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平庄矿中

随遇而安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半个世纪的回眸</b></p><p class="ql-block"> 岁月之舟悠悠泛过,时光悄悄从指间溜走。在记忆的溪流里,无论垂髫、幼学、豆蔻时期,还是不惑、耳顺、古稀阶段,似乎平淡无奇,回忆时又心起涟漪……</p><p class="ql-block"> 从1968到2018,半个世纪已悄然而去。今年是我们老三届被迫中止学业“停课闹革命”的50周年,也是离开校园“上山下乡”的50周年。</p><p class="ql-block">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烛光照天下,一杆撑白头,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p><p class="ql-block">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暮然回首,五味杂陈。惟有一腔感恩与怀念,连同一篇旧作《永远的平庄矿中》,在留做回忆的同时,献给终身难忘的老师和魂牵梦绕的校园……</p> <p class="ql-block">  在赤峰市元宝山区平庄镇,有一条自北向南蜿蜒流淌的时令河,一年四季三季干涸,人们称之为旱河。据老人讲,原来平庄的水位很浅,每逢雨季常常爆发山洪致使平庄一片汪洋,甚至危及火车站。于是修建了人工河道,把水引向老哈河。并在堤坝上栽上了白杨,每当春风吹绿了大地,杨树就抽出了嫩芽,继而携手时光变为绿荫,随风发出欢乐的歌声,为新建的平庄煤海带来了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母校———平庄矿中,就坐落在旱河的东岸。落日余晖中常见到三三两两的俊男靓女依偎在河坝的浓荫下窃窃私语,难怪当时盛传着一句话:“旱河长又长,恋爱好地方”。站在旱河东岸,矿中校园尽收眼中。</p><p class="ql-block"> 学校四周方方正正,面积约9万平方米。南面是红砖花墙,有一大门常年关闭。前面是庄稼地,再往前是丝绸厂。东面是红砖墙,我们上下学都走东大门,门外是矿区俱乐部,放映着令我们垂涎三尺却无钱购票的国内外影片,每当学校组织包场观看,大家都像过年似的兴奋不已。北面和西面是石头墙,北门通往苗圃小山,如今已成为风光秀丽的“平庄公园”,每天散步健身、休闲娱乐的人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旱河已建起了橡胶坝,春暖花开时就注水成为人工湖,绿树掩映、波光粼粼、鸟语花香、引人驻足。众多的摄影爱好者年年从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角度拍出各具特色的美片,展示着平庄日新月异的变化,此图就是高一班杨哲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  平庄矿中前身是平庄矿务局煤矿工业学校,简称高职校,是1958年经煤炭部批准建立的一所煤矿中专学校。</p><p class="ql-block"> 1959年7月成立初中招生筹备组,1960年附设中学班,1962年平庄煤校停办,平庄矿务局直属中学正式成立。1962年至1966年,刘鹏志、哈达、王松龄先后任校长,梁维庶(女)、郭正清先后任书记。</p><p class="ql-block"> 从东大门进入学校,北侧是收发室,迎面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建立的毛主席语录碑:中间是毛主席在北戴河的巨幅画像,两侧是林彪的亲笔题词:“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p><p class="ql-block"> 向里走是个大花坛,夏季里绽放的花朵姹紫嫣红,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吹散了莘莘学子的倦意。花坛南边一栋坐北朝南的平房,是初一年级1、2、3、4班的教室。花坛向北有两栋平房,前栋是初一年级5、6班和初三的1、2班教室,后栋是中间隔开的师生宿舍,再往后是水房,水房东面又是一栋宿舍。</p><p class="ql-block"> 语录碑北侧有一栋南北走向的乒乓球室和图书室。</p><p class="ql-block"> 从花坛向西过一条绿树掩映的大道,南侧有两栋办公室。北侧是理、化、生实验室,我们在这里探索着神秘多彩、变幻莫测的物质世界。办公室与实验室之间是篮球、排球场地,周边安放着单双杠、平衡木、秋千、吊环等运动器械。每当下课铃响,同学们就冲出教室来这儿尽情玩耍,运动的欢乐伴随着青春的气息一浪高过一浪。由此再向北就是大食堂、菜窖和北大门。</p><p class="ql-block"> 校园西南侧有一400米环形运动跑道,课间操时,在体育老师洪亮的口令中,全校师生队形整齐、动作规范,按着广播体操乐曲的节奏舒展手脚,令旱河坝上的行人用羡慕的眼神驻足观望。</p><p class="ql-block"> 运动场南北两端各有一栋教室。南面是初二年级的四个班,北面是三个高中班。文革时期,我们就是这里度过了校园生活的最后时光。再往北走是一栋砖拱宿舍。</p><p class="ql-block"> 在大食堂与实验室之间是学校的菜园,“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们常常在朦胧的月色中悄悄地偷摘茄子辣椒西红柿,略补不饱之腹。冬季这里则成为学校的滑冰场,每当晨曦初露,体育老师吐着哈气在寒风中用胶皮管浇上薄薄一层水形成薄薄一层冰。体育课或放学后,冰场上同学们或弯腰甩臂、动作舒展,在冰面上飞驰如燕;或踮起足尖、轻盈旋转,表演着精灵般的舞蹈,这健美与艺术结合的运动不仅令人陶醉,也是大家的最爱。</p><p class="ql-block"> 校园的道路的两旁花团锦簇争鲜斗艳,树木婆娑郁郁葱葱。亭亭玉立的白杨、娥娜多姿的翠柳、枝叶繁茂的梧桐……,在微风中像羞涩的少女低声吟唱伴随着我们快乐成长。</p><p class="ql-block"> 在围墙四周有大片的空闲土地,栽植些果树庄稼。困难时期,曾分给老师栽瓜种豆以解饥馑。</p><p class="ql-block"> 整个校园是那么温馨而幽美,至今难忘。</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平庄矿中平面示意图由赵振元绘制。</b></p> <p class="ql-block">  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李觏曾说过:“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学的质量。</p><p class="ql-block"> 60年代初至1965年,平庄矿中先后接收了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名牌院校毕业的20多名支边大学生,为教师队伍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教学水平在昭乌达盟也处于一流水准。他们的博学睿智、呕心沥血,如春风化雨、沁人心田,使我们从愚笨变成聪颖,从幼稚走向成熟。他们用青春与热血,在三尺讲台上建设着共和国的明天。</p><p class="ql-block"> 1966年夏,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风暴,打破了校园的宁静,批判所谓“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大字报铺天盖天,上纲上线中夹杂着对校长和老师的人身攻击,撕裂了原本和谐的师生关系。反动的“血统论”使许多聪颖善良的同学背上了所谓的“家庭历史”包袱,在心灵上刻下了终身难以弥合的伤痕。所有的同学从此丧失了学习的机会,改变了人生的命运。而尘埃落定的时候,我们已不再年轻。</p><p class="ql-block"> 当海水退潮的时候,把五彩的贝壳留在了沙滩上……。</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两鬓斑白的时候,把深切的思念留在了脑海里:师恩浩荡,没齿难忘!</p><p class="ql-block"> 请记住,平庄矿中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我们的成长、成熟和进步,都不曾离不开他们:</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1968年下乡前矿中教职员工名单</b></p><p class="ql-block"> 校 长:刘鹏志、哈达、王松龄、李致文;</p><p class="ql-block"> 书 记:梁维淑、郭正清;</p><p class="ql-block"> 教导主任:王鼎隆、万廷俊;</p><p class="ql-block"> 科员:孟凡镜、夏桂兰;</p><p class="ql-block"> 总务主任:宋德芳;</p><p class="ql-block"> 科员:金则林、谷宝华、朱明发(管理员)、孙慧敏(校医)、王玉春(会计)、刘世迁(收发);</p><p class="ql-block"> 团 委:袁长美、赵凤鸣;</p><p class="ql-block"> 语文老师:李海峰、姜炳南、武焕儒、张承锷、张文学、李庆钰、林锦汤、刘青山、黄笃生、李桂荣、孙海峰、葛根塔日和、孙子云、佟秀芳、张立时;</p><p class="ql-block"> 数学老师:刘大昆、丛伯平、顾文宽、丁伦赫、杨云龙、王纪元、焦国庆、王道海、武振周、潘廷筱、廖嘉华、高鹏耀;</p><p class="ql-block"> 几何老师:张锡武、高祖凡;</p><p class="ql-block"> 物理老师:杨德山、丁敬振、夏德勋、崔永康、马银堂、王世斌;</p><p class="ql-block"> 化学老师:刘祁涛(教过代数)、何维、庞秀春、刘恒蕴、焦其武、贾淑珍;</p><p class="ql-block"> 外语老师:张国海、吴秀珠、曲文、贾淑珍、邵吉安;</p><p class="ql-block"> 历史老师:陶全希、任玉郎、吕祥;</p><p class="ql-block"> 地理老师:屠绍纯;</p><p class="ql-block"> 生物老师:李毅、朱宝瑜、孟祥雯;</p><p class="ql-block"> 政治老师:毛忱印、李成国、石元章、施传政、冉瑞文、郑瑞新;</p><p class="ql-block"> 体育老师:宋廷仁、张勤新、郝占坡、高素琴;</p><p class="ql-block"> 音乐老师:王信、敖桂英;</p><p class="ql-block"> 美术老师:关麟英;</p><p class="ql-block"> 任课不详:王喜元</p><p class="ql-block"> (根据大家的补充与更正,我将随时修改)。</p> <h3><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杨哲:这是1986年9月10日第二个“教师节”平庄矿中全体教师的合影。我们的原矿中老教师都在第二排座椅上,看看能认出几个?<br></h3><div> 当时还是完整的平庄矿中,之后的1988年便一分为二,成了初、高中两个学校,自此,母校分裂,真正意义的平庄矿中不复存在。</div><h3> 第二排坐着的有娜日(张文学爱人)、李桂荣、李庆钰、武振州、刘青山、焦国庆、从伯平、屠少纯、佟守刚、高鹏跃、孙海峰、刘刹(朱宝瑜爱人);</h3><h3> 第三排有孙慧敏大夫、黄淑琴、姜桂芹、孙光华、孙玉兰。除孙大夫是老矿中,其他都是老矿中学生。</h3><h3> 倒数第二排有屠立煌、王荣华,最后一排有崔永康老师和我。</h3> <p class="ql-block">  第一任校长刘鹏志(1959年至1962年),书记何林。</p><p class="ql-block"> 刘鹏志是1946年参加革命、1948年入党、行政15级的老革命,在学校初创时期立下了汗马功劳。当年在旱河边一片玉米地和高低不平的沟坎上平整土地建校舍,身先士卒、历尽艰辛、亲力亲为、群策群力,初步建立健全了组织管理体系,理顺了教学工作秩序,对校园整体规划设计做出了相对完整的布局,为学校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平庄矿中的功勋创始人。</p> <p class="ql-block">  第二任校长哈达(1962年至1963年),书记何林、梁维庶。</p><p class="ql-block"> 哈达,蒙古族,在任一年多的时间,辛勤耕耘煤海这座新建的学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吸收安排一大批支边的大学生到教学第一线,教学设备与生活设施进一步完备和规范,文体活动与对外比赛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展示了学校良好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第三任校长王松龄(1963年至1968年),书记梁维庶、郭正清。</p><p class="ql-block"> 王松龄,蒙古族,是原行政14级的老干部。他正直无私、披坚执锐,用全部的心血建设与润泽着平庄矿中这一育人成才的摇篮,使学校进入一个平稳发展、成熟兴旺阶段。从初一到高三建制完整,师资配备科学,教学质量上乘,发展态势良好,在昭乌达盟已颇有名气。</p><p class="ql-block"> 但是1966年春夏之交,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打破了校园的宁静,德高望重的王校长却第一个成为所谓的“走资派”被打倒而遭受侮辱与迫害。“文革”后期被解放,回到昭乌达盟工作。</p> <p class="ql-block">  1968年至1970年 校长李致文,书记郭正清。</p> <p class="ql-block">  1970年至1975年 校长李朝玉。</p> <p class="ql-block">  1975年至1978年 校长赵凤鸣,书记李忠。</p> <p class="ql-block">  1978年至1979年 校长兼书记韩建国。</p> <p class="ql-block">  1979年至1981年 校长兼书记薛芳。</p> <p class="ql-block">  1981年至1982年 校长王鼎龙,书记薛芳、马云生。</p> <p class="ql-block">  1982年至1984年 校长万廷俊,书记马云生。</p> <p class="ql-block">  1984年至1986年 校长兼书记马云生。</p> <p class="ql-block">  1986年至1987年 校长兼书记马明武。</p> <p class="ql-block">  1989年至2000年 校长杨云龙,书记郑瑞新。</p><p class="ql-block"> 杨云龙老师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是六十年代支边的大学生。他教授数学,师德高尚、业务精通、为人正直、治学严谨,深受同学们喜爱,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第十四任校长计秀林。</p> <p class="ql-block">  现任党委书记兼校长李桂芝。</p><p class="ql-block"> 在半个多月世纪的历史长河中,各任校长和党委书记披坚执锐、乘风破浪,耕耘、奉献、创新,共同丰富和润泽了平煤高级中学这一育人成才的沃土和摇篮,留下了创业者们的足迹,历史不会忘记奉献者的功绩!</p> <h3>  我在校时的数学老师刘祁涛英俊帅气,是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高材生,据说陈毅元帅亲自为其颁发毕业证。略带四川口音的普通话很有磁性,授课深入浅出、精炼易懂。课下平易近人,篮球特棒,中远距离投篮几近弹无虚发,当年是北大篮球队员,也是矿中公认的美男子,可以与当年中国乒坛的“美男子加轰炸机”李富荣相媲美。