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b>书香门第刘家,庐山麓长讧畔名门望族。这张照片留下了我们祖母(外婆),二叔(舅),二婶(舅妈)慈祥的容颜。也留下了兄弟姐妹青春的剪影。这是永恒的珍照,让我们镌刻在心,永生不忘。</b></h3><h3><b> 现录下兄弟姐妹靓照,华诞,以增进情谊。此创意由德高望重的德华姐提出,功德无量</b><b>。</b></h3><h3><b> 在弟妹的支持帮助下,我终于获得大部分照片,</b><b>于2017年5月3日1点完稿。2018年3月8日润色,现</b><b>供兄弟姐妹们对号入座,互相熟悉,增进友情。</b></h3><h3><b> 但是,因当前网络诈骗猖獗,保护个人隐私已成为当务之急。从诈骗案例看,将出生日期,姓名,照片同时公布于世,无疑为诈骗犯提供作案"入户钥匙"。现为保护兄弟姐妹安全故,删去了出生年月日,属相,实足年龄,全名。</b></h3> <h3> <b>当我的这个美篇刊出后,美友们赞曰:“好大一个相亲相爱、幸福快乐、非常有魅力的大家族!”是的,源于九江的这个刘氏“大家族”,上海二舅这个“大家庭”,在神州大地是寥寥可数的。</b></h3><div><b> 就说说二舅“大家庭”吧。在60年代的“全家福”里,是22人,据节弟最近统计,第二代兄弟姐妹是13人,配偶13人(去世3人)。第三代子女18人,配偶17人。孙辈17人,配偶1人。第四代曾孙辈1人。堪称人丁兴旺,高达80人。</b></div><div><b> 二舅一门,值得大书特书的有以下三点:</b></div><div><b> 一、延续刘氏良好家风,书香盈门,修养人品,好学成才,低调做人。笙姐名医,年莲名师,华哥名匠,阳西名家,黔节高工,瑜平业精……女婿、媳妇、子女人才济济,不知有多少高人。他们却从不张扬,而梅香则溢芬芳。</b></div><div><b> 二、兄弟姐妹亲密无间,困时相携,顺时相依,血浓于水,骨肉情深。经世纪风云的洗礼,历沧海桑田的考验,共同的感触,共同的思绪,共同的梦想,使80亲人人人成为在对方困难时的一面后盾 。</b></div><div><b> 三、打虎亲兄弟,上阵姐妹兵。尊老爱幼,倚重亲情,常年维系,点滴情浓。举家赴家乡扫墓省亲,玲莲平赴保定看望叔母妹侄,派人北上关切笙姐、西去为年哥贺寿,上京探望华哥……奔走四方同云聚,追求兄弟共团圆。</b></div><div><b> 我此生有幸,能拥有这么众多的肝胆相照的兄弟姐妹,他们照亮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光彩。我定将用我的余生去维护,用我的余力去珍惜。</b></div><div><b> </b></div><div><b> 下面的照片,是二舅家的"全家福"。</b></div> <h3><font color="#010101"><b> 二月十七日硕黔乔迁新居聚会。 </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前排左起: 华姐侄女金玲,黔夫人,</b><b>瑜,黔,平。 </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后排左起: 瑜老公,玲姐儿明。</b></font></h3> <h3><b> 时光荏苒,六十春秋似黄埔江一江春水向东流,一逝不复返,可我忘不了上海四川北路那条街。</b></h3><h3><b> 1966年岁未,我随全国"大串连"的潮流,风尘仆仆地来到上海。到滬的次日清晨,我乘公汽在四川北路站下,一路问到1906弄129号。见到了我朝思梦想十多年的外婆,二舅父母。他们盛情接待了我这个远道而来的外孙,外甥。</b></h3><h3><b> 晚餐后,我在三楼的二舅书房同他促膝长谈。他关切地询问了我父母的近况 ,言语中饱含着对他二妹,我母亲的牽挂。他也谈了他人生的遭际和感悟,我从中领悟了一些为人做事的道理和方略。</b></h3><h3><b> 当晚,外婆要我睡在她的床上,她把我家里的人,一个一个都问到了。她叫我早点睡,我分明感到她久久未入眠。我不知何时入睡了,子夜时分,我约莫感到外婆用手轻拂我的发丝,暖暧的,有如我幼时她对我的爱抚。我体感到了一个婆母对外孙的发自心扉的疼爱,我这才明白,二舅家那么多的床,外婆却要我睡在她老身边的良苦用心。啊!外婆的心! </b></h3><h3><b> 次日,二舅携我和(女)平妹去韵玲姐家吃饭。一路上我想,二舅为我已取名"黎平",为什么又将自己最小的女儿命名"平"?我猜想,他大概是既期望我"黎明平安",亦寄托"家族兴旺,平平安安",平安是福啊!</b><br></h3><div><b> 玲姐,姐夫的盛情接待,让我毕生难忘。半个多世纪过去,我至今还记得她那间简朴却温馨的厅房。</b></div><div><b> 二舅啊!你是让我看透人世间,懂得怎样做人的那个屹立在山上的人,你是我心中闪亮的一盏灯。且听,岁月之歌的旋律永恒,你的声音一直陪伴我跋涉在坎坎坷坷,曲曲折折,风风雨雨的人生旅程。</b></div><div><b> </b></div><div><b> 下面的照片是四川北路</b></div> <h3><b> 下面的照片是四川北路1906弄。</b></h3> <h3><b> 记忆中的129号,二舅的家。</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 四舅(叔)的夫人,我们的四舅妈(婶)。