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笋”活

俞柏荣

<h3>拨笋,我认为是一项健康的休闲活动。 一是不停地在山坡上的竹园中钻来钻去、爬上爬下出了一身汗,起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和效果;二是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又拨了原汁原味的绿色野笋,收获了美味一举两得。 某日早上我和东阳媳妇正儿八经地穿上拨笋衣服、带着装笋的编织袋、小拎袋和穿上适合爬山的鞋子迎着朝阳自驾6KM,于6点30分到达锦城街道某山坞的竹园。</h3> <h3>要说竹园其实是山坞中零零星星地生长着野生小竹,平时无人管理,指头般粗细的野竹自生自灭,每年不断地被拨笋人攀拉,老竹东倒西歪,脚踩上去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每逢出笋季节山坡上拨笋人很多,尤其是在上午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拨笋人,每天一帮帮、一拔拔,尤以中年人居多,有的与我俩一样是驾着私家车来的,刚好山脚下有一场地可停车,农村真好停车方便,且不收停车费,不过停的车倒是不多;有的是骑着三轮车和电瓶车来的;也有附近村庄的村民是步行来的,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都是为笋而来。停好车后走缓坡蹬台阶,上山后山路边你也会遇到漏拨的野笋,这是最容易被发现、最好拨、最易拨的野笋,这不能叫拨笋顶多只能算拾笋或捡笋,实际上遇到这种机会的真不多,大多数笋需要我们在竹窝中猫着腰不停地钻进钻出且眼睛死死地盯在山坡上寻找方能找到,拨笋不易,不过有时也能在一个平方米的范围内找到四支笋,大小不一好家伙,也算是个四代同堂吧。</h3> <h3>东阳媳妇的拨笋工作装,看上去像上门要饭的老太婆,哈哈,其实拨笋过程中一低头多半会披头散发,头发上不时还会粘上小的竹叶和树叶,与精神病医院里跑出来的患者也无二样,有露水的日子它先湿透头发再湿衣服,竹子和树上的露水一旦遇到人经过受到扰动就滴入头颈且是凉凉的,不过拨笋的环境应该还是不错的,空气清鲜山青水秀;有时能听到水沟边清水涓涓地流动声,还有林间的鸟儿在不远处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只闻其声不见其影,它们大概也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在为我们歌唱。植被保护很好山坡上基本被落下的树叶和竹叶复盖着,我们仍时时刻刻都不好分心,一是担心脚踩在复盖的树叶竹叶上一不小心从上坡滑向下坡,二是担心山坡上竹渣尖穿鞋底,拨笋也不是平安无事的,安全问题随时都会发生。</h3> <h3>装笋的编织袋放置有讲究,须便于我们俩共同使用方便,不能置于太荫蔽的地方,否则难以在山坡上及时找到它;又不能把它放在很容易找到的地方或显眼的位置,这样又担心我们的竹笋被其他人顺走一些的疑虑,有时我们会在山路上做个特殊标记,比如放一只红色的塑料袋等,便于迅速找到编织袋,及时把小拎袋中的竹笋移至编织袋中,还会在我们拨笋的区域入口做上标记,比如用树枝或竹枝横着放,说明我们已进入过该区域拨笋等等,否则就是浪费拨笋时间。我们俩大约化了二个小时的辛勤劳动,汗水布满了脸,不时地用衣袖擦着脸上的汗珠,最后拨笋的成绩报告出来了,但我们这次拨的不是雨后春笋,天已经好几天没下雨了,其实拨雨后之笋难度还会大一些,雨水加上竹园原有的露水很快就会湿透衣服,使人感觉浑身不舒服。今天我们不是拨笋数量最多的的人,这是肯定的,会拨笋的人拨的比我们要多,且质量也比我们的好,野笋枝枝大小匀称,真羡慕他们拨的笋!</h3> <h3>装笋的小拎袋随我们一起走,我们走到那就把它带到那,便于将笋一根根及时装入小拎袋,走着走着拨着拨着,我们二人会自然而然地相距一些距离,距离也不会很远,有时我叫她,她不一定能听到我的叫声,同样她叫我,我也不一定能听到她的呼唤,山上就这么奇和怪,这时得多叫几声,听到对方回音才肯罢休。拔笋还得学会辨别苦笋,笋尖上带毛的是苦笋,食之有苦味,弃之,去年曾有二位我认识的先生,上山时间不多就将笋装满了编织袋,还怪大婶大嫂不会拨笋,结果他俩到小区后被邻居认定他俩所拨的笋皆为苦笋,他们的笋最终被丢弃;其实我们要的是“节节笋”也叫笔笋,笋尖似毛笔。当然更喜欢水笋和木笋,水笋似毛竹根部里面是空的,那木笋就不需要我介绍了吧。笋的种类繁多,按季节分有春笋、冬笋;按所处环境分有水笋;按天气分有雷笋;按时间分有早笋;按品种分石笋、野笋等等。