强老师讲授专业技能,“地方课程利用与资源开发”</h3> <h3>阳信条件有限,老师们在学生教室上课,但丝毫也不影响学员们认真听课的热情!</h3> <h3>业务课完成,开始讲评作业了,看我们支教老师亲自扯线,是不是有点“多才多艺”呀!</h3> <h3>学员作业展示: 国画作品</h3> <h3>学员作品展示:彩铅作品</h3> <h3>学员作品展示:油画作品</h3> <h3>许晓华许大师上场指导学员作业,看!大师的认真样,学员们认真的听许老师点评,不时提出疑惑的地方,点评作业之际也是学员相互提高之时。</h3> <h3>油画是张玉彦老师的强项,张老师认真的指导,亲自给学员改画!</h3> <h3>修改后的油画,是不是更漂亮!</h3> <h3>王刚老师向学员推荐好的国画书籍和网站。</h3> <h3>迟老师也来参观学员的作品了!</h3> <h3>作画应从娃娃抓起,学员的女儿,很认真的学习!</h3> <h3>迟老师和我们讨论支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h3> <h3>技能课许晓华老师认真讲解国画技能,并亲自作画!</h3> <h3>王刚老师一对一的指导!</h3> <h3>喜欢彩铅的学员越来越多!</h3> <h3>许老师和张老师的范作!</h3> <h3>学员认真的提升技能水平!</h3> <h3>许晓华老师的吐槽――</h3><div> 针对咱们的支教谈点个人感受:</div><div>支教工作己进行了三分之一,感谢当地教育部门对支教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感动各位领导和老师们务实的精神。</div><div>第一:这个支教能带给我们什么?</div><div>看到群里一片沸腾火热的气氛,昨天我说了一句话,:我们做事情应该是对下不对上的,这话貌似片面,环目四顾,做事情仅仅对上往往会多流于形式主义。</div><div> 从现状说,大家参加工作时间或长或短,状况都不一样,有些老师通过个人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值得我们学习。对大多数老师而言,包括我在内,个人惰性或时间形成的职业倦怠或多或少都有,抛开热爱学生的角度,热爱教学的基础首先是对这门学科感兴趣,这听起来一点都不高大上,但这是很实际的问题。所以我们的目标首先是重新唤起大家对美术这件事情的兴趣与热爱,这是我们真正做好美术教育的基础,兴趣也是自我持续学习的关键因素。第一次和大家交流讲座时我和大家分享了我的很多感受和观点,希望继续与大家共勉。</div><div>第二,关于培养教师还是培养画家?</div><div> 这是前些年远程研修时大家讨论过的一个问题。我的观点是――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首先画家是一个标准相对模糊的概念,什么样的标准才叫画家?其次,这个问题的前提是把专业和教学对立起来。尤其美术教学,研究学科专业本是老师理所当然并且应该必须去做的事,却被动辄贴条似乎一研究专业便是动机不纯,这种现象实在有点让人匪夷所思,任何钻研达到一定程度都会有一个融汇贯通,何况就是真的当画家又有什么不好呢?李叔同刘海粟黄宾虹潘天寿徐悲鸿哪个不是学贯中西深通古今的画家兼教育家?所以拿这个观点说事儿要么脑子浆糊,要么揣着明白装胡涂别有用心。原来我曾谈到一个观点:一群不懂不美术的人研究美术教学是一件很荒谬的事;这事儿就像旅行,只有走到才能真正感受风景的精彩,而不是仅仅盲目自得于转发别人的旅游照,最起码我们有理由让自己走的更远一些。试想一下,这二者寓于教学哪种对学生更有感染力呢?</div><div>第三:回到教育</div><div> 2003年我第一次有机会外出听课,在此之前我备课查阅资料的方式基本就是图书馆,那时一节课光资料文字少则五六页多则十几页,一学期就是厚厚的一大摞,没办法,那时年轻脑子里东西少,半截儿空空的脑袋站在讲台上自己都会感觉底气不足,这些东西是一个积累的过程。</div><div> 那次外出听课对我的触动和教学理念的改变几乎是颠覆性的,后来我把那次的感受写了一遍论文发表。那时电脑尚未普及,多媒体刚刚进入课堂,当时理念最大的改变就是强调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地位,这也是到现在一直在强调的一个问题。后来我也参加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活动,总的感受是这些年一谈到教育是逢教必改,似乎不改不足以平民愤。实话说尤其一些地方的课改大都还是浮于形式,深层的问题我们在这儿不做深谈,国家教学大纲从双基、三维到现在的核心素养,观念性的变化里面又有一脉相承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核心,教育是百年大计立国之本,改革是为了适应国际形势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但教育最根本的因素是人,这个“人”既是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是我们教师自己,我们应该围绕的是这个核心,所以第一次交流时我说过一句话:我们追求教育的成就感不仅仅是为了什么比赛优质课等等,我们更应该为讲台下那一双双眼睛……</div><div>第四:再说说教学方法</div><div> 前面为什么说现在所谓的一些教改是表面浅层的?因为目前很多所谓的地方教改仅仅是在教法形式的花样翻新上做文章,尽管有时打着各种名义。其实教学方法无非来之于几个方面,大而言之,是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育现象的分析和教育规律的研究,以及对社会学和人的心理学的分析研究,这些大都与我们的学习积累和经验有关,非一夕突成,所以个人持续的学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针对一节课而言,在大纲的指导下,我们首先必须具备这一节课的知识涵盖和相应的技能要求,这是一个基础,再结合我们对学生的分析了解,教学方法应该由此产生;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体现在我们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或个体会选择不同的方法,即夫子说的“因材施教”,大道至简。<br></div><div> 所以对我们而言,教学方法应该是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获取相应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素养,这是一个积累和默化的过程,教法只是这个过程中的指路棍子,不知目的地在哪儿天天折腾这根棍子干什么?</div><div>第五:再回到支教</div><div> 一门学科最主要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它的不可替代性上,美术学科中审美是一个核心,这要求教师首先是一个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理论上要求我们美术教师应该是一专多能,现实是我们很多教师既不专也不多能,究其原因是诸多因素造成的老师自我学习和自我塑造能力的缺失,而找准一个点来点燃老师们重新学习的兴趣,这应该是我们支教工作重要的一个方面。支教时间总共一年二十余次,我们不可能交给每个老师一只装满宝典的沉甸甸的锦囊,能帮老师们打开一个洞视美术学科的窗口,点燃一份热情、唤醒一种状态,为以后持续一种可能,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吧。</div><div> 一家之言,难免偏颇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div> <h3>劳店中学王志勇的心得:</h3><h3> 培训进行到现在,我想大家都有话说,或者有想法不想说。做为一名学员来说我觉得大伙热情很高,这从表现上能看的出。专家老师毫无保留,韩强老师跑前忙后。这个大伙有目共睹,看到眼里记到心里,说白了都是为了把这个事做好。我感觉咱们学员都扬长避短,咱们既然是奔学习来的就不该避短,哪块薄弱就应该补哪块, 这个平台不是展示自我,而是查缺补漏。 这也不用不好意思,这么好的资源和条件不抓住真是可惜了。正如许老师说的一切归零从头来。</h3><div>另外不要抱怨时间短,专家只是引领,找到突破口,今后发展还是看我们自己。我说话有时管不住自己,常给自己找些麻烦,没办法就是这性格。</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