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垦 八 一 永 恒 记 忆

亮晖

<h1><span style="color:rgb(87, 167, 255);">  “曾孙绕膝,时常回忆。我这六十年在哪里?……”</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87, 167, 255);"> 六十这个过半的数字,是年历中的甲子,成绩合格的标尺,人生转折的开始。</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87, 167, 255);"> 六十(甲子)平常又神奇,历经昼夜轮换的交替。易唤同龄人的沉思,撩起不平静的心绪。一桩桩,一幕幕,有些人怎么想都想不起,有的事怎么忘也忘不去。令人记忆犹新的海垦八一经历,让你我定格在这黑白的照片里。</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87, 167, 255);"> </span></h1><h1><br></h1> <h1><span style="color: rgb(87, 167, 255);">  峥嵘岁月六十载,海垦八一添新彩。6月6日这个吉祥的数字,对八一人来说更有特殊的意义,它是海南八一总场建场的场庆日。六十年前,一批转业复员退伍的军人和社会青年,为响应祖国“屯垦戍边,建设海南”的号召,浩浩荡荡地开赴海南西部边陲的儋州雅星境内,组建国营和盛军垦农场。从此,掀开农场建设事业的新篇章。</span></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87, 167, 255);">  “欢迎战友们的到来!”“昔日我们扛枪守边防,今朝咱们挥锄办农场。”"祖国需要是我的理想,一颗红心永远向着党。”"让南泥湾精神放光芒,把军垦之歌奏响。"建场誓师大会上,一句句铿锵的话语,一声声震天的号角,时刻铭记在我们心房。</span></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87, 167, 255);">  誓师动员大会后,军工们怀揣梦想,风尘仆仆地开赴生产第一线,安营扎寨,开始在这荒山野岭,飞禽走兽,人迹绝少的莽莽丛林里,开天辟地,向自然宣战。</span></h1><h1><br></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87, 167, 255);">  一切从零开始,白手起家办农场。清晨,随着嘹亮的军号声,军工们展开了开荒造田的会战。在千年沉睡的荒野上,挥舞银锄,披荆斩棘。从皇岗岭上到石牛江边,从长岭山角到珠碧江岸,到处是开荒造田的震撼场景。从此,群山唤醒了,八一沸腾了。</span></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87, 167, 255);">  开荒清理现场,拔除大树根是多么吃力!初期垦荒仅靠原始简陋的生产工具和消耗大量劳动力的体能,来推进拓荒工程每一步。</span></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87, 167, 255);">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开垦艰难,荒山野岭,古树参天,双手合围不过来的大树比比皆是。只能用大斧一斧一斧地劈着。多少个日日夜夜,您都是重复在挥舞这一刀一锄:多少个日日夜夜,您都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多少个日日夜夜,您总是唱着永不停息的垦荒之歌。</span></h1><h1><br></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87, 167, 255);">  先生产后生活。白天治坡,晚上修窝。建场初期,为掀起生产建设的新高潮,促进农场的大跃进,军工们千方百计组织和发展生产。住在这简陋的茅草屋里,大家毫无怨言。茅草屋中间用竹帘从中间隔开,每间不足八平方米,钉几根木桩作床架,铺上简单的铺开就算是安家了。</span></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87, 167, 255);">  各基层的生产队分布,都是在穷乡僻壤的山区,工作艰苦,交通不便,物资匮乏,信息弊塞,生活单调。农场初期,每个队一部手摇台式电话机,一台高音喇叭广播,设集体食堂,公用水井。六七十年代时期,职工清晨听着广播喇叭起床和敲钟开工,晚上看晒场上煤油灯亮就开会。出远门靠两条腿行走,能坐上牛车算幸运了。兵团后期每队配一台手扶拖拉机。每个职工月人均40斤口粮指标(有时还用番薯干抵大米),每人月五两油,公家食堂每人月九元伙食费,月人均工资35元左右,每年每人发布票一丈三尺六寸。职工就在这样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下生存和拼搏。</span></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87, 167, 255);">  农场生产管理具有生产高度集中统一性。在"两学(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方针指引下,为加速重大项目建设的进展,如开荒造田,修库筑坝,厂房基建,保胶护林,抢险救灾等,农场集中一切力量,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大规模会战。工地上到处呈现:"红旗飘扬,歌声嘹亮。机声隆隆,欢声满堂"的场景。两个六点半,中午加一班,已成为常态。"壮志未酬志不休,甘洒热血写春秋。"职工们这无比的力量,来自于浓浓的军垦情,赤热的八一心。</span></h1><p><br></p> <h1><font color="#57a7ff">  发展橡胶是祖国战略的需要,为冲破境外势力的封锁,党提出“一粒胶仔,一颗黄金。”口号,农场大力种植橡胶。橡胶是长期作物,一棵胶树从种植到开刈,需要近六年的栽培,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经过六十年艰年,目前已培育出一批优质高产,抗风耐寒的胶苗,为保持高产稳产奠定基础。而今农场己成为农垦系统的产胶大户。</font></h1> <h1><span style="color: rgb(87, 167, 255);">  割胶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在万籁俱静,晨星初露的夜晚,胶园里灯光闪烁,这是胶工们开始新一天工作。他们头戴胶灯,手提胶桶,腰插胶刀。从清晨四点开割,十点多钟收胶并挑回胶站。胶工既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又要必备精湛的割胶技术。每次割后要检查割面有否胶水外流,还要保持胶刀锋利状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胶园里流下多少汗水和泪水,需要多么坚韧的毅力。