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探花故里”——美丽的文化古村峙滩镇英溪村

博尓一笑

<h3> 总策划: 金旭日</h3><h3> 文字综合: 郑福成</h3><h3> 金汉顺</h3><h3> 摄影 许建华</h3><h3><br /></h3> <h3>  峙滩镇英溪村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浮梁县北隅,地处峙滩镇政府东部,英溪河北岸。与206国道相连,距离景德镇市80公里。英溪村现有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08人,约288户,水田面积878亩,山林19497亩,是个有着千年历史的美丽文化古村。</h3><h3> 该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全年平均气温15.3—17.7摄氏度,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81%。</h3> <h3>  英溪村自然环境优美、群峰叠翠,山青水秀,河水绕村而过,村内古木掩映,著名的有罗汉松、白果树、香樟树、紫檀树、桂花树等,树龄都在数百年以上。树口"七星石拱桥"与村尾的"联珠合壁石拱桥"显示了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古代特色建设风格。而最迷人的英溪八大胜景星桥逐步、印墩截流、鸡冠砥柱、英峰盘旋、公母二石、樟槐合围、五狮下坂、桂峰独秀等更向游人发现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村美景。</h3> <h3>  英溪村源于唐朝末期,是著名的才子明代嘉靖年间"探花"金达的故里。据《景德镇市地名志》和《金氏宗谱》记载,其始祖是唐初由安徽篁墩迁入槐里的金家,为唐辅左仆射、后任浮梁县县令金安的后裔,于唐末又分去迁居英溪。其中村民以金姓为主,是浮梁历史上七大姓之一。宋代汪肩吾《昌江风土记》中载:"至唐五代,雄杰崛起,不可胜数,-----若东北里之郑、朱,界田之李,槐里之金,凤栖之汪,湾里之臧、程皆是也</h3> <h3>  明代成化七年,乡举人徐瑾为表达对金氏家族仕途亨通的赞颂,建造了规模宏伟、装饰精美的"青云得路"坊;明嘉靖初年,英溪村又建造了"金达故居"及"国学师"门楼。村中浓厚的书香文化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明清年代村民建筑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徽派古民居,沿着英溪河依次排开,故有"一半街来一半水"之称;文革期间,大量古建筑遭到破坏,现保存好的明清时期传统民居22幢,建筑面积4321平方米。1981年,为筹建陶瓷历史博览区,景德镇市政府将频危的"金达故居"异地迁建于"明园"内,并于1989年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对其重要组织部分"国学师"门楼则采取了就地保护的有效措施。1983年5月,"青云得路"坊被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青云得路"坊与"国学师"门楼均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  整个村庄是按照座北朝南、背山面水来布局和发展的。这种依山盖房、傍水建村的方式,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村内街套街、巷连巷,古宅错落有致,每条主要街口都有八字门楼或一字门楼,俗称"小门口"。这既是一条街的界址,又是这条街的护门,还是走出这条街的标志。</h3> <h3>  英溪村是传统的农业村,是唐代以来江西一带具有代表性的村落之一,村庄的整体布局和各类文物建筑,历史遗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村内方舟似的村落布局、碧水萦回的良好居住环境,养育了一方勤劳朴实的山里人,同时也成就了浮梁历史文化古村的光辉璀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