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娘家》

月华

<h3>&nbsp; &nbsp; &nbsp; &nbsp; 家,在我的心中是那么的温暖、踏实。除了自己的小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源家庭----娘家。娘家承载着我许多儿时的记忆和快乐,是娘家教会我善良正直,勤劳坚韧,阳光热情,勤于思考,以积极态度去创造生活。40年前,我离开娘家来到了北京,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国内国外四处奔波的我,不管走到哪儿,心里总是牵挂着这个家。多年来,久居京城的我年年为着回家而筹划,近些年,更常与先生驾车奔驰往返于回家的路上。<br></h3><div>&nbsp; &nbsp; &nbsp; &nbsp; 我的娘家是个传统的大家庭,姥姥育有两个女儿----- 我的母亲和二姨。姐俩各有三个子女,两个家庭一直和姥姥、继姥爷一起生活,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十几口人的大家庭。父亲在外地工作,每年春节才能回来与家人团聚。二姨父和继姥爷在政府任职,忙于公务别无旁骛。在学校任教的姥姥便是这一家之主,凡遇大事都是姥姥当家。一大家子在一个锅灶起火吃饭,是母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毫无怨言的围着灶台操持着柴米油盐,用她瘦肖的肩膀撑起了全家的生活。在我们这辈儿的姐妹兄弟六人中我排行老大,很小的时候就帮母亲干活分担着家务。记得从我上小学起,每天下学进了家门的第一件事是逐一向长辈行礼问好,然后放下书包先干活,不是带弟妹就是帮着做饭的母亲拉风箱。晚饭后才是我写作业的时间,每个周日还要抱着搓衣板洗一堆衣裳。年龄稍大点就开始抡着硕大的擀面杖一口气擀出好几斤面条。想起小时候的那段日子,虽然很忙,少有自己玩耍的时间,却常常收获着劳动之后的快乐。当我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小家,游刃有余地干着家务,愉快地创造自己生活的时候,就真切地感受到这一切得益于少时娘家的那段生活历练。所然都是应当,无从抱怨,乐在其中,倍感享受。</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nbsp;母亲勤劳善良,在她4岁时,姥爷因为领导学潮抗击日寇而牺牲在日本鬼子的屠刀下。年轻的姥姥把两个幼小的孩子托付给父母,愤然投身革命离开了家。为了生计,母亲十岁出头就在云母工厂做了童工,寒风凛冽的冬日,她拖着露着脚趾的鞋子,趟过冰冻的河面去上工,领到的一份残羹薄饭还要分食给早就等候在工厂门口的妹妹。是饥寒交迫的日子,备受煎熬的生活铸就了母亲刚强而坚韧的性格。二姨十三岁就当兵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虽没有跨过鸭绿江,却活跃在后方医院的护理队伍中。天性活泼的二姨转业后考上了师范学院继承了姥姥的教师职业,从事着教育工作。开朗直率,刚正不阿的二姨却在生活上对姐姐(我母亲)依赖比较大,直到她退休才学着做饭理家。我们这一辈儿的表姐妹兄弟们一起长大,不分你我亲如一家,姥姥负责我们的教育,管理严格,规矩可大啦!从小要求我们坐有坐姿,站有站像,饭桌上的规矩就更不在话下,平时要求我们女孩子的规矩就更多了。记得我刚刚参加工作时,姥姥特意把我叫到身边聆听她的教诲,还给我讲了一个历史故事,说的是女孩子要举止端庄,行为优雅,自尊自爱的事儿。并告诫:&nbsp;女人最忌讳的是轻佻与矫情。遵循着姥姥的教导一路走来,我受益匪浅。家庭教育不仅影响了我的一生,也传递给了我的下一代。</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姥姥在学校里教数学、地理和历史,我还没上小学就已经学会了加减法,当同龄的孩子们刚学习加减法的时候,我已经开始背诵乘法口诀了。继姥爷毕业于大学国文系,我刚上一年级时,他就教我诵读并学习写小诗。因此,在老师的眼里我一直是个好学生,二年级就当了班里的学习委员。记得我五年级的期末作文考试得了98分,被推荐为全校的范文。在家庭的熏陶下,阅读成为我一生的爱好,在书的海洋里荡漾,受用一生。</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nbsp;小时候最盼着过年,一进腊月就忙开了。拆洗被褥,扫屋刷房,糊床围子,贴年画,剪窗花…… 然而,忙并快乐着。除夕的年夜饭是最丰盛的,那些年,无论日子过得多窘迫,除夕的餐桌上都少不了过油肉、黄焖鸡、米粉肉、炖羊肉、红烧带鱼、酸辣白菜、馓子麻花……,一家老小围坐一桌其乐融融,可热闹啦!&nbsp;吃过年夜饭就开始准备大年初一的五更饺子了,这也是最快乐的时刻,一家人围坐案板边,谈天说地,猜谜语,说笑话,那叫一个开心呐!多年以后,我一直留恋那个氛围,我喜欢吃饺子大概也与此有关。除夕的饺子包完之后就支起了麻将桌,大人们忙着掷色子出牌,小孩子们则进进出出嬉笑蹦跳着放炮呲花儿。这时,常常是二姨带着我做起了小红花儿,几张大红皱纹纸,一支筷子,一勺浆子,一根铁丝,不一会儿就做成了十几朵小红花,于是从老到小,家里的女人们头上都带起了漂亮的小红花,顿时满屋生辉。而母亲则忙着给我们这些孩子们换上她亲手做好的新衣裳,给女孩子扎上蝴蝶结,这一刻是我们最兴奋的时候,接着嚷嚷着熬夜的孩子们整个晚上都在笑、吃、玩儿中渡过,直到天快亮的时候,已经疲惫的我们才随便的在床上、椅子上窝着蜷着的睡着了。