</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87, 167, 255);"> 图中的割胶技术标兵在与同事们传经送宝。</span></h1><h1><br></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87, 167, 255);">  每年春季橡胶开割前,要做大量准备工作,洗胶杯,订杯架,清胶泥,定割线,修道路,施机肥。更重要的是胶工岗位培训,按照"稳,准,轻,快"的要求,认真割好每一刀。因此,各单位层层开展割胶技能练习,提升整体技术水平。</span></h1><p><br></p> <h1> <span style="color: rgb(87, 167, 255);">胶工每天约十一点收完胶,挑着一担胶水,从弯弯曲曲的环山行小路走下,经过几里地才回到收胶站。经过秤,检测,添加稳定剂,装罐,等工序,待收胶水车送回制胶厂。</span></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87, 167, 255);">  农业企业生产常受自然灾害的制约。如强台风,倒春寒,特大洪水,重度干旱,病虫害等诸多干扰因素。尤其是作为农场主业的橡胶。在海南每年都有多次不同等级台风的袭击。有时一场台风,就能把十几年辛苦裁培的胶树毁于一旦。每当台风来临,胶工们都忧心忡忡,彻夜难眠,第二天清晨又赶紧组织抗风救灾,扶胶护树。可见,每生产一滴胶水,都倾注多少胶工的心血。</span></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87, 167, 255);">  被海南农垦誉为“第一刀”"的模范人物魏梁爱(八一金川八队女胶工),多年来苦练割胶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以精湛的割胶技术赢得这一殊荣。</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87, 167, 255);"> “瞧!我的胶刀是否平整,光滑,锋利。"这是陈指导员与胶工们在磋商磨胶刀的技巧。</span></h1><p><br></p> <h1><font color="#57a7ff">  种植甘蔗也是当年建场初期确定的主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军垦农场要为部队提供食糖,几十年来,农场为保障部队建设所需食糖做出应有贡献。</font></h1> <h1><span style="color: rgb(87, 167, 255);">  甘蔗是短期的作物。当年种植年底收获。种植一期管理跟上,可有二至三年收获期。在蔗苗人头高的蔗田里劳动,既热又闷,既痒又痛。许多人情愿割胶也不愿管蔗。这也是一项劳动强度大的活儿。</span></h1><p><br></p> <h1>  <font color="#57a7ff">苦得其所,乐在其中。一年的辛勤终于有了收获。瞧小伙子脸上的欣喜,憧憬在甜蜜的事业上。</font></h1> <h1>  <font color="#57a7ff">因地制宜,遵循农业发展客规律。农场从建场初期,种植油棕,香茅,楜椒,咖啡,到后来的橡胶,甘蔗等,不断调整经营方针,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协调发展。</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农场在搞好农业种植的同时,注重发展畜牧业。在石牛江畔和东山脚下,分别办起一个畜牧场和养猪场。</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发展养猪,保障供给。各队的集体食堂都配备种莱,养猪,养牛的工人,每个队从生产到生活的各个工种,都配齐人手。可谓:“麻雀虽小,五脏齐全。”</font></h1><h1><font color="#57a7ff"> 糖厂炊事班班长陈伟森,既是炊事员,又是饲养员,做饭,养猪,一人干几个人活,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忘我地辛勤工作,做出突出贡献,多次被评为省和全国的劳动模范,荣获全国“五一”奖章。</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真是硕果累累。 农场气候条件,适合种植各种热带作物水果。如荔枝,菠萝蜜,龙眼,芒果等, 这象牙芒果对于城里人来说,真是大开眼界,又品尝到美味。</font></h1> <h1><span style="color:rgb(87, 167, 255);">  知青阿琪热心在鸡场养鸡鸭鹅,在工作中,也不知给凶猛的公鹅啄了多少次,但仍笑嘻嘻地与它们相处,毫无怨言。在养鸡场里留下许多青春回忆。</span></h1> <h1><font color="#57a7ff">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积极发展场办工业,多年来农场的着力点。为把农场建设,打造成为海南西部工业重镇,农场先后建起糖厂,砖瓦厂,化肥厂,颗粒胶厂,水泥厂等项目,增强和壮大农场经济实力。场办工业在海南农垦的企业中首屈一指。随着改革的深入,农场原来场办工业多数已转制改造。</font></h1><h1><font color="#57a7ff"> 八一糖厂于1960年筹建,当年参与建设和安装的梁永源厂长(后任八一总场付场长),多年来,他带领技术人员和工人加班连续日夜奋战,克服一个个技术上难关,保证榨季准时投入生产,为发展八一糖业做出卓越的贡献。</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农场有着丰富的各种资源。发展建材工业也是农场场办工业的重点。石灰山石含量高,是制作水泥的优质原料。农场先后建起化肥厂,建材厂砖瓦厂,水泥厂等,解决基建工程中所需原料问题</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旅游资源丰富。八一石花水洞位于英岛山下,离八一场部三公里。这溶洞的形成于140万年前。溶洞由旱洞和水洞两部分组成,旱洞长2000米,水洞3000米,水深处17米,可乘游船观赏。洞内形态各异,造型奇特的钟乳石,拨地而起,或悬挂洞顶。尤其是被誉为国宝的“卷曲石”,白玉色捧状,豆芽状或卷曲状的方解结晶体体,色泽柔和,每个单体约55cm,所占面积和形态在同类溶洞之中为首指。目前其成因仍是个谜。洞内石壁上布满石花,在灯光照射下熠熠生辉,五颜六色。洞内蜿蜒曲折,美不胜收。中国地质洞穴专家考察后认为,这是世界上罕见的石花溶洞,极有较高的科考价值。目前大批游客慕名而来,络绎不绝。</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机械化强度高是八一农场建设的一个特色。从建场初期,把部队在战场上缴获的军车转到农场,组成有力的汽车运输队,为物资运输起着重要作用。每个分场(作业区)都有机运队,配有汽车,胶轮和履带拖拉机,铲车等,大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减少职工的劳动强度。</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瞧当年从战场缴获的美国佬的六轮,十轮卡车,在山区公路上大派用场,兵团战士开着它,趾高气扬。