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篇

何小蕙

<h1>受张玫教授之邀,来到美国的Georgia Gwinnett COLLEGE参观,并坐在教室听了半堂张教授的课,对美国的教育制度有了一点粗浅而深刻的感受。说粗浅,是因为只有不到一天的时间参观感受,对眼前种种终是浮光掠影;而深刻却是因为这个国家对普遍教育的重视。</h1> <h1>这个学院被张教授戏称是美国的三流大学。学校简称GGC ,是正规州立四年制大学,而非地方性的两年制社区大学,建校时间才短短十年。而政府做这个学校的规划也差不多做了十年,即使在2008年美国面临金融危机,很多项目被砍的情况下,这个项目一直被保留并持续投资。学生从最初的300多人到现今的一万多人。</h1> <h1>学校占地很大,红砖楼绿草地在蓝色天空映衬下很夺目。</h1> <h1>据张教授介绍,政府考虑在这个区域建大学就是因为这个相对贫困的区域没有大学。整个亚特兰大有三十几所大学,基本上也是按照地域均衡分布的原则。</h1> <h1>放眼望去学校的学生年龄很是参差不齐,问过张教授才知道还真是,最大的学生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政府建这样的大学出于两个考虑,一是针对那些贫穷家庭承担不起私立大学学费的,二是针对那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申请不到好的大学的。</h1> <h1>这里的学费是私立大学的三分之一左右,学生可以以成绩申请奖学金。在第一学期没有成绩的情况下,学校无偿提供贷款。那入学有门槛么?当然首先得申请,然后也有个入学考试。那些申请了又没有通过入学考试的学生怎么办呢?学校允许这部分人先来旁听,一段时间之后再给个机会考试。就是千方百计给机会让孩子入校。</h1> <h1>漫步在校园看到好几个坐轮椅的学生,就问了张教授,这一问,张教授感慨万千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聋哑女孩子申请了这个学校,她想挑战一下自己,上常规的大学,学校竟然也收了。上课第一天学校相关的部门就打印了很多需要老师配合的注意事项给任课老师,并且为这个聋哑孩子配了一名手语翻译的志愿者。给老师的注意事项包括讲课的语速要慢等等。老师每讲几句,就得等志愿者用手语翻译给聋哑学生,且必须让志愿者先搞懂所讲内容。不仅讲课速度慢了,讲课和听课的难免都比较累,但是学生和老师都没有表现出不耐烦不配合。张教授还自愿课后给这个学生辅导。分小组做课题时,张教授担心会不会没有小组肯要她,因为客观上会因为聋哑学生的特殊性而拖小组后腿,但是,很快就被某个小组接纳了,小组也顺利完成了任务。</h1> <h1>这个孩子毕业后给学校写了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其中说到,她跟她那些聋哑朋友说,以后上大学就去你们学校! </h1><h1>听到这里,觉得难以想象。</h1> <h1>这是学校的图书馆,任何人都可以进去。任何人包括本校或非本校的学生。图书馆的二楼有很多小房间,提供给需要小组一起讨论的,需要带孩子看书两不误的,既保证空间,又不影响别人。</h1> <h1>居然还设置了喂奶的小房间。真的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处处都是人性化的设置和考虑,没有任何理由不好好学习。学生们确实也很努力,张教授说有些学生成绩很出色的,完全可以上一流大学,但是他们基本都没有选择去好学校,因为好学校同时也意味着高学费,他们不愿给家里带来负担,所以大部分学生是上班族,自己挣钱付学费,当然学校也有无息贷款。</h1> <h1>很多教室的门边上都贴着这样的纸,意思是当有龙卷风来到时,可以躲进有这个标记的房间,救护人员会按照这个标记来救援。</h1> <h1>这是学校的食堂,反正食物很丰富。汉堡披萨米饭等各种口味的菜式,蔬菜色拉水果饮料随便拿,估计是管够。干净而有序。</h1> <h1>这是在张教授的课堂上,虽然我英语烂,但是从学生的踊跃的神态以及张教授办公室一堆荣誉足以证明她的教学水平之上乘。本来,她在私立大学Mercer University 已是终身教授,人过五十也求安稳不愿意折腾了。几年前受GGC邀请,放弃了那边的终生教授而来到这个年轻的大学。</h1><h1>换了学校会有不同的感受吗?其实我也有点好奇。张教授说,到这儿更让人有激情,有想把更多知识教给他们的愿望,因为底下坐着的学生更不容易,要生存和学习的平衡,大部分学生也更努力。</h1> <h1>我们说到美国的大学,往往会注意那些哈佛麻省哥伦比亚等一流大学,所谓的塔尖,不会更多地去留意到这个国家在普遍教育上的做法。政府对于那些家庭贫穷的、成绩不那么好的孩子同样提供了条件,让他们依然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h1><h1>当我走在校园里,跟我迎面走过的学生基本上都会主动打招呼,走进教室也有好几个学生微笑着主动跟我打招呼(可能也因为是新面孔),处处感觉友善文明。老师讲课不用话筒,声音也不大,因为当老师讲的时候课堂很安静。</h1><h1><br /></h1> <h1>张教授在自己办公室。</h1> <h1>这个学生来自墨西哥,已经在张教授办公室门口等了好一会儿。&nbsp;</h1><h1>学校有一部分来自别的城市或别的国家,但是学费方面,非本国的非本地区的都会贵好多,换句话说,政府并不鼓励跨地区跨国家学生。</h1> <h1>这是学校杂志介绍张教授以及书架上一堆荣誉牌。</h1> <h1>美国孩子4岁到高中毕业学费都是免费的,现在的高中生更是一入学就能拿到学校发的Ipad,不用再背重重的书包了!<br /></h1><h1>一天的参观,感觉有点复杂,但又有点难以确切表达。其实想说,在提高全民素质的实质性做法上,我们的政府是否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尤其看到很多慈善组织和个人给贫困地区捐款或到边远地区建学校的新闻,感动之余,觉得似乎政府还可以再多做一点,比如人力物力财力的给予、倾斜。比如,地区无论贫富,只要满多少个孩子就可以建学校,就应该建学校之类。</h1><h1>当然,感想而已。</h1><h1><br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