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醉白池是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是上海的旅游胜地。从这座园林的前身算起,已有九百余年历史。公园面积七十六亩。园内古木葱茏,亭台密布,古迹甚多。</h3><div> </div> <h3>醉白池位于上海松江区人民南路,占地5公顷,与上海豫园、嘉定古漪园、秋霞圃、青浦曲水园并称为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也是五大园林中是最古老的园林。现醉白池已被扩建为为公园,其中现存园林部分为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工部主事顾大申在明代旧园遗址上所辟建。<br></h3><div> </div> <h3> 醉白池的历史及由来:<br></h3><div> 醉白池的前身为宋代松江进士朱之纯的私家宅园,名叫“谷阳园”。园名意思是说,这是陆机、陆云家乡的名园。因为陆机曾有诗说“仿佛谷水阳”,说自己的家乡在谷水之阳。朱之纯是以名人名句来命名宅园的。历代在“谷阳园”的基础上都有所扩建。到了明朝末年,松江著名书画家、礼部尚书董其昌在此处建造“四面厅”、“疑航”等建筑,并团结了当时一批文人在此处吟诗作赋,咏解不断。到了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画家顾大申将此处列为私人别墅,他继承和发展了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精华,利用松江最具有江南水乡,</div><div>风光这一特色,以七百平方米长方形荷花池为主体,以不规则对称等园艺手法建造池岸。以竹、梅、假山、奇石为相互配衬,融合一体,建造了这座名扬江南的醉白池.为什么叫它“醉白池”呢?有虚实二名来源。主人将园建好时心里想,如果大诗仙李白再世,来此悠游,一定会被池上景物所迷醉、会被池旁园林所陶醉。所以就将池上园林叫“醉白池”吧!</div> <h3>'</h3> <h3>那就是迁建不久的清代雕花厅。再向前是一座拱形石桥,石桥底有一对茅亭,上桥可纵观南北开阔的荷花池。夏秋之际,湖中荷花盛开,清香扑鼻。荷花池上有曲尺形长廊和鹤亭。过桥穿过杉树林,由西边廊屋可进入内园,这就是醉白池景色的精华所在。内园占地数亩,中间一座长方形水池,四周置有长廊、云墙和楼阁,高低错落,迤逦相连;花圃水榭,石桥漏窗,小巧玲拢。池北有棵大香樟,树干二、三人围抱粗,树龄已有300余年。池西有大冬青三棵,挺拔雄伟,依俯池面。池东有牡丹圃。池西雪海堂后院还有金桂、银桂。池四周怪石林立,用我国明代见石不露土的手法叠成,精莹剔透,富有诗意。"池上草堂"横跨水池之上,堂正中挂有一块"醉白池"匾额,屋檐前乔木参天,窗北翠竹一片,屋下碧波荡漾,在此小憩十分幽雅。堂屋东面是一座四面厅,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h3> <h3>合计220岁的三兄弟</h3> <h3>这就是己有300多年树龄的香樟树,要有二、三人合抱的老树。</h3> <h3>金钱纹的"福石"。</h3> <h3>前骄厅内布展的名贵杜鹃花</h3> <h3>五色瀑</h3> <h3>盆景圆</h3> <h3>十鹿九回头石碑</h3> <h3>庙前街</h3> <h3>庙前街马路对面现代建筑后面藏着一座庙宇。</h3> <h3>东岳庙一一俗称"城隍庙"</h3><h3>东岳行宫又称松江岳庙、松江东岳庙,位于现上海市松江区旧城谷阳门外大街。始建于何时已无考,宋尚书右丞朱谔始扩大建筑。该庙地虽不满百亩,而夏屋渠渠,深邃异常,其规模东至妙严寺之间的夹弄,南至大街,西至莫家弄,北至三乘庵转角处。</h3> <h3>上海市松江嶽庙。位于旧城谷阳门(老西门)外大街(今松江区中山中路闹市中心)。始建年代不详。据清嘉庆《松江府志》载:“宋尚书右丞相朱谔始扩大建筑。”元至正五年毁于火,仅存真武台、五凤楼和两边厢房。至正十二年,邑人夏浚恢复原貌,并添建了山门。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副道纪曹希升扩建玉皇阁。明弘治五年(1492年)松江知府刘憬加以重修,并扩建了戏台、寝宫等。形成东至妙严寺、南至大街、西至莫家弄、北至三乘庵转角处,占地面积二十余亩的规模。</h3> <h3> 明嘉靖三十二年三月,倭寇大举来犯,东岳庙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明万历年间,郡人知府徐琳重建山门,并在殿右建冥司殿。天启中(1621~1627年)又重修大殿、庑殿及西北边殿,并在西北角添建杨侯殿(俗称杨爷庙),香火颇盛。清顺治年间增建摄性楼、太虚亭等。康熙年间又建有崇恩殿及十王殿。在乾隆、光绪年间又屡有修缮,并建有水仙祠。<br></h3> <h3>广富林</h3> <h3>广富林遗址公园门口全景</h3> <h3>1958年,当地农民开掘河道时,发现了大批古代遗物。1961年9月对其进行考古发掘,探明遗址为2层。上层面积10000平方米,出土大量陶片、陶纺轮、陶饼、带纹饰、硬陶和带釉陶等,系春秋战国时期文化遗存。下层面积7000平方米,有灰坑1个,墓葬2座。通过考古和挖掘,初步证实了广富林地区是一处相当有价值的考古宝地,为诊断松江悠久的历史奠定了基础。</h3> <h3>广富林原称黄甫林、广福林古代属于华亭谷范畴,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古发现并已证实:这是一处历史大跨越的圣土,几千年以来,广富林地区一直没有断过人烟,先民们在今天的广富林地段繁衍生息,以捕捞鱼虾、种地耕田为生存方式。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居住在长江中下游的先民们因洪涝迁移到松江佘山以南的区域作为最终的栖息之地,于是这处田园水乡就成了他们的生长之地。这一文化遗存的发现超越了零星分布在该地区的其他文化,是十分稀有的文化瑰宝,成为松江的骄傲!</h3> <h3>1999至2005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勘探和小规模的发掘,首次发现了一类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遗存,推测出广富林是松江最老最早的古城镇轮廓。</h3> <h3>2008年,随着这一带的规划建设,广富林遗址开始抢救性考古发掘,现场发掘面积5000余平方米,开探方196个,为上海目前规模最大的田野考古现场。从遗址发掘出大量极具考古价值的遗存,其中东周时期的青铜鼎残器是上海考古工作首次发现,填补了环太湖地区新时器时代末期考古学文化谱的空白,为研究环太湖地区提供出新的材料。</h3> <h3>广富林遗址至今仍在建设当中,部分建筑已经竣工,包括主题建筑的屋顶屋架,地下停车库,“仿古明清建筑”,知也禅寺,部分河岸的条石建筑,遗址仿古景物,陈子龙墓,部分牌坊。还有许多工程需要建设完善,目前免费开放。完全建设完工起码还要三年以上,目前注水试灯的仅是靠近东侧湖区的博物馆的水中建筑。</h3> <h3>至4月1日起到目前为止,因园内施工影响,进行了封闭。何时开放还需期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