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最美好的记忆——1984年在拿专业文凭的我们

蓦回首

<h1>1983年2月至1985年底,一批在职美术教师从上海各区脱产,在南市区教育学院攻读上海师范大学的大专学历。</h1> <h1>期间我们曾去浙江雁荡山、石塘写生。毕业前还去了洛阳、西安、重庆、九寨沟、峨眉山、青城山、长沙、凤凰、山江等地,行程40天,总计花了300元多点。看着30多年前的照片,心里有满满的、暖暖的回忆。</h1> <h1>这张照片是在雁荡山拍的,同学们应该都是意气风发的年龄,但一个个老气横秋啊😄😔</h1> <h1>雁荡清澈的山泉水。</h1> <h1>这是雁荡山景区的合掌峰,晚上在月色下呈现的是情人相拥状,白天两掌间是个庙宇。我在那里曾经抽过一个下下签,然后扔了再抽一次,得到的是一个‘’罚油两斤‘’的签,当然也不曾兑现😭在庙里还旁听了一个和尚对地狱十八层的解释,详细的描述唬得两个当地老太太接连不断的把手上的黄纸投进火堆里焚烧。而我呢暗下决心,做好人坚决不做坏事,免得将来下地狱。</h1> <h1>虽然岁月已过30多年,但雁荡山的夜景记忆犹新。后来有机会再去雁荡山看夜景,却怎么也激动不起来,脑海里呈现的都是当年的回忆。</h1><h1>那时山路上没有一点灯光,眼前的两个山峰就像两个穿着藏服的青年男女,慢慢的,慢慢的在明亮月光的见证下合为一体。</h1><h1>大自然太神奇了!</h1> <h1>温岭石塘是个小渔村,因为是个小岛所以那里的房子建的很挤,然后呢就有了意外的形式美!</h1> <h1>石塘晨曦中</h1> <h1>小岛上只有弯弯曲曲的小路,人、猪、狗同走。岛上基本没有绿色的大树,房子都是石块建造的,阳光下石块里的结晶如宝石般闪烁。</h1> <h1>这两幅都是同学王武画的水彩画,因为写实所以尽管过去了30多年,印象中的石塘石屋真切的再现了。</h1> <h1>石屋门边的小女孩👧怯怯的眼光打量着前面不远对着她的相机,照片虽然历经30多年,可现在再看,感觉就像昨天似的。</h1> <h1>岛上还是有淡水池塘的,女人们在那里洗洗刷刷。岛上还有一个记忆深刻的场景,两天一次的大潮前,家家户户的女人们挑着粪担,早早排成一列在海堤上等着。大潮一到,就像有人指挥似的,所有的粪桶一起倾斜,颇为壮观,只可惜没有照片。</h1> <h1>80年代初,大多数同学带的是黑白胶卷,而我正好带了彩色胶卷。</h1> <h1>那时的木制渔船非常美,高高的风帆扬起,如一个个骄傲的旗手。同学周云帆正在那里认真写生呢😊</h1> <h1>王武的水彩画—沙滩上修整的渔船。</h1> <h1>海湾里的渔船。那时候在石塘我应该也是画过几幅的,但现在都没有了。呵呵😜可能水平太臭,都扔了。</h1> <h1>现在石塘渔港是这样的。</h1> <h1>渔船也已经不需要再用那些在画家、文学家眼里魅力无限的漂亮风帆了。</h1> <h1>据科学家论证,2000年新世纪的第一抹曙光,就是在石塘升起,所以就有了这个纪念碑。</h1> <h1>现在,石塘也有了类似意大利五彩渔村的彩色石板路。</h1> <h1>临近毕业时,我们又出发了,时间是84年的10月5日(王洽康说当时记录了)。第一站是洛阳,记得当时有个带队老师出发时多吃了荷包蛋,火车上一路不舒服。