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山镇大牡丹坪古村落印象

犁辕山人

<h3>  禹州市鸠山镇魏井村大牡丹坪自然村因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村舍古朴、生活方式原始,被有关部门确定为传统古村落,受到外界广泛关注。近年来,它经常在各种媒体频频露面,不再“藏在深山人未识”了。</h3> <h3>  今年五一假期,我们驱车前往探访。从官寺村下路右转,过魏井村村部西行,水泥路蜿蜒曲折,山迴路转。</h3> <h3>  途中路过一个小山神庙。说它小,那是真的小,只由几块石板构成。它旁边站着的一棵柏树,在它的映衬下显得十分高大。恐怕这是世界上最小的庙了吧。</h3> <h3>  路到尽头,忽见一片开阔坪地,麦子长势喜人。</h3> <h3>  北侧依山散布着二十来户人家,这个村落便是大牡丹坪村。</h3> <h3>  据说过去每到春天,村后山坡上就开满野生山牡丹花,村名因此而得。</h3> <h3>  这里是个石头世界,从住房到用具,几乎都是用石头所造。它们被掩映在浓郁的绿荫之下,显得那么大气厚重,古朴自然,俨然一个“石头部落”。</h3> <h3>  他们磊石以居,冬暖夏凉。</h3> <h3>  村里偶尔也能看到瓦房,不过墙体也是由石块砌筑而成。</h3> <h3>  石房</h3> <h3>  石屋</h3> <h3>  石垌</h3> <h3>  石院墙</h3> <h3>  石门</h3> <h3>  石巷</h3> <h3>  石径</h3> <h3>  石臼</h3> <h3>  石磙</h3> <h3>  石厕</h3> <h3>  石牛槽</h3> <h3>  石槽</h3> <h3>  石磨</h3> <h3>  石碾盘</h3> <h3>  石围墙</h3> <h3>  长在石堰上的仙人掌</h3> <h3>  长在石头中的这棵皂角树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像一位长者,常年守望着这个传统古村落。</h3> <h3>  我们在村里转了一圈,一个百余口人的村庄,只见到一些老人和孩子,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去了。</h3> <h3>  山里孩子的眼神,纯真无邪。他们做为留守儿童,期盼着父母早日从城里打工归来,并带回来他们想要的一切。</h3> <h3>  村里有位蔡姓老汉,曾当过大队会计主任,有一定文化。我送给他一本《印象鸠山》,他如获至宝,爱不释手。</h3> <h3>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劳作,自给自足,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h3> <h3>  放在家门口的树根,给平淡的山村增添了些许情趣。它们未经雕琢,保持着原样,古朴自然,就像山民们一样纯朴。</h3> <h3>  山民们祖祖辈辈的慢生活,缺乏现代气息,保持着原始的农耕社会生活习惯,远离尘嚣,恍如隔世。</h3> <h3>  这口电视天线,是这里少有的现代文明的象征,它让山民们了解大山外面的精彩世界。</h3> <h3>  做饭仍烧劈柴</h3> <h3>  耕作仍靠畜力</h3> <h3>  运输仍用牲口</h3> <h3>  马鞍</h3> <h3>  竹制牲口驮运山货的容器</h3> <h3>  麦桔垛就是牲畜越冬的饲料</h3> <h3>  打麦场</h3> <h3>  在我们即将离开时,来了几辆挂着豫K牌照的轿车。</h3> <h3>  车上走下一队人马,他们在村里到处转悠。 </h3> <h3>  据了解,他们是来考察古村落开发保护的。</h3> <h3>  看来这个沉寂千年的小山村,在不久的将来,将会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