为解决农场运输的燃眉之急。</font></h1> <h1>  <font color="#57a7ff">拖拉机成为农场开荒造田的重要机械。每个分场(作业区)都组建机耕队,大大加速农场开荒造田的进程。老前辈中第一代拖拉机手庄耿盛(机运科长)身体力行,从拖拉机手岗位走上领导岗位,着力推进农场机耕队伍建设。鼓励自己参加工作不久的女孩晓霞也学开履带拖拉机,真叫人刮目相看,实在感人。他为发展农场机耕工作尽心尽力,如今农场二代张健,吕南生等人都成为机耕行业的能手。</font></h1> <h1>  <font color="#57a7ff">胶轮拖拉机除了犂田和运输外,还作粉碎机,打谷机,抽水机的动力牵引,作用广泛,好使耐用。</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屯垦戍边是当年办场的宗旨。建场多年来,一直保持民兵组织建制。平时生产,战时扛枪。既当工人,又是民兵。在国际形势紧张的情况下,按照"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的要求,既抓生产,又抓练兵,随时适应祖国和农场建设需要。多年实践证明,民兵在维护农场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无论是“文革”中各地出现的武斗,停产,或是场社土地纠纷尖锐时,民兵都走在危机关头,使农场生产和生活秩序一直稳定,让职工群众有安全感。</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1969年4月至1974年10月的五年半中,根据国际局势变化需要,为加强战备,根据上级的指示,农场改编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独立师),下设三个团(两个分场合成一个团)。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形成生产管理的高度统一,把开展生产和准备打仗双重并举,强化民兵队伍建设,加上“文革”中各种政治运动的开展,抓革命,促生产,备战备荒,把加强思想教育和各种政治运动推向高潮。</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兵团时期更加注重农场武装民兵队伍的培训,努力提高民兵的政治觉悟和军事素养,力求做到:"召之能来,来之能打,打之能胜。"</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1971年每个团都设立一个武装连,全师共三个连。实行半天生产,半天练兵的模式。从各个队挑选表现较好的青年组成,。武装连生龙活虎,朝气蓬勃,吸引了小伙子们争相报名。1972年全师举行武装连练兵比赛,二团第一名,一团第二名,三团第三名。</font></h1> <h1>  <font color="#57a7ff">生产与生活同时并举。从兵团时间开始,逐步改善职工住房,从原来的茅房改为平层瓦房。每家每户都住上一个单间。目前部分生产队仍然保留着类似的瓦房。近年来,国家出台政策,加大对棚户区危房的改造,惠及农垦职工。因此,农场实行国家政策补贴和个人出资相结合,逐步改善职工住房条件。</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文革"时期的政治运动对农场影响深远。各种形式的专题接二连三,应接不暇,惊心动魄。通过政治运动的教育,触及灵魂,净化思想,统一认识,个人崇拜形式达到登峰造极。</font></h1> <h1>  <font color="#57a7ff">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斗字当头。一斗则灵,不斗则修,不斗则亡。斗私批修。敢于灵魂深处闹革命,勇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自觉抵制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捍卫无产阶级专政革命胜利的果实。无论是工地田头,或在房前屋后,处处是学习和批判的场景。</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关心国家大事,一切听从党中央号召。那个年代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就是党中央的传声器。为及时收听最新和最高指示,一团十二连指导员陈祥凯带着骨干,彻夜守候在收音机旁,收听中央“九大”召开的喜讯。随后兵分几路,敲锣打鼓奔向附近农村宣讲。对于学习和贯彻最高最新指示,坚决做到:"不怠慢,不走样,不动摇。"该连队是师部挂钩抓点的单位,各项工作都要走在前列,多次评为全师的先进连队</font></h1><h1><font color="#57a7ff">。</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战士。"这是当年流行口头语。"老军工老邓勉励孩子学习和热爱《毛主席语录》红宝书,发扬八一传统,争取更大光荣。</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出席全师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的一团十二连的代表,连长曹起连,副指导员覃美连,小学校长庞剑联,老工人钟石发,学生侯海容,张运海,会后合影留念。</font></h1> <h1>  <span style="color: rgb(87, 167, 255);">熟读"老三篇",牢记座右铭。当年被师部评为"背诵老三篇能手"的钟石发大爷,是背诵者之中年纪最大的长者。他创造了背诵"老五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实践论》,《矛盾论》)的纪录,真是记忆超常。图中钟石发一家人,在孜孜不倦地学习毛主席语录。</span></h1><div><br></div><div><br></div><h3><br></h3><h3><br></h3> <h1>  <font color="#57a7ff">兵团战士中的宣传队员是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的积极分子。他们以实际做到:"语录不离口,宝书不离手。"在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运动中,各生产队积极开展学唱语录歌,跳忠字舞活动,每天坚持早请示,晚汇报,不同形式的政治活动众多。</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忆苦思甜,饮水思源。吃忆苦餐是常用的传统教育方式。现身说法更能感人。各单位都先后请来苦大仇深的老贫农深情回忆,控诉旧社会穷人被剥削,受压迫阶级的苦难,懂得"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的意义,坚定跟党走的决心,立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革命在发展,人民在前进。农场 政治运动的开展轰轰烈烈,如火如荼。