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h3>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 ·吴尔夫(1882-1941)的作品。这个作家是微雨推荐我的,当时一次买回她的四本书,可惜到现在为止只看完这一本,而且还是断断续续在枕边扔了好几个月才读完。这本书不算难读,但必须很认真的去看和体味,心不静时是看不下去的。那段时间懒散,总是看几页就放下,穿插着看着好多本其他书,以至于常常再拿起时又要从头来过,前30页估计我至少翻了3遍。九天批评我说“家里的墨池都要干了”,哈哈,在这句话的激励下,我花了三个晚上终于了结此书。可是,下笔写读书笔记时,却又开始挠头感觉不愿动脑,如此一拖又过去二个月。</h3><div><br></div><div> </div><div> 为何如此畏难呢?因为吴尔夫是位“意识流”作家。我想还是先来认识一下她的写作理念,以及一些文艺评论家对她的评价,一来有利于理解她的作品,二来我很喜欢这些思想表达,做个记录。</div><div><br></div><div> </div><div> 吴尔夫针对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曾说:“让我们考察一下一个普通人在普通一天中的内心活动吧。心灵接纳了成千上万个印象——琐屑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深深铭刻在心头的印象。它们来自四面八方,犹如不计其数的原子在不停地簇射;当这些原子坠落下来,构成了星期一或星期二的生活,其侧重点就和往昔有所不同;重要的瞬间不在于此而在于彼。”相对于传统小说创作的人物,她说:这是精神主义者与物质主义者的区别,简而言之,其一看“内”而其一看“外”。 </div><div><br></div><div> </div><div> 在看完这本书后,重新读序,对这段非常抽象的语言,我大致是这么理解的。通常我们看文学作品,人物的内心活动基本是单一呈现的,主要是通过情节的推动来塑造人物形象。在故事情节和特定场景的叙述中,读者基本能够比较清楚的领会作者想要让你感知什么,甲乙丙丁的所作所为所想,让我们了解他们的典型性格,进而揣摩猜测着故事的发展,想象着结局的悲欢离合。而吴尔夫所想要表达的是人最深层的人性,每个人呈现出来的一言一行,其实具有极大的装饰性,虽然其中必定会或多或少的影射出内心,可是针对一个瞬间,一个时点,其实自己和别人看到的自己,或许大相径庭,或许是冰山一角。《到灯塔去》中的拉姆齐夫人这样想:“我们的影像,你们籍以认识我们的东西,都是肤浅可笑的。在这些影像下面是一片黑暗,无边无际,深不可测;我们只不过偶尔浮到表面,你们就是依靠这个认识了我们”。所以吴尔夫她几乎不是来讲故事的,她就是来写人的内心世界,来描画你大脑里那忽倏而来又转瞬即逝的脑电波,那为外人所不见的意识流,然后把这一点一点的线条编织起来,织成一个个鲜活的人,织出一张生活的网,也或许是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像极了纠缠不清的人生。</div><div><br></div><div><br></div><div> 举一个肤浅的例子吧:就好比一个女人与一个追求她而她并不喜欢的男子相遇,她莞尔一笑,这一刻每个人是怎么想的呢?可能她在笑之前早已潜意识的抚弄了头发,提气收腹,想着如何展示自己的妩媚,却又显得那么随意淡定,有着虽然不喜欢却不想他轻易放弃的虚荣心;可能她只是习惯性的笑了笑而这种自然优雅正是他最迷恋的地方;也许他看到莞尔一笑以为是她的示好而不禁欢喜充满幻想;也许他已经另有所爱一眼便看清了她的故作姿态而满心不屑;或许有个旁观者清清楚楚的看到了她的瞬间拿捏作态;或许这个旁观者正是男子的爱慕者而嫉恨从心生,一边对那个女人正在做尖酸恶毒的心理攻击,一边又巧笑嫣兮的向男子暗送秋波。