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孝坪镇茄子岭

元元

<h3>作者简介:</h3><h3> 王元生,出生自辰溪县孝坪镇,祖籍武汉,曾任株洲市二医院五官科主任,株洲市医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副主任委员。2013.10退休后被聘辰溪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科主任。</h3> <h3> </h3><div> 王元生20l6·3·14·辰溪,修改于2017.5</div><div> 辰溪县孝坪镇茄子岭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在那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留下了美好回忆。</div><div> 茄子岭依山而落,背靠界牌坳光头山,一条石路通往岭上,对面山坡有大片松林,风起时松涛声非常壮观,如今松林不见,当年的松涛声至今仍不绝于耳令我怀念。</div><div> 岭上依次座落职工宿舍百余户,屋旁有菜地,路边槐树花开时花香扑鼻,白色,一串一串,甘甜可口,幼时曾作充饥。风和日丽时,在岭上放风箏。盛夏,知了声声,晚上家家户户在户外铺床纳凉,围坐听大人讲故事。</div><div> 我的父亲原是汉阳兵工厂工人,抗战时期随厂迁到孝坪,每天上班忙碌,母親温和善良,除做家务还兼做居委会工作,登记来客,发放票证。母亲做饭时总把锅巴揉成团给我吃,至今还余香未尽。</div><div> 我六岁读书,家中子女多,家境清贫。为节约一般天暖后都是赤脚去上学,晚上常停电,点煤油灯做作业,同学组成了学习小组,在一起复习功课,喊广播防火防盗;周末玩躲猫猫、打陀螺、跳房、玩沙包、弹珠子,滾铁环、玩蛐蛐、跳橡皮筋、滑雪撬等。空余时则帮家里做家务、种菜、上山砍柴;闲时和同学一起吟诗作画,吹拉弹唱。因为对音乐的一点爱好而被选入校文艺宣传队,在物质奇缺精神生活贫乏的年代,与老师同学们一起开心相伴享受到了无比的快乐。受班主任肖崇贵的影响,美术和书法也是我的爱好,在十七·八岁离开故居前我的素描临摩马克思和燕妮画像维妙维俏,在家中不知挂在墙上多少年。伟人同时也是我的时代偶像,伟人言行更使我受用终生。</div><div> 那时虽穷,但很快乐,吃穿差,但食味香美可口,食无毒,织无害。同学间相互友爱。无偷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div><div> 那时邻里关係非常好,谁家做了好吃的,都少不了大家。谁家杀猪都会给每家一两斤肉。邻居丁家奶奶睜眼都不见五指了,但做的包子却非常好看,而且我始终认为这是全世界最好吃的包子。因我们班的同学大多居住在茄子岭,我们班同学感情颇深。少年时除音乐外对诗歌也一样爱好,最近一次聚会我的少时玩伴至今还能回忆起我当年写的小诗,感动得我热泪盈眶。 </div><div> 前两年退休回到故乡,故乡变了许多,旧日槐树被路旁香樟树替代,树荫蔽日。一步步迈上茄子岭那熟悉的石阶,分外亲切。见到了我的老邻居,高寿的八十多岁的有三位,看上去都很健康,同辈的也进入中老年。同邻居话家常,回忆童年的快乐,心中感恩长辈们对我的关爱。我的旧居还在,我携夫人注目许久不想离开,因为那里面有我更多的回忆……,在那里我和我家人度过了我最快乐的少年时光。</div><div> 我爱我的故乡,可爱而美丽的茄子岭。我怀念我的儿时快乐和美好,想念我的同学好友和邻居,我有空一定会再来看妳――故乡,孝坪镇茄子岭。</div> <h3>携夫人回故乡。</h3> <h3>我的旧居还在,门牌原来是和平村36号。</h3> <p class="ql-block">16岁时下放知青照</p> <h3>我19岁时全家福</h3> <h3>看望老邻居,话家常,感恩老辈对我儿时的关爱。和两位八十多岁丁家奶奶(右二柳姨,右一黄姨)话家常。</h3> <h3>儿时的好邻居和玩伴丁维森</h3> <h3>和董家八十多岁长辈董家奶奶话家常。</h3> <h3>旧居屋旁竹叶青青。</h3> <h3>茄子岭旧居旁</h3> <h3>恩爱相守,快乐相伴。</h3><h3><br></h3> <h3>退休回故乡为家乡父老健康服务,任聘于辰溪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h3> <h3>“你的生命不属于你自己,是属于千千万万的病人的。”我深感此生责任之重,受托之深,不敢懈怠。</h3><h3> ――摘自《株洲日报》,一位患者给我的来信</h3> <h3>我和我中学时代的同学分别四十七年后在故乡相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