</font><span style="color: rgb(87, 167, 255);">大批判,大专栏,大字报,运用各种有力武器,对封资修流毒要彻底根除。"扫帚不到,灰尘不会照例跑掉。"青年人发扬红卫兵"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成为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批判修正主义的带头人。</span></h1> <h1><font color="#57a7ff">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兵团战士们齐声高唱《国际歌》,坚信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学哲学用哲学。在苦大仇深,斗大的字不识几个的老工人中开展教育较难。知识青年奋勇带头宣讲,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不搞形而上学。给老工人上课,从鸡蛋变小鸡的事例讲起,说明"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的辩证哲学原理,让老工人顿开茅塞,把哲学变为浅学易懂的学科。</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307队是当年农场的"五七干校"。在“文革”中被打成“走资派”的老干部,或是被划为“异己分子”的人员,都下放到这里,进行学习教育和劳动改造。从事种胶,种菜,养鸭,养猪等力所能及的劳动,改造思想,重新做人。</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企业办社会是国内企业特色。农场这个小社会由来已久。农场除了主要的生产经营外,还要承办教育,卫生,公安,司法等公共事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些对偏远山区的农业企业的稳定和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负担沉重,但是企业也无可奈何。如今已将部分的社会职能,逐步在移交当地管理。</font></h1><h1><font color="#57a7ff"> 自办卫生医疗事业。几十年来,农场医疗体制分为,队配卫生员(赤脚医生),分场设卫生所,总场建医院。它为职工的健康和治疗起着积极作用。</font></h1><h1><font color="#57a7ff"> 公安,司法也是农场的常设机构,在那些年的非常时期,为维护农场稳定起着重要作用。</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农场办教育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几十年来,农场下气力发展教育,长时间在连队的中心点设小学,团部(分场)设中学,为培养农场的新一代,输送又红又专的新生力量。</font></h1><h1><font color="#57a7ff"> 农场军工的第一代子女,出生在大跃进时期:读书在“文革”时期:工作在知青返城时期。他们唱着知青老师教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歌曲,走进校门:目睹着跌宕起伏的知青运动,跟着知青领导,走上工作岗位。可见,农场军工后代的成长与知青的帮助和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知青"是共和国享有的特殊名词,风靡一代人。1968年底党中央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号召,掀起上山下乡运动的高潮。当年的老三届(66.67.68)在校初中,高中生,多数都被动员下乡。生产建设兵团时期,从1969年7月至1972年底的几年间,农场也先后多次接收来自潮汕,广州,佛山,江门,韶关等地许多知识青年,退伍军人和其他人士。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知识青年胸怀远大理想,豪情满怀地奔赴农场,接受再教育,在广阔天地炼红心。城市家庭都与“知青”有关联,不少家里的兄弟姐妹都下乡。知青到农场后,热情和职工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学习老军工对党无限忠诚的信念:学习老军工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学习老军工丰富的军事知识和生产技能:学习老军工团结奋进的高尚品德,争当时代的进步青年。在与军工相处中,相互学习,相互关心,关系融洽,结下深厚而难忘的友谊。如今许多知青都把农场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深深地眷恋着农场的父老乡亲。广大知识青年的到来,又</font><span style="color: rgb(87, 167, 255);">为农场注入生机和活力,对于推动农场两个文明建设起着积极作用。这片热土上,知青经历血与泪,情与思,悲与喜的淬炼,献出青春,洒下汗水,在农场建设事业中,他们功不可没。</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87, 167, 255);"> 当今对“知青”群体的评价,社会上纵说纷纭。无论何以评说,历史永远铭记你们,农场时刻惦记你们。</span></h1> <h1><font color="#57a7ff">  学习时事,学习语录,学习劳动,学习军事,学习生活。在农场的锻炼实践中,虽然条件艰苦,生活单调,但是大家心里充实,精神快乐,学到了许多原来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font></h1><h1><font color="#57a7ff"> 来自江门的知青汪南东每当回忆农场的经历,他深有感触地说:“农场当时条件艰苦些,但比起到农村插队的条件好多了!在农场的历练中,给我人生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返城开展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是的,回城后,他把军工的精神和传统,融入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敢为人先,争创一流,使企业经营持续稳步发展,成为同行的佼佼者。在事业有成之后,他不忘初心,关心公益,关注农场,热心牵线搭桥,积极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广受八一人的赞誉。</font></h1><h1><font color="#57a7ff"> </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知青在劳动实践中,把自己书本学到的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既接受思想教育,又增加科学生产的知识,提升自身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为提高生产效率,三团二连的知青在向军工学习用耕牛缩根甘蔗的方法。