<br></h3><h3> 刘老师1958年支援边疆建设来到平庄任教,1963年调入辽宁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辽宁大学化学系副主任、副校长、校长。曾担任全国政协常委、辽宁省政协常委、沈阳市政协副主席,2008年退休。</h3> <h3>  1963年刘祁涛老师(前排左四)赴沈阳前与孙海峰老师(左三)、何维老师(左五)及当时初三二班的部分同学合影留念。<br></h3><h3> 后排左起:张晋祥、廖永康、田雨庆、柳成林、李志学、何永生、王绍才、徐井瑞;</h3><h3> 中排左起:方玉英、闫玉芝、刘凤云、杨彩霞、孙再接、李秀珍、尹玉兰、张玉香;</h3><h3> 前排左起:項洪君、张福志、孙海峰老师、刘祁涛老师、何维老师、李迎春、刘振全。</h3> <h3>  刘老师长期从事配位化学研究和相关教学工作,曾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br></h3><h3> 这是他时任(右二)全国政协常委在九届一次会议上与王光美(左一)、刘延东(右一)等同志在一起。</h3> <p class="ql-block">  2009年10月18日,刘祁涛老师(前排左三)回来参加50周年校庆,在热烈的掌声和期待的目光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这是与全体师生的合影(部分)。</p>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在矿中50年校庆上,刘祁涛老师竟然记得我这个当年的课代表,还叫出了我的名字,并与我们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左起:张玉香、王绍才、杨哲、赵凤鸣、刘祁涛、安智生、冯来廷、李志学、麻忠山、薛文义。</p> <h3>  前左:王淑梅、牟桂兰、张桂芬、张玉香;</h3><h3> 后左:杨哲、李志学、安智生、王绍才、刘祁涛、赵凤鸣、冯来廷、麻忠山、薛文义。</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师恩难忘</b></p><p class="ql-block"><b>  图一:</b>三排左起5.屠少纯、6.朱明发、7.王鼎隆、10.万廷俊、11.吴秀珠、12.李庆钰、15.高祖凡、16.刘刹;</p><p class="ql-block"> 二排左起7.孙海峰、11.王道海、13.丁敬振。</p><p class="ql-block"><b> 图二:</b>前左:杨德山、何维、张国海、王信;</p><p class="ql-block"> 后左:宋廷仁、武焕儒、丛伯平、张锡武。</p><p class="ql-block"><b> 图三:</b>前左:武振周、贾淑珍、顾文宽;</p><p class="ql-block"> 后左:杨云龙、许平、庞秀春。</p><p class="ql-block"><b> 图四:</b>前排左起:岳老师、李庆钰、高素琴、敖桂英、李琦;</p><p class="ql-block"> 二排左起:杨云龙、金则林、李政国、高鹏悦、朱宝瑜、毛忱印;</p><p class="ql-block"> 后排左起:季文德、武焕儒、张锡武、张老师郑瑞新、顾文宽、郝占坡、张老师。</p><p class="ql-block"><b> 图五:</b>1965年赵凤鸣从部队转业到矿中,做共青团工作。1968年至1975年历任两届校革委会副主任,后改任书记。这是与同学们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张珍藏的照片</b></p><p class="ql-block">  照片上的吴秀珠是我踏入矿中校门时的俄语老师,刘大昆是我们的代数老师,我有幸成为课代表,这就多了些接触的机会。气质高雅的吴老师原本是上海大厦的俄文翻译,为了支援边疆建设,这一对夫妇满怀热情来到塞外小镇,用知识催发起我们理想的风帆,用人品默化了我们为人的坐标。记得有一次讲“二元一次方程”,我在下边悄悄画画,刘老师走到身边点了一下桌子。放学后我忐忑不安的去交全班的作业,刘老师没有批评而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课代表更要注意听讲”。透过老师深邃的目光,我懂得了“尊重”:老师深知我的自尊心,我更要尊重老师的辛勤付出。</p><p class="ql-block"> 老师,我可能不是您们今生最好的学生,但您们却是我今生最尊敬的老师。敬爱的刘老师,用我学会的乘方开方,算不尽您为我们付出的心血;同样,挖空脑海里的所有俄语单词,也写不完内心对吴老师的感激之情。岁月可能会冲淡我对往事的记忆,但老师的名字与恩泽将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亲爱的恩师,我深深的怀念着您们!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b>许平:看安智生发《永远的平庄矿中》中吳秀珠老师、刘大昆老师和女儿刘桔红的合影后,心绪不平,倍感亲切。昔日二位恩师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在此,有感赋一拙诗,以抒感怀:</p><p class="ql-block"> 《七言》 恩师</p><p class="ql-block"> 恩师秀珠刘大昆,善目慈眉暖我心。</p><p class="ql-block"> 鹤髮娇颜君未老,人德尚贵品留存。</p><p class="ql-block"> 鞠躬尽瘁育佳人,教晦倾帮传博伦。</p><p class="ql-block"> 载誉装船漫书海,非凡豪气荡经屯。</p><p class="ql-block"> 2017年5月3日下午</p> <h3>  1997年9月吴老师与高一班的合影<br></h3><div><br></div><div>  前左:张桂秋、李素梅、宋秀芬、吴秀珠老师、丁伦赫老师、刘秋敏、姜淑芝、崔素玉、龙云发;</div><div> 二排:杨哲、轩荣婉、李琴、刘桔红、张桂春、卫达敏、柳爱林、马淑芬、孔令孝、屠立煌;</div><h3> 三排:程立、许平、王荣华、胡景义、刘福田、汪向武、刘福顺、翟秀明、马凤合。</h3> <h3><font color="#ff8a00"><b>  1997年高一聚会时杨哲写的楹联</b></font><br></h3><div><br></div><div> 上联:昔日同窗朝夕与共离别时恰风华正茂情正深</div><div> 下联:今朝故友天各一方再聚日虽两鬓染霜意更长</div><div><br></div><h3><b><font color="#ff8a00"> 孔令孝写的诗:聚会有感</font></b></h3><div><br></div><div> 别时容易见时难,斗转星移三十年。</div><div> 风华正茂匆匆去,知命之年在眼前。</div><div> 今日短聚暂相见,昔日友情印心间。</div><div> 祝愿桃李扬天下,潇洒共赴耄耋年。</div><div><br></div><h3> 公元1997年10月5日上午10时</h3> <h3>  1997年金秋,吴秀珠老师和女儿刘桔红在杨云龙老师陪同下与赤峰的部分同学游览“红山国家森林公园”。<br></h3> <h3>  红山迎远客,见证师生情。<br></h3> <h3>  2009年10月18日,在50周年校庆中孟祥雯、李桂荣老师与牟桂兰、张桂芬合影留念。<br></h3> <h3>  前排右起:李毅老师、赵凤鸣老师、孙慧敏大夫、王丽华、王淑梅、张桂芬、牟桂兰、李桂荣老师、孟祥雯老师等在50周年校庆来宾席上。<br></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李桂荣</b>:智生,今天(2019年3月6日)局中学崔雅茹老师又给我发来你的佳作《永远的平庄矿中》,我又认认真真看了一遍,这已经是第三次欣赏了!写的真好,你是局直中学出类拔萃的才子!写的条理清晰,用词准确优美,感情真挚动人,佳作也!给局直中学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凡是在局中教过书、读过书的人,会永远把她作为珍品记在心中!</p><p class="ql-block"> 1986年教师节那张纪念照,我在第二排李庆珏左侧,沒认出来吧?记得1985年9月10日第一个教师节,全校师生在操场召开表彰模范教师大会,矿务局董洪刚局长亲自颁发奖品,是一条绿色的毛毯,因为是第一个教师节,局长亲自发奖。会议很隆重,我尚记忆犹新,终生难忘!我在10名模范教师之例,十分荣幸!又高兴,感恩党和国家对教师心关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安智生</b>:恩师晚上好,刚给小孙子检查完作业,迟复见谅。再次感谢您对《永远的平庄矿中》的肯定与鼓励。</p><p class="ql-block"> 从1961年9月入学到1968年9月离校,我在平庄矿中整整度过了七个年头,您当年对我厚爱有加,和其他教过我的老师一起,用青春和心血为我们开启了知识的宝库,奠定了理想的基石。师恩浩荡,没齿不忘!</p><p class="ql-block"> 人到暮年,容易怀旧。退休以后,每次回到平庄看望老父亲,我都会抽时间到矿中院内走一走,因为那里曾经有我的老师、有我的同学、有我的梦想、有我的青春。</p><p class="ql-block"> 2017年4月29日晚饭后,我又一次走进矿中院内,却被告知已经和元宝山二中互换校址了,一股失落感油然而生,于是拍了一些照片,加了些文字,做成美篇《再见了,平庄矿中》以示纪念。后经许多热心同学提供文字和图片,才有了今天这个《永远的平庄矿中》。所以,大家如此喜欢,也决不是我一人之功,而是所有矿中学子对母校的拳拳之情所致。</p><p class="ql-block"> 如今,当年的老师和同学分布在天南地北难以见面,时不时翻翻这个美篇,回忆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刺激一下已经衰弱了的神经,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p><p class="ql-block"> 在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预祝恩师节日快乐,身体康健,诸事如意,晚年幸福。</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李桂荣</b>:智生,你上中学时还是个小男孩,一口小白牙整天笑迷迷的,长的乖巧聪明,字写的工整秀气,作文写的篇篇出色,还记得吗?每当作文讲评,你的文章总是范文,读给大家听!每当作文展览,都有你的秀美的佳作,吸引那么多同学观看,读书时你就是个出类拔萃的好学生!我教书一辈子,你这么好的学生还真不多,人品好,又懂事,还有郑澄海,这么多年,我一直念念不忘,长大后,你果然是个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智生,谢谢你不忘老师!好学生!!![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p> <h3>  莫道桑榆晚,夕阳霞满天。你可在这身姿轻盈、神采飞扬的人群中认出了我们敬爱的高素琴老师?<br></h3><h3> 高老师(左一)从沈阳体育学院毕业后来到平庄矿中,满怀热情的传授体育技能,发掘我们的潜能,为我们的身心健康和学校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74年调到北京,1997年退休,78岁的她精神矍铄、身康体健、爱好广泛、风度翩翩,游泳、打台球、走模特,尽享丰富多彩的晚年幸福。</h3><h3>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当年满腹经纶、朝气蓬勃的老师们,把毕生的精力和全部的爱心,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我们。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都近耄耋之年,有些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让我们由衷地祝福健在的恩师健康长寿、晚年幸福。同时也深切怀念逝去的老师,愿他们在天国安宁。</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018年7</span>月末,参加完平庄矿中老三届运动员50年返校活动回到北京的高三班郑澄海,几次打电话与我商定看望因外出旅游未能参加重返母校活动的高素琴老师、在京的王世斌老师和张国海老师的老伴张桂英师母。几经沟通,终于确定8月11日在张国海老师家聚齐。</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是我们高二的班主任。张师母和女儿世娇得知消息,非常高兴,分别从宁城温泉疗养院和扎兰屯景区匆匆回京。师母家位于北京地安门外大街“豆角胡同”,世娇做了精心准备,并通过微信早早发出告示“周六上午十点半,地铁八号线什刹海站C出口见面。60路、5路、82路、124路、107路等公交车鼓楼站附近即是地铁C出口(C出口路东)。”大家如约而至,百感交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是王世斌老师、高素琴老师和郑澄海、黄淑琴、安智生、刘秋敏与张老师家人的合影。</span>张师母已是伞寿之年,身体康健。女儿张世娇继承父业、现在北京13中任教,女婿供职于区教委,外孙子已就读于初中。三代同堂,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  岁月沧桑,夕阳正红。祝愿我们的恩师晚年幸福、快乐安康。</p><p class="ql-block"> 耄耋之年神矍铄,壮怀无限老弥坚。</p><p class="ql-block"> 晚年盛世甘如蜜,再约期颐结寿缘。</p> <h3>   <font color="#ed2308"><b>高三班:1960年入校</b></font> </h3><div><br></div><div> 1960年平庄矿中迎来了第一批初中生,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他们在这里完成了初高中的全部学业。</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 ★</b></font>陈振贵:智生,我是1960年入初中的。当时共四个班。高职校的学生仍在。四个初中班最后升高中时就开了一个高中班,所以我们从上高中一直是一个班。毛忱印、宋延仁、武焕儒均当过我们的班主任。</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 ★</b></font>郑澄海:第一批叫煤校附属初中班,二年毕业升中专。四个班,走读二个班,住宿二个班。还有高职校学生,医师,医护各一班,露採,地採各一班。大专二个班,中专二个班。</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h3><font color="#ed2308"><b> ★</b></font>魏垂霄:我是1963年从建昌营中学考入平庄矿中的。经问李志学说:1960年成立中学时四个班,到1966年高中剩一个班54人,不足从别的学校招。本校只召了30人左右。高职校和技工校6O年就下马了,沒和他们在一起。1963年高一就一个班54人,到1966年毕业时只剩35人,现在有消息的还有32人。</h3> <h3>  1965年7月,高三班团支部成员合影。<br></h3> <h3>  左起:冯来廷、麻忠山、王永生、冯为公、安智生、王绍才。<br></h3> <h3>  高振福、李万颖、李树贵、王淑琴、孙维新。<br></h3> <h3>  1966---2016年:五十年弹指一挥间<br></h3> <h3>  谭海玲与张桂范轻歌曼舞不逊当年。<br></h3> <h3>  2016年高三班50年聚会剪影</h3> <h3><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高二班:1961年入校</b><br></h3><div><br></div><div> 1968年的合影</div><div><br></div><div> 前排左起:王凤琴、赵秀珍、刘丽娟、李淑莲、张桂芬、李景文、陈艳、吕素兰;</div><div> 二排左起:牟桂兰、张芝凤、王丽华、董淑敏、黄淑琴、倪红霞、张国萍、邸秀莲;</div><div> 三排左起:安智生、崔继民、邵剑锋、刘孝章、王公烈、张俊华、李万柏、卢绍文;</div><div> 四排左起:陆文述、张宗安、陶连侃、任跃新、王臣、万树森、扈灵超、庄铁书。