自我安慰一下,本次拔得的笋品感觉还不错。</h3> <h3>拨来的笋先挑一些大小差不多自己认为比较好一点的笋作为送人的礼品笋,嘻嘻,不忘感情投资,同时给杭州城郊结合部以前的房东也捎上一份,接下去要处理的自然是先洗个澡再说,每次下山不洗澡不行。</h3> <h3>剥笋,是完成第一个上山拨笋任务下山浴后的第二个环节。 先须用刀或刨子削一下笋皮(壳),这样手工剥起来会省力一些,动作也会快一些,一开始我没掌握好削笋皮的要领,用力太轻皮削少了仍然难剥,用力太猛又把笋肉也削掉了一部分怪可惜的;还真不好意思说,一开始我只是往笋尖方向削,后经姨姐指点,再增加朝笋的根部反削一下,这样的笋剥起来更快捷,完成剥一根笋的时间也缩短了许多。</h3> <h3>90岁的父亲颤抖着双手也在帮助剥笋,我估计他是第一次剥这种笋,节奏慢了些,慢点无妨;还有26日刚从杭州邵逸夫医院出院的母亲也加入到剥笋的队伍中,不让她剥她还不高兴呢,最后我们还是同意了她的剥笋要求,你看他们剥得多认真,多用心,而且住在同一小区的老板夫人也前来帮助削笋,曾径有更多的热心邻居来帮助剥笋,一边剥着笋一边拉扯着家长里短女儿情长。</h3> <h3>母亲、姨姐、东阳媳妇在努力剥笋中,同时享受家门口的绿化景观。</h3> <h3>竹笋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农村老家的村名就叫竹园,总不能不熟悉竹笋吧。再说陌生,虽说村名叫竹园,其实竹子真的不多,笋自然也不多,竹园村名名不符实。原先生产队时在村东南有块竹地,面积虽不大竹子却有小碗般粗,出笋的季节毛竹笋除了偶儿会有几根失窃之外都长成了毛竹;再者村后池塘的坝上有一丛竹子,长的竹杆只有三厘米粗的样子,出笋的季节也很难看到笋,只要一长出来就被人挖走了,虽老家距竹丛不到100米,我也未看见过竹丛的竹笋,您说遗憾不。</h3> <h3>剥掉笋皮后的笋我们叫笋肉,未蒸煮前的颜色我好喜欢哟,甚至可做我的手机壁纸,嘻嘻。</h3> <h3>煮笋,是剥笋完成后的第三道程序。为了加快煮笋过程,感觉在家用电饭煲煮笋速度太慢,因此驾车2KM移师二妹处,二妹夫放下手上自己的活儿来帮助我们生炉子。</h3> <h3>二妹为煮笋忙前忙后,煮前用清水将笋清洗一遍。</h3> <h3>将笋放入铝盆且不放食盐,倒入适量的清水,至此煮笋准备工作告一段落,二妹夫将盛着笋的铝盆放在炉子上。</h3> <h3>炉火烧的正旺,象征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旺、越来越好,好兆头。</h3> <h3>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烧煮,煮笋的水沸腾了。</h3> <h3>同时母亲正在把铝盆上面的笋翻到下面,让铝盆下面的笋翻到上面来,加些水继续煮。</h3> <h3>母亲在认真专心地给炉子添柴禾。</h3> <h3>煮熟的笋放在铝合金的筛子上进行脱水凉干,然后用食品袋按一餐一袋进行分装,放入冷藏柜以备以后食用,如果拿去加工成笋干,听说加工费5元一市斤。从早上的拨笋,到中午前后的剥笋,再到下午的煮笋,化费的时间也不少,大约农贸市场上这种笋能卖5元钱一市斤。</h3> <h3>篾箩筐内放着碳火,文火慢慢地烘制着笋干,笋香溢着四周,很是好闻和享受。</h3> <h3>烘干后的成品笋干。</h3> <h3>笋及时蹬上了餐桌成了今晚的美味———好吃,今年吃笋虽非第一次,但感觉自己早上拨的笋今晚吃起来味道特别鲜美,也许是情感在起作用。</h3> <h3>笋虽好吃,但在拨笋途中,衣服被荆棘扎破,一不小心我的双脚又被划出了一串鲜血,因戴手套拨笋不十分灵活和方便,因此手上被划出了一道道伤痕是经常发生的事,头也未戴帽子,脸上也会留点被刺划过的伤痕,这此现象只要经历过拨笋的人都一定遇到过,是避免不了的,不过最值的庆幸的是本次在山上未遇到小虫和大虫。</h3> <h3>谁会轻易放弃美味!谁会与舌尖过不去!山坞竹园拨笋我们日后休息日还会继续,肯定会继续。</h3> <h3>补记:2017/11/22从冰柜冷藏区取出时的笋干颜色新颖如初。</h3> <h3><b><font color="#b04fbb">欢迎点赞。</font></b></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j4dz630?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我的另一篇拙作:旧情复燃与同学开房在京津冀</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