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开平学宫的现状</h3><div>在钟灵毓秀,物华天宝的广东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诞生地——开平,有一座学宫,那就是开平学宫。开平学宫是旧时县学和文庙的总称,其位于开平古县城——苍城镇东门街,前襟苍江,后拥山峦,实为易学上的风水宝地,占地面积6686平方米,是开平历史文化、教育的发源地和摇篮。</div><div>开平于南明永历三年,(即清朝顺治六年,时公元1649年)立县。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开平知县高子翼与训导祁士骅倡建开平学宫,于康熙八年(1669)建成大成殿。康熙二十年(1681)添建两庑、启圣公祠、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月台、戟门、泮池和棂星门等。后经历次扩建和重修逐渐而完善。整座建筑为石、木结构、悬山顶,采用金琉璃瓦,瓦当有龙凤纹,四方三层花岗古柱础,石板地面。县学设在大成殿,其时按礼部题定定额,从童生中考选文学、武学生员就读。县学生员享受公费读书,进而选送参加科举考试。光绪三十一年(1905)县学停办,苍城试院、训导署等改为开平县立高等小学,原试院的石桌石凳用来砌地。民国元年(1912年)又在该校附设师范讲习所。清光绪年间,学宫曾经过一次重修和多次个别修葺、粉饰。民国二年(1913年)棂星门塌后改石建为砖建,民国十八年(1929年)奉命改大成殿为孔子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学宫为苍城粮管所使用。1982年列为开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学宫泮池右边已填,左边及中间的石拱桥保存完好;戟门、名宦洞、乡贤祠基本保持原貌;大成殿已改建,东庑尚存。经历了近350多年的风雨侵蚀,已逐渐残旧、荒芜,但主体规模隐约可见,其昔日风采仍依稀可现。著名国画大师司徒奇在抗战期间曾在学宫担任校长,以致后来他的每副作品都署名“苍城司徒奇”。</div><div>为保护、修复好开平学宫,多年来,许多的开平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多次提交要求修复学宫的议案。苍城镇党委、政府也积极倡议,为保护、修复学宫献计献策。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有关部门配合下,开平市于2002年成立学宫文化研究会,由时任开平市文化局局长梁少锋担任会长,并创办《学宫文化》简报,加强学宫的历史研究,搜索、挖掘更多的相关历史资料,弘扬侨乡文化。次年,开平市成立开平学宫修复工作领导小组,由时任市长的施昭平担任组长。2004年4月,开平市政府与五邑大学签订《开平苍城学宫保护规划协议书》,同年8月召开开平学宫保护及资源利用概念性规划听证会。2011年,开平市文化部门委托有关单位,修编了学宫建设规划。为学宫的保护、修复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div><div><br></div> <h3>二 、开平学宫的兴建与重修</h3><div>学宫,是科举时代县学与文庙等教育设施的总称,为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是地方育才祀圣基地。学宫的建筑,多以山东曲阜孔庙为蓝本,体现儒学渊源,倡导崇圣重贤之风。开平于清朝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立县,初时人口稀少,经济基础薄弱,连县署也来不及兴建,乡绅谭虬乐捐出自己的家宅权作县署办公,其他如儒学署等附属设施就更难以一时兴建了。</div><div>开平学宫的兴建,乃立县18年后之事。时为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福建长乐人高子翼任开平知县,目睹开平科举寂寂无名,于是与训导祁士骅于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倡建开平学宫。次年,祁士骅调出开平训学萧正傅接管营建。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建成大成殿一座,为开平学宫的建设奠定了根基。</div><div>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浙江会稽人韩 荧 任开平知县。两年后,发起重修和扩建开平学宫。当时适逢秋旱米贵,乡民生活十分艰难,韩 荧 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鼓励部分贫民为学宫务工,解饥度荒,同时发动富人捐集经费,使学宫扩建顺利进行,最终添建了东西两庑及大成殿前之戟门、启圣祠、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月台、泮池等,使学宫规模初备。