</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 ★</b></font>邵剑锋:我是在1961年考入的第二批学生,当时按平庄、西露天、元宝山分3个班。班主任初一是任遇郎,初二屠少纯、朱宝瑜,初三张文学。到高一成为一个班,班主任先后有丁敬振、丛伯平、顾文宽、张国海。<br></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 ★</b></font>刘丽娟:我是1964年3月从北票调回矿中的,此前在58年曾随父亲工作调动在平庄念小学,后又因故回到北票。所以这次回来跟多数同学都比较熟悉,处的像兄弟姐妹。但我最难忘的是刘大昆和吴秀珠老师,因为刚回来,两边儿上课进度不太一样,考试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答。看到有的同学不交卷,我也不想交,结果刘老师点名要我的卷子。在刘老师的督促帮助下,我学习就跟上了。<br></div><div> 咱们班人才济济、心齐气盛、处处争先、不甘落后。学习上安智生、张桂芬、姜虹瑞、卢绍文、王公烈全校闻名;体育上张桂芬、扈灵超的100米,黄淑琴的400和800,庄铁书的800和1500米,陶连侃的跳高,扈灵超和庄铁书的速滑,还有庄铁书的“三铁”和乒乓球都是顶尖选手。我们班的文艺也非常出色,每次文艺汇演,我们的节目都受到好评……,想起这些事就好像是昨天一样,让人难忘。</div><div> 因为我爸在学校工作多年,大家对我都特别好。下乡后,有时回学校看望父亲,赵凤鸣、顾文宽、高素琴等老师经常把他们的寝室让给我住几天,他们就上广播室或者别的老师屋里借宿。</div><div>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参加工作结婚后,孩子奶水不足。那时候物资匮乏买不到奶粉,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就得去林业处排队打牛奶。我爱人当兵不在家、我又脱不开身,是刘大昆和吴秀珠老师帮我买了奶上班时送到学校收发室我父亲那儿。有时奶少人多,刘老师就把他排到的那份给了我。本来刘老师一家在上海喝奶喝惯了,我非常过意不去。对这样的恩师,我永远也不会忘记。</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 ★</b></font>李桂荣老师:丽娟你好,谢谢你转达了安智生对我的问候。你们班的同学都很优秀厚道,对老师非常敬重,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 <br></div><h3> 安智生是我教过的学生中最优秀的一个。小模样长的英俊帅气,整天笑容可掬,十分可爱,用现在时髦词形容那是一流大帅哥。是个聪明睿智、才华横溢的好孩子,难得!初中教他语文时就出类拔萃,字写的好,作文篇篇是范文。</h3><h3> 他还记得我对他和张大顺颇有偏爱,一点不错。后来张大顺特意到我家和我哭着道别(那年他才13岁),和安智生一样非常可爱。他说他要随父亲上吉林郑家屯读书去了!有什么办法呢?走后,在文化大革命后的1983年,我突然接到一封寻找李桂荣老师的信件,打开一看是张大顺的信!虽然时隔20年,他仍记得我。信写的很感人,中心是他走了20年仍然很想李老师,我很感动,给他回了信。1984年他亲自来平庄看我,那时他林校毕业后在某林场当场长。通过唠嗑我知道他那里学校条件不太好,为了他两儿一女的前途,我想尽办法将他全家调回平庄,安排了学校和班级。他在林场上班,也提了科长,媳妇也有了工作。三个孩子兩个大学生,一个经商,一个上海、两个云南,条件很好。可惜大顺因患肝硬化,2011年去世了,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两个可愛的学生。当然,丽娟,你人也非常善良优秀,好学生,好人!</h3> <h3>  你们可曾记得初二时的似水年华?<br></h3><h3> 前排左起:?、滕云、王秀芝、牟桂兰、王淑梅、刘淑兰、刘淑琴、郭彩凤;</h3><h3> 后排左起:?、张玉萍、陈艳书、张桂芬、?、石振芬、杜桂珍、李玉珠、施秀清。</h3> <h3>  1965年7月,丛伯平接替丁敬振担任高二的班主任。<br></h3> <h3>  前排左起:王凤琴、赵时珍、刘丽娟、李淑莲、张桂芬、赵秀珍、李景文、陈艳;<br></h3><div> 二排左起:牟桂兰、吕素兰、张国萍、黄淑琴、董淑敏、王丽华、倪红霞、张芝凤、邸秀莲;</div><div> 三排左起:万树森、邵剑锋、庄铁书、桑布(军代表)、李致文、陶连侃、林崇光、李万柏、王臣;</div><h3> 后排左起:陆文述、任跃新、李元、王公烈、张宗安、扈灵超、刘动臣、刘孝章、崔继民。</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文艺演出后的合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左:赵秀珍、邸秀莲、牟桂兰、华玉玲;</p><p class="ql-block"> 后左:张国萍、张芝凤、倪红霞、王丽华、黄淑琴。</p> <p class="ql-block"> 前左:陶连侃、任跃新、姜鸿翔、张宗安、林崇光、邵剑锋、李淑莲、陈艳、王丽华;</p><p class="ql-block"> 后左:李万柏、张国萍、张俊华、赵时珍、张桂芬、李元、安智生、黄淑琴、董淑敏、牟桂兰、张芝凤。</p> <h3> <font color="#ed2308"><b>高一班:1962年入校</b></font></h3><div><br></div><div> 1965年初中毕业与教师合影</div><div><br></div><div> 前排左起:付丽媛、宋秀芬、黄秀荣、李淑芝、王淑芹、李勤、柳爱林、王淑英、刘凤兰、秦勉、张瑞萍、梁洪吉、刘桔红、刘凤兰、马淑芬、高桂春、陈淑芬、李华君;</div><div> 二排左起:王道海、张锡武、丁敬振、谷宝华、屠绍纯、朱明发、施传政、王信、万廷俊、陈华夫、王松龄、冯涛、宋德芳、王鼎隆、丁伦赫、石元章、佟守刚、赵元恒、任遇郎、冉瑞文;</div><div> 三排左起:郝占坡、武焕儒、毛忱印、袁长美、杨云龙、卫达敏、张桂秋、李庆钰、庞秀春、张桂春、段玉玲、陈艳华、于淑云、刘秋敏、刘雅先、轩荣婉、刘玉芬、崔玉清、李淑梅、赵丽华、姜淑芝、廖嘉华、林锦汤、丛伯平;</div><div> 四排左起:武振周、裴耕夫、刘福田、汪向武、南洋洲、高振福、边国恒、翟秀明、马凤合、杨哲、王贵平、石炳忠、万树森、许平、程立、潘顺;</div><div> 五排左起:李万颖、张凤云、曹雄、申淑华、孔灵孝、屠立煌、王玉林、冯建中、刘治东、胡景义、迟文明、刘学文、何维、刘福顺、龙云发、王荣华、李玉山。</div><div> </div><div> <font color="#ed2308"><b>★</b></font>许平:1962年入校时是两个班:初一.一班和初一.二班。当时校长叫刘鹏志,教导主任是万廷俊,很厉害,同学们都挺怕他。到1965年七月末考入高中后,初三一和初三二班合并一个班,高一班,校长是王松龄,教导主任是王鼎隆。</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 ★</b></font>杨哲:当时两个班。初一、初二、初三都是两个班。大体上一班为走读生,家在平庄;二班为住校生,家在元宝山、马架等。<br></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 ★</b></font>李万颖:我是1962年考入矿中的,记得一直是两个班,到高中时才变成了一个班。<br></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 ★</b></font>宋秀芬:我随父亲工作调动,1960年从西露天搬到元宝山,从元宝山矿小学考入矿中的。记得当时考入矿中的有9人:楊哲、程立、李勤、申淑华、彭代娣、李华君和我,还有钱丽华不久转学,郭连有因想家弃学。<br></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h3><font color="#ed2308"><b> ★</b></font>刘秋敏:我随矿中一起成长进步,也从青春到白发,平庄矿中永远铭刻心里。</h3> <h3>  刘永林、程立、孙维新、徐敏。<br></h3> <h3>  左起:宋秀芬、张杰、宋琪、王淑琴、马淑芬、刘桔红。<br></h3><h3><br></h3><h3> <font color="#ed2308"><b>★</b></font>许平:看安智生所作《永远的矿中》,音乐相宜,图文并茂,全面详实,仿佛把同学们又带回了昔日的矿中校园,愉悦温馨。其中六名同学,身穿蒙古袍,在草原上合影照片,独具特色,十分珍贵。在此,有感赋一拙诗,以抒感怀:</h3><div><br></div><div> 《七言》女杰</div><div><br></div><div> 蒙袍加身铸雄魂,巾帼女杰草原巡。</div><div> 秀芬淑芹刘桔红,宋琪张杰马淑芬。</div><div> 风华正茂抖精神,飒爽英姿心地纯。</div><div> 碧空蓝天飞俊鸟,万里沃野颂佳音。</div><div><br></div><h3> 2017年5月4日上午</h3> <h3><b> 高一班2016年聚会合影</b></h3><h3><br></h3><h3>  前左:陈淑芬、段玉玲、马淑芬、王淑英、卫达敏、黄淑梅、李琴、轩荣婉、张桂秋;<br></h3><div> 二排:马凤合、龙云发、姜淑芝、柳爱林、李万颖、赵丽华、宋秀芬、程立、李玉山;</div><h3> 三排:李永文、刘福顺、刘志东、胡景义、刘福田、许平、汪向武、楊哲。</h3> <h3>  2017年7月25日,高一班同学相聚在母校西侧的旱河带状公园。<br></h3> <h3> <font color="#ed2308"><b>初三班:1963年入校</b></font></h3><h3><br></h3><h3>   初三.一班女同学合影</h3><h3><br></h3><h3> 前左:孙慧卿、刘玲芬、尚淑华、黄亚萍、张素君、李丽霞;</h3><h3> 中左:顾云霞、张桂芬、陈淑华、王秀兰、马玉珍、郭凤兰、王伟;</h3><h3> 后左:黄桂媛、柳素英、郭玉香、何丽华、牟桂凤、沈英。</h3> <h3> 初三.一班男同学合影</h3><div><br></div><div> 前左:孟庆金、仲崇熙、胡世华、刘振清、白云杰、曲文田、马为田、李平;</div><div> 中左:丛伯平、齐智伟、蔡景清、刘学庚、刘振太、吴礼祥、董树春;</div><div> 后左: 徐振远、李成、周玉华、刘方舟、王景泉、左显章、崔晓航、徐久富。 <br></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 ★</b></font>齐智伟:1963年初一是三个班,到初二成为两个班直至“文化大革命”。<br></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 ★</b></font>尚淑华:是的,当时初一三个班。班主任是王信。</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 ★</b></font>魏国华:我是1963年从平庄局小考入平庄矿中的,当时初一是三个班,我是初三.一班的。班主任是朱宝瑜老师,也教我们生物,数学老师王道海,俄语老师吴秀珠。当时我们班的同学来自平庄、西露天、七家、卧佛寺这几个地方。大家带着升入中学的喜悦走到了矿中初三.一班这个大家庭,开始了三年紧张愉快的的初中生活。</div><h3> 我们班的男同学非常聪明,而且也很有趣。记得有一次上几何课,是武掁周老师的课,夏天本来就热,每个同学脸上都是汗,当时以齐智伟为首的几个男生把头剃了个铮明瓦亮,在武老师登上讲台时,这几个男同学同时摘掉帽子,让人眼前一亮,顿时教室里哄堂大笑,把老师和同学们都笑得喘不过气来。最后还是武老师用地道的阜新话说了句:“这天真热,晒得银(人)又(肉)冒银(人)油。”他分不清“人”和“银”的发音,现在想起来还忍俊不止。如今那些可敬的老师和可爱的同学们,天各一方令人思念,祝大家身体健康,永远年轻。</h3> <h3> 1963年平庄矿中初三.二班<br></h3><h3> (升高中前的)毕业照</h3><h3><br></h3><h3> 二排左起:3.屠少纯、4.张国海、6.万廷俊、7.哈达、8.梁维淑、9.崔永康、10.张文学、11.宋廷仁、13.朱明发、14.任玉郎;</h3><h3> 四排左起:4.毛忱印。</h3> <p> 初三.二班女同学合影</p><p><br></p><p> 前排左起:陈香尔、王井花、张瑞华、王文芝;</p><p> 二排左起:韩素珍、李桂荣、李凤英、陈玉梅、苑素华;</p><p> 三排左起:刘淑芳、刘秀琴、王维芬、刘桂英;</p><p> 四排左起:刘长琴、孙桂秋、姜桂兰、李晓娟、李志荣。</p><p> </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赵福宏:安兄好,我是1963年入学的,班主任是林锦汤。入学时三个班到三年级时把三班撤消了,学生分到一、二两个班。我们班是二班。住校班大部是元宝山矿的,刚入校时我家在五家矿所以也住校,一班班主任是丛伯平吧。</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冯为公:智生兄您好,您的大作写的实在太好了!真是妙笔生花,把母校当年的原貌和老师、同学共同学习生活的情景详实而生动的再现出来,恍如昨日浮现眼前……。</p><p> 我是1963年入校的,当时一共四个班,我在三班(我们班大都是平庄、露天和卧佛寺的走读生),班主任好象是朱宝瑜老师,王道海老师教我们数学。少时的学生都很顽皮,时常搞些恶作剧。走读生每天都带饭盒在炉子上热饭,一次上数学课,不知哪位把炉子踹倒了,飯盒掉在地上,飯洒了、菜也洒了、烟筒也倒了,弄得满教室是烟。大家忙着找自己的饭盒,教室里乱成了一团。把王道海老师气的够呛,当时一拍桌子把他新买的上海表碰到地上,他走下讲台拿起看了看,表不走了!当时气的都要哭了,转身去找校长告状。第二天又有他的数学课,有个同学看他来了,拿个簸萁装点炉灰放到门上,王老师进屋一推门灰全洒下来,弄的一身一脸,眼镜也碰到地上打坏了,又气跑了……。20多年后他当局教育处长时找我们几个学生去他家吃飯,说到此事大家还大笑了一场。这些往事现在回忆起还是那么有趣,令人留恋。童年真给我们留下好多好多至今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当年的我们纯真烂漫,校园生活充满了阳光。我们亲手栽下了旱河两旁的杨柳树,给你们高年级同学提供了多么美好的恋爱场地。当月光洒满大地,在树影婆娑中相拥相抱、相偎相依…… 令我羡慕嫉妒恨。</p><p> 沉思中我依稀又听到了运动场上发令的枪声。100米短跑是最吸引眼球的项目,尤其是郑成海和户灵超的百米决赛,到了最后40米,是大家最为关切的看点,全场人声鼎沸,助威声尖叫声此起彼伏;“培根儿”(裴更夫的绰号)和魏國荣的撑杆跳拔地而起,凌空欲飞;溜冰场上的花样滑冰犹如冰上芭蕾,旋转飘逸;还有你我乒乓球室一决高下的精彩场面也是回味无穷……。总之,母校给我们留下好多好多至今难忘的美好记忆,它将永远永远催生着我们的快乐。当然还有学校的校花们,美丽的娇容、动听的歌声、优美的舞姿,以及琅琅的读书声,也永远充斥在耳畔,驻留于眼帘。</p><p>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50多年过去了,今天养育我们的母校已经物是人非,留下的是无限的感慨、怀念和希冀。江山待有才人出,一代旧人换新人。祝愿我们的母校一一这块养育我们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学之娇子吧!</p><p> 别了一一我的母校!</p><p> 韶华已逝不可追,师生情义永相随, </p><p> 天南地北难相见,梦中情思几回回。</p> <h3> 初三.二班委会欢送孙海峰老师合影<br></h3><div><br></div><div> 前左:林锦汤、孙海峰、张士良;</div><div> 中左:刘桂英、魏国荣、杨春富;</div><h3> 后左:张文秀、姜桂兰。