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读书分享20170505

幸福人生

<h3>2017年5月6日星期五</h3><div>#王朝燕#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二十六卷P24页《对孩子充满信心,孩子才会优秀》原文摘录</div><div>人生在世,信念非常重要。信念是什么?信念是对未来向往的事情的坚定信心,信念是对美好未来的强烈向往。父母是孩子最在乎的人,也是和孩子接触最多的人,故而是对孩子影响大的人。父母对孩子的评价,将左右孩子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往往决定孩子的前途命运。</div><div>优秀的父母最基本的修炼,就是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把赏识孩子、鼓励孩子、变成无意识的行为。这样的父母拥有阳光的心态,浑身上下充满正能量,骨髓里,细胞中,甚至连头发稍,都对孩子充满信心.。</div><div>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是孩子的莫大福分。孩子从父母肯定的眼神中,充满信任的话语中,充满信心的肢体语言中,感受到父母的祝福,吸收到正能量。感受父母影响、熏陶,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往往是积极的、正向的,孩子坚信自己一定能行的信念,深植于他的潜意识中,这样的孩子一定能绽放出生命的华彩!&nbsp; 未完,明天继续</div><div>我要:我爱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也拥有这样的福分,这需要修炼自己,作为家长首先学习、调整、重建自己的信念,先让自己拥有阳光的心态,提高自己的温度,来温暖孩子,练就欣赏孩子优点的能力,坚定自己对孩子的信心,孩子从父母对自己的信心和评价中才会看到那个优秀的自己,才会坚定自己优秀的信念,才会充满自信!坚持学习家庭教育,读不输,成长自己,成就孩子。</div> <h3>大家好!邓天爱2017年5月5日重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7卷</h3><div><br></div><div> 我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div><div><br></div><div> 他十三岁那年,有一天,父亲递给他一件旧衣服问:“这件衣服值多少钱?”“大概1美元。”他回答。“你能将它卖到2美元吗?”父亲用探寻的目光看着他。“傻子才会买!”他赌气说。</div><div> 父亲的目光真诚中透着渴求:“你为什么不试试呢?你知道,家里的日子并不好过,如果你卖掉了,也是帮了我和母亲。”他这才点了点头:“我可以试试,但是不一定能卖掉。”</div><div> 他很小心的把衣服洗净,没有烫斗,他就用刷子把衣服刷平,铺在一块平板上阴干。第二天,他带着衣服来到一个人流密集的地铁站,经过六个多小时的叫卖,他终于卖出了这件衣服。</div><div> 他紧紧攥着2美元,一路奔回了家。以后,他每天都热衷于从垃圾堆里淘出旧衣服,打理好后,再去闹市里卖。</div><div> 过了一段时间,父亲突然又递给他一件旧衣服:“你想想,这件衣服怎样才能卖到20美元”?“怎么可能?这么旧的衣服,怎能卖到20美元,最多值2美元。”“你为什么不试试呢?”父亲启发他:“好好想想,总会有办法的。</div><div> 终于,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请学画画的表哥,在衣服上画了一只可爱的唐老鸭和一只顽皮的米老鼠,他选择在一个贵族子弟学校的门口叫卖。不一会,一个管家为他家的小少爷买下了这件衣服,那个10岁的孩子十分喜爱衣服上的图案,一高兴又给了他五美元的小费。25美元,这无疑是一笔巨款,相当于他父亲一个月的工资。</div><div> 回家后,父亲又递给他一件旧衣服:“你能把它卖到200美元吗?”父亲目光深邃。这一回,他没有犹疑,接过了衣服,开始思索。</div><div> 两个月后,机会终于来了。当红电影《霹雳娇娃》的女主角拉佛西,来到纽约做宣传。记者招待会结束后,他猛的推开身边的保安,扑到了拉佛西的身边,举着旧衣服请她签名。拉佛西先是一愣,但是马上就笑了,没有人会拒绝一个纯真的孩子。</div><div> 待拉佛西流畅的签完名,他笑着问:“拉佛西女士,我能把这件衣服卖掉吗?”当然,这是你的衣服,怎么处理完全是你的自由。”</div><div> 他“哈”的一声欢呼起来:“拉佛西小姐亲笔签名的运动衫,售价200美元。”经过现场竞价,一名石油商人以1200美元的高价,买下了这件运动衫。</div><div> 回到家里,他和父亲,还有一家人陷入了狂欢。父亲感动得泪水横流,不断的亲吻着她的额头:“我原本打算,你卖不掉,我就叫人买下这件衣服。没想到,你真的做到了,你真棒,我的孩子,你真的很棒。”</div><div> 一轮明月升上山头,透过窗户柔柔地洒了一地月光。这个晚上,父亲与他抵足而眠。父亲问:“孩子,从卖这三件衣服中,你有明白什么吗?”“我明白了,你是在启发我。”他感动地说:“只要开动脑筋,办法总会有的。”</div><div> 父亲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你说得不错,但这不是我的初衷。”“我只是想告诉你,一件只值1美元的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起来,何况我们活着的人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对生活丧失信心呢?我们只不过黑一点、穷一点,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是的,连一件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我还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呢!”</div><div> 20年后,他的名字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他的名字叫——迈克尔.乔丹。