就是这一秒,每个人的心里活动因为各自的身份和角色可能已经来来回回的揣测了自己和对方好几个回合,而谁又能真正猜对呢,连自己或许都意识不到,我们的大脑远远比我们的思想运转的更高速。而吴尔夫就是写这个的,她根本不在乎故事,情节看似简单但叙述却安排的巧妙精致,她只在乎人,人性,某一刻的内心活动,她(他)过着怎样的人生,然后用她极富天才的语言表述出来。</div><div><br></div><div><br></div><div> 本书的内容简介如是说:“《到灯塔去》是吴尔夫最具自传性质的一部小说,通过简单的情节和对瞬间印象的描绘,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追忆童年的欢乐与憧憬和记忆中逝去的幸福,并深刻再现成人关系的复杂莫测。吴尔夫以对瞬间的敏锐感知,创造了一部永恒的经典”。我无法更准确的表达,只能引用。</div><div><br></div><div><br></div><div> </div><div> 第一部分“窗”,总共145页,描述了从一个下午到夜晚的时间段里,拉姆齐夫人和拉姆齐先生、他们的孩子们、收留的常客们在一起发生的一些琐事,如散步、交流、吃晚餐、孩子们想去灯塔的心愿等,仅此而已。吴尔夫常常会通过不同的平行线去刻画同一件事、一个动作、一句话在不同人心里的影响,进而让读者自己去了解这些人,去挑选喜欢谁;第二部分“时过境迁”只有20页,却风卷残云般的岁月飞逝,拉姆齐夫人病逝,普鲁.拉姆齐难产而死,安德鲁.拉姆齐在战争中被炸死。当一个人的生命被作者仅用一句话就抹杀终结时,那种震撼力让你心惊肉跳;第三部分“灯塔”不足80页,讲述拉姆齐先生和两个孩子卡姆、詹姆斯前往灯塔的过程,而岸边是常客莉莉的千万思绪。其中父亲和孩子之间情感的转换非常揪心而复杂。</div><div><br></div><div><br></div><div> 我个人感觉“灯塔”并没有太多的隐喻,或许就是一个事件发生的切入点,也或许模模糊糊的代表了内心的一种愿望。从塑造的这些人物中,我觉得吴尔夫还是偏向女性的,她笔下的女性虽然不乏缺点,却比男性更富有牺牲精神,更坚强、隐忍、善良。尤其是她对女性情感的把握和语言的细腻让人叹服。这本书被我勾画的很不像样子,那些表达里有太多自己也曾感受过的东西。还是记录吧,因为你会觉得自己苍白无力,在大师面前语言如此贫瘠,这种复杂心理活动的描述、大段大段自言自语的内心旁白,文字中蕴涵的巨大力量让我着迷而望尘莫及。</div> <h3><br></h3><h3>(以下是摘录和我的一些感受)</h3><h3><br></h3><h3> “拉姆齐先生只要一露面,就会在他的孩子们的心中激起如此强烈的情绪。现在,他站在那里,瘦的像一把刀,咧着嘴巴露出讥笑,他不仅因打碎了儿子的梦想和揶揄了妻子</h3><div>——她在哪方面都比他强一万倍(詹姆斯想)——而幸灾乐祸,而且暗地里颇为自己的料事如神而沾沾自喜。他说的是实话。他说的总是实话。他从来不会说谎;从不颠倒黑白;从不为了取悦或迁就某位凡夫俗子而不讲逆耳的话,尤其对他的几个孩子;他们虽说是他的亲骨肉,却应该从小就懂得人生充满艰辛;事实毫不留情;…… 我们要想最终到达那里,最关键的是需要勇气、真理和承受力。”这段话把一个不懂得关爱妻儿、自私、冷漠、刻薄却又坚持着自己为人处世信条和原则、学究气的拉姆齐先生表达的很完整,也反映出儿子詹姆斯对父母的情感。无论对待亲人爱人或朋友,实话其实是显而易见并且非常简单的,如何才能不要粗暴对待彼此间的情感,体谅对方的心情和处境,让所言能够产生效果,甚至用谎言给予对方必要的安抚,在特定环境下不是比实话更好吗?有时候某人自诩着实话实说、做人简单,或许只是因为他根本不在乎你的感受,所以才如此无所谓;或许他打着坚持原则的旗帜,也只是因为情商太低;至于是否还藏着幸灾乐祸的恶毒更是不得而知。</div> <h3><br></h3><h3> “再完美的关系也免不了白璧无瑕;她的天性是面对事实,但因为爱着丈夫而不得不掩盖事实,她简直无法忍受这种考验;…”这就是女人的委曲求全吧?