几年的劳动实践,许多知青都成为各行各业的能手。</font></h1><h1><font color="#57a7ff"> 汕头知青林继宗到农场后,虚心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提高自身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回城后,他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和充实自己,使工作开展得心应手,迅速走上大型企业负责人的领导岗位,不久又晋升为汕头市作家协会主席,德高望重,名不虚传,成为知青中佼佼者。</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知青们的到来,改善职工队伍的年龄和文化结构,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他们思想活跃,视野开阔,知识面广,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在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中,与工农群众融洽一起,学到老军工的优秀品德,加上个人主观能动性,很快熟悉和开展工作。许多知青都先后入党,入团,提干,走上护士,教师,技工,管理人员等岗位,活跃在各条战线上,有利于提升农场管理水平。知青李榕城,林锦清,张桂和,丁锡龙等人,都分别在农场不同的领导岗位上独档一面,成为农场建设的重要骨干。</font></h1><h1><font color="#57a7ff"> 二分场知青老师邱传楷在农场的几年里,经历不同岗位的磨练,增强了协调能力。回城之后,他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凭着个人的天资和勤奋,不断地探索和开拓,历经数年艰辛的拼搏,成为大型国企的优秀经营者。此外,他还积极关心和支持八一场友的各项活动,为八一人多办实事。</font></h1><h1><font color="#57a7ff"><br></font></h1> <h1>  <font color="#57a7ff">知识青年的到来,有力推动农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们朝气蓬勃,以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为培养农场下一代尽心倾力,与农场的军工后代结下了不解之缘。</font></h1><h1><font color="#57a7ff"> 来自潮汕的知青蔡葵花老师热心培养军工的儿女,在一团十二连小学任教期间,从组织教学到开展文艺等项活动,都想方设法力求完美。在她和学校的领导及老师共同努力下,该小学多年被评师里的先进学校,是家长欢迎和学生爱戴的美女教师。像蔡老师这样敬业而有文化的青年教师,在农场里枚不胜举,如肖功大,王大荣,许健乐,杨秀琴,梁秀心,陈养大等都不愧是园丁中的佼佼者。</font></h1><h1><font color="#57a7ff"> </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学先进,树典型,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把学英雄,学雷锋与学本单位的先进典型结合起来,使教育活动形象化,具体化,深入化。</font></h1><h1><font color="#57a7ff"> 一团十六连(206队)安置来自各地的知青30多人,老工人与青年们关系融洽。青年们积极要求上进,开展比学赶帮活动。汕头知青沙少芳人小心灵干劲大,活学活用走在前,争当雷锋式青年,创造了许多感人事迹,被兵团党委树立为学习毛泽东思想先进标兵。沙少芳事迹影响广泛,让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这是工作休息中,知青们围坐一起交流学习先进的讲用会。</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姑娘生来爱唱歌。在艰苦的劳动锻炼中,她们毫无怨言,誓言用青春和汗水浇开理想之花。瞧收工之后,她们又乐哈哈地排练起《在北京的金山上》舞蹈,一天过得多么充实啊!</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飒爽英姿五尺枪,不爱红装爱武装。”这是那个年代姑娘时尚的真是写照。一团七连的女战士,顺德知青阿妍,阿琼,阿兰,阿冰,在赶拍靓照,待寄给城里的众亲,让他们宽心。</font></h1> <h1>  <font color="#57a7ff">开展读书活动,陶冶思想情操。401队青年读书小组在全场率先垂范,农场许多政治活动都由他们带头发起。进入70年后期,知青中出一些返城苗头,该队读书小组的全体青年进行大学习,大辩论,统一认识,并组织开展种扎根树活动。接着他们又向全场知识青年发出“扎根农场献青春”的倡议,对稳定知青情绪起着一定的作用。</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人小心红斗志高,斗私批修永记牢。”来自揭阳知青的小刘,从到农场401队后,虚心好学,积极肯干,受到老工人称赞。她多次申请入党,因家庭的海外关系未能获准。但毫无怨言,努力配合查清真相,终于如愿,并很快提干,多次被场里抽调去办理案件。1975年8月,她又接受重任,带领农场军工儿女第一代毕业生,继承老一辈军工的光荣传统,奔赴东山开荒造田,热火朝天地开展大会战,为农场建设事业和培育新人而发光和热。</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女青年小梁(后排中间)参加工作的这些年来,把个人理想建立在组织需要的基础上,无论做何种工作,她都乐当铺路石,不争名利,不比高低,不计得失,默默无闻地做好每一件事。在多年的教学中,她倾注了个人的智慧和心血,默默装扮着园丁之地。</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图片上几位姑娘淡定自信的笑容,像模像样的杀猪手势。有谁能想象到原来这些城里的姑娘,在家里是手不能提,肩不能扛,见血就怕的大闺秀。到农场的几年锻炼后,农活中的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成为名副其实的神手,既拿得起锈花针,也握得紧杀猪刀,不愧是女汉子。</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激情年代,萌发春心。在战天斗地与激情满怀的革命年代,“哪个男子不怀春,哪个女子不钟情”,艰苦岁月,共同磨练,知青们在相互学习和帮助的交往中,感情从友情的升华,迸发出爱情火花。在事业与婚姻上,有的考虑到将来的返城难度,欲将爱恋埋藏在心底,天各一方,成为永恒的美好回忆:有的毅然决然携手,走进婚礼的殿堂。当年知青在农场结成伉俪的,有的长期扎根在农场里:有的几经周折,终于返回原籍。初恋的感觉是令人难以忘怀。知青情感婚姻道路上的悲喜交加,都是一份份真诚而炽热感情的汇集,他们更加懂得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姻缘。