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div>我的工作时间挺紧的,轮到一天上十二点班,有半天休息时间,我准备去探访古村落。我喜欢佛山境内的古村落,远离城市喧嚣,偏安一隅的古村年代久远,安宁静谧的环境令人神往。</div><div> </div> <h3>古村前的荷塘</h3> <h3>村内最大的祠堂一一卢氏大宗祠</h3> <h3>祠堂门开着,供游客参观。</h3> <h3>古屋檐下的陶罐</h3> <h3>古屋门框镶嵌的木雕</h3> <h3>祠堂前很开阔,对面是卖豆腐花的摊档,空地可停放车辆。</h3> <h3>村内唯一的一座书舍--丽泉书舍</h3><h3>挂着三水书画创作基地的牌子</h3> <h3>书舍天井墙上的雕刻很精美</h3> <h3>天井中有一口水井</h3> <h3>房屋门楣上的字</h3> <h3>书舍大厅梁上雕刻的字</h3> <h3>华丽的古墙</h3> <h3>长岐村另一大姓钟姓祠堂---钟氏大宗祠</h3><h3>据介绍,还有三大姓之一黄姓,可惜我没有看到黄氏大宗祠,我从钟氏大宗祠旁的巷道上了后面的文笔山。</h3> <h3>巷子里残破的墙体,依然可见其当时的坚固。</h3> <h3>古巷幽深</h3> <h3>古巷中的废弃猪舍</h3> <h3>猪舍中的杂物</h3> <h3>屋顶上的植物,我不知道名字,我发现很多古旧房屋顶上都有这种植物,开红色的花。</h3> <h3>锅耳屋</h3> <h3>古巷中的石板夹杂野草,略显荒芜</h3> <h3>从后山俯瞰古村</h3> <h3>青砖古道</h3> <h3>文笔山上古木参天</h3> <h3>古村全景拍摄</h3> <h3>后山古道</h3> <h3>这棵树是文笔山的迎客树</h3> <h3>农耕文化展馆</h3> <h3>禾桶</h3> <h3>扮禾桶的进化</h3><div> 5月1日,我十二点上班,趁这上午的空闲,我前往三水长歧古村探访了一番。</div><div> 吃过早餐,八点半动身,约半小时的车程,进入了长歧古村。长歧村位于三水芦苞镇,入选广东最美十大古村。村前有公交车站,有两口大池塘,有一口池塘里长满了绿油油的荷叶,微风吹来,荷叶迎风摇曳,仿佛在欢迎每一位前来的游客。我探访了佛山多座古村落,发现长歧古村祠堂书舍没有仙岗、松塘、黎边古村那么多,看上去也没有三水大旗头村那么完整,村內显眼的只有一家卢氏大宗祠,卢氏大宗祠右边有一座丽泉书舍,()爬上古村背靠的文笔山,古村落建筑尽收眼底,第一次看到成片的上百座明清古建筑,感觉还是很震撼!上百座锅耳屋连绵起伏,让人叹为观止,很多游客围栏俯瞰,不时发出啧啧惊叹,大呼过瘾!文笔山上古树参天,直插云霄,山顶空气清新,呼吸着纯净的空气,精神为之一振。</div><div> 游客挺多的,因为是节假日,是我在探访古村过程中遭遇游人最多的村落,有点喧嚣,我还看见了几个旅游团呢,有导游举着小旗带队,我想避开热闹人多的地方,没想到古村也有这么多人!一个景点,如果人太多了,那就不是观景而是看人了,这多煞风景啊。如果我想拍个照,人走来走去根本没法拍,把人拍到里面吧,协调还好,不协调的话,照片就毁了,你又不能叫人走开。再说,把人家无端拍到照片里好象也不大好,总之挺别扭的!</div><div> 从亭子往下走,从一条青砖铺砌的砖道拾级而下,往右拐是一座农耕文化展馆,这也是长歧古村最具特色的一个景点。里面陈列着几乎所有的农具。犁、臼、扮禾桶、风车、水车等等,应有尽有,这都是最原始的农业工具。大多农具我都见过、使用过,让我感觉新奇的是扮禾桶。</div><div> 这种扮禾桶我是第一次看见。没有我们家乡的那么大,我们家乡的有两尺多宽,四尺多长,四角有耳朵,可以抓住耳朵拖着走。听大人说过扮禾有一个窍门,左三下右三下,甩一下抖一下,让谷粒都掉入桶里,不会在甩动时掉到田里浪费。</div><div> 到我们懂事时候,有了打稻机,但是人力打稻机,一块踩板,用脚用力踩,带动齿轮传动的钉满击禾齿的铁滚,把稻子放到滚子上,把谷粒打下来。九十年代,开始使用动力打稻机,在打稻机上安装一个柴油机或电动机,用皮带带动打稻机滚子转动,人只要拿一把稻子在滚子上转动就行。</div><div> 时代在进步,二十世纪出现了联合收割机,稻子收割时,只要把袋好的谷子从田里背到路边背回家晒就行了,有些人甚至晒都不晒,据说喷上百草枯,用蓬布盖住封一晚就干了,不知道这对人体会不会造成伤害,科技使人进步,也使人堕落。不过,我只是听的传言,没亲眼见过。</div><div> 最近,听说收割机又进步了,把收割的谷子先贮存在机器里,再倒入一个斗车里,直接就运回家,放坪里晒就好了。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看着以前的扮禾桶,想到现在的联合收割机,感觉就象湖南卫视的快乐传真,其实根本就联系不起来,但确实是一样的功用!时代真的进步了,生产效率越来越高了,只是觉得人并没有因为劳动强度的降低而变得越来越轻松,这是为什么呢?</div> <h3>游人</h3> <h3>从此巷可见文笔山顶上的亭子</h3> <h3>房子与杂草共生</h3> <h3>这条巷道正对着古村背靠的文笔山,巷子上去就是农耕文化展馆。从这条巷子出来左边就又到了卢氏大宗祠前的空地。我发现一辆红色的车堵在我的车后面,我想从旁边慢慢倒出来,停在我左边的大众车主还未离开多远,马上回转来,把车移开,让我很方便地倒了出来,他说红色车主怎么可以那样顶住别人的车呢!我离开时,对移车的大众车兄弟道了谢。别人对我好,给我方便,我得知道好歹!</h3> <p class="ql-block">2022年7月10日摄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