这是当时洛阳牡丹园的牡丹仙子,牡丹仙子太漂亮了,所以就把站在右下边的自己裁了😜</h1> <h1>洛阳龙门石窟</h1> <h1>洛阳出来去西安,好像住宿在西安交大的招待所内。这张照片应该是在西安的碑林拍的,博物馆内黑乎乎的,所以形象只能将就了。嘿嘿😁</h1> <h1>这个是在西安的捉蒋亭照的,照片上的同学都叫不出名字了。</h1> <h1>武则天墓,甬道边的无头石像。</h1> <h1>我们还去参观过兵马俑。当时,站在高高围栏外看巨大坑底整齐排列的兵俑时,感觉自己的腿在发抖,眼里满满是流泪的感觉,感叹古人太伟大了。那时 我们看到的兵俑身上应该还有淡淡的色彩保留。</h1> <h1>场馆外是阳光下一大片耀眼的黄土,当地农民摆了许多个摊位,卖的是用家染的五彩土布手工制作的12生肖、马甲、帽子等,当地人还能用简单的英语和老外做生意。真的,好多年后我又旧地重游过。可惜,场馆外面的建筑给人的感觉和所有其它地方一样,毫无特色。所以,再也没有丝毫感动了。</h1> <h1>这个十二生肖还挂在我家厨房的墙壁上,它们也应该三十多岁了。</h1> <h1>10月15日,我们来到九寨沟。那时进沟的公路很窄,坐在窗边的我,总看见车轮的一小部分不在路上滚动,坐在车上有点心惊胆战的。要知道,公路是建在峭壁上的,下面经常是深渊和咆哮而去的急流啊!</h1> <h1>那时的九寨沟沟口不宽,两头架起一根原木,就算大门了。门票应该是人民币3元吧,买票后原木往边上挪一挪,游客就算进去了。那时沟内的旅馆刚建好,我们好像是睡地铺的。地板香香的,都是锯好的原木板铺就的。</h1> <h1>这是王武画的九寨沟藏民,那时的藏民还没有知道外面的世界。他们守着最美的风景,却过着很原始的生活。记得进寨子时,地上的稀泥可以没过脚背,那可是大晴天啊!</h1> <h1>虽然在洗刷,但手背上的污垢至少有2毫米厚。我问其中一个姑娘为什么不洗一洗自己的手,因为语言不通,她茫然的看着我。这是亲眼目睹的,不夸张哦!这几个洗被单的姑娘应该是旅馆工作人员。</h1> <h1>成年的藏民一生只有一套藏服,衣服的正面都有油腻,年老藏民身上的衣服,基本已经看不到布纹。</h1> <h1>九寨沟的藏民也住类似吊脚楼的房子,院子的篱笆上破旧的经幡迎风招展。</h1> <h1>那时的九寨藏族孩子也幸福,守着绝美的山山水水。如果你想和他们合影或给他们拍个照,他们会索要一元钱的报酬。</h1> <h1>当时的我们也很幸福,在大多数国人都不知道旅游为何事时,我们已经到了这个仙境般美丽的地方画画🎨拍拍了。去九寨之前,只知河、湖、江、海,这些用于描述流水的词语。去了九寨以后,才知湖也可以叫‘’海‘’的,只是要在‘’海‘’字后面拖个‘’子‘’字。</h1> <h1>金秋时节,山上已经没有了司空见惯的绿色。五彩斑斓的树叶颜色,直接颠覆了当时我们可怜的审美观。</h1> <h1>其实,九寨沟的秋色是当时的相机不太能如实反映的。阳光下金灿灿的山、水、树木,觉得用语言、甚至相机都很难如实描述的,实在是太美了。而且真正是一步一个景,走着走着,就会听到前面人忍不住的惊叹声。</h1> <h1>幸好当初龚除有个好相机📷,拍出了能最接近真实的九寨秋色。(哈😄刚刚他老实说了,照片上的颜色有些是后期用电脑修改过的)</h1> <h1>红叶似血</h1> <h1>特别清澈的海子,有一二十米深。这张30多年前的照片,清楚地再现了水底下石化的树干和水下植物,感觉触手可及。