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010101">愚园路,上海西区一条著名的马路。这条马路并不宽阔,但却也不短,从最东端的静安寺(常德路)一直延伸到最西端的中山公园附近。愚园路有多少路口,就藏着多少故事。有七十二家房客的私家别墅,有某名人躲过的暗道,有生长了半个世纪的梧桐树……一路走来,曲曲折折,弄堂号码一直延伸到1600多号,里面藏着上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font></h1> <h1><b> </b>刘长胜故居:愚园路81号是1946年至1949年刘长胜同志任中共中央上海局副书记时的居住地,也是中共中央上海局的秘密机关之一。</h1> <h1>在1918年的上海地图上它的的确确是一个名为愚园的私家花园,其规模包括了今天愚园路、常德路、南京西路一圈。至于这园子后来为什么消失了,历史并无记载。愚园路的兴起,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和居住环境,吸引了许多富商巨贾和外国洋人。于是,一幢幢、一排排风格各异的小洋房、西式别墅像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沿街两旁的高墙后、深弄内,给这条马路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一排排围墙,一排排绿荫,一条条小弄,一幢幢小洋房,还有那一个个传奇历史人文故事,都隐匿在这条不事张扬的马路上,给人们留下了探究和想象的余地,也给城中留下了一段颇具研究价值的历史。</h1> <h1><b> </b>拥有84年悠久历史,经历了世事的沧桑巨变,曾有“远东第一乐府”之称的百乐门(Paramount Hall)“耄耋”之年重新开业,“再现”着海派歌舞厅的绝代风华。“月明星稀,灯光如练。何处寄足,高楼广寒。非敢作遨游之梦,吾爱此天上人间。”这是1932年上海百乐门舞厅刚刚建成时,上海滩传诵一时的诗句,字里行间流露着老上海人对百乐门的喜爱。如今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如今的百乐门,唤醒了很多老上海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海上旧梦。百乐门因为这座城市而沉浮,也因为这座城市而重生。</h1> <h1>愚园路350号 上海市消防总队静安支队静安中队。</h1> <h1> 1934年,由广东潮阳人陈楚南先生投资开发,华信建筑设计师事务所杨润玉、杨元麟采用中西合璧的设计构思,在这里建起了煤卫齐全的新式里弄,名曰愚谷邨。“邨”是“村”的异体字,含有城市里的乡村之意,也有乡村城市化的寓意。“愚谷”二字出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大智若愚”(北宋·苏轼)和“虚怀若谷”(战国·《老子》),意指聪明人表面上好像愚笨,而大度的胸怀谦虚得像山谷一样能容纳百川。愚谷邨小区位于静安寺、百乐门西面,在愚园 路,乌鲁木齐北路,南京路西端,永源浜路和镇宁路的区域内。其间镶嵌着不少花园洋房别墅。愚谷邨小区沉淀着上海历史文化的风貌。为此,被上海市政府列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之一。</h1> <h1><b> </b>“涌泉坊”弄口连接东西两侧房屋的过街楼,具有明显的装饰艺术风格,红砖外墙上有三个拱形门,中间为大拱门,左右各连一个小拱门,两边矗立着人造石的变形科林斯柱。大拱门正上方的一块白色横匾,上书“涌泉坊”三字。</h1> <h1><b> </b><b> </b>“涌泉坊”弄名源自静安寺的涌泉,建成于1936年的涌泉坊是一组造型独特、整齐美观的里弄住宅群,因旧时静安寺有一条水浜叫涌泉而得名。涌泉原在静安寺前,相传涌泉的水源是一缕暗通的海眼,日夜喷涌冒着热气水泡的水。当时的本地居民在其四周围以石栏,称之为“沸井”或“涌泉井”。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又重砌石栏加以保护,华亭胡公寿题为“天下第六泉”。静安古寺新山门建成,寺僧在泉旁又建一座阿育王式梵幢,并疏浚涌泉。当年,涌泉浜与相近的浜沟都能相通,建在当年涌泉浜附近的里弄住宅就称之为涌泉坊。</h1> <h1> 市西中学于1869年由具有中英混合血统的尤来旬女士创办,前身为 “尤来旬学校”,学院位于愚园路404号。老校址在虹口美租界的密勒路,主要招收在沪年幼失去父亲的外侨子女,此举得到了上海中外人士的赞赏,其中英籍商人汉璧礼爵士捐赠了大笔款项,尤来旬学校得以扩大和改善,校名先后改名为“汉璧礼蒙童养学堂”、“西童公学”。1946年在“汉璧礼西童公学”基础上,留美博士赵传家建立了市西中学。