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如果不是亲所眼见,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这位其貌不扬、看上去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妇女,竟能如此娴熟、轻巧地操作着一堆小棒槌儿,根据图样,借助数十枚大头别针,小棒槌儿飞舞之间便织出图案生动、丰富多变的花边。在蓬莱市大辛店集贸市场一间普通的门市房里,我有幸观赏了蓬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韩学芬的这场精彩的“棒槌生花儿”技艺展演。</h3> <h3><font color="#ed2308">农闲时节民间创收副业</font></h3><div> 58岁的韩学芬出生在大辛店镇翟家庄村一位普通农家,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上小学的她就跟着家里的老人学习棒槌花边的编织,成为周围村庄小有名气的巧手姑娘。中学毕业后,她跟村里的婶子大妈和姐姐嫂子们一样,利用农活闲暇时间,领取棉线进行花样编织。“当时公社里有多种经营办公室,负责分派棉线(主要是缝纫用的线和可拆股的绣花线)和图样,限定日期交货,图样多是花鸟鱼虫,以蝴蝶居多。记得当时加工出来验收合格,领一桄棉线可以净赚两三块钱,折算下来,相当于0.7个日工,这在当时是相当不错的副业了。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儿、老太太,多会干这个营生。当然,加工时要注意周围环境、讲好个人卫生,不能在浮尘或者油烟较多的地方做,编织前必须把双洗干净了。这活计看起来轻生,实际也不简单--有的人手拙,编出的花边要么松紧不一,要么厚薄不均,整体不周正,图案走了样,或者沾染了油灰、留有指纹印等都不合格。这样的货品上交时,往往被验收人员当场用剪刀绞毁,直接成了废品。编织花边需要静坐,除了手指手腕来回活动,身体其它部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其实也挺累人的。但为了增加收入,大家还是乐此不疲,当时我们周围的村子,经常能见到三两人扎堆在屋里编织棒槌花边儿的。好在我那时年轻不觉得累,关键是编的花边从来没出一件残次品”。韩学芬的话语中透着骄傲。</div><div> 在韩学芬看来,编织棒槌花边的工具非常简单,除了小棒槌(一般长约10厘米、直径约10毫米)、垫子和大头别针以外,还有绕线机、格子纸和剪刀。制作工序主要分五个步骤。一是把花边图纸置于圆盘形垫子上(垫子多为糊有几层报纸的由高梁秸杆串制的箅子),二是将大头别针扎刺在图案的节点部位,用来固定编线的位置和方向,三是在小棒槌上端缠以棉线,将线头拉出,固定在图纸的一定部位(棒槌的数量根据产品的规格和图案来确定,少则十多个,多则上百),四是手执小棒槌,根据图案形状,以大头别针为支点,将棉线进行扭绞、缠结,编织成花边,五是拔去大头别针,将花边从垫子上取下来,经过整理熨烫,便成花边单片。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图案要运用平织、隔织、稀织、密织等编织技法,密织里又细化为密龙、介花、方结、稀布、密布、双稀、介花关针、灯笼扣、苇竖花、六对抄等,以手指操纵众多棒槌,使其左右翻滚,上下跳跃,循序渐进,不断变换位置,从而编织出各种图案,而关系成品质量的力道、速度、角度等,则完全靠个人的悟性来把控。</div> <h3><font color="#ed2308">棒槌花边原是泊来技艺</font></h3><div> 有资料显示,棒槌花边原是欧洲传统的手工花边,是由编结工艺发展而来的。古代欧洲民间曾以鱼骨为别针,扎在垫子上,然后以羊脚骨为绕线管,所制成的花边称为骨花边,后来又称绕线管花边。16世纪欧洲绕线管花边有所发展。17世纪比利时布鲁塞尔是绕线管花边生产中心。意大利热那亚的绕线管花边也较著名。18世纪绕线管花边几乎遍及欧洲,品种大多为内衣或手帕、衣袖的镶边等。19世纪末欧洲绕线管花边工艺传入中国山东省。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烟台妇女开始学习用绕线管制作花边。由于绕线管在当地俗称棒槌,所以中国人将其称为棒槌花边。20世纪40年代以前,棒槌花边主要品种是花边单片, 用于装饰手帕、服装、枕套、被单、窗帘等的小件,消费者买回家自行镶拼于服装或台布上,也有各种圆垫、盘布等,当时称为件货。1950年以后,除生产件货外,还拼缀成台布、床罩、被套、枕套、盘垫、钢琴罩、沙发套等产品,图案以装饰性花卉为主。实际上,中国人对传统的欧洲技艺进行了创新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棒槌花边风格。</div><div> 关于棒槌花边在蓬莱的发展,1996年版《蓬莱县志》及2012年版《蓬莱市志》都有明确记载。其中,2012年版《蓬莱市志》提到,1997年更名为蓬莱鑫宏绣花集体公司的蓬莱县绣花厂,自1963年成立蓬莱县绣花合作社开始,就组织棒槌花边生产,曾经创下年生产包括棒槌花边、梭子花边、手绣镶拼等家居饰品、床上用品、工艺休闲服装、时装、睡衣等在内的近百万件套的佳绩,当年城乡加工人员达到两万五千多人。</div> <h3><font color="#ed2308">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窘境</font></h3><div> 20世纪以来,棒槌花边在欧美各国已衰落,而在中国都有所发展,主要集中于山东烟台和潍坊地区。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棒槌花边面临技艺失传、后继乏人的窘境。</div><div> “上世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随着机械化批量生产程度的提高,盛极一时的棒槌花边编织技艺没有了用武之地,发展开始走下坡路,因为相对收入不高,少有人愿意再从事棒槌花边编织,加上官方的组织体系撤并、流通渠道不畅,棒槌花边逐渐自消自灭,到2000年后基本很难见到加工棒槌花边的场景。像我八十年代结婚后就再也没有接手棒槌花边的活计,只偶尔编几个自家使用或者送给亲朋,许多九十年代出生的人根本没有见过这种手艺,年轻人大多对它不感兴趣,像我这样年近花甲的都算是年轻的了。为了防止棒槌花边技艺失传,在蓬莱市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前两年我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列入蓬莱市级保护项目,不图别的,我要力求通过图片、影像等多种方式,来留存这份丰厚的文化遗产,以期能在合适的条件下得以传承发扬”。</div><div> 看得出来,韩学芬把这份技艺的传承,当成了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那种专注的真挚情感,难免不令人感慨!</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