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磨涧村就是现在大理下关镇荷花村公所的宝林村,白族话叫“韦牟”,这座古村深藏在苍山马耳峰和斜阳峰之间的“阳南溪”畔,这里水源充沛、溪水长流,在过去没有电的时代,是利用溪水,磨面、舂米的好地方,据村里老人回忆,鼎盛时期,“磨涧”村的38座大磨,为方圆几十公里的乡亲们提供碾米、磨面服务,前来加工粮食的人们,人背马驮,在山路里来来往往,络绎不绝。</b></h3> <b> 午时致电大唐,相约磨涧古村一游,大唐正愁“脚痒”,二人相约欣然前往!!</b> <b> 提起磨涧,我们这些60、70版的都一定都很熟悉,记得读书时,学校都会组织春游到磨涧野炊,一来让大家紧张学习之余放松一下,同时亲近大自然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绚丽多彩!二来也为了锻炼大家的动手能力和共同协作的能力,增进一下同学间的友谊之情。</b><div><b> 近几年来,由于学校因为某种的原因,早已取消了春、秋游,春游、秋游在孩子们的脑海里如今早已成了一个陌生的词汇......, 看着孩子们成天禁锢在学校里、禁锢在成堆的书本里,心里不由得感到一阵悲哀......</b></div> <b> 车行至磨涧古村口停下,一座阁楼迎面而立,“宝林阁”三个大字映入眼底,左右各一副石刻对联,上书“宝藏鸿兴地,林深别洞天”,字体清新飘逸、苍劲有力,它真实地描绘出“磨涧”古村深藏于山林之间,依山傍水的自然美景。</b> <b> “宝林阁”是进入“磨涧村”的必经之路,建于明清时代,民国时重修,结构精巧,古朴典雅。</b><div><b> 解放初期,大理坝子匪患猖獗,“张结巴”等土匪横行乡里,为了保护山村的村民,“宝林阁”又成了保卫乡亲们的碉堡,如今三楼遗留的抢眼和瞭望孔见证了那一段历史。</b></div><div><br></div> <b> 走在青石板路上,路边倒塌的房屋、荒废的建筑,繁盛的草木遮掩着这座荒废的村落,古墙头上的野草、野花在微风中俯仰自如,昨日那一段骡马喧嚣,风云变幻的时光,早已融入远方苍茫的历史天空……</b> <h3>古老的石板路</h3> <h3>已被绿色植物包围覆盖的村舍</h3> <b> 随着时代的变迁,“磨涧”古村已然逐渐消失,磨盘早已停止旋转,踪影全无,原先潺潺的溪水早已不复存在,溪水早已被附近企业单位瓜分断流.......。古老的白族民居有的已经坍塌,瓦砾遍地.......,走在这历史气息浓郁的古村,让人惊叹历史厚重的同时,也不免为它的破败感到丝丝惋惜。</b> <h3>仅留下的几盘残磨痕迹……</h3> <b>曾经溪水潺潺的山涧已被茂密的植被覆盖……</b> <b>坍塌的房梁、屋顶的破洞,墙上那一张张老报纸在印证诉说着那一段历史。</b> <b>如今时过境迁,留下的只有那青石老路、老屋、残墙破壁在诉说那一段昔日的繁华……</b> <h3>坍塌的老墙</h3> <b> 如今只有村口那棵几棵白杨树依然坚强地挺立着与“阳南溪”为伴,日日夜夜守护着“磨涧村”旧址,默默无声地记录着“磨涧村”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沧桑。</b> <b> 古老的村庄被岁月慢慢地吞噬,这是历史的必然还是人为的抛弃?我找不到答案。它曾经的热闹,曾经的辉煌,伴随着人类城市化的进程,它是否必然选择消亡?社会的发展是不是最终再皈依到自然?只有待后人去寻找答案了。</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