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中素质班社会实践:徽州文化之旅(四)

双鱼座的老崔

<h3>今天,素质班的同学和老师离开徽州,乘车前往浙江绍兴。</h3> <h3>绍兴,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古称越州,是春秋时越国的中心,秦时称会稽,南宋高宗时改为绍兴。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h3> <h3>“天下文气看江浙,江浙文气在绍兴”。作为古越文明的中心,绍兴有着250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上东晋、中唐、南宋三次士大夫南下,“登会稽者如鳞介之集渊薮”,造就了绍兴千古名城的深厚文化底蕴。正如毛泽东所言“越山鉴湖名士乡”,绍兴古有王羲之、谢安、陆游、王阳明、徐渭等,近有鲁迅、蔡元培、马寅初、范文澜、金岳霖等,群星闪烁,文气斐然。因此,游绍兴,不可不游名人故居、不可不看名人典故。</h3> <h3>绍兴的第一站:兰亭</h3> <h3>兰亭位于绍兴市西南十四公里处的兰渚山(会稽山支脉)下,春秋时越王勾践曾种兰于此,东汉时建有驿亭,兰亭由此得名。历史上,兰亭原址几经兴废变迁,现兰亭是根据明嘉靖时兰亭的旧址重建,基本保持了明清园林建筑的风格。</h3><h3>注:这里的“亭”应该不是亭台楼阁的“亭”,而是乡以下的行政单位。如:刘邦就曾是沛县泗水亭长。</h3> <h3>这里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h3> <h3>会稽山原名茅山,亦称亩山,是中国历代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镇山之一。也是中国山水诗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代文人雅士留下了众多诗文佳作。顾恺之说会稽山“千岩竟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南朝诗人王藉曾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千古名句。</h3><div>会稽山文化积淀深厚。大禹一生行迹中的四件大事:封禅、娶亲、计功、归葬都发生在会稽山。公元前2198年,夏禹大会万国诸侯于会稽,建立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春秋战国时期,会稽山一直是越国军事上的腹地堡垒。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久就不远千里,上会稽,祭大禹,对这座出一帝一霸从而兼有“天子之气”和“上霸之气”的会稽山表示敬意。汉以后会稽山成为佛道胜地,传说葛洪之祖葛玄在此炼丹成仙,山中的阳明洞为道家第十一洞天,香炉峰为佛教胜地,至今香火旺盛。唐代这里成为浙东唐诗之路的门户,明代大儒王阳明(守仁)在此筑室隐居,研修心学,创“阳明学派”。毫不夸张的说,会稽山内的山山水水都饱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容。</div><div><br></div><div>注:</div><div>1.中国古代有五大镇山,分别为:东镇山东沂山、南镇浙江绍兴会稽山、西镇陕西宝鸡吴山、北镇辽宁医巫闾山、中镇山西霍山。均为历代帝王加封祭祀的名山。</div><div>2.关于古代的九大名山,说法不一。有说九大为会稽山、泰山、王屋山、首山、大华山、岐山、太行山、羊肠山、孟门山。也有说为会稽、衡、华、沂、岱、岳、医巫闾、霍、垣。会稽山都排在首位。</div><div>3.“唐诗之路”指的是晋唐以来文人墨客往来频繁、对唐诗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一条山水人文旅游线路。自钱塘江入绍兴古镜湖,而后由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再溯源至石梁而登天台山,这是贯穿于浙江东部的一条古道。会稽、天台、四明三座名山在此盘结,山间清流汇聚成剡溪,是古道的精华所在。</div> <h3>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之日,天气晴好,空气质量优。会稽内史(相当于会稽市长,会稽地区最高行政长官)王羲之邀请朋友圈里的一众好友--谢安、孙绰等42位全国军政界大咖,在兰亭修禊后,举行了一场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魏晋以来显赫的家族差不多都到齐了:王家、谢家、袁家、羊家、郗家、庾家、桓家等。</h3><h3>大家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并饮酒。最终,有十一人各成诗两篇,十五人各成诗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一觥是半斤,三觥就是一斤半。👍)。大家将所有的诗结集成册,请王羲之提笔作序:老王,你的字好,来写个序吧。</h3><h3>王羲之也喝高了,就用蚕茧纸、鼠须笔,一气呵成,写下《兰亭集序》(《兰亭集序》也被称为“禊帖”)。