</div><div>事隔38年后,学宫的设施多已残旧。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福建泉州人陈还任开平知县。陈还进士出身,博学多才,文武兼修。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主持重修学宫的棂星门,扩建礼门、义路、优入、圣域等门,加筑了四周的围墙,正中开筑了青云路,使学宫更趋完备。陈还不仅修建了学宫,有时还亲自到学宫为生员授课;还主持开展“开平八景”的评选活动,带头为八景赋诗。在其带动下,当时开平尚学成风,《开平县志》也在他的主持下编撰出版。陈还在开平任职15年,是开平历史上任知县时间最长的一个,其政绩显著,备受乡人称颂。</div><div>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清廷委派叶重秀任开平知县。叶重秀在开平任职9年,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他先后主持兴建了城南门外的文昌阁,在城南前15里的马山上建七层高的文塔(今开元塔前身),寓建立文笔,多出人才之意。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又发起捐款修建了学宫。</div><div>时过28年后,浙江仁和人厉绳式任开平知县。他任职第二年,即发起重修开平学宫,并将崇圣祠迁至大成殿之西,然后在学宫之东创建开平第一间也是开平历史上唯一一间义学——苍城义学,建有讲堂3间,学舍22间,置有田产18顷77亩5分。厉绳式对教育的重视,开创了开平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其业绩载入开平史册,为后人所传诵。</div><div>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知县王淦在棂星门外扩建文明、金声、玉振三门。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龚鲲任开平知县期间,又在平治、文明门外道路两旁建筑了围墙。</div><div>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知县刘遵陆封闭了金声玉振二门,在棂星门右边,学宫西边开了丁门。次年,知县孙海观又在义学的文昌宫左边,修建了文昌列祖祠。</div><div>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六月,乡绅司徒照鉴于开平立县百余年尚无试院设置,每逢选拔生员,只好在学宫大成殿前搭盖考棚,童生自备桌凳前来应试,诸多不便,且影响质量,于是倡议捐建试院,并亲自担任总理。在他的倡导下,周之翰等乡绅积极发动各乡筹款,共集得6000余金,在义学之东建设试院,为时一年零四个月落成交付使用。试院内设石桌石凳,按姓族捐款多寡安排座位。试院的建成,使学宫的配套设施更加完善。</div><div>此时,开平学宫的规模已非常完备,从道光年间编修的《开平县志》学宫图看,文明门在前,大成殿居中,义学、试院居东,儒学堂居西,形成三排并立,中排五进,分布合理,设施齐全的格局,是开平学宫建筑史最完美最鼎盛的时期。</div><div>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2年),江西吉水人张邦泰继十年前第二次出任开平知县。他上任后,非常重视文化教育设施建设。第二年初,主持重修学宫大成殿和中西两庑,又迁崇圣祠至大成殿东;年中,扩建马山文塔,使文笔增高两层,同时在塔之东增建金章阁,寓有笔有印,多出人才之意。是年赤坎联塘东溪村司徒煦果然被钦点为传胪翰林庶吉士,为开平科举开创了新纪元,故将文塔更名为开元塔。张邦泰在任期间,还将城南之文阁迁至偏北丈余重建,更名保厘阁。年底,又将苍城义学由学宫东迁至学宫西。原义学改为训导署和新文昌宫,并重修了节孝祠,新建了功德祠等。这些设施的兴建,对促进开平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div><div>此后的百年余间,由于战乱频仍兵匪为患,开平学宫无多大创建,其设施基本是停留在修残补缺方面。如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八月,棂星门被台风毁坏,知县吴廷杰主持修复;次年,又将苍城义学中的文昌宫迁至西门街。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云南会泽人刘盛堂任开平知县,见大成殿多处渗漏,遂令按社派捐,重修大成殿和东西两庑。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知县郭占熊又重修了棂星门和学宫的青云路。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苍城试院、训导署等改为开平县立两等小学,原试院的石桌石凳用来砌地。