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题记——宗祠,是尊宗敬祖,族人议事,行族规家训之地,是宗族扶老院,是孩童启蒙家塾,是教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的重要场所……如今,更多的则已颓废萧条与存在老人们口口相传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俞氏宗祠,位于古徽州六县之一婺源县(现由江西省上饶市管辖)东北28公里的汪口村(“汪口”,因地处两河汇合口,碧水汪汪而得名),是一个以俞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徽州古村落。全村现有1700余人,绝大部分为俞氏族人。宗祠距今已有270余年历史,系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朝议大夫俞应纶(正三品)入宫后回乡省亲时捐资兴建,布局严谨、工艺精巧、风格独特,气势雄伟,以木雕精湛著称于世,是民间少有的“五凤门楼”宗祠,被古建筑专家学者誉为“中国古建筑造型的艺术宝库”、“艺术殿堂”、“木雕宝库”。2013年5月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宗祠由山门、享堂、后寝三进院落组成,地面为青石板铺就。前进门(俗称山门)是宫廷建筑中较为常见的中轴歇山顶木结构“五凤门楼”,青瓦覆盖,翼角高翘,坐西北朝东南,平面呈长方形,宽15.6米,纵深42.6米,周围环高10米的砖墙,占地面积665平方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门楼正面,檐下斗拱密布,上枋浮雕“双龙戏珠”,下枋“双凤朝阳”,寓意“龙凤呈祥”。往上一层是群象,寓意“万象更新”;再上一层是排列着的浪花,寓意“风平浪静”;浪花的上面是倒吊着的蝙蝠,寓意着“福到”,全图又暗喻“福如东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门楼里面,上枋正中悬刻“生聚教训”(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原意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出自《左传·哀公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即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采用谋臣文种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卧薪尝胆、繁衍人丁、聚积财物,并积极发展农业与军事,后来一举复国的故事。这一典故引用在这里,表达了俞氏先祖寄语子孙,希望俞辈世代兴旺,奋发图强的美好愿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前间顶部用木板卷棚,后间平暗天花。由两廊与游亭达正厅,横梁衔接处是周长121厘米、高207厘米的石柱;左右作吊柱支撑的垂柱上端,精雕雌雄狮子相对,栩栩如生。祠堂中进三间,前、后进各五间,均有天井,共有柱70根,地面、天池、台阶全铺青石板。前、后进走廊两侧有小圆门通花园,花园内遍植花卉绿草,现还生长有百年古树三棵。</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宗祠的享堂是一个宗族商议大事、制定族规家训和进行祭祖仪式的重要场所,顶上两根主梁上各有一个“福”字,一个“寿”字,被称为“福寿双全”。两边侧梁上“驼峰”的雕刻以“瓜迭延绵”为主。享堂上还挂着“乡贤”、“父子柱史”、“程朱一脉”、“道学名家”、“文元”、“亚魁”、“拔贡”和“大本堂”的字匾(每一字匾均有对应出处与宗族典故,以激后人)。宗祠的最后部分是寝堂,有两层结构,高高坐在其上的是宗族中的长辈或声望颇高的老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俞氏以居当念水源木本<div>永川而荐勿忘春露秋霜</div> <h3>经学毓仁贤文才堪益世</h3><h3>宦门熏德范福寿可宜容</h3> <h3><font color="#010101"> 汪口村山环水绕,风景秀丽,地灵人杰。历史上这里文风鼎盛,人文蔚起,经科举中进士者有14人,出任七品以上官员73人,著书立说、以斐然文采名于世者9人,著作达27部,还走出了一大批徽商富贾和精杏林、工篆刻、善书画的名士贤达。2002年被授予“中国民俗文化村”,2009年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明清时期,作为徽州重要水上商业交通的物资集散地,汪口商业十分繁荣,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船运如梭,是当时徽州东南部与婺源东北部的区域商业中心和重要的水运商埠。古山林、古埠头、古商业街、古巷、古祠堂和散落在十八条古巷中的众多官第、商宅、民居和书屋等各类古建筑保存完好,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font></h3> <font color="#010101"> 上至亘古黄帝时代,下至我辈之时,俞族人才辈出。数千年来,俞氏子孙从古至今绵延功勋和赞誉,足以为后世子子孙孙引以为荣为傲的榜样。虽然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但一代又一代的俞族先贤所创的丰功伟绩永远不会被忘记。继先贤之志,成古今未有之事业,实现伟大中国梦亦有吾辈之责。</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