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母亲,一个温暖的名字。天底下所有儿女心中,最亲切的名字。</h3><h3><br></h3> <h3>这是我家楼顶的“空中菜园”,不宽的园子,四季青葱。母亲用汗水浇灌出的最新鲜的菜蔬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h3> <h3>从前家里的塘、土没有被征收时,母亲的足迹遍布了村里村外,她用汗水丈量春秋,用辛勤书写生活的诗行。</h3><h3><br></h3><h3>她那瘦小的肩膀上永远是一幅担子。挑水,担粪,卖菜,挖薯,风里,雨里,山里,塘边,四处留下她为了生活而负重前行的身影</h3> <h3>为了卖菜,母亲总是天没亮就起床,等我们醒来时,一担菜已经洗扎好,即将出发。</h3><h3><br></h3><h3>冬天,刺骨的水,将母亲的手冻得和红萝卜一样红,她那双手,常年劳作之下,永远干瘦粗糙。</h3><h3><br></h3><h3>夏天,烈日炎炎,母亲的汗水洒满一路,渴了,喝点喷菜的水;饿了,连买几个包子的钱也舍不得,有时中途下雨,往往淋得透湿。冷水江的大街小巷,都曾被她的脚步叩问过。</h3><h3><br></h3><h3>好些次拖着疲累的身子回来,家里还有一摊的事等着她,锅灶冷清,脏衣堆成小山,猪栏里的猪饿得嗷嗷直叫,鸡鸭也许还有一两只寻不到影子………多少个深夜,我在迷糊里,听到母剁草的声音,在暗夜里孤独地而有节奏地响着,多少红日初升的清晨,我四处呼唤母亲,却寻不到她的身影,我知道,她一定又是去地里忙了………</h3> <h3>我没有母亲卖菜的照片,但我用过母亲卖菜的钱。犹然记得她用皴裂的手,将一大沓块票、毛票给我买书、买文具的情景………母亲说,你要发狠,要考出去,不要留到农村里吃弯弯红薯………</h3><h3><br></h3><h3>拿着这些母亲用汗水一瓣一瓣换来的钱,有时真想掉泪,因为我知道,母亲是吃了苦的………</h3><h3><br></h3><h3>其中,最难忘的一次,是母亲卖菜的秤被城管局的人抢走了,那一次,母亲失魂落魄,前所未有的张惶写满她削瘦的脸。</h3><h3><br></h3><h3>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母亲都没再去卖菜,后来,她又办了一杆新秤回来,重新挑起菜担上街了,留给我一个戴着旧草帽的瘦小背影。</h3><h3><br></h3><h3>我知道,要强的母亲再累也不觉得,但抢秤事件,却深深地伤害了她的自尊,只是坚强的她,挥一挥衣袖把泪水吞到了心底。</h3><h3><br></h3><h3>为了生计,她依然得挺直腰杆,在风雨中奔忙………</h3> <h3>一个母亲,更累的事业是养儿育女,拉扯孙辈,当一辈子的保姆。</h3><h3><br></h3><h3>母亲年轻时的全部心力,点点滴滴都投到这件事里去了。</h3><h3><br></h3><h3>我们几姊妹个个从小体弱多病,这可磨坏了母亲,磨得她三十多岁,就像个老太婆一样,每每提及过去的事,母亲总说,“医院的路都被我们娘儿几个行大了………”</h3><h3><br></h3><h3>关于这些苦,我写进了一篇征文里,没想到的是,获了奖,还是特等奖。我第一时间把这篇文章,念给母亲听,母亲只是微微的笑着。我想,这不仅是对中医的褒扬,更是对母爱的传唱,我相信,母亲听懂了我的心声………</h3> <h3>领到证书后,我拿了奖金给母亲买衣服回去。这点微薄心意,母亲竟然推辞,她说,你们的家庭也要用钱,别给我买,家里还有………</h3><div><br></div><div>这就是母亲,心里永远为儿女着想。吃的是草,挤的是奶………</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当我和朋友在游山玩水,开心欢聚时,母亲在家里任劳任怨地干活………</h3> <h3>当她的儿子、我的弟弟在外面风风光光,欢乐开怀时,母亲在家里任劳任怨地干活………</h3> <h3>当孙辈们惬意地享受城市生活的美好时,母亲仍然在家里任劳任怨地干活………</h3> <h3>每次回家,桌上准有可口的饭菜,那鲜嫩的时蔬,都是她种的,知道我儿子喜欢吃蛋,母亲会变着花样弄给他吃,或清蒸或煎炒,或水煮或摊成蛋饼………</h3> <h3>一道道菜后面,是母亲一忙就是一晌的“厨房时间”。</h3><h3><br></h3><h3>自从家里的土地被征收,母亲的腿脚、腰背因为风湿越来越挑不了担子时,她的主战场,便由地头转到灶头。