</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开展文体活动,活跃农场业余文化生活。宣传队,电影队,篮球队是农场文体生活的主要形式,也是最吸引青年人的地方。从总场到分场都健全队伍。为活跃和充实职工的文体生活,农场注重加强对这“三队”的建设,选拔优秀人才充实队伍,配备一流设备,开展岗位技能练兵,提高人员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争创同行一流业绩。他们不负重望,为农场舞出精彩,映出绚彩,打出光彩。</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昔日球场竟风流,今朝故地重聚首。几十年后,男女篮球队员故地重逢,乐在其中。</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一个时期里,学演八个革命样板戏成为文艺宣传中的主题。农场从师到团的宣传队排演的革命样板戏精彩无比。《沙家浜》就是其中的一例,该戏演出所到之地都引起轰动,让农垦系统内的各演出团体刮目相看,赞不绝口。在场内从老到少,家喻户晓。</font></h1><h1><font color="#57a7ff"> 多少年来,场宣传队为颂扬企业精神,宣传先进典型,拓宽职工审美视野,发挥应有的作用。这里凝聚着多少热心人的心血,如谭志忠(教育科长),潘景富(宣传科长),刘荣(宣传队长)等,为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宣传队伍而费尽心机,竭力打造这张职工心中厚望的名片。</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看202队(一团十二连)小学的同学们,学演革命的样板戏的劲头十足,站在櫈子的“小郭建光”(张运海饰),比起《沙家浜》中的郭建光指导员一点也不逊色,整个队伍架势如此震撼。</font></h1> <h1>  <font color="#57a7ff">当年《沙家浜》中刁参谋长的扮演者汕头知青林乃海,把角色演得刁钻刻薄,令人难忘。这“老刁”比起阿庆嫂来,“更是不寻常,一点面子也不讲!”图中前排左三为“老刁”,近年来,又重返演《沙家浜》故地,和弟子们叙旧。</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难忘的知青岁月,沧桑的人生经历。七十年代后期,随着知青政策的调整,知青陆续地返城。一种难舍的情怀,一份真挚的眷恋。为记忆难忘的岁月,延续军工的情谊,各地当年的海垦八一知青都纷纷成立不同形式的联谊会,并经常自发地组织开展回场探亲活动,让光辉岁月的印记永驻心田。汕头知青更加情有独钟。近年来,他们多次组织知青回访农场。并把每年春节的初四,定为十师(八一农场)场友联谊会活动日,使联谊活动制度化,常态化。</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font><font color="#57a7ff">当</font><span style="color: rgb(87, 167, 255);">年号角震天响,热血青年</span><span style="color: rgb(87, 167, 255);">奔农场。</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87, 167, 255);"> 八一天地军魂威,群英荟萃谱新章。</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87, 167, 255);"> “ 重访第二故乡,寻回当年梦想。”近年来,来自揭阳知青的亲友团先后多次大规模组团返场,关心老职工,支持农场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彰显浓浓的真情。</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87, 167, 255);"> </span></h1><h1><br></h1> <h1><font color="#57a7ff">  “常回家看看!”这是农场老军工的呼声,也是知青们的心声。广州,佛山等地的回乡知青,时常三五成群,扶老携幼地往返农场,到当年的生产队探访,与老军工叙叙旧,今昔对比,悲喜交加。看到当年的住房破旧不堪,难免有一丝遗憾。“无论荒凉与辉煌,无法改变对您的厚望!”</font></h1><h1><font color="#57a7ff"> 广州知青刘荣,佛山知青钟礼光,吴伟南,廖广荣,黄锦姘等热心人士以各种方式组织回访联谊活动,以实际行动关心和支持第二故乡的建设事业。</font></h1><h1><font color="#57a7ff"> </font></h1><h1><font color="#57a7ff"><br></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一团中学老师徐金康夫妇,是来自南海九江的复员退伍军人。他们当年随着下乡的人潮也来到农场,几年工作和生活的磨练,感触频多,受益匪浅。特别难忘和眷恋的八一情结,时常唤起他们美好回忆。随着年岁增高,怀旧之情愈浓。因此,他们多次带着女儿和外孙,重访故地,让小辈们接受军垦文化的熏陶,延续八一人情谊。</font></h1><h1><font color="#57a7ff"> 近年来,和徐老师一样,一批批的知青和家人,都先后回访了第二故乡八一总场。所见所闻,一桩桩,一幕幕,处处体现悠悠赤子心,浓浓八一情。</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农场是我青春绽放的地方,是我成长的第二故乡。无论走到哪里,我都时刻把你仰望。”今年五一期间,206队友举行二百多人的聚会。当年该队的名人沙少芳(前排中白衣者)等多名知青闻讯后,又从大陆匆匆赶去,共庆盼望已久的相聚,这是多么激动和令人难忘的场景。</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岁月流逝,刷不去我们青春的记忆,更忘不掉“知青”的印记。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春夏秋冬,我们都在执著地追求和探索运动的真谛。而今进入暮年,时常缅怀那刻骨铭心的日子,学会思考和包容,我们无悔人生,乐观生活,不约而同地相聚一起。南海的部分知青约定每月十五日为八一知青聚会日。</font></h1><h1><font color="#57a7ff"> 不忘初心,关注农场。图片中是当年一团五连的铁姑娘班(佛山知青),于今年四月的一次聚会。她们遥望着祖国的南边,默默祝福即将到来的六十场庆,冀农场更加辉煌。这也许是知青们的共同心愿。</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薪火相传,振兴伟业。六十年的征程,经历几代人的交替。从57年的建场到75年的十八年间,农场正式的第一代儿女成长起来。1975年7月一中,二中,糖中毕业了三百多名子弟,增添农场建设的新生力量。从75年以后,每年都有一批农场子弟毕业,逐步填补知青返城后人员的空缺。</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农场十分重视军工首届子女的就业,寄予殷切的希望。