</h1> <h1>后来我又去过两次九寨沟,都是在暑假。感叹人的无限能量,当初狭窄的公路变宽了,沟口建起了各种各样的宾馆酒楼。当时穷苦的藏民都成富翁了,设摊位的都是外地人。海子边都有木栈道了,只是那栈道上永远挤满了人。</h1> <h1>哪个学友这么认真呢?是王洽康在写生吗?</h1> <h1>这里的海子应该是叫‘‘’长海‘’。去长海那天,搭乘的是卡车,路边森林里长长的粉绿色的青苔在雾气中随风飘逸着,感觉如临仙境。不知谁叫了声‘’有熊猫‘’,一车人大呼让司机停车,冲进林子一看,原来是头奶牛🐮。</h1> <h1>记不清九寨沟的瀑布叫什么了?也不想查百度……很想把自己给裁了,可惜又不能看到瀑布的全景了。</h1> <h1>后面的应该是磨坊吧!这4个人后来结伴去了湘西。由于超出学校规定的返校日期,回上海后一起写检查。😭😭</h1> <h1>出九寨沟后,记得在松潘古城住宿过一晚。松潘是藏民居住的地方,那边的房子都是粗壮的原木建成的,早晨的空气特别清亮,天空瓦蓝瓦蓝的。不知学友们是否还有这个记忆?</h1> <h1>九寨出来去了青城山,去了乐山,大家的感觉是彩色照片转换为黑白的了。虽然已经欣赏过龙门石像,但乐山巨大的佛像给我们的感觉应该是非常震撼吧!</h1> <h1>哈哈😄还在大佛的脚背上留了个影。乐山县城的晚上非常热闹,所有的小摊和小吃都和鸭子有关。</h1> <h1>后来有机会又去了乐山,看到涂脂抹粉后的大佛,彻底惊呆了……由于涂料的质量原因,大佛的脸惨不忍睹。生气的就在边上的休息处打了几个小时的扑克,同行是因为人太多,不愿去。</h1> <h1>大佛不知会否伤心流泪?但我很伤心…</h1><h1>游人真心多,不但堵住了入口处,也堵了上山去的栈道。</h1> <h1>去峨眉山金顶的山路上,和猴子🐒的亲密接触。记得自己的小腿肚还给猴子🐵咬了一口呢!从山上下来的游客,挎包和衣袋都给猴们抓坏了,脸上表情都气急败坏,但都快乐着。用夸张的异常兴奋的言语向还没有上山的游客描述猴子的猴相。</h1> <h1>宝顶山石窟让大家又一次领略了中华石刻瑰宝的魅力。</h1> <h1>在这里,菩萨远离尘世的纷扰,安详的睡着了……</h1> <h1>宝顶山石刻像,都是彩色的哦😊</h1> <h1>这是重庆解放碑。那时我们是乘长江轮去重庆的,手里拿了一本两岸景点介绍的书,结果是什么也没有找到。最后,只看见了长江上的夔门峡。</h1> <h1>夔门,远处的山峰隐隐约约……</h1> <h1>现在的夔门景色。</h1> <h1>这是重庆80年代的朝天门码头,背着同学(曹××,名字记不住了)用牛仔布做的超大双肩背包,艰难的爬啊爬。到上面时,用‘’气喘如牛‘’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这个包后来在湖北盖城的一个小火车站过磅,具体数字记不清了,好像是50多斤吧。</h1> <h1>同学周荣兴因为吃了过麻过辣的火锅,被开出去的长江轮又送回朝天门码头,就像电影情节似的。</h1> <h1>在重庆时,还人手一根玉米棒子乘坐过嘉陵江的缆车。那天天空特别阴沉,风也很大,感觉缆车几乎是贴着水面在移动,心里非常害怕。可惜,自己都记不得和哪位同学一起乘坐的。</h1> <h1>后来,我、李建华、周和平、王洽康四人一起转道去了湘西。这是一个保存非常好的古老村庄。</h1> <h1>这样子被热心的苗族大妈给装扮了。