</h3><h3><br></h3><h3>我想,尝遍世间美味,最地道的美食一定是在家里的,它的名字叫妈妈炒的菜………</h3><h3><br></h3><h3><br></h3> <h3><br></h3><h3>看到这黄澄澄的又干爽又漂亮的“怕辣子”,有没有想品尝一下的?</h3><h3><br></h3><h3>哈哈,我最爱用它炒菜了,炒肉,牛肉,萝卜丝,油渣,或是煮鱼,撮那么几个切了放里边,满屋都香了!</h3><h3><br></h3><h3>这也是勤劳的母亲做的。她是做坛子菜的一把好手,家里的墙壁下,曾一长溜都是坛子丫物,里边有好多美味可口的菜:有米粉茄子,米粉辣子,盐菜固,扑豆角,怕辣子,豆豉在,霉豆腐,等等………各种各样富余的蔬菜被母亲精心加工成一坛坛咸脆喷香的坛子菜,香了屋里,更暖着我们的胃………<br></h3><h3><br></h3><h3>一个远方的亲人,回来探亲时,啥也不要,但母亲做的怕辣子,她带了一大袋,她说,大城市里买不到这么正宗的家乡特产………</h3> <h3>儿孙满堂,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劳累。</h3><h3><br></h3><h3>每次家庭聚会,人欢马叫,大家吃饱喝足,抹抹油嘴,各归各位,而母亲永远是那个在背后默默累着的人………</h3><h3><br></h3><h3><br></h3> <h3>这是极为难得的母亲的照片。</h3><h3><br></h3><h3>是妹妹搬新居时她和父亲、外甥的合影,从照片上看,父亲像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一年365天,天天在外忙碌的人,而母亲,就是站在这个男人背后默默支持他的既平凡又伟大的女人。母亲好瘦啊,都是因为累,因为身体差的原因………</h3><h3><br></h3><h3>母亲不爱照相,她总说自己长得丑。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从前,在旧相册中,我曾见过唯一一张母亲年轻时的照片,大约十八九岁,她留着乌黑发亮的长辫子,丰润饱满,笑容可掬,那么淳朴,那么青春,让我有一种惊鸿一瞥的感觉………</h3><h3><br></h3><h3>是生活的重担改变了她,让她尘满面,鬓如霜~~</h3><h3><br></h3><h3><br></h3> <h3>在孙子生日时,母亲笑得像个孩子一样,这样返老还童的笑容背后,是一颗精心护犊之心。</h3><h3><br></h3><h3>为了带这个孙子,母亲这两年吃尽了亏,老得更快,回家时,常看到她憔悴的脸,白发丛生。</h3><h3><br></h3><h3>因为腿脚疼痛,腰椎盘突出等各种缠身的毛病,母亲有一次抱不起小泉泉,从二楼下楼梯时,摔了一大跤。即使这样,她第一时间还是想着要保护孙儿,宁可自己受伤………</h3> <h3>这是母亲五十岁时弟弟向她敬酒的照片。转眼,十年将逝,母亲也将步入花甲之年。</h3><h3><br></h3><h3>募然回首,母亲的时间都去哪了?</h3> <h3>父亲六十寿宴时,我和姑姑硬拉着母亲照了一张合影,我的壮实更衬出了她的消瘦。</h3><h3><br></h3><h3>照片上,母亲露着开心的笑容………</h3><h3><br></h3> <h3>常年在地头、灶头忙碌的母亲,极少外出旅游。 </h3><h3><br></h3><h3>这是父亲带我们全家去韶山时,我在路上匆匆留下的照片,穿上花衣裳的母亲其实还是比较好看的………</h3> <h3>为了家,为了几个儿女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现在开始潜心学佛。她已吃了几年长素了,开始时我以为她说笑的,没想到母亲早已心如磐石,连过年过节都单独做素菜吃,一有时间就观看净空法师讲经的光碟,坚持做早晚课。我非常担心劳动量这么大的母亲,不吃一点肉食,体质会更加差。但母亲非常坚决,无论我们如何反对,依然坚持。这是她吃饭前短暂的祈祷、感恩仪式。</h3><h3><br></h3><h3><br></h3><h3>平时我们给她的钱,母亲也都省吃俭用,经常拿来做好事,帮助各种困难的人,或是作功德。</h3><h3><br></h3><h3>我曾经很不理解母亲学佛,也不赞成她年轻时节衣缩食,老来还要如此俭省的举动,但后来我逐渐理解,逐渐支持:孝顺,不仅要孝,更要顺。要从内心深处认可她所做的事情,所做的选择。既然她常常说,学佛让她觉得内心轻安快乐,那为何不支持呢?