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绍兴第三站:鲁迅故里</h3> <h3>鲁迅故里包括:周家老台门(鲁迅祖居)、周家新台门(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纪念馆等,是一个很大的景区。在这里不仅可以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还可以感受鲁迅当年的生活情境。</h3><h3><br></h3><h3>鲁迅故里也被称作绍兴的“镇城之宝”。</h3> <h3>“画中华名人故居第一人”,著名画家拇指先生笔下的《鲁迅故里》。</h3> <h3>周家老台门,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也是目前绍兴保存最完好的台门建筑。</h3> <h3>“台门”一词最早始于春秋时期。《春秋公羊传》载:“天子诸侯台门:天子外阙两观,诸侯内阙一观。”可见,春秋时期天子诸侯的住宅又别称为“台门”。</h3> <h3>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绍兴人把在台基上建造的独立的宅院称为台门。</h3> <h3>“台门”起初是对有身份之人住宅的“尊称”。后来,就把具有一定规模、封闭独立的院落都称为“台门”。台门建筑也渐渐成为绍兴民居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以前曾有这样的说法:“绍兴城里十万人,十庙百庵八桥亭,台门足有三千零。”可见绍兴台门建筑数量之多。无论是官宦住宅、商贾住宅,还是文人住宅、平民住宅,都采用台门的建筑形式,只不过因为主人身份不同,建筑的规格、气势、特点各不相同罢了。</h3> <h3>台门的设计,往往因地制宜,通常坐北朝南,平面规整、纵向展开。从前往后依次为台门斗、天井、堂屋、侧厢、座楼、园地,组成一个独立的宅院。台门的面宽和进深则依据住户的身份高低、财力强弱、人口多寡而定。宽有三开间、五开间、七开间不等,深有二进、三进、五进、七进之别。因此,常以门面的“间”与深远的“进”数多为气派的标志。</h3> <h3>周家是绍兴大户,从前曾经阔过的,因此门面还是相当的大。</h3> <h3>这里是周家商议大事、欢宴喜庆、祭祖敬神等重大活动的场所。</h3> <h3>祭祖祝福</h3> <h3>周家的生活区。</h3> <h3>后院的戏楼,白天还有人在咿咿呀呀的唱着越剧。</h3> <h3>鲁迅故居,即周家新台门。这是鲁迅的祖父周介符从周氏大家族里面分出来后建的宅子,规模和周家老台门差不多大。鲁迅从出生一直到17岁,都在这里生活。</h3> <h3>鲁迅家的会客厅</h3> <h3>鲁迅当年的卧室,当年睡过的床</h3> <h3>在父亲去世后,鲁迅离开绍兴,去往南京求学,然后东渡日本。后来他从日本回国在绍兴当地教学,也是住在这里。直到同乡蔡元培邀他去北京政府教育科任职,他再次离开了故乡...</h3> <h3>1919年,在离家多年之后,鲁迅回了趟故乡,把他的母亲和两个弟弟及整个家眷,都接到了北京居住,把老家的一切家用物什包括这套宅子,都一并变卖了,从此,他就再也没有回过故乡。</h3> <h3>“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h3><h3><br></h3><h3>那时的鲁迅还叫迅哥儿,如今说起迅哥儿大家首先想到的已经是周迅了。</h3> <h3>“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h3><h3><br></h3><h3>30多年前曾经背过的文字,如今只记得桑葚和覆盆子了。那时候还信誓旦旦的以为永远都不会忘记,哪知道,在时光面前,啥--都靠不住。</h3> <h3>“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h3> <h3>鲁迅儿时的母校--三味书屋。从十二岁到十七岁,鲁迅曾经在这里求学五年多,比素质班的时间还要长。</h3> <h3>三味书屋算是当时绍兴的名校了(周边的房价应该也比较高吧,毕竟是学区房)。塾师是寿镜吾先生,毕生献身教育事业达60多年。</h3> <h3>“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h3><h3><br></h3><h3>这么多年过去了,匾还在,梅花鹿也在,还是那么胖。</h3><h3><br></h3><h3>(注:匾和画曾散失,解放后又找回来。)</h3> <h3>关于“三味”,通常说法是“以三种味道来比喻读经、史、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不过,该说法还有争议。</h3> <h3>鲁迅当年用过的课桌,刻了“早”字的地方放了块玻璃板:只许看,不许摸。</h3> <h3>同学们换了装,在鲁迅先生当年读书的地方来一次三味早读。</h3> <h3>真真是有模有样的</h3> <h3>先生一袭长衫,一板一眼的用绍兴方言讲解《三字经》,小崔说他根本没听懂几句。</h3> <h3>先生讲完,大家朗读《三字经》。</h3> <h3>读完了还要写。大家都很认真。</h3> <h3>什么事儿这么开心,不怕老师打手板儿麼?</h3> <h3>除了读和写,对对子也是必不可少的。