与拉姆齐先生对比鲜明。</h3><h3><br></h3><h3> </h3><h3> “卡迈克尔拖着脚走过,腋下夹着一本书,脚上穿着那双黄拖鞋,对她的问话仅点了点头,这使她感到她在受到猜疑;还感到她所有关心和帮助别人的欲望都不过是贪图虚荣。她如此强烈地渴望助人、渴望给予,难道是为了获得自我满足,是为了人们能说,“哦,拉姆齐夫人!亲爱的拉姆齐夫人……拉姆齐夫人,当然啦!”并且需要她、召唤她、敬爱她?她内心渴望的难道不正是这些?因而当卡迈克尔像此刻这样在她面前退缩,匆匆逃到某个角落去作那些永远也作不完的藏头诗的时候,她不仅本能地感到碰了一鼻子灰,而且意识到她自身的渺小,意识到人与人的关系、即使是最良好的关系也是多么狭隘,多么美中不足,多么自私自利。”这就是成人关系的复杂性,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和表情或许会在他人心中激起的非常大涟漪,甚至就此影响了人际关系,而当事人或许仍莫名其妙。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这些感受却不愿深究为什么,还常常自诩为直觉,呵呵,其实潜意识早已帮你做出判断。</h3> <h3><br></h3><h3> “不会忘记,孩子们是什么都不会忘记的,她想。……因此,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要特别慎重,只有等他们进入梦乡才能松一口气。现在,她不用顾虑着谁。她可以呆着,表现真实的自我。而这种时候,她常常觉得需要默想;不,甚至不要默想。只是默默的,独自呆着。所有那些蔓延的、发光的、有声的存在和行为,现在都已消散;她在抽缩,带着一种庄重的感觉,缩成真的自我,黑暗中的一个楔形的内核,而别人是看不见的。她还是那样笔直的坐着,织着长袜,心里却感受到了真的自我;这个自我摆脱了所有身外之物,自由地去探险、猎奇。当生活暂时沉落的时候,人的感觉真是浩瀚无限。…… 失去了作为人的存在,也就摆脱了烦恼、焦躁和骚动…… 真是奇怪,为什么人在独处时就会偏爱没有生命的东西;树啦,河流啦,花朵啦;感到它们表达了自己;感到它们变成了自己;感到它们懂得了自己,或者其实它们就是自己;……” 这样的感受你一定经历过。</h3> <h3><br></h3><h3> “距离——别人离我们是近还是远——真的太重要了;因为随着拉姆齐先生乘着帆船在海湾里渐渐远去,她对他的感情也在改变。” 距离,无论时间或空间的距离,都会让一些感情在我们的想象中变化,原来痛恨的没那么恨了,爱更加甜蜜,恨也变成了爱,也许全都相反,反正和真实总是有差距,而且一旦你们恢复了原有的距离,那些感情也往往会恢复原状。</h3><h3><br></h3><div> </div><div> “说到底,人对别人的看法多半都是很荒唐的。因为这些看法是为了迎合着自己隐秘的私心。”</div><div><br></div><div> </div><div> “人需要五十双眼睛去观察,她想。五十双眼睛也不足以看透那么一个女人。” </div> <h3><br></h3><h3> 不知道有没有人耐心看到了最后,而我在记录的过程中又品味了一遍这本书。当人安静的时候,你会体会到吴尔夫语言的深深魅力,更像放慢了时间的速度,用慢镜头在播放着大脑思考的过程,播放着人生。接着会读她的《达洛维太太》,而这本《到灯塔去》也值得我反复阅读。</h3><h3><br></h3><h3><br></h3><h3><br></h3><h3>另:今天天气突变,温度骤然下降,下午在半小时内四季轮转,从雨后初阳到刮起黑风,还下了冰雹和雨夹雪。可是在朋友圈看到有人拍了乡村的雪景,似一幅清新雅致的水粉画,美得让人屏住了呼吸,周遭顿时宁静清爽,时间也似停滞。分享一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