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电影院打呼噜去!

海豚

<h3> 走,到电影院打呼噜去!</h3><div> </div><div> 海豚</div><div><br></div><div> 电影院是高逼格的场所,谁会花钱去那买呼噜?可事实是,我是真的边看边被周公拽走了,不只我,边上有几位“呼噜哥”更是鼾声如雷。</div><div><br></div><div> 要知道,我们看的可是好莱坞大片----《速度与激情8》。作为资深的追影者,我一般是有点定力的,但每每被高票房的噱头轰晕,屁颠屁颠充满虔诚地奔着大片掏钱去,捏着小票,一脸“鸡动鸭动”,结果看完都没觉得比去地摊撸撸串更爽。别的不说,单是这段时间看的《惊天魔盗团2》和《金刚狼3》和“速8”等国外电影,都是周或月票房榜首,吸金无数,“速8”更是逆天了,票房剑指《美人鱼》。本人欣赏水平有限,看这几部电影都不同程度地走神或呼噜了,也听人走出影院骂爹骂娘。但看看飙升的票房,感叹自己out了,大众喜欢我不喜欢,说明我这人可能有病,搞不好得治。可有病的人往往不愿承认,讳疾忌医。我觉得,这些美国大片在我眼里都是不同程度的烂片----除了动作,只有动作。还有,有时你看了好半小时,你都不知看了什么,一脸懵逼。不服来战,也发现不仅我一个人在战斗:略一搜索,《惊天魔道团》竟然被列为2016年美国十大烂片之一,网络上对“速8”等也不缺吐槽。不知那些高票房是怎么被咱国人“看”出来的,不知那些好莱坞拥趸作何感想。更有许多实例表明,很多美国烂片本土票房不及中国,但如果有个把中国小鲜肉参演,那就会吸粉无数,等着拿大麻袋装中国人的傻钱了。</div><div><br></div><div> 反观内地,一些电影往往叫好不叫座,口碑好却票房惨淡,比如文艺片《百鸟朝凤》,看了真心觉得好,反映了民族瑰宝遭遇现代社会的尴尬,可这样有内涵的电影竟到了跪求院线增加排片的地步。这些电影,没有炒作,没有特效,没有颜值,难以安抚现代社会人们躁动不安、猎奇虚浮的心。至于《美人鱼》《捉妖记》和“囧”系列等电影,确实票房高,赢得掌声一片,但实际都是走搞笑路线,看完图一乐,乐完该干啥就干啥去。一些严肃电影、文艺电影似乎走进了死胡同,很多走心电影最后都“走了麦城”,甚至一些标杆导演也深受影响。就如艺谋,自从走商业化路线后,很多人感叹其江郎才尽,国师已死。其《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把原著改得面目全非,令人作呕。其《英雄》《十面埋伏》《长城》充满了浓浓的铜臭味,邯郸学步,早忘了初心。</div><div><br></div><div> 其实,我并不排斥好莱坞和商业片,每年奥斯卡我都非常关注,那些获奖作品有很高的观赏指数,代表了美国电影的最高水准。但奇怪的是,这些电影在我们国内很少被搬上银幕,国人知之甚少,倒是那些下三滥的三四流的外来动作片、枪战片大行其道,大肆吸金,满足是满足了一部分人的欲望,也投年轻人所好,但不知这些影片会给观影人特别是年轻人起怎样的引导作用:是否会“毁三观”?是不是会造就“没有信仰的一代”?危害不仅于此,一味追求票房反过来又会影响导演的判断力和定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导演要想成为泥石流中的一股清流,可想而知面临着多大的抉择困难,如此这般,又不免恶性循环。</div><div><br></div><div> 我很怀念以往的电影,国师的《活着》《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都是经典,它们都是时代的记录,看完令人深思。李安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反映了中西文化的碰撞,让人回味。这些电影,不为圈金,纯粹而高雅。“星爷”的无厘头系列,人家纵使搞笑也是认真的,笑后有时是泪。《肖申克的救赎》《泰坦尼克号》《阿甘正传》直指人性,余音袅袅。可如今,这样有温度看后有刻度的影片着实难觅。</div><div> </div><div> &nbsp;</div><div> 让观众走进影院很容易,但让观众再次走进影院似乎就不那么容易了。一个胶片时长一两个小时,但需要多久才能走出当今尴尬困境,这恐怕没人知道。</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