</b><b>今年81岁。我们祝她老人家健康长寿!</b></h3> <h3><b> 四舅(婶)母和儿保,女琪,梅。</b></h3> <h3><b> 母女亲又亲,乐活笑又笑。</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 左二为大舅(伯)长子桓,贵为刘氏家族长孙,左三为三子锴。右一为平,左一为平妻。</b></h3><h3><b> 桓哥我是很熟悉的,47年前后,我家客居南门湖他家,朝夕相见。由于他年长一些,在一起玩得少。我那时的玩伴是锴哥和浩哥。</b></h3><h3><b> 桓哥娶了玉珍嫂,育多子女。他曾多次来武汉。60年代锴哥结婚,他来武汉,同游大桥。80年代约来众弟妹聚会,拍下了这张照片。</b></h3><h3><b> 我记得68年春节,我赴九江,他曾请我去他家吃饭。</b></h3><h3><b> 锴哥是50年代初来汉谋生的,我带他四处找工作,终为他谋得铁路司炉一职,后升为司机。成了当时的高薪阶层。因工资高,竟让妻辞职当全职太太。育四子……</b></h3><h3><b> 浩哥来武汉亦多,我们亦亲密。闻他英年早逝,我是很悲伤的。</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 华姐,80多岁。</b></h3><h3><b> 46年在九江,我常去华姐家玩,那时她白衣黑裙风华照人,才艺双馨。她很少与我们男娃为伍,故常是祖哥教我走棋。大姨妈,大姨爹很疼我,他俩老的音容笑貌,至今仍常浮脑际。</b></h3><div><b> 50年代大姨,姨爹携祖兄夫妇来汉相聚,此一见,竟是最后一面!每忆及此,痛彻心扉。</b></div><div><b> 华姐那时已去滬任职,后安家于宁。育二子一女,子女成才,人丁兴旺。我曾与姐夫通信,因文革中断。其才识让我景仰,憾未得当面聆听兄之教诲也。</b></div><div><b> 华姐80年代曾携娟妹来汉,那是分别半世纪后的重聚,令人难以忘怀。之后因微信而复联,日日相见,骨肉情深。</b></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b> 华姐和曾孙</b></h3> <h3><b> 这是华姐参加纪念师生47年重聚的留影。</b></h3><h3><b> 老姐堪称本群的网红,晨起晚睡选发精帖,逢年过节祝福弟妹,营造热闹的节日气氛,热火了兄弟姐妹的亲情,真心实意心痛弟妹的病苦,忘了自己一身病痛。且能巧解兄弟姐妹的困惑。其当为我等范也!</b></h3> <h3><b> 祁夫妇探望德华姐合影。</b></h3> <h1> <b>华姐寄语:</b></h1><h3> <b> 我一老太婆,每天坐井观天,无所事事,不懂、不明白、要向各位学习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b></h3><h3><b> 我只知道我是老刘外婆家的一个小成员,比各位出生早些时候罢了,凭我的纯真感情想大家、爱大家、凑热闹、让大家牵起手来,互相拥抱、彼此看看、亲热地聊聊。</b></h3><h3><b> 千万千万别夸我,真的是这么想的。谢谢亲们对我的关心鼓励、爱心帮助,给我正能量……我才有机会、有勇气,让你们看到我的美好的一面。这不,大家看我的近影,那像重病的一老朽哈。</b></h3><h3><b> 大家都加油,为迎接万紫千红的美丽春天加油再加油!</b></h3> <h3> <b>这是我忆记中笙姐的倩影。五十年代的军人,军医,是我这样的中学生心中的偶像。她曾给我母亲来信,并寄来一张照片,温暖了我们一家人的心。</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 左为华兄,右为年兄。</b></h3><h3><b> 华哥也是我心中的偶像,人民解放军军官。他也给我母亲寄来一张他英姿飒爽的照片。</b></h3><h3><b> 67年夏,我去北京,特地找到他北郊的工厂与他见面。他一家人热情款待我。之后,他多次寄我一些书报,至今尚存,见书如见人。</b></h3><h3><b> 年兄交集最多,他先在野外勘探队工作,出差来我家。后在北地院任教,也曾来我家。后调成地院任教,每年回滬省亲,必来我家看望二姑。他文雅儒生,亲切随和,常笑声朗朗。</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 <h3><b> 琴姐在困境中苦学,在黄石卫校毕业后分配去了通山。因大舅母生活在我家,锴哥又居汉口,她从50年代到80年代期间,30多年勤来我家,如我家一成员。</b></h3> <h3><b> 她在通山县医院工作,后嫁超兄,生光,明,勇。家业昌盛,人丁兴旺。世事难言,人可共危难,却难共福祉。当姐弟妹,孩子生活都过好了,老人间却不愿走动了。幸好,去年我与小光又复联,得以将亲情延续下去。</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 琴姐,今年80多岁。子女三人均事业有成,其弟妹亦家道兴旺。可她思想超前,特别通达,为不给子女弟妹"添麻烦",曾住进养老院享受清静,洒脱的老年,但最后还是感到不如家自在,回到了家。现两女陪伴在旁,乐享家庭天伦之乐。