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渴 望</b></h1><h3><br /></h3><h3> 父亲高中文化,身高一米七八,当年因为取消高考而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h3><h3> </h3><h3> 儿时的记忆里,他常与外人谈天说地,却很少和我们说话,也很少跟我们玩耍,在家都是严肃的样子。我们村像父亲那样喜欢读书还写得一手好字的人不多,逢年过节很多人请父亲题字写春联,大家都叫他先生。</h3><h3><br /></h3><h3> 那时候家里没个正经书柜,只是在各个床头柜里都放满了书,如今想来还记得有《菜根谭》《易经》《水浒传》《幻灭》等。那些书我都看不懂,却是在心里默默地记下了一些作者与书名。有一次小伙伴得意地告诉我他知道加拿大,我不甘示弱:"那你知道巴尔扎克吗?"其实当时我也只是在父亲的书上看过这名字而已,后来我不但知道巴尔扎克,还知道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 </h3><h3> </h3><h3> 从小到大父亲从未要求我们看书,但是让我对书有了热切的渴望。</h3> <h3><br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成 长</b></h1><h3><br /></h3><h3> 2001年我毕业当了小学老师,刚参加工作,与学生姐弟般地处着,因而他们许多话都与我说。有段时间特别流行杨红樱的校园小说,有个调皮的男生对我说:"卞老师,你就像那个《漂亮老师与坏小子》里的米兰。"我知道是夸奖却不知米兰究竟是怎样的老师,于是将杨红樱的校园小说全数借来看了一遍。之前我是不怎么看儿童文学的,正是那个男生的一句话激发了我对儿童文学的兴趣。从《小王子》《绿野仙踪》《骑鹅旅行记》到《草房子》《三毛流浪记》《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故事或感人,或有趣,或充满幻想,从此我和学生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话题,也让我与他们的心更近了。</h3><h3><br /></h3><h3> 我开始利用课内时间,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把学生吸引到书本中来,在关键时刻处戛然而止,然后让学生自己课后阅读。我还通过观看经典童话故事动画片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播放一段《白雪公主》,让孩子们找找书中相关的段落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随后看到好看的书会推荐给学生看,将之前的奖品本子和铅笔也换成了书。学习进步的我会送书,表现好的送书,要分班换老师了每人送本书,好多原本不太爱看书的孩子也渐渐有了阅读兴趣。我与孩子们的感情在书之间流淌,直至多年以后,他们上了大学甚至成家了还与我保持着联系。</h3><h3><br /></h3> <h3><br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陪 伴</b></h1><h3><br /></h3><h3> 有时痛苦可以让人成长。2012年在我的人生低谷时,充斥着我的是迷茫、失望、孤独......幸运的是我选择了阅读,多少个难眠之夜,都是捧着书度过的。《红楼梦》让我知道人间即是一个大观园,守住本性之本真,亦能功德圆满;从《老人与海》的圣地亚哥渔夫身上学到了不轻易向命运低头;从简·爱身上,懂得了自尊、自重、自立、自强。阅读让我更加坚强乐观,勇敢面对一切。</h3><h3><br /></h3><h3> 如今我不再光顾着看情节,也不只看杂志和短篇小说,更喜欢看一些经典的东西。晨读和学生们一起吟诵《弟子规》《三字经》《论语》,业余时间再读《大学》《红楼梦》《三国演义》,感受文字的魅力,学习人物形象的塑造,体会结构设计的巧妙。</h3> <h3><br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幸 福</b></h1><h3><br /></h3><h3>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和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因为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这是美国著名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所著的《朗读手册》封面上的一句话。</h3><h3><br /></h3><h3> 2014年儿子上幼儿园了,我开始读书给他听。起初是我来选书,从《逃家小兔》《蚯蚓的日记》《大卫上学去》系列有趣的绘本中初尝阅读的快乐。然后给他读中外童话,《拇指姑娘》《三只小猪》《木偶奇遇记》……再后来他开始自己选书要我读给他听,他每每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插上几句。有些故事听了好几遍,我都有些烦了,可是每次读他都会有新的想法,甚至能将故事讲给小妹听,让我激动不已。这样的情形至今已坚持了几年,儿子阅读的兴趣正是在临睡前的点滴时间里慢慢养成。</h3> <h3><br /></h3><h3> 我愿意成为读书给所有孩子们听的妈妈,因为我希望他们的小学生活乃至一生都能十分富有。<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