</h3> <h3>  前排左起:陈秀英、陈香尔;<br></h3><h3> 中排左起:刘桂英、孙慧芬、陈玉梅;</h3><h3> 后排左起:张文秀、李淑芹。</h3> <h3>  1986年师生合影于矿区文化宫</h3><h3><br></h3><h3>  前排左起:丛伯平、林锦汤、焦其武、孙海峰、王信;</h3><div> 二排左起:杨秀云、陈香尔、王井花、刘桂英、苑素华、韩素珍、陈秀英;</div><div> 三排左起:王秀春、刘淑芳、李桂荣、王维芬、姜佰玲、张瑞华、陈王梅;</div><div> 四排左起:刘秀琴、李淑芹、张文秀、李志荣、姜桂兰、郭凤云、马善枝、魏国荣;</div><h3> 五排左起:冯为公、胡宝昌、乔建华、杨春富、张士良、马为田、刘长琴、姚克强、王宝龙、李士林、赫玉钦、许计奎、李志国、王廷广。</h3> <h3> 天南地北同班人,相逢在50年校庆</h3><h3><br></h3><h3> 前排左起:魏国荣、李凤英、刘桂英、韩素珍、姜佰玲、王文芝、李志国、赵福宏;</h3><h3> 后排左起:张文秀、李淑芹、刘淑芳、胡宝昌、乔建华、张士良、杨哲。</h3> <h3> <font color="#ed2308"><b>初二班:1964年入校</b></font><br></h3><div><br></div><div> 初二.一班合影(弋广林提供)</div><div><br></div><div> 后排左起:于海臣、王长明、张树奇、齐保民、陈福清、孟祥臣、刘尚彪、赵凤才;</div><div> 三排左起:程亚峰、白松林、刘树槐、关长青、武景友、严建华、王成杰、汪潘海、弋广林;</div><div> 二排左起:姚静轩、任丽芳、周淑英、张芝秀、方玉梅、崔淑珍、孙桂琴、王凤华、赵焕芬;</div><div> 前排左起:杨淑华、李玉珍、赵雅春、魏宗萍、陈又青、阿沙兰、郭秀英。</div><h3> 全班共43名同学。当时由于停课,有的同学没在平庄,也有的联系不上,所以合影中没有:田立辉、孟祥旭、侯敏、成国千、麻忠山、叶秀琴、万树成、薛长风、杜 凤、许 明、颜士东。</h3><div> 我班毕业之前调走的同学有:许惠芝、陈桂芬、夏景山、金广富、冯俊山(新疆),麻益华(沈阳),韩云庭(湖北)。</div><div><br></div><h3> <font color="#ed2308"><b>★</b></font>孙香兰:安大哥你好!我是1964年考入矿中的,当时是四个班。任丽芳、阿沙兰、许 明、王成杰他们是一班,我和智英、董兆云是二班,姜桂芹、董玉兰是三班,徐滢心、申庆奇是四班。</h3><div><br></div><h3> <font color="#ed2308"><b>★</b></font>刘树槐:我是1964年入学的,当时有四个班,我在一班,班长于海臣,班委有阿沙兰、孟祥旭、任丽芳、许 明,许 明走后忘了补的谁。班主任老师是张文学。入学半年时间,由于好多同学随父母去了新疆,我们四个班的学生之间有一次调整(也可能有别的原因)。文革期间仍然是四个班,本应该67年9月毕业,由于文革,延到68年8月才离校,然后下乡。</h3><div><br></div><h3> <font color="#ed2308"><b>★</b></font>姜桂芹:当时是四个班,每个班大约40多人。一班班主任是张文学,二班是王道海,三班一开始是冉瑞文,后来是何维、崔永康,四班是杨云龙。俄语邵老师教了几天,后来是吴秀珠老师,地理是屠少纯,数学是杨云龙,语文一开始是林锦汤代了几天,最后是黄笃生。初二的时候有物理了,老师是崔永康。</h3> <h3> 初二.一班毕业三十年聚会合影</h3><h3> (刘树槐提供)</h3><div><br></div><h3> 前排左起:田立辉、王凤华、武振周老师、张文学老师、王信老师、陈福青;</h3><div> 二排左起:关长清、周淑英、方玉梅、赵焕芬、孙桂琴、阿沙兰、赵雅春、崔淑珍、王长明;</div><h3> 三排左起:白松林、闫建华、张树奇、王成杰、程亚峰、许明、叶秀琴;</h3><h3> 后排左起:于海臣、刘树槐、孟祥臣、成国千、侯敏、魏宗萍、李玉珍。</h3> <h3>  初二.一班毕业四十周年聚会合影<br></h3><div><br></div><div> 前排左起:孙桂琴、赵雅春、郭秀英、王凤华、张文学(老师)、陈又青、魏宗萍、方玉梅、田立辉;</div><div> 二排左起:周淑英、弋广林、赵焕芬、程亚峰、麻忠山、汪潘海、杨素华、崔淑珍、张芝秀、赵凤才;</div><h3> 后排左起:白松林、李玉珍、王成杰、孟祥旭、于海臣、成国千、孟祥臣、刘尚彪、侯敏、刘树槐。</h3> <h3><b> 永恒的同学情</b></h3><h3> 初二.一班毕业五十周年聚会照</h3><h3> (2017年8月8日•任丽芳提供)</h3><h3><br></h3><h3> 前排左起:周淑英、陈又青、魏宗萍、许慧芝、方玉梅、阿莎兰、任丽芳。</h3><h3> 二排左起:弋广林、许明、程亚峰、孙宝库、成国千、武景友、侯敏、白松林。</h3><h3> 后排左起:孟祥臣、刘树槐、崔淑珍、张芝秀、赵雅春、杨淑华、王凤华。</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b> ★</b></font>任丽芳:一篇《永远的平庄矿中》图文并茂,洋洋洒洒,写的真好。尤其开篇部分 ,情景交融,感人至深!</h3><h3> 人生易老,岁月无情。离开母校50余载,每当翻开美篇,思绪就随着图文延伸,细细回味那箐箐校园里的良师益友,那流金岁月里成长的故事,仿佛又回到风华正茂的当年,已经模糊的记忆又渐渐在浮现眼前:绿树成荫的旱河堤坝、书声朗朗的校园、明亮宽敞的教室、姹紫嫣红的花坛、和蔼可亲的老师、朝气蓬勃的同学……,这一切都没走远。</h3><h3> 我们二年一班的班主任是多才多艺的文艺青年张文学老师。他眉清目秀、温文儒雅,语文课讲的绘声绘色、形象生动,一直陪伴我们4年。他的胸襟、人品、学识和教学方法让我由衷敬佩,对我的成长影响极大。虽然在矿中仅仅呆了4年,但是严谨的校风、完备的设施和老师们的呕心沥血,如春风化雨、沁人心田,使我们从愚笨变成聪颖,从幼稚走向成熟。为我们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根基。</h3><h3> 离开了平庄已经半个世纪了,当年的帅哥靓妹如今已两鬓斑白,天各一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人们常说,人老容易怀旧,倍觉得友情的珍贵。有着小资情调的我,时常想起咱们的校园生活 ,思念我的老师和同学们。</h3><h3>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矿中同学情。在落日的余晖中,无论我身在哪里,都不会忘记我的老师,不会忘记我的同学们,不会忘记《永远的平庄矿中》!</h3> <h3>  1991年正月初二.一班孟祥臣夫妇从<br></h3><h3> 准格尔回平庄探亲同学和老师聚会 </h3><h3><br></h3><h3> 前左:白松林、王长明、孟祥旭、张文学老师、王道海老师、孟祥臣、赵永莲、王凤华、田立辉;</h3><h3> 中左:薛长峰、方玉梅、孙桂芹、郭秀英(已故)、李玉珍、魏宗平、赵雅春、张芝秀、周淑英、程亚峰;</h3><h3> 后左:刘树槐、武景友、弋广林、刘尚彪、陈福清、赵凤财、严建华、于海臣、王成杰。</h3> <h3>  初二.二班同学欢送宋薇时的合影<br></h3><div><br></div><h3> 前左:张桂芝、孙香兰、武振州老师、任遇郎老师、宋 薇、孙翠茹;</h3><h3> 中左:安智英、刘继锋(原名刘凤兰)、柴玉琴、曹秀英、梁秀芝;</h3><h3> 后左:王晓光、商蓉蓉、阿沙兰(是一班的,宋薇好友)、董兆云。</h3> <h3><b>  迟到的相聚,浓浓的情谊</b></h3><h3> 初二.二同学2017.7.30平庄聚会合影<br></h3><h3><br></h3><h3> 后排左起:安智英、高新立、王世忠、王文林、吴学光、许山、孙为民、姜国学、姚洪强、商蓉蓉、张志田、杨国瑞、赵振元;</h3><h3> 前排左起:梁秀芝、孙香兰、王晓光、柴玉琴、赵启光、董兆云、武振州老师、刘继峰、孙翠茹、曹秀英、李亚军、姜淑云。</h3> <h3> 初二.三班合影(姜桂芹提供)</h3><h3><br></h3><h3>  前排左起:郭素芹、吕秀霞、刘金环、董玉兰、焦桂霞、姜桂琴;</h3><div> 二排左起:李凤琴,徐玉兰、杨玉芝、张玉翠、郭淑玲、李子娣、李伟、张桂芝、薛媛;</div><div> 三排左起:王玉书、李树凯、陈德文、范书印,李久春、宋清文、程义德、魏俊章、齐焕祥、庞志善、李朝存;</div><div> 后排左起:陶玉海、王纪元、张志田、薛长风、郑丛林、宝音贵(已故)、王少龙、王和、廖永政、高文涛、王运山(已故)、张文才。</div><div><br></div><div><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庞志善:1964年9月1日,碧空如洗,阳光明媚。我们元宝山矿小学考入平庄矿中的新生,一行39人,一大早就乘坐矿拉煤的火车赶赴玉皇车站,又转乘锦铁客运火车到平庄站下车,到达矿中时己近上午11点。</div><div> 矿中的校门朝东开,正对前方一条大道,一迈进校门,一股香气袭来,令人心旷神怡神。只见路两侧的长方形花池,和正对校门口的巨大圆形花坛,百花盛开争奇斗艳,显的格外耀眼。圆形花坛的四周又有许多形状各异的小花坛,三角形、五角形、方形……,里面开满了鲜花,有大熟吉、小熟吉、扫帚梅、烟粉豆、爬山虎、金钟、姜思辣等10几种花,枝叶茂盛,鲜艳夺目。彩蝶蜜蜂穿梭其间,不时碰到行人的脸和身上。</div><div> 沿着环形花园的小道前行,在南北对面各有一排大树郁郁葱葱。中间有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靠球场附近还有成排的体育器材。大小高低不等的双杆、单杆、高低杆、山羊木马、平衡木、云梯。靠西边有一个联合器械,上有秋千、爬绳、爬杆、吊环。校园正西边有一个大操场,所有田径比赛项目都能开展。矿务局召开职工田径运动会也在矿中举行。</div><div> 操场西靠旱河,旱河两岸的参天大树遮往了日暮的余辉。严寒冬季它阻挡风沙,夏日炎炎它给校园送来清凉。夏季同学们常在黄昏后躺卧在操场上看书、闲谈,呼吸着新鲜空气,仰望天空聆听林中鸟鸣,颇有“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魚跃”的惬意。</div><div> 在高中班和初三班教室的后面和学校食堂的前面有一个几亩地大的菜园,种有各种各样蔬菜,有黄瓜,豆角,土豆地瓜,茄子,辣椒,萝卜,芹菜和大白菜等多蔬菜长势喜人供学校食堂用。冬天菜园改成滑冰场,我们在学校住宿的同学,时常在最寒冷的天气自願浇冰场,大都在晚间七八点钟、早上五六点钟浇冰场。这个冰场曾练出不少优秀速滑和中长滑运动员,在内蒙古自治区初、高中比赛中都取得优异成绩。速滑队员有高二的扈灵超,初三的男生魏国荣,女生刘秀芹,中长有庄铁书,高振福等,各个项目都夺得过前三名。我漫步于校园,犹如“刘姥姥初进大观园”,这瞧瞧、那看看,一切都感到新奇。这是我对平庄矿中的最初感受,我深深爱上了我的母校。</div><div> 在平庄矿中学习的4年时间,对言传身教的尊师和校领导始终没有忘怀,永远也不可忘怀。王松龄校长亲自给我们班上过政治课,中苏论战时给我们讲过“九评”,讲的特别精彩,同学们非常爱听。教导处主任王鼎隆事业心强,管理严格,深入学校各处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每天晚上9点前都到学生宿舍检查人数,督促学生按时睡觉起床上早操。</div><div> 在矿中4年我班轮换了三个班主任,第一任是教政治的冉瑞文老师,二任是教化学的何维老师,最后一任是教物理的崔永康老师。语文老师黄笙生,数学老师杨云龙,俄语老师有邵杰安和吳秀珠,地理老师屠少纯,历史老师吕祥,生物老师袁长美,音体老师王信,体育老师高素芹,郝占坡老师教体育带领全校运动队,进行训练。毛沈印老师当过校团总支书记,宋德芳总务长,朱明发食堂管理员,孙惠敏校医,还有水房的刘大爷是高二刘丽娟的父亲。李海峰、丁伦赫、武焕儒等老师因为总在一起打乒兵球记也非常深刻。</div><h3> 刚入校时,学校住宿条件不好,一个寝室7个人睡一个用木板钉的通床,没有草垫,铺炕席,火墙火炉都没有,冬天很冷。老师分期分批下到学生宿舍和同学们同吃同住同劳动,那时叫“三同”。早晨5:50响铃起床,5分钟活动,6点到操场跑步15分钟,洗脸刷牙,6:30上早自习,7点食堂开饭。吃饭是按一个寝室为单位,同学轮流当桌长分饭,食堂把饭和菜用两个盆盛送到桌子上,然后同学自己分,早三两,中午半斤,晚上四两,中学生口粮定量是每月三十五斤,一个星期改善两次生活,星期三和星期六中午吃馒头,糖包或花卷,从没吃过大米饭,面条和饺子。伙食费每人九元钱。不够吃自己可以用钱和粮票换成钱票和学校食堂专用的粮票。家里条件好的可以,不好的占大多数只有忍着。老师除了三同外不参与分饭,自己单买,不願在学校吃也可以,住宿的学生不行,因为户口由学校管理。这种分饭制,直到66年全国大串联终止,六七年停课一年,68年复课闹革命己取消不受欢迎的分饭制。</h3> <h3> 初二.三班女同学合影</h3><h3><br></h3><h3> 前排左起:徐玉兰、杨玉芝、李凤琴、薛媛、张玉翠;</h3><h3> 中排左起:郭素琴、吕秀霞、郭淑玲、张桂芝、姜桂芹、李伟;</h3><h3> 后排左起:焦桂霞、董玉兰、刘金环、张玉淑、李子娣。</h3> <h3> 初二.四班同学的部分照片</h3><div><br></div><div> 前排左起:董丹、屠立群、潘彩芝、赵诗荣;</div><div> 二排左起:王美荣(已故)、程淑英、李锁琴、耿玉环;</div><h3> 后排左起:郑瑞秋(已故)、雷淑萍(已故)、李自萍。</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b> ★</b></font>姜国凡:我是1964年入校,分到初二.四班。有幸和杨云龙老师、袁长美老师、黄笃生一年迈进平庄矿中的大门。</h3><h3> 当时全班大约是45或46名同学,来自元宝山矿小学丶平庄局小丶马架子小学、五家矿小学。马架子小学和平庄局小的占多数。除五家矿小学没有上过学,其他三个学校我都上过,我是从马架子小学考入矿中的。1965年85工程处支援新疆建设,我班随家长去新疆的大概有十余名同学:徐滢心、武玉霞、王菊、邹庆云、李凤兰、黄宝仲、韩崇慧、苏立柱、李明、赵国筠、另外还有随西露天列电迁到湖北去的汪清水同学。到1965年二年级上学期我班只有35、6名学生了。</h3><h3> 我从入校到上山下乡乃至参加工作都没离开平庄。后因父母被长兄接到新疆,与人对换才到了新疆。这一来就40多年了,故土情深没齿难忘,欢迎平庄矿中的同学们来新疆做客。</h3><h3> 杨云龙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兼数学课,风华正茂、精力充沛。上课时嗓门大,声音高,听他讲课想不集中精力都不行。初二时开始教几何课了,有一句打动我心弦的话语至今未忘:“几何是一门十分实用的科学,建设房子需要多少砖啊、多少瓦啊,都需要用几何知识计算出来。”正是这段话让我爱上了建筑行业,成就了我一生的职业。我爱我的职业,我感恩我的老师!</h3><h3> 黄笃生老师是福建人,教我们语文。有一次课堂上黄老师问:“姚金山,你昨天作业为什么没交?”姚金山答曰:“交了”。黄老师:“什么时候交的?”姚金山调皮的用当地口语回答:“夜了候上交到你办公室的。“黄老师懵了。同学们见此情景都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h3><h3> 吴秀珠老师教我们俄语。吴老师和张国海老师都是高职校的俄语老师,一流水平。可惜“文化大革命”中断了我们的学业,有限的俄语单词随风而去,现在只记得一句“哈拉少”。</h3><h3> 我们数学课开始是刘大昆老师,他讲课就象讲故事一样,非常吸引人。没过多久又换成了杨云龙老师,并且担任我们的班主任。</h3><h3> 政治老师冉瑞文个子不高,面孔肖瘦带副眼镜,讲课时语调颇具特色,忽高忽低、时快时慢。同学们课下都爱模仿他,非常搞笑。</h3><h3> 屠绍纯老师教我们地理,他上课只带地理挂图和粉笔盒。但讲起课来却津津有味,引人入胜。记得屠老师在讲“桂林山水甲天下”时,说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日寇飞机轰炸,人们都躲进溶洞内,上千人都能装下,并且可以在洞里放映电影。听了以后非常想往。工作时有幸到桂林,真是名不虚传景美如画,溶洞之大令人称奇。</h3><h3> 袁长美老师曾经教过我们生物课,文革之前改做团的工作。