民国元年(1912年)又在该校附设师范讲习所。民国2年(1913年)7月,棂星门复被台风吹塌,知事龙志泽倡捐重修,但由于经费不足,改石建为砖建,涂上红色灰桨,同时更换了殿庑及名宦祠、乡贤祠等处已朽坏的门栅。此后,科举制度废止,新学开始盛行,学宫的功能逐步失去作用,其设施也逐渐改作他用。</div><div>民国15年(1926年)开平高等小学改名为县立第一小学校。民国18年(1929年)开平县奉当时教育部令将大成殿改为孔子庙,庙中间为师座,前为月台,其他设施未有多大改动。40年代后期,县立第一小学改为开平简易师范附属小学,建国后改名为苍城小学,1952年将此校迁至苍城南门。由于开平学宫由县政府交苍城粮管所使用。1982年,开平县人民政府把学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div>开平学宫历史上七次建设与修复工程</div><div><br></div><div>第一次:康熙6年(1667年),高子翼知县(福建长乐人)与训导祁士骅倡建学宫,由训学萧正傅负责营建大成殿。</div><div>第二次:康熙18年(1679年,韩荧知县(浙江会稽人)亲自督理并捐出自己的俸钱,修建了启圣公祠、名伦堂、月台、泮池、仪门、棂星门、两庑、乡贤祠、名宦祠,历时一年。</div><div>第三次:康熙54年(1714年),陈还任知县(福建温陵人),</div><div>扩建头门、礼门、义路、优入、圣域等门,开筑了青云路,并对大成殿、名伦堂进行修葺。</div><div>第四次:乾隆46年(1781年),绳知县(浙江仁和人),修建苍城义学。</div><div>第五次:乾隆51年(1785年),王淦知县(江苏镇洋人),修建金声与玉振门牌坊、文明门并筑起了围墙。</div><div>第六次:嘉庆17年(1812年)龚鲲知县(江苏江宁人),名宦谢桂芳、关仁趾等赴全县各乡劝捐,开平乡民有十分之七、八的人都捐款支持,对学宫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复。</div><div>第七次:道光13年(1833年),司徒照(在京城当刑部主事,开平赤坎人),倡建试院,在乡民支持下捐得款项白银六千两,在学宫左侧建立试院一间。</div> <h3>三 、开平学宫的历史功勋</h3><div>开平学宫自清康熙年间建立,为开启民智、振兴开平教育、培养人才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div><div>开平的先贤们,高瞻远瞩,在立县之初,百事纷繁的时候,毅然将教育提到最重要的位置。</div><div>学宫为开平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从学宫的建成到清宣统年间科举取消这240年时间里,根据史料记载,学宫就曾培育出485人考取了功名,其中考取进士有5人,考取举人有140人,考取贡生(秀才)有340人。(武举与捐得功名未算入内)同时还培育出无数的文化人,为各地区的启蒙教育输送了大量的师资,对整个开平的文化教育带来了连锁反应,从而提高了开平地区的整体文化水准。</div><div>二百多年来学宫培育出来的文化种子,遍布开平大地,到处开花结果。各地数不清的私塾、家塾以至民初以后建立起来的学校,包括现在不少的学校在内,无不是与学宫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这些家塾、学校在始建的时候,多数是由学宫培养出来的文化人或他们的弟子倡导而成,就师承关系而言,一代又一代的开平文化人,包括现在绝大数的知识分子,可以说无一不是开平学宫的徒子徒孙。开平近三百多年来的教育史,实际上是学宫文化的发展史,学宫文化以它的辐射性,三百多年来延伸发展到了开平的每一个角落以至海内外。</div><div>开平历史遗迹名宦祠、乡贤祠、功德祠简介</div><div><br></div><div> 1、名宦祠</div><div>名宦祠位于开平学宫戟门之左边,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由知县韩荧所筹建,后来曾多次重新修葺。名贤祠是祭祀有功于民的贤宦,如明朝岭西兵备道李材、知县宋应升、清朝开平知县宁养冲、高子翼、韩濙、张邦泰等。</div><div> 2、乡贤祠</div><div>乡贤祠位于开平学宫戟门之右边,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由知县韩荧筹建,亦曾经多次修葺。乡贤祠是祭祀先贤之有德行者,如明知麻哈州谭虬、赠太常寺协律张朝鼎、清知蒙自县张钜麟、化州学正甄芑等。 </div><div> 3、功德祠</div><div>功德祠位于开平学宫之右,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建。时知县张邦泰筹建学宫、文阁及节孝祠,费无所出,乃劝绅民捐输,将神主牌合祀于功德祠,诸役皆赖以济。民国六年(1917年)重修。