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这个地方:一段旧文字,发于瑞雪飘过后

大地倚在河畔

<h5><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引子</b><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今日广州城区下了一场雪,雪花飘舞,市民争睹。据说这座城市上一场雪是在 1929 年,又有记载说广州自宋以来连同今天共下过 9场雪。此说待考,但这雪是数十年一遇则系无疑。瑞雪甫停,心中感奋,谨以此10年前的图文,献给这座古老美丽的南方港市。</span></h5>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很多年以前,当我出于某种朦胧的兴趣翻看广州的历史时,竟然惊诧于这座城市历史之悠久以及在漫长岁月中一直传承的城市生活之丰富精致!从那时起,我萌生了对这城市的最初想象。那些逐渐发展演变的思绪,就一直伴着我人生的步履,在城市的茫茫人海中悄然飘荡。</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广州历史起始于2200多年前。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派任嚣率军平定岭南并设置郡县,岭南地区从此(前214年)纳入秦帝国统一的国家版图。任嚣任南海尉后,选中白云山和珠江之间的一片平地——番禺,修筑番禺城。任嚣所筑番禺城,位置就在今越秀山南麓仓边路一带,如今已是踪迹难寻。然而这就是广州最早的城——广州城建的历史原点。</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个地方,夏季天气颇炎热,但总体上气候仍算宜人。每年春夏间起,亚热带的西南季风吹来湿润的海洋气息,至秋冬则转换成东北季风,吹向浩瀚南海。这里的人从很早时候起就知道利用季风,遵循“冬季向南,夏季朝北”的规律乘船远航。汉武帝时期广州海上贸易蓬勃,足迹远及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的锡兰岛,一条被后人称做“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路初步形成。此后2000多年,航路上贸易活动长盛不衰。广州北面有五岭阻隔,南面是辽阔的海洋。其所面对的南海海域和东南亚海域,大小岛屿密布,是太平洋通往印度洋的交通要冲。这种地理位置注定了这座城市发展史上与海洋的千丝万缕联系,也造就了这座城市情感特质上的“南洋”情结。既安于一隅又渴望远方,大概就是这座城市的历史宿命!安于一隅,指的是远离喧嚣的平和宁静;渴望远方,是指内心深处保留某种根本性的超越此岸的向往。</span></p> <h3><font color="#010101">许多个世纪以前,海洋的万千气象已经赋予并塑造着广州的城市特质。《汉书》记载番禺“处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会也”。在西方人眼中,中国“南方的所有城市以及外国人聚居的所有乡镇,没有一处比广州巨大的海港更加繁荣的地方。”据记载唐代广州人口已有20万人,同时居住着超过12万的外国商人。这些来自不同文明不同宗教背景的外国人之间及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联系密切,相处也颇融洽。至今依然立于城中的伟杰古朴的清真寺怀圣光塔,正是那一段繁华事情的见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许多个世纪之后,利玛窦、马礼逊等一批西方传教士循着海路而来,所见的依然是因海洋而保有繁盛的城市。1807年9月,西方派到中国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马礼逊从伦敦到达广州。他看到的是当时广州海港的一派繁忙图景。27年后这位精通中国语言文字的英国人在广州去世。他留下了大量颇具价值的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著作,更留下了漫长的广州生活记录和情感。</font></h3> <h5><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此图为历史资料图片</span></h5> <h3><font color="#010101">就像阿拉伯人、波斯人、欧洲人乘着海洋季风而来,把理想之梦交付于此岸这城,广州人也是乘着海洋季风跨越重洋,把生命寄放于远岸彼城。自秦汉以来广州人漂泊海外的足迹遍及五大洲。这座城市的旅外人口在历代中国城市中一直居于首位。早在16世纪初,就有广州附近一带的人从海路前往欧洲。他们或是先移居于东南亚,后再前往欧洲,或是受雇于欧洲船舶为水手,随船到了欧洲。早期这些欧洲造访者甚少留下记录。1755年,一位名字译音为Loum Riqua的广州人到达葡萄牙里斯本,他历尽艰辛并且遭遇了骇人的里斯本大地震而幸免于难,后来到了英国伦敦,还受到英女王和其他王室成员以及不少王公贵族的会见。伦敦一份出版物出版了他的一张网线铜版画全身像,配发文字报道他的经历。英国作家果德斯密以他的经历为基础,写了一本名为《世界公民》的书。这是一位先行的欧洲造访者的信息碎片。我曾思索这位孤独地远走他乡的广州人究竟是谁?他为何到欧洲?遗憾这一切已经无从查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广州这个地方有太多的故事。公元675年初唐大诗人王勃游经广州六榕花塔,被这华丽壮观的古塔所感动,撰写了《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记》并刻碑立于寺中。400多年后,宋代大词人苏东坡接踵来游,因见寺院内有六棵老榕而题写“六榕”二字。