于是,在当年七月底就举办培训班,组织学习“老三篇”,大讲农场建设的宏伟蓝图,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请先进典型讲用,召开表决心誓师大会。为加强管理和教育根正苗红的新一代,农场党委决定成立“东山青年突击队”,下设三个队。由农场纪副场长带队,各队领导班子由优秀的军工和知青组成。突击队主要承担开荒造田,建设猪场的任务。培训班结束后,接着,近三百人的首届军工儿女意气风发地开进东山工地,他们继承父辈的伟业,又打响了开荒造田的会战。</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队伍进点驻扎在108队,三幢长条型的茅草房刚刚搭起,突击队员们放下背包,就撸起袖子,开始挖泥糊墙,用木桩钉做床架,打连通的床铺,也类似前辈当年进场开荒的模式。每天清晨六点集中训话,讲评工作,布置任务。初期的几个月是开荒造田,分别到105队,106队,108队造田。这些田都是荒芜多年,杂草丛生,锈水斑斑,蚂蟥肆虐,脚踩下就陷到膝盖,令人恐惧。当地人看到这些他们都不愿耕种的稻田被开挖,觉得不可思议,确实难度太大。每天的定额任务完成情况都及时公布,比比谁贡献大。这一切对新参加工作的年青人是一场考验。“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比比革命老前辈。”这是当时的信条,再苦再累也不多怨言。艰难的造田仅进行几个月,由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缺医少药,不少队员发高烧,患上钩端螺旋病,浑身无力:皮肤病癞疱缠身,既痛又痒更难眠,而且传染性极强。可想而知,当时他们也挺不容易。</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从75年至77年间,农场先后安排几批子弟到东山猪场劳动锻炼,把它作为培养人才的革命熔炉。76年猪场建设的大规模会战打响了。东山工地上红旗飘扬,机声隆隆,喇叭声阵阵,人声鼎沸,挥汗如雨。快马加鞭齐奋战,誓叫东山换新颜。这里到处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举全场之力建设现代化养猪场,是当年农场保障职工生活的一大举措。76年开始筹建养猪场,力争实现半机械化养猪。图中的阿燕,阿英,阿珍三位农场后代,与知青姐姐们一样靓丽出色,立志成为合格的养猪姑娘。</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铁姑娘装车班是东山猪场大会战中一支耀眼的队伍。建设工程急,装卸任务重人手少,很多男工吃力的活,在她们手中变得轻而易举,令人咋舌。在吴梅英,雷爱萍,初凤桃班长的带领下,她们齐心协力,苦干加巧干,不断创奇迹。虽然艰辛和劳累,但她们始终笑声朗朗。每天奔驰在工地的车里,马达的轰鸣声与姑娘的欢笑声汇成交响曲,回荡上空,经久不息……。</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务农光荣。”这是当年每个农场职工子弟心中的座右铭。大多数人多年都在这块热土上辛勤耕耘。经过火红年代的洗礼,他们一颗红心满腔热血,热爱农场,乐在农场创新业。每个队员把在东山突击队或青年队的锻炼,当作是组织对自己的培养和考验,从而激发积极进取,争当先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迈好人生的每一步。</font></h1><h1><font color="#57a7ff"> 如今从东山青年突击队或青年点锻炼出来之后,许多农场子弟都逐渐成为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目前,在农场领导班子岗位上的卢明,罗永华,王兵祚,李志能等人,都承担着各个农场改革和发展的重任,成为担大梁的当家人,并取得骄人业绩。</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看看草帽上鲜红的“务农光荣”大字,永远激励我们前进。以农为本,构建绿色文明产业,我们信心满满,永不言弃。</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农场职工子弟的第二,三代,已经活跃在场内各个管理岗位上,如王世广,覃海初,吴忠汉,杨爱民等中层管理人员,都尽心尽力地开展各项工作。基层一线的职工多数都是土生土长的农场子弟,继续完成父辈们的事业。</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唉哟,先擦擦汗了!”农场军工的后代小萍在大热天里,几天都挤在个头高的蔗地里锄草培土,被甘蔗叶刮得既痛又痒,满头大汗,感受频深,初步体会到父辈们当年的艰辛。<br>  许多农场的后代经过劳动锻炼,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作风,懂得如何继承和发扬光大军工的传统,把八一大业向前推进。</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偏远的512队也是1976年8月建队青年点,当年毕业的部分农场子弟被安置到这里。从东山突击队抽调10人来当班长。该队主要任务开荒造田,巩固历年大会战的造田成果。这里各方面条件都此东山突击队差,从东山来当班长的都调侃说:“骨干是来苦干的。”在困难面前,队领导和骨干们团结一心,白手起家,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取得开荒造田一个又一个胜利,赢得分场和总场的通报表彰。</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轻歌曼舞,靓丽多姿。军工后代多才多艺,人才济济。他们热情活泼,勤学苦练,成为各行业的尖兵。图中月珍,丽萍等人的热舞堪称专业水平。</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农场职工子弟的许多人在年轻时,也像父辈们一样报名参军,应征入伍,接受军人文化的熏陶,他们在部队表现出色。军工首届的子弟李学武,林晓明,莫琪,苏建南等人参军后,投入对越反击的战斗中,立功受奖,为祖国赢得尊严,为父老赢得光彩,为农场赢得荣誉。他们从部队复员转业回地方工作,与参军前判若两人,非同一般,都是各项工作的带头人,不愧是军工的好后代。202队子弟邓海球从部队回来后,在糖厂多年的实践考验,不断进步,目前已走上厂的领导岗位,成为军地两用的合格人才。</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同学情,八一心。八一人情深似海,乐于相聚。无论走到何处,只闻八一人,就发八一声。回忆当年,喜看眼前,为八一人而骄傲和自豪。</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近年来,改革的大潮汹涌澎湃,波澜壮阔,历届农场党委领导班子和全场职工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开拓前进,冲破艰难险阻,努力再造辉煌,把农场两个文明建设推向新阶段。