</div><div><br></div> <h3>四 开平学宫对开平教育的影响</h3><div><br></div><div> 开平学宫是开平教育的本源,由于开平特定的历史环境:立县迟,初期人口稀少,社会治安差,经济文化落后以及华侨之乡等因素,造就了开平人重视教育,自觉捐资办学的淳朴民风。这种民风在开平学宫的建设过程中萌发、形成,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延伸、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发扬、光大;这种民风,经过几百年的渗透、洗炼,已成为了开平侨乡的一种文化——重教尚学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开平的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div><div><br></div><div>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立县时,人口仅1万5千余人,经济非常落后,文化教育几乎一片空白。初时,县衙只设教谕、训导各1人,掌管为数不多的生员参与科举事宜,18年以后的清朝康熙六年始在县城苍城营建学宫,设置县学管理机构。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科举废止,新学兴行,学宫中的试院,训导署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及师范讲习所。随后,开平各乡族对推行新学都表现出积极欢迎的态度,纷纷捐款在当地开设小学堂,如蚬冈希宪、楼冈育英、月山河阳、水口思成等。至1929年,全县小学增加到301所,初级教育遍及各乡村。</div><div> 在开平教育史上,最集中反映开平人重视教育,争相为教育出力的是在中等学校的建设上。</div><div> 开平第一所中学于民国8年(1919年)开始筹备。当时,由县长李介丞与时任广东省议会秘书长、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教务长的本地楼冈人吴在民倡议筹办。为善共事,县长李介丞自捐300毫银为开办费,乡绅吴在民、谢作康及劝学所长关隽一起往省港募捐,县府也决定划出原义学的田产及地方款项作为经常费用。初定校址设在长沙,但由于建校经费不足,校舍一时无能兴建,赤坎关族同胞知道情况后,主动提议借出赤坎埠关鼎信祖祠为校舍,使开平第一所中学“开平县立中学”按期于次年春招生开学。</div><div> 1922年至1927年,乡绅吴在民奉教育部令到美国考察教育,借此之便,他以发展开平中学教育为名,在华侨谢美祝的协助下,走遍美国各埠,向华侨劝捐6年,共集得港币60多万元。回国后,吴在民没有将这笔款交给开平县立中学,而是拿30万港元在位于长沙潭江河畔的洪圣洲开办开平第一所私立华侨中学——开侨中学,另30万港元在香港购置校产,作为学校今后的经常费用。1933年开侨中学开办后,以赤坎司徒族,关族为主的乡亲积极向县府提出筹款兴建县立中学校舍。同年成立了建校委员会,派校长邵耀镛、教师司徒度前往东南亚一带向华侨募捐,共集得港币4万多元。为了将一中建设成县内一流的学校,赤坎司徒教伦堂族人乐捐出羊咩洲96亩地作建校之用,并慨捐建校费5万元(白银),赤坎光裕堂族人也涌跃捐输,共集得1.5万元。1935年,首期工程教学大楼“教伦纪念堂”、宿舍大楼“光裕纪念堂”相继建成交付使用,开平县立中学遂从关鼎信祖祠迁出。在此后的几十年间,开平一中与开侨中学在开平教育史上犹如两条出海的猛龙,通过善意的竞争,通过海内外同胞的合力支持和帮助,使两校的校舍和教育设施不断完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为开平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div><div> 开平的重教尚学风气,在长沙师范学校的选址问题上也曾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开平的师范教育起源于1912年,初时附设在县立两等小学内,一直没有自己的校舍。1928年,长沙埠梁族父老主动提出借梁氏祖祠给师范使用,于是开平乡村师范学校便从苍城迁往长沙。1935年接教育部令,为大量培养合格师资,开平师范拟由广东省教育厅接管。由于增班,校舍不足,于是便有迁校之想。水口龙塘何氏乡亲闻讯后,主动提出他们可在海门埠提供100亩地皮作为师范学校的校址使用。消息传出,长沙梁族乡亲急了,即联络邻村谭氏父老商量:昔孟母择邻,图的是让子孙们靠近学校而居,而今眼见师范学校要从本地迁出,假如我们不想办法把学校留下来,我们就会愧对子孙了。于是商议在原梁氏祖祠的基础上,再让出长沙关帝庙、岳王庙、洪圣庙和谭氏祖祠给学校使用,并千方百计帮助学校集资,改造和完善师范校舍,就这样硬是把师范学校挽留了下来。后来,省教育厅认为长沙师范校舍符合要求,遂于1935年秋更名为广东省立长沙师范学校,招收五邑乃至佛山地区部分县市的学生到长师就读。这种积极的办学精神一时成为美谈。