</div><div> 生活并无完美,与其让生活带来更多的沮丧与抱怨,不如坚持着一份信念,相信通过努力,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好!</div><div><br></div><div> 祝福大家!!!</div> <h3>2017年5月5日,郑友花分享(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7卷,p107(爱如他所是,而非我想)</h3><div>寓言故事</div><div>干旱时节,小树为自保,把叶子卷缩起来,第一位园丁了解本质和规律,就什么也没管,小树熬到雨季,自然焕发了生机,而另一位园丁学了很多知识,认为树叶伸展才是健康的,正确的,所以不辞辛劳的把树叶子一片片掰开,结果小树很快枯死了。</div><div>教育启示</div><div>为人父母,没有人会怀疑自己对孩子的爱,然而纵观这些年来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包括媒体报道的那些极端的,以及发生在我们周围,甚至我们自己身上的,哪些不是以爱的名义进行的?作为父母爱孩子之前是不是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真爱呢?否则就难免像那位负责任的园丁一样,反毁人当作诲人。</div><div>启示一:爱,是把对孩子的爱指向分离。</div><div>无论我们多么爱孩子,都没有能力陪他走完他的下半生,我们教养孩子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孩子建立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让他有一天在离开我们以后,能更好的接管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拼了命的去照顾他,替他选择做他的代理人或经纪人,帮他解决问题。</div><div>所以真爱不是包办替代,也不是苛责管控,这都会减少孩子的选择,削弱孩子的力量。而一个人的力量来自于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来自于有勇气和能力做自己,真爱便是如他所是,而非我想。</div><div>启示二:爱,是尊重孩子的尊严与价值。</div><div>爱如所是,就是尊重孩子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为爱预设条件,爱现实中而不是我们期待中的那个孩子。</div><div>反思我们当下的教育方式,“听话再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乖,只要你不哭,爸爸就给你玩手机。”诸如此类种种,折射出了太多父母秉持的胡萝卜加大棒的理念,通过惩罚或利诱的方式,把育儿当成了“驯曽”,放大了孩子的动物性,这是对孩子作为人的尊严、价值的否定是反教育的。</div><div>而好的教育是唤醒人心中人性的光辉,使人成为人,想想太阳会因为花草树木长得不好而不给阳光吗?不会的!真爱就该如阳光一样时刻包围着温暖着孩子,同时又给孩子振翅高飞的自由,诚如作家雨果所说:生命中最大的幸福就是确信我们是被爱的,完全因为我们的本色而被爱,或尽管我们是这样的人,依旧被爱。当孩子确信自己时刻有被爱的把握时,就会构建起良好的安全感,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从而更有信心、勇气和力量,坚守自己的人生信念,追逐自己的人生理想成就更好的自己。</div><div>启示三:爱,是把孩子看做独特的人。</div><div>爱如所示,就是尊重孩子的唯一性,视孩子为“独特”的人</div><div>每个孩子生来都秉承着独特的天赋特质,都是原创,孤品,也都有着自己的人生轨迹,父母充分发掘和发展孩子自己的天赋、兴趣、特长才是正道,处处要求孩子与人相争,动不动就“别人家的孩子”,反而会让孩子在比较和盲从中失去自我,既远离了生命的从容和优雅,也扼杀了孩子的特长和优势,丧失了差异化的核心能力,最终变成山寨、赝品。不争,则专注而从容,更能彰显自己的不可替代性。</div><div>从父母教养的角度,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成就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我们期待的那个人。生命,其实本是一段旅程,不是一场竞赛。总试图在途中超过别人或总生活在被别人超过的担心和惶恐中,实在是辜负了这段旅程。生命是用来完成的,而不是用来比较的。学会享受它,让它成为成长之旅、快乐之旅、从容之旅、以及爱之旅。</div><div>启示四:爱,是简单地把孩子当孩子</div><div>爱如所示,就是尊重孩子所处成长阶段的规律和特征,不拿孩子当成年人,甚至当“圣人”来要求。</div><div>世间万物的成长,都有其自然的节律和秩序,要给予尊重。人的成长就像洋葱,每一层都是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其需要面对的问题,需要学习的内容、需要经历的体验,不要妄图走捷径,超越规律,捷径往往是最远的路。 落下的课总要补,无论做什么,迟早是要还的,记得诸葛亮在孩子八岁的时候写给兄长诸葛瑾的家书中书,“”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喂耳。”告诉哥哥孩子八岁了,资质聪明,担心过于早熟,将来担当不了大任。</div><div>而今天的父母,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早的用各种“班”,各种智力开发工具把孩子催熟,变成神童,小大人。既毁了孩子的童年,又限制了孩子未来的无限可能,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内在的价值和主题,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为另一个阶段做准备的,努力守护和捍卫孩子的童年,让孩子活得像个孩子,做符合他那个年龄的事,是孩子的幸福,也是父母的责任,而快乐的童年,无疑会为孩子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奠定良好的新生基础。</div><div>启示五:爱,他的对象是“人”本人</div><div>爱如所示,就是真爱是不讲条件的,爱的对象是人本身。