生物课改由朱宝瑜老师教。朱老师讲课亦有特点,讲到高兴时,两眼微闭、摇头晃脑、侃侃而谈,犹如私塾先生。</h3> <h3> 初二.四班2001年10月聚会留影</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br></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前排左起:高新民、黄笃生、徐滢心、杨云龙、耿玉环、董丹、郑瑞秋、李锁琴;</span></h3><h3> 后排左起:段俊岭、李建青、徐尚锐、胡景顺、彭先进、聂兴贵、王建、屠立群。</h3> <h3>  前排左起:林树江、黄笃生、杨云龙、赵诗荣;<br></h3><div> 中排左起:綦振全、郑瑞秋、董丹、王美荣、耿玉环、郑德明;</div><h3> 后排左起:王健、高新民、黄岗岭、彭先进、段俊岭、徐尙锐。</h3> <h3>  初二.四班同学2016年8月聚会<br></h3><div><br></div><div> 前左:高新民、耿玉环、徐滢心、董丹、赵诗荣、姚金山;</div><h3> 后左:徐尚锐、胡景顺、段俊岭、黄冈岭、申庆奇。</h3> <h3>  前排左起:徐滢心、董丹、赵诗荣、李自萍、李锁琴、耿玉环;<br></h3><h3> 后排左起:弋广林、李建青、黄冈岭、王建、刘树槐、高新民。</h3> <p class="ql-block">  2016年10月,原平庄矿中初二(67届)同学相聚在成都:徐滢心、韩崇慧、李凤兰(初二.四班)、许惠芝(初二.一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徐滢心:一直忙于工作和旅行,少有上网进群浏览。偶尔在“恰群”发现了《永远的矿中》,触动了曾是矿中学子青春年少的记忆。半个世纪过去了,依稀记得班级门前的小花坛,食堂旁边的溜冰场,学校门外的俱乐部,围墙后面苗圃里的果树林……;脑海中永远不会忘却踏入中学后各位恩师,普通话生硬的语文老师黄笃生,思维清晰的数学老师杨云龙,表情严肃的政治老师冉瑞文,口若悬河的生物老师朱宝瑜,一笔勾图的地理老师屠少纯……;忘不了令老师们头痛不已调皮捣蛋的四班同学,林林总总的趣事,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由于对平庄矿中的眷恋,五十多年间,利用工作之便三次故地重游叙友情,一年的同窗,一生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学长从缜密的构思、广泛的收集、反复的整理、不断的补充和更新,到最后经过严谨的编辑,一篇撰文自然而贴切,整体完美的作品呈现给大家面前,学长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辛苦的创作过程可想而知,难能可贵的精神令人可钦可敬。“永远”带给同学们更多的是温暖与温馨,尽管我们对95%的矿中学友知之甚少较为陌生,但在“永远”融合中又有了重返校园的亲切感。“永远”已经是几天来同学们聊天心动的主题,“永远”让我们人生中的一小片段有了精彩的追溯和衔接。受初二(67届)离开平庄去新疆同学的委托,向智生学长表示真挚而深切地谢意,学长是我们永远最值得敬重的学长!</p><p class="ql-block"> 2017.05.10.于凤凰古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又:旅行归来忙工作,闲暇之时和平庄同学聊《永远的平庄矿中》。细细品味“永远”的创作理念和内涵,带给我更深层次的思考。47年的职场生涯,朋友中不乏有毕业于名校、留学归来的成功之士和舞文弄墨国内之名人,大家谈论书写的是一路奋斗的心路历程,和太多让人麻木千篇一律的心灵鸡汤。智生学长不唯功利、默默为母校“老三届”整理汇集了图文并茂、感人至深的回忆,这是需要繁琐的细腻的操劳,对此由衷地感叹和敬佩,同时反思自己,早已远离“学习”二字,偶尔遇见有所触动的人和事,仅仅在朋友圈里发几句肤浅的小感悟而已,更多的是在保持现状中懈怠度日,“永远”给我直观立体的感觉,不仅仅是单一的回忆录,还是一部正能量的激励篇,对仍在继续工作的我,会在思维和行为上有少许的影响和改变。</p><p class="ql-block"> 2017年5月13日于南京</p> <h3><font color="#ed2308"><b> ★</b></font>陈桂芬:时光荏苒,岁月无情。我们这些在1965年随父母工作调动来到新疆的矿中同学,转瞬之间离开平庄已半个多世纪了。当时岁数小,也没覚得什么。可自从有了微信,尤其是刘树槐几位同学来新疆,紧握的双手勾起了对青春的回忆,似曾相识的面容让大家感到年少的我们都已经没有了原来的模样,久别重逢的喜悦又燃起了对平庄矿中的思念。</h3><h3> 打那以后,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时时想念远方的同学,翻看翻看合影,回忆回忆当年,生活又增添了一份乐趣,感到无比甜蜜。</h3><h3> 非常感谢智生学长,从建立“恰同学少年”群之初,就千方百计搜集我们新疆同学的信息,并且把我们这些边远同学的思念之情与合影编进《永远的平庄矿中》,让我们也融入到平庄矿中这个大家庭,使同学情谊绵延不绝,成为永久的记忆。</h3><h3> </h3><h3><b> 原平庄矿中转入新疆哈密同学照</b></h3><h3> (2018.7.18于三道岭)</h3><h3> 坐位左起:陈桂芬孙女、陈桂芬、武玉霞、张丽华、韩崇慧、李 明、孙秀林、王 仁;</h3><h3> 站立左起:孙宝库、赵永久、许惠芝、李武元。</h3> <h3>  矿中初中67届转到新疆哈密的</h3><h3> 同学2019.03.22聚餐合影</h3><h3><br></h3><h3> 前左:李明、冯俊山;</h3><h3> 后左:孙宝库、张丽华、陈桂芬、许惠芝、胡兰芝、李凤兰。</h3> <h3> 2016相聚在新疆三道岭</h3><div><br></div><h3> 前排左起:孙香兰、陈桂芬、许惠芝、武玉霞;</h3><h3> 后排左起:孙宝库、刘树槐、孟祥臣、白松林。</h3> <h3> <font color="#ed2308"><b>初一班:1965年入校</b></font></h3><h3><br></h3><h3> 1990年初一.一班同学合影</h3><h3><br></h3><div> 一排左起:张瑞兰、张桂彦、李秀梅、陈文华、高鹏耀老师、王信老师、曲文老师、郑瑞新老师、吕祥老师、李启贤、王小辉、肖莉;</div><div> 二排左起:董凤庭、谭宏礼、褚德礼、康宝华、李强、马世英、王力、郑子祥、陈彦国、姜建华、付景霞、吕玉兰;</div><div> 三排左起:谢殿斌、卢绍武、王维新、高长河、明怀玉、高峰、李忠文、祁占忠、宋志兰、赵淑云、富丽、张淑英。</div><h3><br></h3><h3> <font color="#ed2308"><b>★</b></font>张桂彦(初一.一班):我是1965年9月从平庄矿务局小学升入平庄矿中的,班级同学来自于四大矿及附近农村的矿山子弟。我们的数学老师是高鹏跃,语文老师是佟秀芳,俄语老师是贾淑珍。贾老师长得非常漂亮,气质高雅让我记忆深刻,每当她走向讲台的时候,第一句就用她那流利的俄语向同学们问好(欧钦哈拉少)。生物老师是朱宝瑜,地理老师是屠少纯,历史老师是吕祥,政治老师是郑瑞新。他们渊博的知识、深入浅出的教学和和蔼可亲的为人让我终生难忘。</h3> <h3> 初一.二班同学聚会合影</h3><h3><br></h3><h3>  一排左起:宋福连、刘玉雪、陈桂芬、姜春华、宋琪、佟秀芳老师、冯海香、苏凤云、李玉珍、徐凤芹、胡素芹、李淑芝、何秀连;</h3><div> 二排左起:李振浮、扈灵书、李宝奎、张贺令、师华本、李志、高鹏跃老师、卜显林、张晋甫、刘志国、姜志贤、郭义、冯瑞金、郑凤生、宋国华、张孝才;</div><h3> 三排左起:刘宝玉、马玉明、宋开清、李树成、王强、郑瑞新老师、梁宏、张爱民、李硕霞、吳维勇、赵光武、高凤礼、张作国。</h3> <h3> 初一.四班同学合影</h3><h3><br></h3><h3> <font color="#ed2308"><b>★</b></font>赵国华:我是初一.四班的,忆往昔峥嵘岁月,在老照片中寻找记忆里的快乐,在快乐里回忆同学情,重温那份抹不掉的情谊。</h3><h3><br></h3><h3> 前排左起:张桂芹、贺桂香、梁宝兰、杨庆云、任秀荣、刘淑云、孙玉兰;<br></h3><div> 二排左起:王素洁、赵自芳、朱秀云、孙丽娟、杨秋香、刘淑珍、段国英、佟亚芬;</div><div> 三排左起:车敏夫、李春富、李万长、刘兴华、宋文国、赵凤常、曲文老师、朱宝瑜老师、焦其武老师、朱玉田、李海双张瑞林;</div><div> 四排左起:李清风、施国华、刘少来、王汉林、胡荣斌、马春庆、马俊昭、焦越、庄沈书、柴立全、赵国华、梁志学、李富胜、范兴东、郭彩庭。</div><div> 照片上没有的同学:李树青、孙国志、张书学、靳连芳、袁守成、刘士全、刘震、许凤云、迟国华、刘忠儒、袁淑梅。</div><h3> 班主任老师先后是廖嘉华、贾淑珍、潘廷筱、吕祥。数学老师是廖嘉华,语文老师是佟守刚,俄语老师是曲文,地理老师是屠少纯,生物老师是朱宝瑜,政治老师是郑瑞新,体育老师是高淑芹,音乐老师是王信。</h3> <h3> 初一.三班1990年同学会全体照</h3><div><br></div><div> 一排左起:段国芝、赵荣华、王明珠、张俊成、郑瑞新、朱宝瑜、佟守刚、吕祥、谭明东、宋福明、絡玉祥、李小燕;</div><div> 二排左起:刘凤云、刘孝凤、陈景华、杨国琴、邓会琴、刘淑云、董秀敏、张艳君、潘彩凤、严林、陈淑芬、林秀云、陈淑荣、韩淑花、庄凤兰、刘秀芳;</div><div> 三排左起:刘兴国、刘占国、高华、袁信成、胡宝千、高学章、张敬君、崔晓光、刘文轩、宋春生、李万青、王忠宪、曲玉田、王玉全;</div><div> 四排左起:陈宝增、莫香文、赵振家、沈春华、马凤友、边震忠、张云峰、李宝玉、李春、刘占文、华玉先、孟祥贵、白万兵。</div><div><br></div><div> <font color="#ed2308"><b>★</b></font>赵荣华:这些天来,协助安智生学长收集初一同学的资料,深深地被感动。《永远的平庄矿中》美篇做到如今,学长付出的辛苦是无法言说的。大到学校的自然情况,小到标点符号,都认真敲定 。学长那种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和军人那股雷厉风行的作风,令人钦佩,使我感动。《永远的平庄矿中》较为全面系统地收集了“老三届”师生们的资讯,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力作,永远珍藏在每个同学的心中,不时回味那美好的青春时光。在这里真诚地向我们的安智生学长道一声:谢谢,您真的是太辛苦了!</div><div> 我是1965年9月从平局小考入矿中的。第一天走进校门,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争奇斗艳的大花坛。百花绽放着笑脸似乎在说:“欢迎你们,新同学!”</div><div> 我们一年三班的班主任是朱宝瑜老师,他是辽宁义县人,高高的个头,和蔼可亲。老师说那个花坛是我们班的分担区,同学们都是花坛的园丁,要看护好它。所以,每每出入校门,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到花坛前看一看是否干涸,顺手摘掉枯枝败叶。那年我13岁,正值花季年华,闻着那醉人的花香,与花相伴,充满梦想。</div><div> 刚入校,一切都感到新鲜。校园啊、各科老师啊、同学啊、教室啊、课桌啊,将陪伴我度过6年的时光,是我放飞理想的起点,时时告诫自己要珍惜在校的每寸光阴。</div><div> 开学不久,学校组织200人的大合唱,第一次认识了顾文宽老师,他具有南方人特有的精明睿智,站在椅子上,指挥棒随着旋律舞动,一副指挥家的风范,看得我目瞪口呆。高年级的学长们的管弦乐队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扈灵超(后知其名)宽大的额头,抱着那么大个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铜号发出浑圆的音调。我们班主任朱宝瑜老师吹的是小号,当时我想,老师修长的身材,再配上纤细的小号,是不是太书生气了?音乐老师王信组织排练,就在我们教室的西房头和老师办公室的中间地带。同学们用饱满的热情高歌《歌唱祖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后来不知何故没有演出。但那宏大的阵容和雄壮的歌声一直在脑海里回荡。</div><div> 朱宝瑜老师是位幽默健谈的人,常常给我们讲一些他学生时代的趣事,逗得大家捧腹大笑。老师为了活跃我们的业余生活,在星期日放下家务,带着全班50多名同学登敖包山,玩藏宝游戏,给我们讲述美丽的敖包故事。看到同学们开心的样子,老师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多年后故地重游,物是人非,百感交集,老师虽已故去,可是第一次登敖包山的情景依然清晰浮现在眼前......。 </div><div> 1965年的年末,要给同学们开辞旧迎新联欢会,没有资金,朱老师用平时卖破烂的钱崩了一锅爆米花,师生共度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快乐的晚会。同学们兴高采烈的唱歌,跳舞,说快板书......乐啊,笑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成为学生时代永恒的欢乐。如今,我们都已年过花甲,我们深切怀念恩师和他的夫人刘刹老师,愿他们在天国安好!</div><h3> 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感谢当年的所有老师,你们如春雨染绿了世界,而青春却悄无声息的消失在岁月之中。师恩难忘、情系今生,因为我和同学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平庄矿中老三届”!</h3> <h3> 初一.四班1991年聚会合影</h3><h3><br></h3><h3> 前排左起:贺桂香、赵自芳、焦其武、朱宝瑜、曲文、朱玉田、梁宝兰、佟亚芬;</h3><div> 二排左起:张桂琴、孙立娟、刘淑云、任秀荣、段国英、王素洁、刘淑珍、杨秋香、杨庆云、刘淑云、孙玉兰;</div><div> 三排左起:张瑞林、李海双、车敏夫、才立全、宋文国、李万长、焦越、李福胜、赵国华、李春富;</div><div> 四排左起:刘兴华、范兴东、马俊昭、庄沈书、刘少来、马春庆、胡荣斌、王汉林、郭彩庭、施国华、赵奉长、梁志学、李清儒。 </div><div><br></div><div> <font color="#ed2308">★</font>王素洁:安智生学长您好,我是初一.四班的王素洁,王松龄的女儿。拜读了您的《永远的平庄矿中》,思绪万千,夜难成眠,经年往事历历在目。感谢您对已故恩师们客观公正的评价,尤其对家父的认知,令我不禁潸然泪下。当年我还小,但给我心灵的创伤,每每触动每每滴血,不堪回首。<br></div><h3> 又见教室前那一排排高大挺拔、枝繁叶阔的加拿大杨树,一段往事浮現在眼前。每当秋风潇瑟、落叶缤纷时,金黄宽大的树叶随风飞舞旋转,象一只只翩跹起舞的蝴蝶,轻轻的落在地上。女生们嬉戏着,追逐着落叶,撕扯下它赭红的叶柄,每人攥一把。拿出一根与对方的一根交钩在一起校力,看谁最后剩得多,谁就赢了。必竟那时可玩的太少了,学子们就地取材,自创游戏,也乐此不疲。</h3><div>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谁知这些杨树的来历?</div><div> 记得那时父亲刚到矿中任校长。一天他从呼市出差回来,提着沉重的鼓囊囊的提包。兄妹们一拥而上,看看父亲带回来什么好东西,也或有好吃的?当父亲打开提包,拿出一个报纸包,又一层层打开的时候,我们失望极了,里面竟是一截截杨树的杄条。父亲说,这是加拿大杨,栽在校园里,比当地的杨树漂亮多了。</div><div> 当我上中学时,它已枝繁叶茂,高大挺拔得令我仰视了!</div><div> 初高中分校,重新规划校园时,那些历经沧桑,饱览矿中变迁的杨树,随着电锯带起的粉沫也随风飘散了。我心也被锯痛了……。</div><div> 往事如昨,也算是一段“校园趣事”吧,有悲伤也有快乐,让快乐永存我心。</div><h3> 学长对母校的眷恋,对同门学子的怀念,对老师的感恩,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让我感同身受,感谢学长!