</b></h3> <h3> <b>这是今天琴姐女小光寄来的琴姐的近照,附言说: 舅,您好,我妈的情况是这样的,今年他不幸摔了一跤,这是春节前照的照片。现在恢复较好,请勿念。</b></h3><h3><b> 我想,我们见到了琴姐的近照,大家会同我一样非常高兴,我们祝琴姐早日恢复健康,顺心快乐,寿比南山。</b></h3> <h3><b> 后排中为琴姐。后排左二为娟。前排为杞兄德贞嫂。</b></h3><div><b> 杞兄嫂我见过多次,其子伯渝随大舅母住我家一年多。他俩通达事理,很重亲情,亦孝母亲。大舅母高寿,终"叶落重庆"。</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韵琴姐的大女儿光。</b></h3> <h3><font color="#010101"> <b> 黎平,70多岁 。 </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关于境界的论述,我的观点是: </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你相信什么,你才能看见什么。 </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你看到什么,你才能拥抱什么。 </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你拥抱什么,你才能获得什么!</b></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rgb(1, 1, 1);"> </b><b><font color="#010101"> 黄家旺年年饭合影。</font></b><br></h3> <h3><b> 黔,70多岁。</b></h3> <h3> <b>黔弟说: 谢谢平哥的美篇,让我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b></h3><h3><b> 令我高兴的是,他还特地寄来他家的"全家福"。我看到了老骥伏枥的弟弟,风华依旧的弟妹,阳光灿烂的一代。</b></h3> <h3><b> 三姑(姨)四子。左二邰,左三祁。邰,70多岁。 </b></h3> <h3><b> 兴邰近影。曾任九江电线厂的厂长,在商海逐浪,风光无限。</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 英,二姑(姨)女。70多岁。</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b></h3> <h1> <b>英寄语:</b></h1><h3><b><br></b></h3><h3><b> 一天很短,短得来不及拥抱清晨,就已经手握黄昏!</b></h3><div><b> 一年很短,短得来不及细品初春殷红窦绿,就要打点素裹秋霜!</b></div><div><b> 一生很短,短的来不及享用美好年华,就已经身处迟暮!</b></div><div><b> 总是经过的太快,领悟的太晚,所以我们要珍惜,珍惜人生路上的亲情、友情、同事情 、同学情 、朋友情 。因为一旦擦身而过,也许永不邂逅!</b></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b> </b><b>毕,70多岁。</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 节,70多岁。</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 节与他两爱孙。</b><br></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 节弟读此美篇后留言:</b><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平兄辛苦了,你制作的兄弟姐妹们华诞的美篇,我已经转到上海家人的群中。</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让其他兄弟姐妹,特别是小辈们,能了解一下故乡和异地的血亲们的情况,知道我们家族的后人,是遍布神州大地的。</b></h3><h3><b><br></b></h3><h3><b><br></b></h3><div><b> 硕节2018年春节年饭"全家福</b></div> <h3> <b>小姨(姑)妈大女大苗。70多岁。</b></h3> <h3><b> 大苗和二儿,儿媳,孙女。</b></h3> <h3> <b> 大苗近照。</b></h3> <h3><b> 杰,70多岁。</b></h3> <h3><b> 瑜,70多岁。</b></h3><h3><b> 她在帖中写道:</b></h3><h3><b> 我在生活中也是不停地忙碌着,总觉得有更重要的事会发生,心绪不宁。是应该试着改变,花些时间与自己相处。这次去清迈学了一句泰语“翟烟烟”,就是慢慢来,悠着点。在放慢脚歩的同时好好感受生活。</b></h3> <h3><b> 瑜夫妇与子媳。</b></h3> <h3><b> 瑜儿子,媳妇探望留美女儿剪影。</b></h3> <h3><b> 祁夫妇,祁70多岁。</b></h3> <h3><b> 庆,70多岁。