大家一看:么么哒,赞……<br></h3><h3><br></h3><h3>注:上巳节是我国古代一个祓除祸灾,祈降吉福的节日。上巳,是指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远在秦汉以前的周代,已有水滨祓禊之俗(祓禊即修禊)。朝廷指定专职的女巫掌管此事。祓,是祓除病气和不祥;禊,是修洁、净身。祓禊是通过洗濯身体,达到除去凶疾的一种祭祀仪式。</h3><div>到了汉时,三月上巳,才确定为节。每逢该日,官民都去水边洗濯。不仅民间风行,连帝王后妃也去临水除垢,祓除不祥。后来,此习俗又进一步演变为临水宴饮。魏晋以后,才将上巳节正式改定为夏历三月初三为春禊,作为岁时节令中的重要节日。所有临水祓禊及水滨宴会活动都在这天进行。</div> <h3>注:“曲水流觞”是上巳节中派生出来的一种习俗。人们在举行祓楔仪式后,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彼此相乐,故称为“曲水流觞”。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h3> <h3>第二天,王羲之酒醒之后,看到自己写的《兰亭集序》,写得是真不错,墨的颜色也好,应该是徽墨吧?可是毕竟是草稿,还有涂抹划改的痕迹,这样拿出来,卷面是要扣分的。王羲之又凝神静气写了数十篇,可是说什么也写不出当时那种收发自如、潇洒率性的气势和意境了。于是,王羲之放下笔,默默的在原稿上点了个赞。</h3><h3><br></h3><h3>其实,那天王羲之也做了一首诗,叫作《兰亭修禊诗》:</h3><div>仰望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div><div>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div><div>只不过,有了《兰亭集序》,谁还会关注他的诗呢?</div> <h3>《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为历代书家所推崇。王羲之也被尊为“书圣”。实际上,王羲之历史第一大BOSS的地位并不是一开始就确立下来的。甚至有一个时期,对于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的评价还要高于王羲之。直到唐太宗李世民这个天字第一号王粉的出现。李世民极爱王羲之的字,特别是《兰亭集序》,早看晚看,醒的时候看,睡觉的时候也看。不光自己看,还要所有人都要看。于是,老王死了几百年以后,又被拉出来树成了典型。</h3><h3>李大大一声令下,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习王羲之,做人民好书法家”的运动。</h3><h3>一时间,王羲之的字贴被卖到脱销,出版商赚得盆满钵满。大家看了都说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关于王羲之书法理论研究的论文也是层出不穷。从此,又由唐至宋,再经元、明、清,王羲之的至尊宝地位终于不可撼动。<br></h3> <h3>后人评述王羲之,说他兼善隶、草、正、行各体,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笔势开放俊明,结构严谨。其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h3><h3>千百年来,王羲之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h3><h3>但是,王羲之写了那么多法贴,却一个字都没有流传下来。其存世作品均为后世摹本。如《兰亭集序》为唐冯承素摹本(神龙版)(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快雪时晴帖》为宋米芾摹本(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据说,《兰亭集序》真迹随李世民葬入了昭陵。李世民对《兰亭集序》视若珍宝,死了都要爱。好在他没像吴洪裕(临死前烧了智永的《千字文》,差点烧了《富春山居图》)那般丧心病狂,把《兰亭集序》烧了殉葬。昭陵一日不开,人们总还有个念想,也许,《兰亭集序》真的还在吧。</h3> <h3>二零一七年四月二十七日,晴,空气质量优。</h3><h3>素质班的同学们就在兰亭的溪水边玩一把“曲水流觞”的游戏。</h3> <h3>大家端坐在在溪水两旁</h3> <h3>先举行祓禊仪式。“女巫”念动咒语:画个圈圈诅咒你……,三个女生依着“女巫”指挥操作。</h3> <h3>喝一杯正宗的绍兴黄酒。</h3> <h3>喝了这杯酒,浑身是胆雄赳赳</h3> <h3>一饮而尽,好酒量👍</h3> <h3>酒杯飘到谁那里,谁就要说一句带有“酒”字的诗词。</h3> <h3>孩子们成了游人们眼中的风景。</h3> <h3>兰亭是书法圣地,到了这里怎么着也得装模作样的写几个字吧。</h3> <h3>不光写字,再画个画</h3> <h3>老师,兰亭俩字咋写?</h3> <h3>老崔没去过绍兴,也没见过真正的兰亭。在北京陶然亭公园里有个中华名亭园,里面有仿建的兰亭,也并没有让人感觉多么惊艳。也许真应了那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坑不在多,够大就行。</h3> <h3>“鹅池”二字,“鹅”字铁划银钩,传为王羲之亲书;“池”字是其子王献之补写。