</h3> <h3>   初一.六班部分同学1971年下乡时合影</h3><div><br></div><div> 前排左起:刘艳敏、贺桂香、潘彩琴;</div><div> 后排左起:张玉新、李文杰、(外校)。</div><div><br></div><h3> <font color="#ed2308"><b>★</b></font>张玉新(初一.六班):我是1965年9月由平庄矿务局中心小学考入的。当时初一是六个班,每班五十多人,有平庄的、露天的、卧佛寺的、元宝山的,还有五家的。当时班主任是曲文,数学老师是高祖凡,语文老师是石元章,地理老师是屠绍纯,生物老师是朱宝瑜,俄语老师是曲文,体育老师是高淑琴,音乐老师是王信,政治老师是施传政。上了不到半年课。由于初一.五班不好管理,第一任班主任是刘青山,后来又换了几任班主任,有石元章等。最后就把初一.五班解散了,学生分到其它五个班,所以就把我们初一.六班改为初一.五班。原初一.五班的教课老师和初一.六班一样。我们初一的一、二、三、四班都有聚会,只有初一.五、六班没有聚会,就是比较模糊,是六班聚,还是五班聚,一直统一不起来,所以也没有留下全班聚会的合影,很是遗憾。</h3> <h3><font color="#010101"> 初一.五班</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b></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胡庆阳:我们入校时是六个班,分别在校园东侧的两排教室,南面一栋是四个班,5、6班和初三的两个班在北面教室。1966年元宝山矿成立中学,我们是第一批学生,平庄矿中初一年级剩下五个班了。</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r></span></h3><h3><font color="#ed2308"><b> ★</b></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刘宝生:我是初一.五班的刘宝生,刘大昆、吴秀珠是我的父母。看了《永远的平庄矿中》往事纷至、浮想联翩。感谢智生兄做了这个美篇,功德之举。我父母及其他故去的老教师九泉有知,定会欣慰。</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是1965年入校,虽然只读了一年书,但因为父母都在矿中工作,入校前时常到学校食堂吃饭,在校园里玩耍,所以很多学生都认识我,矿中校园也承载了我很多的记忆。</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记得1962年冬季的一个星期天,父亲让我到食堂打饭,天气阴冷,地上有一层轻雪。到了食堂窗口我才发现,饭票菜票已不翼而飞,急得直流泪,赶忙回头去寻找。一个初中男生可能认识我,见状过来问罢原委就帮我一起找,当时冰天雪地我也不抱希望了。因为从我家住的新工村到矿中走了漫长的一段路,谁说的清丢在哪儿了?突然那个男生说:“你看,是这个吗?”看到他手中的几张饭票和菜票,我喜出望外,顾不上细想,连忙点头称是,要知道家里人等着我回去开饭呢。他把票券交到我手里说:“快去打饭吧,下回小心点儿。”后来我一次次想起这件事,那个场景一次次回放,突然醒悟:那些饭票菜票根本不是我丢的,而是那个学长自己的。这个学长应该是高一或高二的住宿生。有点像赵平安、又有点儿像许平。不管他是谁,我都要送上迟到的谢意。这件事使我感受到同学们对师长的敬意,也感受到矿中校园的温暖。</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入校时是初一·六班(一年后元宝山的同学回到新成立的元宝山矿中,我们就成了一年五班),班主任是曲文老师,班长是胡庆阳。记得还有杨久庭、张荣远、王国祥、李玉霞、王淑云、柴秀琴、杨国政、段玉忠、阿宝驹、张玉新。当年冬季,全班到五家农村劳动,大家同吃同住,也干不了什么大活计,就是在田里拾捡漏穗,但却使大家增进了了解与友谊。</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那时迷上了乒乓球,因为当时在体育界是乒乓球率先为国争光,容国团、庄则栋、李富荣、徐寅生等国手,是我心中的偶像。下了课就往球室跑,上课再往教室跑,匆忙之中多次被曲文老师堵在门口儿,还被没收过球板,但我痴心不改。当然校园里也有我的偶像,男的有冯来廷、袁刚、安智生、冯建中,还有申庆奇、冯为公、庞智善,女的有邓莎兰、刘桔红、阿沙兰,都是学校的乒乓高手,校队的总教练好像是李海峰老师。他们去盟里参加比赛,总能捧回一堆奖品。我们班的高手有胡庆阳、卞树春,还有一些“野路子”的怪球手,他们不买校队的账,像徐久富、白云杰(横板)。1966年初夏,胡庆阳通知我参加校队,不久“文革”开始,关于乒乓球的故事,结束。</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68年,66、67两届学长早已上山下乡,68届何去何从?当时“文革”运动方兴未艾,生产停滞、煤炭紧张,国务院提出“抓革命、促生产”,而矿务局员工不足。据说向东北煤管局打报告,要把68届留在局里就业。在等待的日子里,我们68届高中一个班、初中五个班,充实到厂矿劳动。那可不是义务劳动,每月18元学徒工资,还享受部分“劳保”,比如工作服、水靴、矿灯、羊皮袄……。我被分配到古山二井排煤线,主要任务是掏煤车,三班倒。记得在一起劳动的同学有屠立煌、胡景义、王荣华、阿宝驹等。同班劳动的还有李志学(副局长)、祝汉斌(局副总工程师)。排煤线基本上是农村来的合同工,只有一个班长是正式工,因为我们小,暂时不安排下井。我班的元宝山同学张荣远,早已跟着66、67届学长下乡到赤峰县太平地公社,据说他得知我们要安排工作的消息,后悔得在知青宿舍嚎啕大哭,不知真假。</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们在古山二井干了三个多月,每月18元的学徒工资,在当时省吃俭用可以养活三口之家。到了1968年底,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矿务局反应很快,1969年1月下旬,68届初、高中毕业生就被局里的大卡车送到赤峰县和林西县插队落户,也算给张荣远同学一个公道。临走之前,古山二井安排我们下井参观新建成的大巷,走在灯光明亮宽敞的大巷里,我想的是再见了,二井。</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被分到赤峰县太平地公社兴隆坡大队四队,共9男8女。9男是我和杨国政、叶宝林、马俊昭、焦越、刘绍来、马春庆、王国友、杨国瑞;8女是邓会琴、段国芝、杨国琴、刘淑云、陈景华、崔雅娴、何秀莲、徐文兰。 抽工回到了矿务局,在古山一井583掘进队,跟屠立煌、崔继民两位学长在一个掌子头。邵剑锋学长当时在井口工会,推荐我参加了矿文艺宣传队。</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剑锋兄,看到照片上的你开怀大笑,十分想念。</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r></span></h3><h3><font color="#ed2308"><b> ★</b></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刘凤云:我是1965年9月份由元宝山小学考入平庄矿中,初一共六个班。我是初一.三班的,班主任是朱宝瑜老师,数学老师廖嘉华,语文老师佟守刚,政治老师郑瑞新,音乐老师王信,体育老师高素琴,俄语老师吴秀珠。文革期间换了班主任是吕祥老师。 </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r></span></h3><h3><font color="#ed2308"> ★</font>姜春华(初一.二班):我是1965年9月考入平庄矿中的。我们班53人,女生20多人,男生30多人,是由:古山矿、西露天矿、五家矿、元宝山矿四大矿来的学员。班主任:郑瑞新,语文老师:佟秀芳,数学老师:高鹏跃,政治老师:郑瑞新,俄语老师:曲文,地理老师:屠少纯,历史老师:施传政。后来元宝山矿的学生回本矿上学,王纪元老师是我们班主任。</h3> <h3>  韶华易逝,情谊永存。离别五十年、思念五十年、期盼五十年!</h3><h3> 2019年6月30日,我们——“平庄矿中老三届最年轻一届(1968•初中)同学聚会”在扈灵叔的倡导与策划下,终于见面了。</h3><h3> 前排左起:王立华、刘凤琴、潘彩琴、张桂彦、赵荣华、曹春婷、庄凤兰、韩淑华、郭秀英、王翠萍、刘凤云、宋志兰、于志淑、邓慧琴、王慧菊、杨国琴、陈景华、王明珠、刘素云、刘艳敏、陈文华、富 丽、段国芝、秉桂兰、郑文升、户灵叔。 </h3><h3> 二排左起:崔淑香、王瑞兰、朱海芝、宋 琪、姜春华、李玉珍、任秀荣、刘素珍、苏凤云、肖 丽、王素洁、段国英、郭春荣、徐文兰。</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b> 李桂荣</b></font>:这些俊男靚女啥时都变老了呢?苍天不饶任何人哪。不过五十年后大家还满精神。仔细辩认,还认识很多。多年不見了,教你们时的点点滴滴滴都还记得,名字还记得,男女生一个没忘!你们如果有时间,欢迎来沈阳到家坐客,我去接你们!多年不見很想你们,五十多年前可爱的同学们!</h3><h3><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胡宝昌</b></font><font color="#010101">:</font>难忘同学情,白发喜相聚!<br></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b> 赵荣华</b></font>:李老师,您的话让我看后热泪盈眶!有机会我和同学们一定到沈阳看您去,我们永远是您的学生。</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b> 郭 义</b></font>:赵荣华同学大聚会主持人,主持的挺好。李老师今年夏天到平庄来吗?如果来平庄咱们六年四班也搞个迎师聚会。</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b> 李桂荣</b></font>:你们还记得局小六年四班的程雅学吗?也是个端庄漂亮的小姑娘,我千方百计找到了她的电话並问候了她。她在大连,电话:13504084827。</h3><h3> 荣华,谢谢你。当年多才多艺重情重义的漂亮小姑娘!</h3><h3> 老实厚道,学品兼优的小郭义!还有65年小学毕业的的小可爱们!!!谢谢你们!当初的好孩子,好学生,长大后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小王玉泉,长大了,还是个乐观派!</h3><h3> 光阴如梭,我今年79岁了,时长怀念当年美好开心的日子,那是我当了30年班主任记忆里难忘的好时光!明年沈阳平庄通高铁了,争取回去看望你们!祝你们高兴快乐,永远健康,家庭幸福。</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b> 郭 义</b></font>:李老师今年79岁了,思维还如此敏捷,六年四班的同学都能记得,记忆力超强!我只能记起十多个同学,可见老师对我们感情至深。我们都是在老师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这个年龄还能得到老师的关心鼓励,倍感亲切。老师德高望重、恩情似海,我们一定会去看望您的。</h3> <h3>  那时的矿中学子不但勤奋好学,而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学生会体育部长郑澄海的组织下,文体活动十分活跃。田径、滑冰、足球、乒乓球等项目在全盟比赛中都成绩斐然。</h3><h3> 这是1964年参加昭乌达盟青少年田径运动会矿中代表队的合影。 </h3><h3> 前排左起:刘桔红、华玉玲、张桂芬、黄淑琴、王书兰、张芝凤、孙再接,李华君,</h3><h3> 二排左起:毛忱印、李桂荣、何玉凤、刘秀琴、姜桂兰、张雅琴、黄淑梅、赵丽华、宋廷仁,</h3><h3> 三排左起:魏国荣、司玉德、邵剑锋、郑澄海、胡增祥、孙维新,</h3><h3> 后排左起:蔡景清、李永文、刘兴、陶连侃、杨金祥、庄铁书、于海泉、陈振贵、裴更夫。</h3><div><br></div><div>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font color="#010101" style=""><b>郑澄海:</b>看到《参加1964年昭盟青少年田径运动会矿中代表队留念》的老照片心潮澎湃,情不自禁的回想起了熟悉的校园和朝夕相处的同学们。</font></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64年的暑期,天特别的热。</span></div><div><font color="#010101" style=""> 为了参加盟里的运动会,学校经过选拔,由32名男女运动员组成的平庄矿中田径代表队(照像时扈灵超和另外一个记不得名字的同学上街了),经过一个月的集训,我们皮肤黑了,劲儿绷足了,在毛忱印和宋廷仁老师的带领下,满怀信心的来到赤峰,参加昭乌达盟青少年田径运动会。</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style=""> 运动场距离火车站不远,在昭乌达路的西侧,参加比赛的共有11个代表队。虽然平庄和赤峰近在咫尺,但多数人都是第一次代表平庄矿务局参加比赛,责任感与好奇心交织在一起,大家无比激动、兴高采烈。</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style=""> 在比赛中,大家斗志昂扬奋力拼搏,张桂芬、扈龄超的百米冲刺,张雅琴、刘秀琴的八百米英姿,陈正贵矫健的一跨,王书兰、庄铁书“三铁”的雄威,李志学优美的一投,杨金祥高高的一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矿中学子青春的活力、拼搏的激情。我参加了一百米、二百米、四百米、四百米接力、八百米接力和一千五百米异程接力赛,也倾尽全力为集体荣誉而战。</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style=""> 经过预赛、复赛、决赛,紧张拼命的几天很快过去了。矿中代表队获总分第六名,这是矿中建校以来第一次参加这么重要的大型赛事,虽然获得第六名的成绩,但我们喜悦的心情却不亚于第一名,因为它检阅了学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办校方针,体现了我们良好的体育素质。</font></div><h3><font color="#010101" style=""> 50年光阴转瞬即逝,当年的情景却历历在目,让人难以忘怀。虽然青春已去,但同学间的友谊却永恒在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当年矿中乒乓球队员的老照片。左起:冯来廷、阿沙兰、安智生、商荣荣。</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我与乒乓球的不解之缘》</b></font></h3><div> 冯来廷(高三)</div><div><br></div><div>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有着许多爱好,但时间最长且相伴至今的当属乒乓球了,它给我带来了健康,也带来了快乐。</div><div> 记得在1964年夏季,我们的母校平庄矿中为了迎接昭乌达盟举办的全盟职工和中、小学乒乓球比赛,由校体育组的宋廷仁老师负责组建了乒乓球队。队员有我和尚国华、刘桔红、邓沙兰、袁朝、许明(原名宋东军),平庄矿务局队员有张庆功、冯天山、周宗德。</div><div> 在这次比赛中,我和尚国华荣获中学生双打比赛第三名的成绩。袁朝和许明是代表小学参加比赛。通过这次比赛,我们经受了检验,开阔了视野,锻炼了队伍。宋老师在总结中要求我们要从实战出发,扎扎实实地苦练基本功,向赤峰市的优秀运动员学习,以利于在今后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因为这次比赛的成绩,我和尚国华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年级运动员称号。