农场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先进单位“,“海南最美乡镇“等殊荣。</font></h1><h1><font color="#57a7ff"><br></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企业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几十年来,农场党委领导班子坚持抓好党委一班人自身的思想和作风建设,发挥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健全和建设农场各基层党组织。由上至下形成完善的政治思想工作体制。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各项工作中模范带头作用。</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要写八一,必谈李奇。”这是笔者在采访农场老职工时,常听到的话语,体现职工们对建场元老李奇场长的尊敬和爱戴。是的,从建场开始至1973年10月,李奇一直担仼着农场党委书记,场长等要职。十多年来,他和领导班子成员一起,带领干部职工为创办农场,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为农场后续的持续发展夯实基础。</font></h1><h1><font color="#57a7ff"> 农场几十年的建设中,涌现许多像李奇,王元周,何展森等老一辈这样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建场功臣,他们和班子成员一道,与职工同呼吸共命运,赢得职工的拥护和爱戴,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力推动农场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font></h1><h1><font color="#57a7ff"> 为此,在场庆60周年来临之际,我们首先向为农场建设贡献青春,奋斗终生的老前辈们表示深切怀念。是的,目前仍有不少老军工一家四代人扎根农场,建设家园。他们既奉献终生,又贡献子孙,才是农场最可爱的人。</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六十年风雨的洗礼,农场体制也经历多变的考验。刚建场一年多,1958年10月,就与雅星乡,青年合作社等4个单位合併组建八一人民公社。1959年4月扩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总后勤部属下的八一农场(副军级建制)。1969年4月改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独立师)。1974年10月兵团机构撤消,改为八一总场。2014同时成立海南橡胶股份公司八一分公司。2017年4月成立八一总场有限责任公司:同时,为剥离社会职能,成立了九个“居”社区:原有的海胶股份公司八一分公司仍在。目前体制已进入多变的时期。改革势在必行,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是一个新的转折点。</font></h1><h1><font color="#57a7ff">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无论农场体制如何演变,八一人对农场大业的信心和决心没有变。前程光明,道路曲折。我们以场庆为契机,全面动员,迎接挑战,再创辉煌。</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军魂延续,辉煌八一。 农场是一座革命的大熔炉,是军魂精神再现之地,是铸造绿色文明之乡。六十年的奋斗,陶冶一代人的情怀,造就一批时代的精英,成就一具绿色的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变强,农场各项建设事业全面发展,百业兴旺。</font></h1><h1><font color="#57a7ff"> 六十年奋斗历程,是八一人军魂再现,永铸丰碑的灿烂历程。</font></h1><h1><font color="#57a7ff"> 六十年奋斗历程,是八一人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艰难历程。</font></h1><h1><font color="#57a7ff"> 六十年的历程,是八一人勇于改革,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font></h1><div><font color="#57a7ff"> </font></div><h1><font color="#57a7ff"> </font></h1><h1><font color="#57a7ff"><br></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八一场新旧两重天。这些年里,我们有澎湃的激情,有痛苦的煎熬,有血泪的付出,有沉痛的教训,有辉煌的喜悦。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胜不骄,败不馁。“团结战斗,纪律严明,艰苦奋斗,开拓前进”。“八一精神”永远激励我们攻坚克难,勇往直前。</font></h1><h1><font color="#57a7ff"><br></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巍巍长岭山,您见证着八一人六十年的沧桑巨变:滔滔珠碧江,您倾听着八一人六十年的艰辛诉说。几代八一人铸造绿色丰碑,和谐家园的蓝图,在您眼前荣耀展现</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  六十年不寻常的经历,我们风雨同行。辉煌的海垦八一,因为有你才精彩。“八一人”的印记连接我和你,我们彼此永相依。在即将到来的六十年场庆之际,我们深情地感谢过去,现在和将来所有为农场事业作出贡献的全体同仁,向您们致以崇高的敬意!</font></h1><h1><font color="#57a7ff">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往昔心潮澎湃,看今朝激情满怀。我们能创造辉煌的过去,也能续写灿烂的未来。海垦八一明天会更好!</font></h1><h1><font color="#57a7ff"><br></font></h1><h1><font color="#57a7ff"><br></font></h1><h1><font color="#57a7ff"><br></font></h1><div><font color="#57a7ff"><br></font></div><div><font color="#57a7ff"><br></font></div><div><font color="#57a7ff"> (特别鸣谢王世广,黄锦妍,李小灵,蔡葵花等热心人士提供的史料。错漏难免,恳请赐教。)</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