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麦穗在法国人眼中代表着‘’幸运‘’,一直以来都备受法国人的宠爱。因此,无论是布雷东的《拾麦穗的女人》,还是继他之后的莱尔米特的《拾麦穗的女人》,"拾麦穗"都是法国画家所共同关注和表达的一个主题。然而,具有不同艺术观的画家所呈现出的画面,就有着不一样的意境……</h3> <h3>朱尔·布雷东 (1827-1906)</h3><h3>《拾麦穗的女人》81.90×127厘米</h3><h3> 1863年 布面油画</h3> <h3> 在这幅《拾麦穗的女人》中,画家布雷东用画笔制造了一个世外桃源,光鲜的人物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构成一幅和谐、宁静的图画。面临着工业化的威胁,这种农村天堂的观念及其各式各样的表述,象征着对法国农业传统的尊重。 </h3><h3> 其实,这是布雷东把他周围农民的生活理想化了,这种乌托邦式的视角在他的画后题记中表述得更为清楚:他说农民过的是“艺术家的生活”,而他本人不过是个“画家农民”。在他的作品里,农村里的人永远是快乐的、热情洋溢的。 </h3><div> 在收获麦田的人群中,拾麦穗的人是处在最底层的,因为他们是最穷苦的人,是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女人,儿童,老人和残疾人。在收割后的麦田,这些农民给小麦做最后的一“捏”,以获取地里残存的那最后的一点粮食。因此,这幅图画背后的社会现实与它所表现出来的美感实在无法联系在一起。 </div><div> 朱尔·布雷东原籍库里埃。由于巴黎生活的压力和多病的身体,布雷东的一生就是在这个小镇和巴黎的艺术氛围之间渡过的。从1861年开始,他多次获得法国政府奖项和画展大奖。到了晚年,布雷东的作品越来越表现出一种自我回归和象征主义的倾向,画的多是一些独立的个人形象。 </div> <h3>莱昂·奥古斯丁·莱尔米特(1844―1925年) </h3><div>《拾麦穗的女人》 101.60×78.70厘米</div><div>1891年 布面油画</div> <h3> 这幅是法国现实主义画派的莱尔米特的《拾麦穗的女人》。1890年,对官方美术沙龙感到失望的莱尔米特组织一批志同道合的同行,建立了法国全国美术家协会。《拾麦穗的女人》在该协会的第二次年展中展出,获得极高评价。</h3><h3> 这幅画描绘的是收割之后,田里落下零星的散穗。拾麦穗的女人大清早就起来,跨着一个竹篮,额头上的汗珠在骄阳下闪烁,她慢慢挪动着步子,四方巡视,遗落在田野里的麦穗越来越少,像小鸟一样找着自己的希望,而她一天拣回的麦穗没有多少。</h3><h3> 这幅作品充分反映了现实主义画派的特点,他们力图真实客观地描绘当时的法国社会,以生活常态和劳动大众生活为主题进行创作,再现人类初始的价值观和对劳动——尤其是收获季节的劳作的赞扬。</h3><h3> 与一些也喜欢描绘农村题材的印象派画家的不同的是:印象派画家则将在田间劳作的人作为是风景画中的点缀而已;而在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中他们已经成为了主角,辛勤的劳动与美丽的大自然构成了一幅幅人世间最美的画卷。正如雨果所说“神圣的劳动成了和谐的乐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