对对子讲究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像什么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啦,什么柳绿对桃红,暮鼓对晨钟啦。大家都背过《声律启蒙》,这点套路还是懂的。</h3> <h3>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电视剧,忘了什么名字了,里面有一场戏:私塾先生带着几个孩子对对子。私塾先生戴了个眼镜,说:比目鱼。有个小胖子一脸坏笑,说:四眼狗。当时母亲就笑了,说:这个小胖子在骂老师呢!老崔从此知道,原来戴了眼镜就是四眼狗。没想到多年以后,老崔自己也成了四眼狗。</h3> <h3>老崔,你是在说我麼?</h3> <h3>下课了。去别的地方接着逛。</h3> <h3>鲁迅纪念馆。里面有鲁迅详细的生平介绍。</h3> <h3>明亮亮的阳光下,小河里晃晃悠悠的乌篷船。</h3> <h3>逛了半天,肚子里早就咕咕咕的叫了。“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h3><h3><br></h3><h3>可惜,小崔他们这次没有吃到茴香豆。</h3> <h3>孔乙己欠的十九文,至今还没有还。这利滚利的到现在恐怕够买套学区房了吧?</h3> <h3>就这么沿着青石板路一路走着,满眼的青瓦白墙,小桥流水,时间慢慢的沉寂下来,慢慢的,慢慢的,那些课本里的人一个一个的鲜活生动起来:</h3> <h3>百草园里,“我”一边哼着“小孩在门前唱着歌,阳光它照暖了西河”,一边在矮墙边翻动着何首乌和木莲,油蛉和蟋蟀在脚边扯着嗓子大声地唱着歌,云雀嗖的一声冲上天去……</h3> <h3>阿长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h3><h3><br></h3><div>“我”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div> <h3>“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h3> <h3>“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h3><h3><br></h3><div>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div> <h3>“……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h3> <h3>“我”走进当铺,踮着脚尖,把一个包袱使劲儿的递上去……</h3> <h3>三味书屋里,先生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h3><h3><br></h3><div>“我”看着先生,他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div> <h3>咸亨酒馆里,邻居孩子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h3> <h3>“这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听得有人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h3> <h3>阿Q自己也不说,独有和别人口角的时候,间或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h3><h3>……………</h3><h3><br></h3><h3>他愤愤的躺下了,后来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于是忽而想到赵太爷的威风,而现在是他的儿子了,便自己也渐渐的得意起来……</h3> <h3>“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h3> <h3>“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h3> <h3>…………</h3> <h3>眼前的一切渐渐清晰起来,阳光明媚,碧空澄澈,同学们的笑声此起披伏的应和着。</h3> <h3>一段旅途,就此结束了。</h3> <h3>多么希望时光就这么留住啊,千言万语都凝固在这一刻。</h3> <h3>后面的就是归途了。远行的小鸟们回家了。</h3> <h3>后记:</h3> <h3>就这么结束了,第八次社会实践,也是最后一次。这些天一直在纠结,还要不要写,以前从来没这么纠结过。所谓善始善终,就算是给自己一个了结吧。只是,没想到四年的时光这么快就要过去了。</h3><h3><br></h3><h3>这几天重新翻起鲁迅的散文和小说。三十年前曾经读过的文字,如今还一样的生动鲜活,只是又多了些不一样的感触。今后,孩子们也会读起这些文字,相信他们也会像我们一样从中读出美,读出力量,也读出希望。<br></h3><h3><br></h3><h3>是的呀,他们的人生刚刚开始,有的是希望。</h3><h3><br></h3><h3>一段旅途,就此结束了。又一段旅途就要开始了。期待着,期待着。</h3><h3><br></h3><h3>我爱八中,我爱素班。<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