</h1> <h1> 坐落于愚园路上的市西中学是上海市教委首批命名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是长三角名校长培训基地、上海市名校长培养基地、上海市生物名师培养基地和上海市生命教育实验基地,是上海中心城区一所规模大、环境美、设备精、质量高的一流学校。</h1> <h1> 市西中学创办于1946年,1953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重点中学,1978年被再次确认为上海市的重点中学。1980年获“上海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称号,1991年3月被上海市教委确定为上海市首轮课程教材整体改革试点学校,1998年被上海市教委命名为上海市二期课改实验基地。</h1> <h1><b> </b>愚园路沿街弄堂(定西路至镇宁路)中,有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及名人旧居25处,这些老建筑中,还包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上海市纪念地1处。它是上海市区老建筑较为集中的道路之一,这些老房子和老弄堂正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h1> <h1><b> </b>愚园路520弄,弄口架有拱门状的 “四明体育弄”5个大字,一看名字就有些来历。走进去,两边是样式相同的三层楼房,黄墙红瓦,整齐明了,其上还有“老虎天窗”——这些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略带西班牙风格的建筑,曾经叫做“四明别墅”,现在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的名单里。<br> 更有意思的是这里不仅有体育氛围,文化气息也是浓浓的。弄内27号,是著名画家顾炳鑫的旧居。顾炳鑫是上海宝山人,擅连环画、版画、中国人物画。你小时候也许看过的连环画《渡江侦察记》、《红岩》,就是他的作品哦。</h1> <h1><b> </b> 愚园坊,位于愚园路483弄,是愚园路上较为早期的建筑,与涌泉坊,愚谷村属于同期建筑。上海志记载,愚园坊东墙之隔,原是四季花园和源生牧场,当时,愚园坊的南面,永源浜今永源路,南京西路为涌泉浜,40年代填河筑路。</h1><h1> 园坊共47幢,占地10052平米,砖木结构,原为3层建筑,90年代成套改造加建四层。20号为革命烈士邓演达旧居。</h1> <h1>愚园路699号称为严家花园。严家老主人严裕棠在杨树浦与人合办大隆机器厂,后其长子严庆祥继承父业。严庆祥虽是一个普通的工商界人物,他为人急公好义,热心赞助民主革命,并深得章太炎、李根源、张 一麟三位大师的赏识。严宅客厅内曾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所书“博爱”和“后来居上”的手迹及宋庆龄亲笔签名照片,还挂有章太炎、黄炎培等的墨迹。严家花园经年深宅紧锁,外人难窥真容。虽历两朝政权更迭,而独享其宅,在上海滩已属难得。数十年来,严宅虽未易主,但严家后人大都移民海外,已无心维持诺大的家园,年久失修,破落之象随处可现。楼内房间虽多,但格局皆不大,门窗楼梯早已吱吱作响,墙体霉朽不堪。花园内因缺专职园丁打理,已杂树丛生,枝叠叶密,不复开敞之园景,灰旧的小楼如陷丛林之繁杂陈柯之中,更添阴郁之气。难怪传闻其少东家因屋潮致皮肤染疾,早已不居主楼,而迁入侧楼内居住。虽拥数千平米大宅院,空壳尘蒙,惜哉!高墙深宅之嬗变更迭,只有里面人自知,全不如外人想像的那般。</h1> <h1>近闻大宅已易主,新主据称是网络新贵盛大老板陈天桥。</h1> <h1><b> </b>愚园路714号花园住宅,建于1936年,独立式花园别墅。</h1> <h1> 愚园路749弄,称它是“最隐秘”、“最狡黠”的弄堂是源于它的历史。它现在处在正日益变得热闹而喧哗的镇宁路西端、愚园路南端、进主弄口的地方被一些卖杂货、零食的小摊占着、也常有自行车、助动车闹闹的开进去开出来、显出一番上海最平常的市井图景。而走到里处、才渐渐发觉、这条带着主弄堂、侧弄堂、甚至小侧弄堂、小小侧弄堂的这样一条大弄堂所显露出来的楼房的与众不同。主弄堂的建筑、它们都不高、有一些在墙壁外露出一些屋顶和外窗、每一个风格迥异、似乎是从另外的地方一夜之间飞到东方这片土地上的。尽管不知道这些房子现在里面到底是怎样一番情形、但你内心会开始有些小小震撼。</h1> <h1> 从外面看是绝对发现不了的,走进去,可以见到连续的三幢造型各异的别墅,门牌号分别是63号、65号和67号。俗话说狡兔三窟,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方便隐蔽和逃生。 67号从外面看去,就像一个死胡同,一扇铁门断掉了所有的退路,可是穿过铁门后却是另外一个天地,有花园,有裙房,更有67号真正的大门。而 63号和65号也位于弄堂昀深处,出入都有多重通道和突兀的铁门。