</div><div>真爱认为生命本身就有价值,无论有用与否;真爱不会用听话、服从等作为条件;看诸如成绩、名次等结果和表现;不是投资,需要算计未来回报;不需要对自己有用,给自己争面子,真爱是连接,是接纳,尊重和信任,是包容独立和自由。</div><div>而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自己变得更好,给一个人最好的爱,就是如他所是,而非我想。</div> <h3>2017年5月5日双福尔</h3><div>昆明/读书分享/第69天</div><div>摘录(不输)美文自省</div><div>(*  ̄ー ̄)因材施教</div><div><br></div><div>几千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且亲身实践,培养出子路、冉有等杰出人才。</div><div>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实施教育。</div><div><br></div><div>【原 文】</div><div>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选自《论语·先进》)</div><div><br></div><div>【译文】</div><div>子路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div><div>孔子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怎么能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呢?”</div><div>冉有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div><div>孔子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div><div><br></div><div>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您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div><div>冉求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您却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我不理解您为什么这样,所以冒昧地请教。”</div><div><br></div><div>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缩手缩脚,所以我鼓励他勇进;</div><div>仲由平时好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div><div><br></div> <h3>2017年5月5日星期五</h3><div>#庆兰今日分享#《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卷(2004年上)P190《拾捡杂物并非坏事》</div><div><br></div><div>原文摘录:</div><div>  幼小的孩子经常捡回家一堆“宝贝”:粉笔头、橡皮擦、玻璃球、螺丝帽、瓶盖、彩纸……家长强行丢到垃圾筒里,打骂训斥依然如故,只是学得更聪明,把这些宝贝藏起来不让妈妈看到。4-10岁的儿童中,大多数孩子都有这种爱好和习惯。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应该怎么对待呢?能否坚决封杀?</div><div><br></div><div>专家建议:</div><div>  1、要充分认识到这是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表现</div><div>  那些小杂物,因为直观、形象、方便、容易得到,于是就开始拾捡和收藏。正是通过这些东西,他们对世界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正是对这些杂物的玩耍,孩子的感官变得敏锐起来,动手能力变得强起来。这些杂物是孩子眼中的宝贝,也确实起了一般宝贝所不能起的作用。如果家长强行禁止,无疑是对孩子思维的扼杀。</div><div>  2、要给予必要的引导</div><div>  要求孩子对自己喜欢的杂物清洗擦拭;要求孩子进行分类整理。分类可以按材料分,可以按用途分,还可以按形状、颜色等进行分类。分类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思维的锻炼过程;针对杂物对孩子进行简单提问,扩大加深孩子对杂物的了解,同时培养孩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div><div>  3、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杂物让孩子永久地保存起来</div><div>  孩提时代是人生最快乐、最值得回忆的一个时期。家长可提醒孩子保存一些有代表性的耐藏的东西,也可以代为孩子保存,以便作为今后回忆的物证。</div><div>&nbsp;</div><div>感悟:</div><div>  记得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收集糖纸,五颜六色,各种形状各种口味的,看到不一样的手里没有的款式就一定要拿回家,展开铺平,夹在书中,有空的时候拿出来翻一翻,欣赏一番,现在想来都充满幸福的味道!我孩子小时候,喜欢收集小石子,光滑的不光滑的,大的小的,各种颜色的,只要在外面玩,只要见到喜欢就带回家,有一段时间,家里大瓶小罐的收了好多小石头。只是那时只尊重孩子的喜好,给孩子一定的空间,没有想到专家建议的这么多好的引导方法,否则这些小石头一定会有更大的价值。垃圾就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尊重孩子,正确地引导孩子,让这些“废物”变成孩子成长中的宝石,发挥更多的功能作用,让孩子在自由快乐中健康成长。</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