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周宁鲤鱼溪源于海拔1448米的紫云山麓,汇数十条山涧清泉奔流而下,峰回水转,至浦源村口水势顿减,五弯六曲穿村缓流而过。溪流贯村而去,长一华里,宽数米。溪中悠然遨游着七、八千尾彩色斑斓的大鲤鱼,“闻人声而至 见人形而聚”,“竞相觅食 彩鳞翻飞”,温顺如驯,诚如“神鱼”。婀娜之姿,活泼可爱。水深及膝,清可见底,鲤鱼满溪,故而得名“鲤鱼溪”。</h3> <h3> 鲤鱼溪的知名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幅人鱼同乐的现代桃源美景。这里人不伤鱼,鱼不惧人,这种人和鱼和谐共处的景象,在世界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h3> <h3> 说到鲤鱼溪的由来,得从郑氏南迁说起。南宋嘉定年间,郑氏一支从河南迁到这里,当时喝的是东洋溪的水,为防外人投毒,就在溪里放养了鲤鱼。为保护“救命恩人”,族长郑晋十公就召集村民订了乡规民约,保护鲤鱼。为了服众,晋十公还设下苦肉计:诱引孙子去偷捕鲤鱼,并且当场抓获。然后,在郑氏祠堂里,当众将孙子打得皮开肉绽,还自罚宴请了全村人三天。就这样,代代相传,先人的佳话成了后人的信仰,东洋溪也就成了鲤鱼溪。</h3><div><br></div> <h3> 至今,浦源村的村民敬鲤如神。他们在岸边种蒲草,修L形下水道,以便洪水来时鲤鱼藏身。每年雨季,洪水漫上街道,鲤鱼蹦进家门,主人就养着它们,等水退了再放生。山洪暴发,鲤鱼便会乖巧地紧咬岸边蒲草或藏身石洞以求存身,不愿随波逐流离村而去。纵使洪水冲至数里之外,仍会成群结队地逆流而上。</h3> <h3> 浦源鲤鱼溪不但以神奇锦鲤闻名遐迩,且村景幽雅,名胜古迹保护完好。溪两岸民居青瓦粉墙,富有明清水乡建筑特色。溪下游有1986年新建的鲤鱼溪公园,占地近5亩。浅水池塘,澄碧一泓。鲤鱼仙姑塑像及园中亭台楼阁、水榭小桥、鲤鱼喷泉等让人涉目成赏。</h3> <h3> 到了鲤鱼溪,不能不去看看鲤鱼溪的“开山鼻祖”。位于溪畔的郑氏宗祠,始建于宋代,由郑氏八世祖晋十公所建,清道光二十年(1814年)重修,文革时遭到破坏,1996年大规模整修,是目前华东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h3><div> 宗祠造型独特,前窄后宽,形同古船。祠堂呈长方形,梁木石瓦古朴沉静,房屋结构巧妙,堂内由两处天井调节光线,明暗过渡自然。祠堂四壁供着众多郑氏祖先的牌位,新旧不一,有些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祖牌均为手工雕刻,顶部为镂空龙头木刻,底座图案为龙凤花叶,花纹细致美丽,堪称民间艺术精品。</div> <h3> 最特别的,莫过于位于鲤鱼溪尾的鱼塚。塚旁有两株树龄千年的柳杉,两树枝干相连,根须相接,村民称为“鸳鸯树”。村里老少皆爱鲤鱼,谁也不敢捕捉,时至今天郑氏子孙仍不食鲤鱼,也不允许外人来这里钓鱼、偷鱼。若遇鲤鱼死了,都说这尾鲤鱼上天了。村里人就会将它送到鱼塚土葬,如此世代相传,终于形成了这罕见的具有神话色彩的鲤鱼自然保护区。这也是全国唯一的一座鲤鱼之墓。</h3> <h3> 浦源村老少皆爱鲤鱼,把鲤鱼奉为神明,偶有鲤死,由尊长主持举行鱼葬仪式,请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将鱼隆重供放于鱼塚前,然后点香、烧纸钱、诵祭文,将其肃然安葬于鱼塚,予以祈祷。这形成浦源村独特的鲤鱼祭葬礼俗,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独特的鱼文化典范,其鱼塚、祭葬礼俗、祭鲤鱼文化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2005年浦源护鱼习俗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 <h3> 浦源鲤鱼溪通过长期的演化,锦鲤“逐队徜徉依嫩藻,成群荡漾戏微波”、“鲤鱼仙姑”等景观已展现出仪态端庄、楚楚动人的一面。还有造型独特的观鱼亭台和水榭小桥,古迹新资相映成趣,人游画中,人鱼同乐,构成一幅异彩纷呈,竞秀争辉的天然画卷,成为令人神往的观鱼胜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