这就是我儿时娘家的除夕团圆之夜景象,成为我们这辈儿人共同的美好记忆,每每想起都会津津乐道,沉浸其中。</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渐渐地我长大有了自己的家,七十年代进入北京工作的我,回娘家就成了每年期盼着的大事儿。儿子在我的娘家生活到五岁才接到北京与我们团聚,七十年代正是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连小孩子吃牛奶都难以保障,我娘家的上下老少为儿子倾注的爱与付出让我感动且难以报答。八十年代,在先生被派驻欧洲长期工作的数年里,我只身带着儿子生活在京城,经历了一生中最艰难的阶段,又是母亲一次次赴京帮我解难,才使我生活、事业两不误,年年受到好评,前进的步伐一点儿没落下。八十年代末,我升入处级领导岗位,正当策马扬鞭自奋蹄的同时,想以不断改善的生活条件来报答父母、姥姥时,却一切晚矣,正是&nbsp;‘’子欲孝,亲不待!‘’ &nbsp;从1990年开始,母亲父亲和姥姥相继走了,许久许久,痛彻心扉的思念常常缠绕着我,挥之不去。有时真如撕心裂肺般难受。然,生命只有一次,人走不能复生,泪水只能往心里流。我把对亲人的爱与思念默默地藏在心里,重振精神给予儿子、丈夫和事业。1994年儿子考上同济大学去了上海,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工作中,生活与事业的历练使我愈加成熟,无论遇到什么境况都能够沉着应对,放眼向前。&nbsp;</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nbsp;从那时起,娘家的中心转向了二姨和姨父,早已各自成家的弟弟妹妹们照例常回 “老家儿” 相聚。这儿,依然是我心里牵挂着的娘家! 二姨长我十四岁,在我的心里,她既是长辈,又像挚友,我们彼此惦念着,鞭策着,见面常常彻夜促膝,话题无边。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不断在改善,我的日子过的也越来越好。然而,病魔无情世事难料,1998年,二姨患了乳腺癌,我开始为她寻医问药,陪她手术复查,带她听歌看戏,香港旅游,山珍海味解嘴馋,但这一切没能拽住她的生命,8年之后,二姨也离我而去,她走的那么淡定,坦然。自此,二姨父就成了娘家唯一的长辈,姨父在,“老家儿”依然在,我也依旧继续着回家的路。每次回到娘家,亲人团聚,四世同堂,亲情依依,热情不减。</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二姨父是位令人尊敬的长辈,有着极好的口碑,他写得一手好字和漂亮文章。50年代,单身时的二姨父与继姥爷是同在市政府工作的上下级同事,也是姥爷家的常客。厚道沉稳、年轻有为,24岁就当了处长的他是姥姥眼中的理想女婿,不久就介绍给了从部队转业正在师范学院学习的二姨,于是二姨放假回家探亲约会的时候也成了我最高兴的时候。那时,我只有四、五岁,很讨人喜欢,她们的美好时光常常带着我一起度过。懵懂中我隐约记得她们常去的那个公园、电影院、黄河剧场还有和平路上的小邮局……&nbsp; 模糊的印象中,还带我看过几出戏,当年著名的晋剧男旦“水上漂” 的名剧“打金枝” ,还有京剧名角李万春的“闹龙宫” 就是那个时候看过的。 我9岁那年,刚结婚一年的二姨怀抱着华妹,第一次随丈夫回河北老家探亲,竟然还带上了我。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有生唯一一次走入农村,体验农村的生活。记得那土坯老屋;那条老屋边的小溪;夕阳西下中的袅袅炊烟;登着老木梯子上房小憩;还有屋后那棵枣树的枝头上挂满了大红枣,在屋顶上伸手即可摘得;还有雨后跟着小伙伴们漫山遍野去捉小水牛和蚂蚱,装满一布袋回家放在灶膛里烧烤,吃起来可香了!还有养在厕所粪池中的那头黑猪,每次如厕都担心它会从茅坑里窜上来;还记得,我好奇地跟着村里的大姑娘们蹲在小溪边的石头上,抡着棒槌捶打我那件新买的针织背心,拎起来时已成了网状…… 这一件件深藏在心里的印象是那么的久远而美好。&nbsp;那时我称二姨父为叔叔,这个称谓一直延续下来就没有改口,后来弟妹们也都随着我叫了起来,直到现在仍叫叔叔。二姨父的身体一直很好,去年自驾回家就是为他老人家过85岁生日。</div><div> 六年前的清明,在我的提议下,带领弟弟妹妹们完成了一件大事,也兑现了我多年的一个心愿。我们在大青山南麓买下了一块墓地,把父母、二姨和姥姥老爷的坟迁到一处,让她们在天国里也能相聚,不再寂寞。北靠大青山,远眺蜿蜒东去的黄河,俯瞰着建造并生活了几十年家园,护佑着子孙的平安。</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我25岁离家进京,至今整整四十个年头,已过花甲的我仍然年年奔波在回娘家的路上,因为那里长眠着我的至亲,那里还有已是耄耋之年如老父亲般的二姨父,那里生活着我的弟弟妹妹和后辈们,那里是我心中永远的家,有我深深的思念与牵挂!每次踏上这条回家的路,还是那么归心似箭,兴致勃勃,只要我一息尚在,回家的路就会继续着!</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2017年暮春写于北京</div><div><br></div><div></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