</h3><h3><br></h3><h3>学佛之后的母亲,对很多问题的看法,超出了我的想象:关于生老病死,关于因果因缘,关于对名利的看法,关于各种人生逆境的处理,关于修心淡欲,言行举止中愈发透出哲境禅理,我一边暗暗吃惊,一面感觉,母亲越来越像一位好老师了,也许,这就是学佛修行的功效……</h3> <h3>上次带母亲去涟源,我们顺道去看望了我在民调走访时认识的重度残疾人梁雄杰,母亲给了他100块钱,像这样的事儿,很多,母亲的爱并不止于我们几个儿女。</h3><h3><br></h3><h3>母亲自己的生活,已经达到了像苦行僧一样的简朴,穿几十块一件的衣服,我们姐妹不要了的鞋子,衣物,她也毫不嫌弃地捡来,她的日子像清水一般素净,但她的内心却越来越透亮,越来越柔软,越来越慈悲………</h3> <h3>望着瘦弱的母亲,回眸的那一瞬间………我竟忽然生起了穿越感,我想起她年轻时的那张照片,仿佛时光发生了重叠,母亲,十八岁时的你,你还记得吗?你做姑娘时的憧憬,都是什么样的啊?也曾有过的玫瑰色的梦想,到如今实现了多少?</h3> <h3>不知怎的,由母亲,我又想起曾经看到过的一位老人来。老人九十多了,孤独地守在潘桥一个溶洞旁。苍苍的白发无声地诉说过去九十多年的风雨兼程,浑浊的眼里,仍然满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对陌生的我们的热情。</h3><h3><br></h3><h3>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人也都将老去,在岁月无声的流逝里,对于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母亲们,我们是否应该多些关爱,多一点温柔?</h3><h3><br></h3> <h3>我还想起一位朋友来。</h3><div><br></div><div>他无论工作怎么忙,每个星期总会抽时间回家看看父母,坚持得很好。</div><div><br></div><div>他说,回家的路,在等他;老人们在等他;家里的黄狗,也在等他………</div><div><br></div><div><br></div> <h3>看看这位被岁月的重担压弯了腰的朋友的母亲。</h3><h3><br></h3><h3>和我的母亲一样,她也常常累在地头,呆在灶头。每一份精心制作的美食里,都深藏着母亲热气腾腾的爱。</h3> <h3>多么熟悉的场景啊,我每次回家,母亲也是这样为我准备蔬菜的,她从来不会向我诉说,自己腿脚不方便了,种菜越来越艰难,而是满心喜悦地跟我们传达地头的丰收:豆子熟了,你拿点回去吧!今年的辣子结满了,你拿点回去吧!土里还有新鲜的蒜,我给你扯去………………</h3><h3><br></h3><h3>哦,母亲,原来天底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恨不得把所有好的东西都留给子女,掏空自己也无所谓。每次看到朋友发他回家看父母的照片,我的心里都会由衷感动,这些让我倍感亲切的镜头,总会让人想起,我家里,也有一个这样的白发老母亲………</h3> <h3>朋友的汽车尾箱里,装满的岂止是菜,更是浓浓的母爱,深深的牵挂………</h3> <h3>反光镜中,他那渐渐远去的母亲的身影,还站在屋门口张望。岁月让她的腰背佝偻成一张弯弓,她依然将牵挂站成一道风景。就像天底下无数的年轻时苦心熬力将儿女送出去,到老来又默默翘首期盼他们回来的母亲………………</h3><h3><br></h3><h3>世上的母亲走着的路,也许看到的风景不同,但她们的起点与归宿,却是惊人的一致。她们奉献的身影,贯穿着每个儿女的一生。</h3><h3><br></h3><h3><br></h3><h3>台湾作家龙应台说:</h3><div>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div><div><br></div><div>在《朗读者》节目中,听着当了奶奶的斯琴高娃朗诵作家贾平凹怀念母亲的文字,字字句句,感人肺腑,锥心泣血!这个世上最无私博大的爱,是母爱;最深沉绵远的怀念就是儿女对母亲的思念。</div><div><br></div><div>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是多么让人悲心的事。</div><div><br></div><div>所以,趁着岁月温柔,双亲健朗,我们都多回回家看看吧,看看那辛劳了一辈子的白发老娘亲,看看这个世上对你最好的女人,给她一个拥抱,给她几声问侯,与她做做家务叙叙嘴吧………</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