头上两三米长的裹布刚被缠上时,感觉那个就不是自己的脑袋了。</h1> <h1>现在都不知道周和平在哪儿了,真希望她能看到我做的这个美篇。</h1> <h1>和苗族大妈大姐的合影。</h1> <h1>赶集时,我们想买几个鸡蛋,可苗族大妈硬是不卖。因为她算不清每个鸡蛋的单个价钱,又不相信你告诉她的数目。所以,她的鸡蛋只能10个一起整数买。小饭馆里王洽康认真的对帐台说‘’加个带(蛋)汤‘’时,服务员呆呆的看着他……</h1> <h1>山江是山区。在山江的公路上,我们碰见了一些去喝喜酒的苗人。前面带队的吹着唢呐,到一个村口的山头时,听到唢呐声的亲戚就会融入队伍。我们四个人就跟上队伍,打算混喜酒去了。</h1> <h1>快到新郎家村口时,队伍自动调整,挑担(其实就是个很浅的扁筐)送喜礼的在最前,各家把一元的纸币压在米下就算礼钱。礼品还有小坛的酒和梳妆镜,镜上有昂着脑袋的大公鸡图案。队伍依次是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小孩、我们。</h1> <h1>那边的苗族女人穿深藏青的衣服,带银饰。一个新娘全身银饰的重量足足有几公斤,有些是祖传的,有些是新打的。</h1> <h1>我们跟着一个唯一能说汉话的复员军人被引荐给主人,作为贵宾迎到贵宾席上。我和和平两个人还头次被人敬烟,吸了两口赶紧放下。饭桌上只有贵宾能喝酒,能吃用猪肉煮的菜。其它的客人只能吃白米饭(这在当时已经是很不错的了),间或有胆大的人到桌上夹点菜。桌子是矮桌,桌下挖有洞,点柴火取暖。饭后去欣赏了对歌,唢呐表演等。吹唢呐的师傅面前的桌上倒放着一只碗,碗下有钱,结束时要单手吹奏,另一只手去拿碗底下的钱,听说这是很难的。这个对歌和电影里完全两码事,对歌是要有师傅的,师傅出词,两家亲戚对唱,最后会决出输赢。听这个歌,很想睡觉的。</h1> <h1>因为是远道而来的贵宾,我和和平还享受了让新郎倒和倒洗脚水的贵宾服务,有照片的,可惜就是找不到。半夜被带到一个黑簇簇的屋子里,草堆上已经躺着十几人。因为贵宾是女的,所以我和和平可以合衣躺竹床上,他们两个就直接躺草堆了。天亮后,我们才真正见识了山江苗族人居住的房子。他们的房子一般三间,左边的养牲畜,牛、羊、猪同住,还兼着厕所的功能。中间的有灶头,有桌椅,还有一个特大的,蚊帐遮得严严实实的床。另一间屋子是成年孩子的床,也是大床大蚊帐。原来,他们的灶头没有烟囱,煮东西时烟就在房子里窜。所以,他们盖的房子就不砌山墙,风从东面进西面出,赶走烟雾。这样,冬天会特别冷。</h1> <h1>当时凤凰的吊脚楼是这样子的。</h1> <h1>区先生的凤凰水彩画</h1> <h1>张家界金鞭溪</h1> <h1>张家界的林子里。在张家界旅馆住宿时,最有趣的是早上醒来,同屋的姑娘用羡慕的神情对我俩说,你们的英文讲得真好。我们愣了好半天才醒悟,原来她把上海话误认为英文了。</h1> <h1>这是我和李建华。后来我们四个人去了长沙,参观了长沙博物馆,看了马王堆汉墓的所有展出的文物,包括那个历经二千年不腐烂的神奇女尸。然后乘上没有座位的回上海的绿皮火车,结束了长达四十天的晃荡。</h1><h1>三十多年后的今天重看这些照片,恍若隔世啊!</h1> <h1>这是我们到上海后,写的检讨书哦😊</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