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育英学校简史和老师来源</h3><h3> 按:最近,育英六二届校友张可兴对育英老校长吴宇光夫妇做了走访,进一步搞清了育英学校的历史和相关情况如下:</h3><h3> </h3><h3>育英学校在我和同学们的心目中,是一个神圣的地方,但是,对她的生平过去知之甚少,还有那些分别50多年的老师,他们的面孔到现在依然是清新得栩栩如生。</h3><h3> 2017年4月22日,这天是"地球日",我专程到育英学校家属院向吴宇光、吴春慈伉俪求教,他们如数家珍,给我做了介绍。</h3><h3> </h3> <h3> 从一些资料中,我知道育英学校1948年初诞生于河北省晋县李家庄。吴宇光老师告诉我:育英学校的前身是荣臻小学,1947年3月1日诞生在晋察冀边区阜平县沟槽村。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兴办的第一所子弟学。校后来一分为二,分别是育英小学和八一小学。那时的小学还包括幼儿园,主要接收的是军政高级干部和烈士的孩子。荣臻小学的主要领导人郝治平,率领部分教职工到了育英小学。育英小学随着19兵团解放太原而迁到太原,八一小学也随着北京的解放进入北京,学生来源的范围比此前大了一些。因此,育英学校和八一学校应该是同一天的"生日"。随着育英小学来到太原的有老师于波,会计王师、黄桂荣和护士刘志成等。</h3><h3> </h3> <h3>1949年随着全国大部分地区得以解放,不论是军队和地方,都急需有文化的干部,各个区域和各个兵团都举办了军政干部学校。后来来到育英小学担任教职员工的同志,大部分都来自军政干部学校。</h3><h3> 1950年1月先从华北大学来了一些人,如教音乐的林聪和刘树晨、霍志荣等。他们来的时候,还没有参军,到了学校以后才穿上了军装。4月份,又从华北军政大学来了吴春慈、刘绍明等14个人,他们都是穿着军装来到学校的。</h3><h3> 1952年4月,从19兵团军干校来了王家玲、赵和光、张慧玲等。5月份,来了蒋中吾、谢石元。谢石元是兵团舞蹈队队长,蒋中吾来了教音乐。</h3><h3> 6月,因为在"三反"运动中,育英小学校长被反掉了,调来了王坦担任校长。王坦带着李亚新、吴宇光和吴世民来了。</h3><h3> 吴宇光是陕西省韩城人,韩城1947年就解放了。1948年正在上中学的他,参加了文工团到各地慰问解放军,后来正式参军进入西北军政大学学习,从3月入学学到年底,就被分配到19兵团当电影放映员。抗美援朝开始时,他和吴世民都作为放映队分队长,跟随部队奔赴前线。因为战场情况十分恶劣,无法放映电影,又被调回国内,到哈尔滨进入文艺训练大队,进一步接受苏联和日本教员的教育,提高放映技术。王坦这时就在文艺训练大队担任大队长。</h3><h3> </h3> <h3>1953年初,从19兵团军政干部学校来了一批人,他们脚上的"红皮鞋"(实际是发红的翻毛皮鞋)十分抢眼,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们中有陕西人李连植、李同春、李世俊、高世英、薛云汉和湖南人彭佐路、刘震。他们都有一些不一般的历史,比如李同春1950年参军,在19兵团军政干部学校学习机要业务,毕业后于1951年6月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在65军司令部机要科工作。1952年回国后,又在19兵团军政干部学校搞文化教育工作。1953年调到育英学校任教。</h3><h3> 另一个陕西人潘涛,他是高中文化程度,在当时十分宝贵。他在兵团军政干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大连海军。他吃不惯那里的高粱米,后来几经蹉跎,才来了太原育英小学。</h3><h3> 1955年实行薪金制以前,学校的管理完全按照部队的要求执行。教职员工穿的都是军装,学生也按战士对待,统一着装,统一被褥,统一洗漱用具等,养成了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女老师在1950年还向苏联学习,统一戴大沿帽、穿裙子。</h3><h3> 太原的育英和北京的八一、天津的红光、石家庄的七一四所学校,就成了北京军区的四个直属干部子弟学校。</h3><h3> </h3> <h3>1958年,育英小学要成立中学部,经北京军区批准,育英小学与山西省军区曙光幼儿园合并,北京军区给山西省军区后勤部盖了一座办公楼作为代价,幼儿园的孩子们搬到育英小学里的"三宫六院" ,换得曙光幼儿园的地方建设了中学部。</h3><h3> 1960年进入困难时期,山西省军区负担不了育英学校师生的生活问题,就转交21军代管。21军派了一个连的兵力,到内蒙古打黄羊,还派人在交城种地,帮助师生渡荒。学校也派程国才副校长和吴宇光,到21军各师的驻地向他们求助,不时地搞回一些白菜萝卜等。我们毕业时,他们还在新疆想办法调运羊下水,没能参加我们的毕业照像。</h3><h3> 那时,21军军长肖应棠的夫人申英,在育英学校医务所任副所长,他的女儿肖春华与我们同年级上学,她们对学校当时的艰难困苦深有体会。这大概也是21军代管的因素之一吧。</h3><h3> 文革期间,育英小学被省军区占用。</h3> <h3>重新建盖的育英中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