“鹅”字略瘦,“池”字略胖。一碑二字,父子合璧,又称父子碑。</h3><h3>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在书法上都有成就,尤以小儿子王献之成就最高,与王羲之其名。王羲之是大王,王献之是小王,瞧瞧人家这一家子,都可以斗地主了。</h3> <h3>康熙御笔“兰亭”,文革中被破坏。</h3> <h3>御碑亭,亭内御碑高3丈、宽1丈,正面刻有康熙临摹的《兰亭集序》全文。</h3> <h3>老崔上小学的时候看过一部电影《笔中情》,描写的就是王羲之的故事。饰演男主人公赵旭之的是王伯昭,饰演他情敌的是迟重瑞。四年以后,俩人在一部电视剧里合作,电视剧的名字是《西游记》。王伯昭演白龙马,迟重瑞演唐僧。导演是杨洁,前不久刚刚去世。杨导一路走好🙏🙏🙏</h3> <h3>1993年,伟大领袖诞辰一百周年。在铺天盖地的纪念丛书里有一本《行草书圣毛泽东》,专门对比了伟大领袖与王羲之写的“之”字,王羲之写的“之”不过二十几种变化,远不及伟大领袖写的变化多端,因此………现在,这本书已经找不到了。</h3> <h3>史书上说,王羲之浓眉大眼,器宇轩昂,活脱脱的一条美男子。王羲之祖籍琅琊(今山东临沂),古有琅琊榜,今有琅琊台,老王的酒量应该是不错的。</h3> <h3>绍兴之行第二站:沈园</h3> <h3>沈园,又名“沈氏园”,是南宋时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h3> <h3>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绿树成荫,是绍兴历代众多古典园林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宋式园林。</h3> <h3>如果说,兰亭的声名卓著是因为千年前的那一场文化盛会,因为王羲之辉耀古今的《兰亭集序》,那么,沈园能够为世人所知就是因为陆游和唐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h3> <h3>陆游和表妹唐婉青梅竹马,情投意合。陆游二十岁的时候和唐婉结为夫妇,二人相敬如宾、情深似海。但陆母认为陆游沉溺于温柔乡中,不思进取,误了前程,而且两人婚后三年始终未能生养。于是陆母以“陆游婚后情深倦学,误了仕途功名;唐琬婚后不能生育,误了宗祀香火”为由逼迫孝儿子休妻。陆游和唐婉无力抗争,忍痛分手。陆游另娶王氏,唐婉改嫁赵士程。</h3> <h3>十年之后,陆游与唐婉赵士程夫妇在沈园相遇,触情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钗头凤》:</h3> <h3>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h3><h3><br></h3><h3>据说,这面断垣的所有砖头均为出土的宋朝旧砖。</h3> <h3>唐婉见之,感慨万千,一病不起,郁郁而终!病中,唐婉提笔和《钗头凤》词一阕:</h3> <h3>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h3> <h3>四十年后,陆游重游沈园,写下《沈园》二绝句:</h3><div>“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div><div>“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div> <h3>陆游晚年,每年春上必往沈园凭吊唐婉,后来就一直住在沈园附近。直到临终对唐婉依然念念不忘。只是,伊人已逝,玉骨成尘,再难相见。</h3> <h3>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悲剧源于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压迫,有情人难成眷属,哎,封建礼教害死人啊!</h3> <h3>石板上的两个洞分别代表陆游和唐婉,中间的石块代表陆母。两个人原本合为一体,却被陆母强行分隔。由此可见,有一个开明的家长是多么多么的重要啊!(小崔,你不用担心,你妈妈绝对是深明大义,通情达理。)</h3> <h3>如今,我们为陆游和唐婉唏嘘不已的同时不禁会想:如果当初两个人能够奋起抗争,坚持不屈,会不会就此挣破封建礼教的桎梏,赢得一片自由新天地?</h3> <h3>当然也有可能,两个人飞蛾扑火,和刘兰芝、焦仲卿一样,一个举身赴清泉,一个自挂东南枝。空余“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声声泣血,哀鸣不已。<br></h3> <h3>对于陆游来讲,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他面前,但是他没有抓住,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尘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他一生都没有忘却对唐婉的思念,也许一生都在痛悔不已。如果,我们说如果,上天可以给他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们希望他会对唐婉说:今生今世,永不分离!或者:纵使不能永远,哪怕只是一万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