</div><div> 抗战时期,开平中学教育受到影响,战后重建,人们自然又想起了教育,于是,兴学之风,霎时席卷开平各地。1946—1949年间,水口邝、麦族乡亲主动让出三座祠堂,作为新建开平第二中学校舍之用。与此同时,蚬冈周族,也让出了宗旦周公祠为三中校舍,马冈梁族乡亲也不示弱,他们除捐出族产马冈惠隆楼为校舍外,梁广文祖还捐出田产设立谷会,每年集谷400石补充学校经费的不足。此外,赤水冲口墟乡亲、赤坎沙溪乡亲也捐出乡族的房产和地皮,开办了开平第五、第六中学等。短短3年,开平的中学由原来的2所增加到13所,在校学生人数由1945年的1500多人增至1949年的4843人。</div><div>开平的重教尚学之风,在建国后的几十年中更加得到了发扬光大。如赤坎司徒氏乡亲,发动海内外同胞斥巨资,在当地划出旺地建设了一所高标准的完全中学——教伦中学;狄海余氏乡亲也在三埠祥龙独资设立了风采华侨中学。在侨资兴学热潮中,最值得称颂的是旅港同胞原香港恒生银行董事长利国伟先生,自改革开放20多年来,每年都从其属下的伟伦基金会中拨出数百万元用于开平的学校建设,有效地推动了开平学校的“改薄”工作;香港同胞企业家胡耀坤先生先后捐出数千万元,在长沙设立忠源纪念中学;近年,世界谭氏宗亲会又把姓族捐资兴学活动推向高潮,他们除捐巨资在长沙设立谭宏秩纪念小学后,最近,又捐出1200万元设立世界谭氏中学。在群众捐资兴学活动中,三埠迳头村委会的村民,更是别出心裁,以低价让出大片土地,先后招来了长沙师范学校、吴汉良理工学校、开平电视大学等高层次的学校到该村开办,使村内成了小有名气的文化教育区,他们的重教尚学精神,受到了乡人的高度赞扬。</div> <h3>五、重修开平学宫的深远意义</h3><div>1、重修开平学宫,既保护历史文物,有弘扬历史文化。开平学宫是开平当今保存较为完好而又能见证开平历史文化的唯一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凝聚着开平先贤的心血和智慧,学宫的历史是《开平县誌》的缩影。重修开平学宫有利于开平人民了解开平历史文化,加深对开平发展史的认识。</div><div>2、重修开平学宫是对开平官员励精图治的一种鼓舞和鞭策,为开平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开平学宫自从清朝康熙六年始建以来,开平历任官员都留下足迹,记载着开平各个时期官员治理开平的功绩。从开平学宫历史文化中可以基本上看出各个时期县官对开平教育、民生和吏治的情况,这无疑对当今和以后的开平官员建设开平起到借鉴和促进作用。</div><div>3、重修开平学宫同时,弘扬了开平先贤报效家乡的精神。开平学宫的兴建和历次重修中当然有官员的主持,也不乏开平先贤的积极参与。如嘉庆17年(1812年)重修时,龚鲲知县(江苏江宁人),名宦谢桂芳、关仁趾等赴全县各乡劝捐;有如道光13年(1833年)重修时,司徒照(在京城当刑部主事,开平赤坎人),倡建试院,在乡民支持下捐得款项白银六千两,在学宫左侧建立试院一间;再如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开平重修苍城的学宫,以及兴建功德祠和马山塔,邑人推荐乡贤谢四达为经理,负责经办工程。谢四达工作认真负责,将几项工程做好。在管理账务钱银,更是做到一丝不苟,账目清楚,大家都称赞四达廉洁奉公。重修学宫同时,歌颂先贤们功德,又将先贤报效桑梓的精神在新的时期发扬光大。</div><div>4、重修开平学宫,可以让开平人民感恩情怀传承和发扬。开平学宫的名宦祠是祭祀有功于民的贤宦,如明朝岭西兵备道李材、知县宋应升、清朝开平知县宁养冲、高子翼、韩濙、张邦泰等;乡贤祠是祭祀先贤之有德行者,如明知麻哈州谭虬、赠太常寺协律张朝鼎、清知蒙自县张钜麟、化州学正甄芑等。从开平学宫里面所供奉的都是对开平建设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贤,这可以看出开平人民深怀感恩之心,这种感恩情怀正是当今社会弘扬的重要精神。</div><div>5、重修开平学宫是发展开平旅游战略的需要。开平碉楼与村落已经成功地成为广东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前来参观旅游的人络绎不绝。通过重修学宫,深度挖掘学宫文化,将其建设成为旅游景点,打造以开平塘口、赤坎等的碉楼旅游;苍城的古城旅游以及大沙自然生态旅游的全方位的旅游战略,对促进开平经济发展无疑起极大促进作用。</div><div>6、重修开平学宫弘扬开平先贤奋发图强和重教尚学的精神。开平学宫的精神的新的时期已经重点上升为重教尚学的精神。随着科举的废止,开平学宫的作用已不复存在,然而学宫建设中的感人故事依然流传着,祖先们重教尚学的风气,更加被后人所继承以至发扬光大。才使开平的教育有今日欣欣向荣的良好景象。</div><div><br></div> <h3>六、重修开平学宫的几点浅见</h3><div>1、重修开平学宫需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重修开平学宫是一项艰巨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开平市政府牵头领导,需要开平学宫所在地——苍城镇的积极协助,需要开平市有关部门的配合和协调,如宣传、规划、设计、城建、国土、园林、文物、文化、档案、市政等部门。