如今寺院门前仍有对联“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铭刻这段渊源。两位文豪跨越时空“聚会”于岭南古老寺院,我想这大概不会是一种偶然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而在此前,已有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从南天竺航海到达广州(公元527年),他在登岸之处搭建草庵居住。达摩祖师始创中国佛教禅宗,留下“一苇可航”、“面壁九年”的传说。后来草庵不断扩建并改建成为华林寺,此处一带就被称为“西来初地”。及至初唐,在与西来初地相隔不远之处,又升起一座形制特异的呈蘑菇状塔尖的伊斯兰教清真寺——怀圣光塔,令广州居民大感新鲜。</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明清之际,史称“岭南三家”的屈大均、陈恭尹和梁佩兰,以群体之的力量推动诗坛和岭南文化发展,时人称道“尚得古贤雄直气,岭南犹似胜江南”。他们是岭南文化走向成熟的代表。屈大均是三家之首,他完美地展现了岭南文化的风格,“构造出了一系列清奇、浓重,具有震撼力的意象,并且以一种狂风暴雨般的节奏将它们层出不穷地展现出来”。他的这些风格,想必与广州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以及城市的历史,有某种内在联系。</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屈大均就是一个缩影。从这里延伸我们可以追溯并想象这座城市在政治、哲学、学术、艺术、经济及社会生活等方面曾经达到的鼎盛。尤其近一二百年,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似乎使这座城市的文化演变总能得风气之先,总能形成些新观念,总能产生令人留下深刻记忆的事情——明代陈献章在广州创立白沙心学,岭南学术由此走在全国前列,在中国哲学史上颇具意义;1833年广州出版了中国大陆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此前不久(1827年),大陆的第一份英文报刊《广州记录报》也在这里创刊;黄遵宪掀起了诗歌革命,梁启超掀起了小说革命……</span></p> <h3><font color="#010101">然而,所有一切,已经那么遥远。这座城市除了留下一些古国遗址、宗教建筑和曾有过的繁华旧事之外,她的本质命运注定是不可回避的伤感。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开始历史地走向衰落。其实衰落之根早已深埋于她的命运密码中。不仅天津、汉口、大连、青岛、哈尔滨等一批新兴城市奋起成为中国新的经济中心,香港更是迅速崛起后来居上,就连后起的上海也像超越其他城市一样,很快也把广州远远抛在后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幸而这座城市气质上是那样淡泊宁静,使其在衰落中始终保有尊严,让那些曾有过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在世人视线与记忆中慢慢消逝。从此以后,此地就作为不怎么起眼的平庸普通的世俗社会,开始演绎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的角色,只是作为“华南重镇”依然保留了一些重要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世纪最后20余年,广州在改革开放中迎来了一次持续至今的城市复兴,对国内形成强大的经济文化辐射。不少人对广州的认识,就建立在这20多年的直观感觉基础上,似乎欠缺一点历史感。流行全国的典型说法称,这是一个“最说不清的城市”。畅销书作家易中天颇有趣地说:“广州是市而不是城,是一个大市场”。其他说法更是五花八门。有些分析认为相对中原的深厚,广州历史文化显得浅薄。甚至有分析指广州地处南蛮是一片“文化沙漠”,是藉着近20—30年的历史机遇才发展起来的。这座城市始终充满争议。</font></h3> <h3></h3><h1><font color="#010101">……</font></h1><h3><font color="#010101">当前中国城市在高速发展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而今日广州所面临的则首先是如何秉持本我的自我认知问题。当一个庞大无比的城市格局已经呈现时,应该如何认识她?本书作者仅是试图从城市生活的多个纯个人兴趣角度再度阅读与感受这个充满争议而她自身又那样有耐性地保持靜默的城市。当然认识一个地方如同认识一个人,我们永远只能是无限地接近于真知。就让我们平静地以同样的耐性,再次真切地感受这座城市吧!</font></h3><font color="#010101"><br> (写于流花湖畔)</font><h3></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font color="#010101">  <br>—————————————————————————<br></font> <h5><font color="#010101"><b>■</b> 以上是《广州这个地方——对一座城市的思考与情感》一书引言的部分文字。此书写于近10年前, 先后由中国艺术家出版社和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font></h5><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5><font color="#010101">20160125</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