并颁发了证章和证书。</div><div> 当时学校的条件有限,在刚进东校门的厢房紧挨图书室只有两间乒乓球室,每间两幅球台。一间供校队训练,另一间向乒乓球爱好者敞开。所以,每当中午放学,住在远道的同学们都夹着饭盒争先恐后的奔向乒乓球室,边打边吃饭。下午放学后更是热闹非凡,比球技打擂台,运动热情十分高涨。学校也通过开展比赛,选拔校队队员,提高全校的运动水平。</div><div> 1964年至1966年期间,在宋廷仁、李海峰、郝占波老师的领导下,我们乒乓球队伍逐步扩大,通过刻苦训练,基本功和技战术水平有很大提高。</div><div> 当时的校队队员有:冯来廷、尚国华、袁刚(初中毕业后考入赤峰二中)、安智生、庄铁书、冯建忠、汪向武,孙光华、刘桔红、邓沙兰、曹雄;袁朝、冯为公、申庆奇、庞志善、潘杰、胡庆阳,邓小兰、阿沙兰、商荣荣、王素洁、秉桂兰、刘艳敏,共23名队员分布于学校的各个年级,发挥了骨干作用,推动了乒乓球运动的快速普及与提高。</div><div> 那时没有乒乓球专业技术教材,由于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关怀,几位体育老师身传言教、耐心指导,队员们个个要强,刻苦钻研,互帮互学,不甘落后。训练时间争分夺秒,回家以后对着镜子挥球拍练姿势,水平提高得非常快。多次参加了盟市举办的乒乓球赛,每次都获得了可喜的成绩。</div><div> 当时在全盟的中学生乒乓球赛中,我们的实力稍逊于赤峰二中。二中高中组的杨柏年是国家一级运动员,多次代表赤峰市参加全国和自治区比赛,1964年到南京参赛,曾与庄则栋、徐寅生等世界冠军交过手,属近台快攻型;女子组的徐瑞琴、李文秀也都是国家一级运动员。我们与之两次交锋,都获得团体亚军也实属不易。在单打比赛中,我曾获得过亚军和第三名,阿沙兰曾获得女子冠军。</div><div> 从组建到1966年“文革”停课,我一直担任队长职务,带领校队成员认真训练,互相切磋,研究战法,技战术水平不断提高。</div><div> 回首往事,我这一辈子与乒乓球结下了不解缘。</div><div> 12岁开始学习打乒乓球,现已72岁了,我打了60多年球,除代表矿中参加全盟的中学生比赛外,还参加过平庄矿务局举行的比赛,取得过冠军,并代表矿务局参加过全国煤炭系统的比赛;代表原赤峰市、县参加过盟里的比赛,都取得了好的成绩,获得了荣誉。</div><div>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曾先后担任过原赤峰县、市和平庄矿务局的乒乓球教练,当过昭乌达盟青少年乒乓球教练并参加辽宁省的比赛,每次都能使我的球队获得名次。</div><div> 退休后,还为少年儿童办了10年乒乓球训练班,在参加比赛中均获得名次,受到家长与社会的肯定与好评,我也获得优秀教练员称号。</div><div> 70岁以后,我为退休人员当教练进行陪练与指导,成了大家的贴心人,继续为我钟爱的乒乓球运动贡献绵薄之力。</div><div> 实践证明,小小的乒乓球最考验运动员的技术和智力,是一项集健身性、竞技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运动,具有较高的锻炼价值。</div><div> 60年的打球经历,不仅全面锻炼了我的身体,还通过运动调节情绪,使我始终保持心情愉快,性格开朗大方,提高思维能力,预防老年痴呆。我现在不但”三高”不高,而且眼不花耳不聋,大脑反应能力没蜕化,别人都认为我才60多岁,这都是常年打乒乓球的结果。我感谢我的母校平庄矿中,更感谢我的教练宋廷仁、李海峰和郝占波老师,感谢校乒乓球队的球友们。这段历史和友谊将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永存于脑海之中,激励我热爱生活、永葆蓬勃向上的人生状态。</div><div><br></div><div> <font color="#ed2308"><b>★</b></font>阿沙兰:看了我和商荣荣、冯来廷、安智生的合影照片,心绪难平,不但引发了对青春的回忆,而且还有对同学间几十年友谊的怀念。</div><div> 记得还是在平庄局小五年级时,我和商荣荣就开始学打乒乓球。当时学校没有乒乓球室,只是在学校体育器材室里放着一付球台。门经常锁着,我们每天放学后,悄悄的从器材室的窗户爬进去打球。那时只是觉得好玩,没有人指点,凭着兴趣打。一来二去,找到了一点手感,球的回合多了,更激发了我俩的热情。</div><div> 1964年9月,我和商荣荣考入平庄矿中。不久进入校乒乓球队,在这里得到队长冯来廷的指导,进行了系统的训练。</div><div> 当年11月,我和商荣荣参加了昭乌达盟中学生乒乓球赛。在初中组女子团体赛中获得冠军,女子单打我获取亚军。</div><div> 1970年10月,我和商荣荣、冯来庭、安智生同为知青,代表赤峰县参加了全盟乒乓球赛,在青年组团体赛中,男女队均获得冠军。女子单打我获冠军,商荣荣获第三名。</div><div> 1970年,商荣荣抽调昭乌达盟青少年乒乓球队,由军代表那满图呼带队,到各旗县巡回表演,第一站就是平庄矿中。回到了母校,进行了乒乓球表演赛,给母校增添了光彩。</div><div> 1972年,荣荣又参加了全国乒乓球裁判培训班,通过系统培训,有幸在“文革”后第一次全国少年乒乓球赛中任裁判员,之后又在辽宁省少年乒乓球赛、内蒙古乒乓球赛和全国甲级俱乐部乒乓球赛中做裁判工作,把对乒乓运动的挚爱融入到为广大运动员的服务之中。</div><div> 我们喜欢打乒乓球,热爱乒乓球运动。从小学开始,经历了上山下乡、参加工作一直到退休,从未间断。乒乓球伴随我们几十年的美好时光,成为物质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乐无穷。它丰富生活、强身健体、磨练意志、受益终生。</div> <h3>  矿中的领导非常重视音美艺术教育,学生会设有文艺部,记得部长是高一班品学兼优、文体俱佳的刘桔红,副部长是初一的王立华。学校经常组织文艺汇演,学生参与的人数与频率非常高。高三的男生小合唱《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高二的歌舞《毛主席的光辉》、话剧《火烧赵家楼》、高一的舞蹈《珊瑚颂》、初三的表演唱《十送红军》、《逛新城》等精彩表演至今历历在目、不绝于耳。<br></h3><h3>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管弦乐队,可以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在当时的条件下,乐器配置齐全,什么大中提琴、双簧管、圆号、低音号,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乐器,其演奏水平在全盟也堪称一流。每当乐队训练,各种乐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或激昂或悠扬的乐曲,带给我们无限美好的遐想,激发起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h3> <h3>  <font color="#ed2308"><b>★</b></font>李树贵:1963年下半年,我由地方中学转到局中学。记得矿中学校的铜管乐队是我们升入高一时成立的。乐队由王信老师负责。成员以我班同学为主,同时吸收了少量其它班的学生。乐器是局高职校撤消时留下来的。我记得成员有:<br></h3><div> 队长:尚国华,</div><div> 小号: 郑成海、狄荣春、高振福、魏国荣,</div><div> 长号: 廖永康、扈灵超,</div><div> 中音巴里冬: 魏宗信、陈振贵、于海泉,</div><div> 低音巴里冬: 柳成林、张曼甫,</div><div> 单簧管: 刘宝忠、尚国华、孙维新,</div><div> 萨克斯管:李树贵,</div><div> 鼓手: 孙维新。</div><div> 乐队利用每周的课活时间集中训练,由王信老师和队长组织大家进行。(因兴致较高,大家都很主动)每种乐器都是由王老师指导入门,然后分头熟练提高。曲谱是同学们自刻鋼板油印的。</div><div> 当时学校的乐器库房里,还有圆号、长笛、短笛(西洋乐器中带按键的金属笛,不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的竹笛)和双簧管。因既无资料可查,又无老师引进入门,只好闲置库房"睡大觉"。好在以上乐器高、中、低音色齐全,况且每样乐器都不是单件,作为一个的铜管乐队,也算可以了。</div><div> 后来又成立了弦乐队,仅记得廖永康是弹三弦的,我和尚国华是拉二胡的。孙维新是打扬琴的。弦乐队没有管乐队那么红火。</div><div> 管乐队先由王信老师主抓,后来张文学,朱宝瑜二位老师加入辅佐。</div><div> 乐队为学校的各种校园集会活动伴奏配乐(如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毕业典礼、文艺汇演等),因为是矿务局唯一一个铜管乐队,也曾多次参与平庄矿务局的各类演出和庆典活动。(如西露天矿移交生产、局党委书记李子富葬礼等重大活动。)</div><div> 乐队同时也培养了一批铜管乐手,这些人后来成为平庄矿务局文艺活动的骨干力量。</div><div><br></div><h3> 《忆老平庄矿中》</h3><div><br></div><h3> 犹记矿中位城西,校园很大建筑稀。</h3><h3> 几具器械可健体,数间瓦房供学习。</h3><h3> 冬来常嘻溜冰场,秋捉粉蝶于菜畦。</h3><h3> 最喜春夏西边望,绿杨荫蔽旱河堤。</h3> <h3>  前排左起:张素军、宋秀芬、赵秀珍、张桂范;<br></h3><div> 二排左起:郝玉芬、谭海玲、李淑莲、刘桔红;</div><div> 三排左起:李万柏、崔永康、崔继民、姜虹瑞、林崇光、高振福、张文学;</div><h3> 四排左起:柳成林、尚国华、廖永康、李树贵、吕素兰。</h3> <h3>   前左:刘秀琴、张桂芬、王淑琴、李玉霞;<br></h3><h3> 后左:刘作英、刘桔红、马淑芬、姜桂芹。</h3><div><br></div><div> <font color="#ed2308"><b>★</b></font>许平:看《永远的平庄矿中》珍贵照片“红色宣传兵”的照片,有感赋一诗:</div><div><br></div><div> 《七言》英姿</div><div><br></div><div> 身着军装戴军帽,手捧语录戴袖标。</div><div> 飒爽英姿露新颜,风华少年个个娇。</div><div> 玉霞桂芹马淑芬,作英桔红一般高。</div><h3> 秀琴淑芹桂芬美,宣传女兵显英豪。</h3>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平庄矿中图书室同学合影</b></p><p><br></p><p> 前左:薛文义、胡庆洋、?、孟祥贵;</p><p> 中左:郑瑞秋,孙香兰,于淑云;</p><p> 后左:?、赵秀珍、魏国华、董秀珍。</p> <h3>  前排左起:姜春华、刘凤云、李万颖、李玉珍、赵荣华、陈淑荣、田桂芝;<br></h3><div> 二排左起:杨国琴、徐凤琴、程亚学、陈淑华、王公时、柳淑英、陈文华、张桂艳、孙丽娟、苏凤云、李淑芝;</div><h3> 后排左起:李树贵、李万松、邵剑峰、刘宝忠、王宝龙、陶连侃、柳成林、段俊岭、张宗安、马俊昭、卢绍文、梁宏、王公烈、李万长。</h3> <h3>  1968年7月9日,平庄矿中第一批下乡到克什克腾旗达尔罕公社与牧民的合影。<br></h3><div> 一、貢格尔大队</div><div> 男同学8名(平庄矿中):扈灵超、扈灵叔、蔡景清、齐智伟、李万柏、徐云强、王成福、白云杰。</div><div> 女同学7名(赤峰四中):徐学牧、肖彩霞。许继辉、许桂华、李雅娴、姜桂云、林淑芳。</div><div> 二、白音查干大队</div><div> 男同学9名:张曼甫、尚国华、廖永康、郑澄海、王树林、魏垂霄、王永生、王玉书、齐煥祥。</div><div> 女同学6名:赵诗荣、孙慧卿、尚淑华、屠立群、王秀春、李凤英。</div><div> 三、达里大队</div><div> 男同学11名: 薛长峰、杜 凤、李志军,倪 辉、孙代、周泽刚、包红山、邰红军、王海利、廖 挺、曹彦庆。</div><div> 女同学6名:金秀云、孙再接、宋淑婷、谭海玲,金英子、田雪梅。</div><div><br></div><div> <font color="#ed2308"><b>美丽的草原我的家</b></font></div><div> 扈灵叔(初一.二班)</div><div><br></div><div> 美丽的达里诺尔湖是内蒙古自治区四大名湖之一,它象一颗硕大的明珠镶嵌在克什克腾旗西部的贡格尔草原深处。</div><div> 每年的盛夏,是草原最美的季节。“野阔牛羊同雁鹜,天长草树接云霄”,湛蓝的天空漂浮着朵朵白云,茫茫的草原绿草如茵,各色各样的小野花竞相开放,静静的河水缓缓流淌,浩翰的湖面明丽而深邃,微风吹过,成群结队的牛羊时隐时现,天然混成的景色如诗如画。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远离喧嚣的城市,躲开讨厌的雾霾,来到这令人神往的仙境,品尝蒙古族最美好的食品,畅饮草原的马奶酒,耳听高昂洪亮的蒙古长调,在姑娘们天籁般的歌声中骑上骏马奔向遥远的天边。</div><div> 夜幕降临,或躺在软软的草地上,闻着青草的芳香;或眺望天空中闪烁的星星,幻想与月宫中的嫦娥对话;或男女老少手拉着手,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舞蹈;或静静的坐在蒙古包里,喝着香甜的奶茶回忆年轻时的初恋……</div><div> 朋友,这可不是在诵读一篇散文,而是诉说着我在第二故乡曾有的经历。</div><div> 1968年7月9日,在那难以释怀的动乱岁月,我和我的哥哥还有来自平庄、赤峰的100多名老三届毕业生,头戴着知识青年的华冠,离开了校园,踏上了上山下乡建设边疆、扎根边疆接受贫下中农(牧)再教育的漫漫人生路。</div><div> 我们带着简单的行装和几套上级赠发的《毛泽东选集》,手中举着红彤彤的《毛主席语录》,一路颠簸一路歌,向草原走来。</div><div> 7月的草原,风吹绿草遍地花,牧人扬鞭骑骏马,彩蝶飞舞百灵唱,达里湖水映晚霞。贡格尔草原、贡格尔河、贡格尔嘎查,多么诱人的名字!汽车慢慢开过弯弯曲曲的贡格尔河,8男7女共15名知青(男:扈灵超、扈灵叔、蔡景清、齐智伟、李万柏、徐云强、王成福、白云杰来自平庄矿中;女:徐学牧、肖彩霞、许继辉、许桂华、李雅娴、姜桂云、林淑芳来自赤峰四中),被分配到贡格尔嘎查。前方不远处散落着七八个蒙古包,其中两顶崭新雪白的蒙古包就是我们的新家:贡格尔大队四组夏营盘。贡格尔嘎查共有56户人家、不足200口人,方圆几十公里的草原养育着勤劳淳朴的蒙古族儿女。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展现在眼前,贡格尔大队的大部分牧民都来了,男女老少穿着蒙古族各式鲜艳的服装,列队欢迎我们的到来。蒙古族是热情好客的民族,一个瘦高的个子、紫红色脸膛的小伙子站在我们面前,名字叫哈拉巴特尔(黑子英雄),大约20多岁,是草原上最好的歌手,用浑厚的歌喉唱起了祝酒歌:“金杯银杯斟满酒,高高举过头,炒米奶茶手扒肉,今天喝个够。……”草原的牧民都是歌手,几位俊秀的少男少女带着羞涩的笑容,按着蒙古族的最高礼节:手捧洁白的哈达、举起精美的银杯,为每个人敬上一杯“下马酒”。歌声不断酒不断,双方语言不通,一切都在酒中。在老年人的祝福中,在大嫂们的拉扯下,一杯杯美酒像甘泉一样流入口中,温暖着每个人的胸怀,两个民族的人们在欢歌笑语中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哈拉巴特尔会说一些汉语,很快就成了我们的好朋友,他的妹妹后来成了我们同学白云杰的妻子。多年前,我们的好哥们巴特尔因病走了,再听不到他那优美的歌声了,但他的儿女成了我们永远的朋友。</div><div> 走进崭新的毡房,正中间挂着毛主席的像,地上铺着洁白的地毯,大块儿的羊肉在锅里翻滚,发出诱人的香味。棕黄色的奶茶上面漂着黄油珠,淡淡的乳香在空气中弥漫。按照蒙古族的习惯,男同胞坐在右侧,女同胞坐在左侧,年长者坐在中间。炕桌上摆满了各种奶食品,奶豆腐、奶皮子、黄油、炒米、嚼口、蒙古果子,诱使肚子发出咕咕的响声。我们的童年和青年时代,城镇里粮食定量,副食品匮乏,成长着的我们太需要营养补充了!