乱世的房屋,才会有如此诡异的设计。李士群、周佛海、吴四宝曾居此弄。</h1> <h1> 上海市长宁区同仁医院创建于1866年(清同治五年),原系美国圣公会所办,是上海地区成立最早的近代医院之一,迄今为止已有134年历史。建国前曾是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为长宁区卫生局直属的一所二级甲等奖综合性医院,也是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教学医院。</h1> <h1><b> </b>愚园路858弄7号杨氏花园,原为花园住宅,属于西班牙式住宅,主体建筑南立面呈三段式,左右两段外凸。西边部分为半圆形墙面,中部入口有圆券式门,屋顶檐口处有简化巴洛克风格山花,开窗形式简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br> 这栋老屋砖混结构,占地面积2040㎡,建筑面积924㎡,建于1925年。主体建筑南立面不对称处理,檐口设山花,装饰简洁。建筑坐北朝南,建筑的南面沿愚园路,西侧为半圆形,东侧为矩形。该建筑很早就使用了煤气、自来水、电话,设施齐全。</h1> <h1> 岐山村即愚园路1032弄,东依江苏路南傍愚园路,北临长宁路,岐山村即愚园路1032弄,东依江苏路南傍愚园路,北临长宁路,占地2.2公顷,是愚园路上颇为著名的新式里弄之一。1925年-1931年间美商中国营业公司、中央信托局等房地产商联建中西式3成楼房70幢,加上建于1924年的4层花园洋房东苑别业5幢,共计75幢。当时业主借周武王发祥于岐山,冠名“岐山村”。</h1> <h1> 近现代的岐山村,官宦商贾,文人墨客云集。独栋花园洋房主人多为外籍人士、晚清遗少、军政要员和工商富户,楼内金碧辉煌,舞曲靡靡,院内树影婆娑,微风缕缕。联体住宅户主,多为洋行、金融、房地产等工商企业高级职员和文化知识界知名人士,庭院之间,竹篱、砖墙相隔,虽可推窗相望,却多不相往来。新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爱国人士杜重远、电影演员祝希娟等曾居住于此。1937年上海滩神秘人物岑德广也曾居住在54号。中国现代派文学开山大师施蛰存先生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意思派”和“心里分析”小说的真正鼻祖。施蛰存先生祖籍杭州,他和杜衡及诗人戴望舒被文艺评论家赵景深称为文坛“三剑客”,为此曾在上海轰动一时。</h1> <h1> 愚园路1015号,这是一幢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独立式花园住宅,罗马式的花窗掩映着斑驳的树影,阳光透过彩色玻璃花窗,在室内投射出一派迷离和神秘。轻盈挑出的阳台外框上的变形为典型的西班牙式连续小券,色彩明亮活泼。屋顶与外墙的结合处还有波纹形的装饰,使建筑更显灵动,而门框两侧设置的螺旋形柱式装饰,更是烘托出西班牙式的热烈奔放。</h1> <h1> 这幢花园住宅从整体布局到细部布置装饰,中西建筑元素相互糅合补充,西班牙式的节奏明快、热情奔放与中国传统式的文静典雅、含蓄秀美形成和谐共存,创造出宜景怡人的居住环境。金融家周作民、民主人士李济深曾在此居住。</h1> <h1> 现为福1015 会所,中西结合的本邦菜,摆盘精致,口感留人,加上古式公馆建筑感觉确实不错,福1015,是福系列继福1039、福1088后第三部巨作,总投资过千万耗时一年有余打造出全上海最最牛的顶级会所,奢华的内装,精致的菜式,独一无二的品味,别具一格的细节。</h1> <h1>西园大厦(愚园路1396弄) 名人大厦<br> 西园大厦为英国式公寓建筑,又名西园公寓,位于愚园路1396弄,北临长宁路,近中山公园南大门。20世纪70年代以前,是沪西最高的大楼。由俄商协隆洋行设计,始建于1904年,1912年建成,公寓高42米,大厦及附属建筑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835平方米,落成后分套出租给外侨及富商。</h1> <h1><b> </b>西园大厦曾经居住过一些上海滩的知名人物。他们有上海著名工商业者、企业家邓仲和,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童芷苓、童祥苓等。在1940年前,浙江督军卢永祥之子卢小嘉与青岛美人袁慧燮就住在西园公寓4楼8室。卢小嘉与孙中山之子孙科、张作霖之子张学良、段祺瑞之子段宏业被人称作民国“四大公子”,曾经是旧上海风云一时、妇孺皆知的人物。</h1> <h1> 断断续续的由东向西拍了一些愚园路的情景与风貌,可从中看到些愚园路的人文典故与历史风情,但这还远远不是全部,还有很多值得去探索去寻觅,只能留待日后再慢慢的去寻觅去拍摄去补充了。</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