动员开平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方可成事。</div><div>2、重修开平学宫资金来源。重修开平学宫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资金来源可以争取上级支持,可以发的海内外乡亲捐助,也可以转让学宫的经营权(30-50年)的引进公司、企业资金等的方式。</div><div>3、开平学宫的重修本着“修旧如旧,安全加固”的原则。重修学宫是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恢复学宫鼎盛时期的原貌。重修时在保证原来建筑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去伪存真,按原貌修复。</div><div>4、重修学宫需要配合开平发展旅游战略。开平碉楼与村落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慕名前来开平观光者不计其数。将开平的旅游文化发展成为“碉楼文化,古城文化”的双重看点。让前来者感受开平的旅游特色:“碉楼遍城乡,古镇观苍城,新城看三埠,小镇有赤坎,生态游大沙”。这样到开平旅游的客人体会开平旅游的多元化,让其流连忘返。</div><div>5、重修学宫结合其周边的旅游发展。重修学宫,发展旅游,其周边环境非常重要。改善其周边交通,保证通行畅顺。美化、绿化、亮化其周边环境。配合古城改造在学宫门前建造宽大学宫广场;重修学宫同时,也将周边的古老祠堂(如谭家祠、劳家祠、梁家祠、陈家祠等以及周边古村庄里的谢氏宗祠、许氏宗祠等)和苍城的北极殿、保里塔等等纳入重修名录;让苍城古街道仿古“穿衣戴帽”,使苍城形成具有特色的古城;可以将学宫后山和前左边小山打造成休闲公园等。</div><div>6、重修后的学宫将其打造成为开平历史文化博物馆。开平目前缺乏完善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将历史悠久、建造精美、文化底蕴深厚的开平学宫其打造成为集历史文化、教育文化、姓氏文化、乡贤文化、华侨文化、乡土文化等于一体的文化圣地。在学宫的名宦祠、乡贤祠功德祠供奉对开平作出重大贡献的昔日先贤。这必将为开平的文化和旅游增添秀色。</div><div>7、开平学宫的重修是为开发旅游,造福民众。学宫的重修利国利民,既保护历史文物,开发旅游资源,增加农民收入,造福社群。将重修后的学宫打造成为集旅游、休闲、娱乐、购物、宣传文化、培训讲学等集于一体的开平重点场馆。</div><div>8、重修开平学宫,更重要的是弘扬学宫精神。在将来学宫的旅游讲解和培训讲学中,我们着重宣传和弘扬学宫精神。如开平学宫精神中的名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励精图治的精神,乡贤报效家乡的精神,开平先贤重教尚学、团结向上、奋发图强等的精神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发扬,让这些精神的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和发扬光大,为建设文明、民主、富庶、和谐的开平作出历史性的贡献!</div><div>经历了350年峥嵘岁月的开平学宫犹如待出阁的大家闺秀含羞地隐藏在山灵水秀、人文蔚起的碉楼之乡——开平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诉说着其脍炙人口的动听故事;弹唱着开平史上的美妙音符;承载着开平人民团结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这是一座等待有识之士开发的宝藏;这是一座将敞开怀抱欢迎各地游客前来观光的宝藏;这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谢王瑾编撰)</div><div>重修开平学宫随想</div><div>谢王瑾</div><div>宝宇开平古学宫,</div><div>雕梁画壁色朦胧。</div><div>人文福地精神广,</div><div>教育摇篮故事丰。</div><div>敬仰先贤仁义厚,</div><div>重修战略壮心雄。</div><div>繁荣邑里倡新举,</div><div>喜看明朝业更隆。</div><div>参考文献:《开平学宫文化研究》</div><div><br></div><div>后记:本文的出版希望引起有识之士和开平人民对开平学宫的广泛关注,让更多人了解开平学宫,了解开平历史,了解学宫文化,了解学宫精神,并且积极参与和支持开平学宫的保护与重修,希望开平学宫早日重光于世,成为亮丽的旅游景点,让开平学宫精神一代又一代传承和发扬,永放异彩,造福社会!</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