我偷偷的环视,只见每个同学都发出贪婪的目光,目不转盯的看着桌上的食品,恨不得马上扑将过去。</div><div> 大餐马上开始了。奶茶:草原上最高级的饮料,奶食品:奶中的精华,新鲜的羊肝、羊肚和蒙古族特有的羊盘肠陆续登场。我们顾不得客气与斯文,如饿狼扑食、大开“吃戒”、风卷残云、毫无顾及。几个回合下来,盘坐在地毡上的双腿有些麻木而坐不住了,肚子也微微隆起,大家索性都蹲在桌旁继续战斗。大盘的羊肉端上了桌面,啊,正宗的手把肉!“手把肉手把肉,两手把住一块肉,连撕带啃吃不够”,狼狈的吃相令门外边的蒙古大嫂们笑得前仰后合,没有见过这样的吃货。后来我们才明白,牧民吃手把肉是有规矩的:肉摆在饭桌上,家里的男主人用刀把胸骨肉片成一片片,送到每个人的手中。大家再用手中的刀,片着个人喜欢吃的肉。羊的每个部位的肉口感是不一样的,大家分享着每块肉的美味。一顿狼吞虎咽,茶锅里剩下的不多残羹,炕桌上摆满了骨棒。好一顿美餐,酒足饭饱,不时打个饱嗝,用时髦的网络语言表述:真是美美哒!只可惜当时没有摄影器材,没能留住这幸福的瞬间,只能刻印在脑海中作为永远的记忆。</div><h3> 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饭后,青年人在草地上玩起了“博克”(蒙古式摔跤),女知青在旁边用手势和牧民交谈,时间慢慢的在戏耍中过去,天渐渐地黑了,这里的海拔近1500米,虽是仲夏,温度慢慢降了下来,很有些凉意。草原的夜晚是宁静的,站在松软的草地上,晚风徐徐吹来,带着青草的芬芳。天上的星星一眨一眨,像是在用深情的眼神欢迎我们。美好的憧憬遐想,真切地来到了我们的面前。几天的乘车劳顿使大家显得有些疲惫,很快都进入了甜蜜的梦乡。迎接我们的将是明天似锦的朝霞!</h3> <h3>  这是1968年西露天矿领导欢送下乡同学(戴红花者)时的照片(孙香兰提供并注名,王凤华、刘树槐补充)。<br></h3><div> </div><div> 前排左起:周淑英、赵雅春、王凤华、曹秀英、张桂芝、王斌(矿党委书记);</div><div> 中排左起:姜淑云、孙香兰、王美蓉、梁秀芝、张桂芬;</div><h3> 后排左起:陈振贵、刘孝章、?、左显章、万树森、刘树槐、倪红霞。</h3> <h3>  这是1968年9月5日下乡到原赤峰县安庆沟公社元茂隆大队的知青代表参加“赤峰县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讲用会”的合影。<br></h3><div> 前排左起:尹学武(北京知青)、张森(赤峰二中知青)、邓履康(北京知青)、陈俭(大队干部)、王绍才;</div><div> 中排左起:耿玉环、孙惠芬、许玉成(北京知青)、张瑞华、张玉香;</div><h3> 后排左起:苑长宝(北京知青)、刘树槐、冯来廷、李志学、安智生。</h3> <h3>  1970年3月,参加赤峰县民兵“双代会”的安庆沟公社代表合影。<br></h3><h3> 其中知青代表:刘树槐(三排左一)、安智生(三排左三)、万树森(四排左三)。</h3> <h3>  赤峰县太平地公社兴隆坡大队文艺宣传队<br></h3><div><br></div><div> 后左:程立、庄沈书、柳青林、叶宝林、张敬君;</div><div> 中左:宋秀芬、刘秋敏、邓会琴、李玉霞、赵荣华、陈淑荣;</div><h3> 前左:姜志贤、阿宝驹、李广仁(大队革委会主任)、张国玉(宣传队负责人)、刘闯。</h3> <h3> 1970年在林西县五四公社</h3><h3> 东升大队青年点同学合影</h3><h3><br></h3><div> 前左:孙立娟、卫达敏、段玉玲、轩荣婉、张桂彦;</div><h3> 后左:段玉忠、李忠文、刘小东、张云峰。</h3> <h3>  1988年9月,随着企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高中开始独立办学。平庄矿务局中学一分为二,初中更名为“平庄矿务局直属中学”,高中定名为“平庄矿务局高级中学”。原平庄矿中校园东侧约三分之一的面积划为高中。<br></h3><h3> 这是当时高级中学的东大门。</h3> <p class="ql-block">  1988年,平庄矿中校园被一分为二,东院是“平煤高级中学”,西院是“平庄矿区中学”。</p><p class="ql-block"> 2005年1月1日,学校的行政与业务一并划归元宝山区政府管理。</p><p class="ql-block"> 2017年3月16日,“平煤高级中学”与“元宝山区职业高中”互换校址。至此,当你再踏入曾经魂牵梦绕的热土时,就没有了主人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但是,昨日种种,刻骨铭心。这里有太多的回忆与情思:宽敞明亮的教室、博学和蔼的老师、天真浪漫的同学、朗朗悦耳的诵读、运动场上的拼搏、文艺晚会的歌舞、志存高远的理想、蒹葭伊人的情愫……。每每想起在这里度过的青春岁月,心中就升腾起难以释怀的愉悦与思念。</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熟悉而又陌生的校园更名易主,裹挟着我们当年的青春气息成为历史的记忆,留下的是纯真、炽热、永恒的同学情谊。</p><p class="ql-block"> 再见了,我们的平庄矿中!</p><p class="ql-block"> 再见了,我魂牵梦绕的同学!</p><p class="ql-block"> 祝愿“平煤高级中学”继往开来,再创辉煌!</p> <p>  平庄矿中——我们人生旅途中求知的殿堂、成长的摇篮、精神的乐园,记载着老三届600多名学子的斑斓梦想、寒窗苦读、骄健身影、青春年华。</p><p> 从1968到2018,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改变了我们的容颜,却无法割舍老三届对母校和老师的拳拳之心。在矿中原学生会体育部长郑澄海的提议下,分居在天南地北的老三届运动员,发起了重返母校的活动。</p><p> 2018年7月15日,像当年一样迎着朝阳、沐浴晨风,兴高采烈地回到了母校。50年的魂牵梦绕,50年的感恩思念终于得以实现。</p> <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平庄矿中老三届运动员</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50年后重返母校合影</b></p><p><br></p><p> 前排左起:马淑芬、姜桂芹、刘桔红、李华军、黄淑梅、王书兰、郭玉香、王凤华、黄淑琴、商荣荣、刘秀琴。</p><p> 中排左起:扈灵叔、郑澄海、邵剑锋、安智生、李永文、蔡景清、刘作英、邓沙兰、阿沙兰、张桂芬、李淑莲。</p><p> 后排左起:许明、甄明(邓沙兰爱人)、汪向武、陈振贵、冯来廷、陶连侃、申庆奇、胡庆阳、李志学、冯为公。</p> <h3><font color="#ed2308"><b>  ★</b></font>齐智伟:看了《永远的平庄矿中》心潮起伏,夜不能寐。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亦是一项繁复的工程。前言、解说词及注释均很精彩。文字流畅、文采飞扬。同学们从记忆中拾拣的每一件小事读来都让人心动。这采拮的枝枝叶叶已见树的憧憬;这流淌的一波波浪花已闻溪的淙淙……<br></h3><h3><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r></b></h3><h3><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许明:智生兄,《永远的平庄矿中》我又看了一遍又一遍,感觉非常好。你真可以说是完成了平庄矿中从建校到分家之前的较为完整的那一段断代史篇章。而且文笔一流,图文并茂。我只有欣赏的资格,况且我在矿中只有半年之久,真的提不出什么修改意见,谢谢安大哥对我的重视。</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b> ★</b></font>赵振元:《永远的矿中》相册,充满和洋溢着智生兄对矿中的感念之情,正是这感念之情,激发了智生兄撰写此相册的初衷。 在上敬老下顾小的忙碌中,用饱蘸激情之笔,数日耕耘,随时完善, 与杨哲精美图片交相辉映,锦上添花,生动再现了昔日矿中岁月,实现了近五十年来,集体首次共同怀念矿中之举。</h3><h3> 从众多感言看出,史册效应显现无疑。并多角度展现出矿中历历可数的往事。 这历历在目的往事,局外之人是难能体验和感悟,难能顺理成章撰写出来,难能真实准确地从历史长河中勾沉出来。 这历历难忘的往事,没有主观臆断和遐想,没有纷然杂陈与虚构。更不是一般的浅尝辄止,表面上的泛泛之作,而是富有于人情,胸成于智慧,激情四射地勾沉出众多人怀念己久的矿中。 您曾对我说,“梧桐引来金凤凰”,矿中院确有梧桐树,联想那金凤凰,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他们满腔热忱奔赴平庄,为矿中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奉献出的是满满的爱。正如一歌词中写的“……,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这里由衷地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永远的矿中》字里行间,新旧图片中,激荡着众多人的心潮。那悠悠岁月,时隐时现,宛如向人诉说,矿中虽己渐远,但人与人之间情感更近,光阴逝淡,师生之情,同学之情更醇更浓。这一切恰恰是每个矿中人心中的永恒夙愿。 人生总是怀旧,越是远去的越是难以割舍,这或许是人生远去的经历宝贵财富?或许是每个人自己远去的情感诗? 不得而知。 难忘,那永远的矿中。</h3><h3><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r></b></h3><h3><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庞志善:天降大任于斯人,历史与现实交相映辉,永恒之作!实属平庄矿中之大幸。</h3><h3><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r></b></h3><h3><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老槐树(刘树槐):永远的平庄矿中,是我们人生的起点。永恒的同学友谊,让我们终生期盼!</h3><h3><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r></b></h3><h3><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高娃:相册做的真好,是给所有与之有关的人们的珍贵的礼物!在这里有我们的回忆,有我们的亲人!谢谢你,作为一个成功的人士,你没有忘记母校、没有忘记你们的恩师、思念着你的校友,值得为你点赞。 </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b> ★</b></font>唯唯:我是矿中74届的。哭着看了三遍,感同身受,勾起了久远的回忆,当时虽然小,但校园的一草一木就在眼前,大食堂、职工宿舍、溜冰场、菜园……。作为老“平庄矿中”职工的后人更是倍感亲切,非常感谢制作人。</h3><h3><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r></b></h3><h3><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格桑花:母校不光是育人之所,更是平庄矿务局半个世纪奋斗史的见证地!</h3><h3><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r></b></h3><h3><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许平:看安智生所作《永远的平庄矿中》,通篇文章写的真好,把平庄矿中校园描写的祥实、细腻、生动、感人。有些照片弥足珍贵,让人感叹。配乐婉转动听、沁人肺腑。令人钦佩,感动之余,赋一拙诗,</h3><h3>以表敬佩之情: 七言.感怀《永远的平庄矿中》 妙手撰文是大家,纷扬异彩撒墨花。 琳琅耀目音册美,倦读沉书溢光霞。 沥血呕心彻夜达,辛劳透体不惧乏。 博学揽月一支笔,壮胸成竹走天漄。 2017年5月6日早 寄语《平庄矿中》 平庄矿中, 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 随着教育渐进的需求, 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你的雄姿, 你的玉体, 你的风范, 你的浩瀚, 永远镌刻在平庄这块 一一洁白的丰碑上! 你从诞生那天起, 经历了默默无闻, 日月煎熬。 你从无怨言, 海纳百川, 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 一步步走到今天。 矿中的教师队伍, 充滿着活力与生机。 他们为了支援边疆的 一一教育事业, 放弃了当时优越的生活条件, 告别大学校门, 奔赴平庄矿务局, 这座塞外煤城, 拿起教鞭, 担负起教育职工子弟, 陪养人材的重担。 我们的教师, 英俊潇洒, 风华正茂, 睿智博学, 谈吐不凡, 鞠躬尽瘁。 他们把青春, 奉献在平庄矿中, 奉献在陪养骄骄学子的一一教育事业上。 多少个严寒酷暑, 多少个春夏秋冬, 多少个不眠之夜。 是老师的言传身教, 让我们学到了知识, 学会了语文、数学, 学会了物理、化学, 学会了做人…… 平庄矿中, 培养了一批又一批 一一骄骄学子。 他们怀揣着理想, 肩负着重托, 展开知识的翅膀, 飞翔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平庄矿中, 培育我们的摇篮, 离我们远去、消失。 我们彷徨, 我们感伤。 毕竟是养育我的母校, 我们不舍, 终身难忘。 养育了我们 一一五十八个年头, 就这样离我们远去, 我们不解, 心中苍凉。 昔日的温馨与辉煌, 随着岁月的流淌, 悄悄散去, 令我们难以忘怀, 撕裂肝肠。 平庄矿中, 我的母校, 让我们留恋, 让我们想往, 让我们魂牵梦绕。 我们不会忘记你, 更难忘你的音容笑貌! 你永远记挂在我们的心中, 永远!永远! 但愿你有朝一日, 携手我们的恩师, 一展英姿, 重振雄风, 在平庄这块热土上, 播撒雨露, 播撒阳光, 春播秋收, 桃李滿天, 再继辉煌。 再见 一一平庄矿中! 永远!永远! 江城子•赞《永远的平庄矿中》 深谋撰笔著巨篇, 忆校园, 心潮翻。 平庄矿中, 永远不回还。 饮泣无缘情切切, 肠欲断, 意绵绵。 呕心沥血意志顽, 智非凡, 妙手贤, 付尽辛劳, 加添不嫌烦。 为给同学烹大餐, 鞠躬瘁, 何惧难?! 2017.5.11日上午</h3><h3><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r></b></h3><h3><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王素洁:智生学长您好,又一次眼含热泪拜读了学长倾注了大量心血再版的《永远的平庄矿中》,至使心潮跌宕,思绪翻腾,久久不能平静。第一眼看到用家父遗照做的封面,不禁潸然泪下,心中五味杂陈。首先感到是学长做为平庄矿中当年六百多名在校生中的一员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搜集、整理、编辑、修正文稿,充添内容,穿插照片,打字排版等等,不遗余力,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编辑,一遍遍发稿征集意见,不断修改完善,完成了让“老三届”,也不止“老三届”,让在平庄矿中读过书的学子们泪染衣襟的鸿篇巨制,留下了可载入史册的宝贵财富。彰显了学长对母校,对恩师,对同学深深的怀念和眷恋,不能不让我动容。在这里由衷的表达我诚挚的敬意和感激之情。</h3><h3> 做为当年的校长的女儿,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亲眼目睹了某些同校共读的同学的疯狂的辱师行为,怎能不在心底留下深深的痛。如今智生学长用心良苦,撰写此章,让我既感恩又愧疚,让我刻骨铭心的平庄矿中,承载着我的喜怒哀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