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四十年代末,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蓝天白云下面,西南某地一个不同凡响的小村庄,唢呐声声,鞭炮齐鸣,一对迎亲的队伍中,新郎骑着高头大马,新娘坐着入时的花轿,一看就知道是富户人家结婚办喜事。 新郎官是一位20岁不到的文弱书生,高高个子,眉清目秀,看起来风度翩翩很帅气。可是他把新娘接回家后,翻身下马一头钻进厨房不再出来,外面的新娘尴尬的坐在花轿里等待着。家人忙去迎接,新娘子始终不出轿门,无奈新郎官的嫂嫂硬将他从厨房里拽出来,他却找借口说要帮厨娘烧锅,看来这新郎官是有意要躲避新娘子的。 事实上,这户人家已经在三年前就破产了,因为一场莫名其妙的官司,档掉了家中所有的田产,只是留下一座豪华的别墅而已。新郎官儿在县城洋学堂读书,中学还未毕业,因为家中破产,又父母双亡,不得不终止学业回乡完婚,由兄嫂做主料理这桩婚事。那位新娘是父母在儿时就给他们定下来的娃娃亲,比新郎官小两岁,容貌还算不错,身才却不太高。婚后接连几天,新娘子都看不到新郎官的影子。这天家里突然来了七八个年轻小伙子,后边还跟着新郎官,说是从县城里来的同班同学,特地来拜望新婚的新郎官。客人进家门,新娘子自然是要热情招待,端茶送水忙得不亦乐乎。那帮同学也真够调皮捣蛋的,不断说话挑逗新娘子,一会儿问她这一会儿问她那,新娘子却不示弱,每每有问必答。突然,有位同学提出让新娘子朗诵一首诗歌,还有一个同学用英语和她说话。新娘子为难的说,自己只上过老学,从未进过洋学堂。可是顽皮的同学却调侃说:“新娘子嫂嫂,既然你上的是老学,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你那老学书上有多少个 ‘曰’ 啊? ” 新娘子想了想,毫不犹豫地对那同学说:”各位同学,请您们原谅,你们上的是洋学堂,能否告诉我您们洋学堂的书上有多少个 ‘一’ 呢?您那书上有多少个 ‘一’,那么我那书上也就有多少个‘曰’啦 。” 婚房内突然变得鸦雀无声,随后噼噼啪啪想起掌声。原来得意洋洋的 同学们被腼腆的新娘子给问住了,因为他们知道所有的书上都有着无数个“一”,谁也数不清。而老学书上的”曰“也同样是数不清的。自以为是的同学们只好抱拳点头认输。一个劲儿的夸奖新娘子说她聪明有智慧,还说新郎官娶了一个了不起的好妻子。客人离去后,新郎官因为妻子给他长了脸,心里很感动,便开始和新娘子说话。谁知这话匣子一经打开,双方竟然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原来他们夫妻二人同是天涯沦落人。新郎官姓古叫建波,因为失去父母,跟着兄嫂过日子,无人疼无人爱,从小过着孤独凄苦的日子。新娘子姓李叫月贞,也是三岁时母亲便病魔缠身,不治身亡。后妈心狠手辣,父亲又常年在外做生意,难以顾及,她在家中备受后妈虐待,生不如死。 结婚当天后妈对着前来迎亲的婆家人不栽花却反而尽载刺,得罪新郎以及婆家人,故意要让她在婆家日子不好过,难怪建波当时那么生气如此冷落月贞。夫妻俩越说话越投机,越叙感情越深,不知不觉已聊到鸡鸣。从那以后,夫妻双双同进同出,恩爱有加。妻子关心丈夫,有好吃好喝的都留给建波。建波对月贞更是体贴入微,妻子怀孕时他端茶送饭从不嫌烦。那天月贞回娘家有事,门前的桂圆树上果实已经成熟,他知道月贞最喜欢吃桂圆,为了不被人家偷去,他把桂圆全部摘下冷藏在深井里面,这样可以多保存几天,等着月贞回来享用。过了几天月贞回来了,她一看那树上一个桂圆都没有了,心里酸酸的。当建波告诉她桂圆全都给她留着的时候,月贞感动得泪流满面。每次月贞回娘家,建波总是给她准备一份很体面的礼物带给她的后妈,好让她在后妈面前很有脸面,结果连后妈都忍不住见人就夸奖女婿懂事为人大方。他们婚后嫂嫂就给他们分了家,虽然他们都出生在乡下,但是他们的身份毕竟是少爷小姐,所以就都不会种田,只好在街上做个小生意。建波算盘打得很好,经常被人请去帮人算账,或者做文字打工者。月贞心灵手巧,会编草帽,编草鞋,裁剪衣服,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是他们却是相亲相爱,温馨浪漫,过得很开心。这就是那个‘’一‘’和‘’曰’’的故事,一个平凡的家庭,一段平常的歌。在他们这段人生旅途中,留下了极其美好而宝贵的记忆,足够他们夫妻一生的回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