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子山上悬崖人家

清荷笨笨

<h3>梳子山村位于花垣民乐镇两河乡,从前叫马岩村,撤乡并镇后,更名为梳子山村。因重叠的山峰险俊,山峰一波接着一波连成梳子状而得名。刚参加工作时,就听说花垣两河乡有一个很偏远,很穷的牛心,马岩村。当年工作队员谁也不愿意去工作,交通不便,就连站脚的地方也没有。生产劳动在山崖上,要是挑水,挑粪都没法放平稳。更让人心悬的还是他们居住的房屋,大部分人居住在半山腰的悬崖上,一栋栋,一排排木板屋,从上而下一户挨着一户上下排列着,家里几乎没庭院,更难想象的,就是进屋的路都是用一根木头当路,进屋就跟踩钢丝,小心翼翼,一不小心就会跌落下山。这样一个山险地险,土地贫脊,自然条件十分恶厉,加上交通闭塞,使这里老百姓无比贫穷。</h3> <h3>如今己过去三十年,现在单位到这里来扶贫,我来到这里,不是亲眼所见,打死也不愿意相信,曾经的传说是真。自从单位到这里扶贫后,我也经常到村里来送温暖,送物资,帮助联系户发展经济,制定脱贫计划,虽然能力有限,无法帮助他们改变太多,但是尽心尽职,也就求得一份心安。</h3> <h3>今天也不例外,早早的随车前往梳子山村。因头一天下过大雨,整个山路一路上都是山蒙蒙,雾蒙蒙,能见度非常低,再加上狭窄泥滑的山路,行走起来更加危险。每一次进村,心里都会感到莫明的紧张😰,总会在后排悄地装睡,更无心看沿途秀美风景。无赖要重新排查村里贫困人囗,必须挨家挨户的走访调查,只有冒雨前行。全村有1百多户人家,7个小组,4,5组住着17户,6,7组17户分别分散居住在2个山坡上,1,2,3组住着70户,比较集中在2个坡角处。</h3><h3><br></h3> <h3>每次来心里都会带着疑问,为啥自然条件这样差,环境这样恶厉,村民们就不愿搬迁。记得十年前就有一位领导提出,退人还山,异地搬迁,用这办法解决这些因自然环境差,无法脱贫治富群众。可是,这些年过去,一切依旧,山还是那山,人还是那穷人,房子还是破房子。群众的等,靠,要的思想还是没有改变。能改变的就是这条进村的水泥路,和新修的村部,还有4个大喇叭。政府投入钱财无数,基础设施改变了,硬件上了,可是,老百姓手里依然缺钱,依然穷。`决策者为何不换个方法,把输血式的扶贫,换成造血式扶贫。把自然环境差,无法改变的村,异地搬迁,把分散投入,换成集中投入,发展合作经济,股份经济,既解决劳动力,又不浪费国家投入。</h3> <h3>进村来,远远的看到这爬满滕曼的木房,要是用艺术的心情去欣赏,它会浪漫而美丽。而如今现实生活中,它是无比风雨沧桑。</h3> <h3>经过这长满绿苔的石板路,看着爬满苔藓植物的木屋,这里却是住过几代人,甚至住过了几十代人。</h3> <h3>看我们走进村里,这个农家大嫂热情的走下来。</h3> <h3>在1组,一户人家门前,居然发现这么大根古树,因主人不在家,也不知是什么树,更不知树的年龄。但是,心里一定知道它的珍贵。就算再爱这宝贝,也无法居为已有。😂😂</h3> <h3>沿着小路往上走就是3组人家,因为怎个村庄:没有一块平地,修建的房子都是梯子式的,一屯接着一屯,坎上坎下的挨着。</h3> <h3>村子里房子沒有大片平面式的房屋,都是参差不齐的错落排列着,没有院落的房子。</h3><h3><br></h3> <h3>继续往上走来到4组,5组人家,和下面房子相比,这里看到的就是竹杆房了。记得小时候,母亲说过的一个故事,是在一个山村里,男人去外面相亲,想从很远的外地娶一媳妇回家,就告诉女人,家境是千根柱头落地,屋有60人烧火,70人挑水干活。女人心想,家里一定殷实富裕就跟着到家,进屋一看才知,千根柱头就是竹杆房屋,60岁母亲在烧火煮饭,7O岁父亲挑水劳动。如今我眼前的一切豪不夸张。</h3> <h3>眼前的这条山路,就是通往建在峭壁上房屋的路,两边是悬崖,脊梁式的小路上还能居住人家,我不敢想象,也不能多问,因路滑而窄,也不能分心,路边长出高高的山竹笋也无心留恋,专心的跟着主人去家里踩点。</h3> <h3>经过的这户人家,因地离缝,地质灾害而不敢居住。</h3> <h3>眼前的这个悬崖上的木房子,就是给我引路的主人家了,让我感到惊讶,也不敢多想,也不愿去多想,这样还敢住人,一点进屋的路都没有,怎么进屋,万一路滑,万一失足,万一要挑担谷子,挑担水,万一……只能是没有万一。</h3> <h3>小心翼翼,巴着墙板进屋,看到屋里空荡荡的,一无所有。一口黄泥切成的锅灶,在房屋的一角,其他再也没看到什么值钱的东西了。他说家里三口人,母亲和一个低能的姐姐,再无别人,自己快三十也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村里跟他情况一样的男人很多,还有些娶了媳妇,也因太穷而离家出走,剩下的,不是老的,就是小的,再有就是他这样娶不起老婆的男人。听到这些,心里就不是滋味,如今现代科技发达,城里高速,高铁,就连飞机也不是奢望,只是平常人出行的交通方式,而不再是奢侈品时,农村居然还住着这样的房子,不是亲眼所见,打死就不相信这就是事实。</h3> <h3>爬过一座座山,夸过一道道沟,看到这一排排悬崖上的房屋,真让人思考,更让人敢到精准扶贫的重要,精准扶贫的责任重大,扶贫的路上任重而道远!!!!</h3> <h3>梳子山村的老人,他们祖祖辈辈都居住在这里,过去不通路,没有电灯。如今村里有了广播,电视,还有电话,手机。从前泥宁的山路变成了水泥路,村民们从吃不饱,穿不暖,而过上自给自足,半现代化的生活,显的格外地安静而知足。那些年过半辈的老人,也许从出生就没离开过这村子,沒有离开过这片土地,他们不知外面的世界,更不知世界的变化,看着眼前的生活就感觉到幸福,生活的就很知足吧。</h3> <h3>忙完了一整天,根本没人偷懒,看看时间也到下午6点,不敢逗留,怱怱搭车回城,就怕天黑路滑不能离开。</h3> <h3>望着那山,那房,那人,我在想,出去见过世面的年轻人,他们是不甘像老辈们i那样继续这样生活的,也许,多年后这里除了梳子山和山上的杜娟花外,不会再有悬崖人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