</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 庆华年春风拂面,喜旺年儿孙绕膝。</b></h3> <h3><b> 庆"全家福"照</b></h3><h3><b><br></b></h3><h3><b> 盼庆弟或知情人介绍照片中人,庆夫妇不用介绍!</b></h3><h3><b> 兄弟姐妹们,我先猜猜看,猜错了,请指正。</b></h3><h3><b> 节弟应是一女一儿,后排右起女婿,女儿,女儿儿。后排左起媳妇,儿子。节怀中抱的是孙子,旁是外孙女。</b></h3><h3><b> 经庆弟认定,基本正确。我仅将外孙女错判为孙女了。因从独生子女政策看,其女似乎不能生二胎。</b></h3> <h3><b> 德华姐说明:庆弟的外孙,去年考上北京理工大学。此照为参加军训时,在宿舍里向家人敬军礼的一刻。孩子帅不说,阳光,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劲儿。一理工男,可爱,人见人爱!</b></h3><h3><br></h3><h3><br></h3><h3><br></h3> <h3><b> 德华姐点评: 庆弟外孙女儿,好一个礼仪少年啊。健美秀丽。</b></h3> <h3> <b>德华姐评点: 庆弟的小孙子,活泼可爱极了,未来的新星,长大后不是理工男,就是文曲星。@庆弟:老姐的解说,该没错吧?</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 娟,70多岁</b><b>。</b></h3> <h3><b> 娟妹应约发来三张在她家门前公园拍的近照。我同意她的自我评价:"上面一张很自然。"是的,尽显矜持,恬静,自在,幸福。</b></h3><h3><b> 德华姐评价娟妹的下面两张照片中肯而诙谐:"天真,活泼,可爱。"</b></h3><h3><b> 的确,娟妹的这两张照片,展露出一股不服老的精气神。仪态放得开,收得拢,堪称返朴归真,青春依旧。</b></h3> <h3> <b>娟的孙女,已进入十年级的“冲刺阶段"!</b></h3> <h3> <b>娟的外孙女,同样开始了"拼搏"岁月,我们预祝姐妹花,双双考入重点大学。</b></h3> <h3><b> 三叔(舅),三婶(舅妈)和全。</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全,近70岁。</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硕全留言: 黎平哥,你好!我近期因为忙,上微信少。有时间常看看微信但没有回微信,因为回微信特别是我们这个亲情群要用心去回,不能敷衍草草。</b><b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这段时期虽忙,其实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也常打开微信浏览,对于我们这个群特别关注。</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text-align: center;"> 在群里,看到你和德华姐经常在线忙碌,特别是你为了这个群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付出了心血。我心里真的好感动,感到有你们在,真的很温馨,真的很美好。我没有亲兄弟姐妹,只有你们这些比亲兄弟姐妹还亲的亲人,好想你们,总希望在群里经常看到你们……</b></h3><h3><b style="text-align: center;"><br></b></h3><h3><b style="text-align: center;"> 硕全弟出自肺腑的话,句句暖心,字字动人心扉。特录于此。</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 莲,近70岁</b><b>。</b></h3><h3><b><br></b></h3> <h3><b> 莲香荷灿伉俪情,风华依旧夕阳红。</b></h3> <h3><b> 前排左起瑜,玲姐,节,霄明(玲姐儿子),其萃(瑜爱人)。</b></h3><h3><b> 后排左起莲,平,叶青(节爱人)。</b></h3> <h3><b> 南昌小姨(姑)妈二女,小苗。69岁。</b></h3> <h3><b> 小苗和爱孙。</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 铮,60多岁。</b></h3> <h3><b> 华姐评点: "铮弟,帅气十足啊!"</b></h3><h3><b> 娟妹赞道: "年轻阳光,很喜欢啦!"</b></h3><h3><br></h3> <h3> <b> 铮的女儿,女婿,外孙观灯展。</b></h3> <h3><b> 娟和铮两家旺年年饭照。</b></h3> <h3><b>铮的外孙灵气十足,同外公一样阳光照人!</b></h3> <h3> <b> 铮的外孙,天真活泼。</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 平,60多岁</b><b>。</b></h3> <h3><b> 小小在加拿大剪影。</b></h3> <h3><b> 搀搀扶扶世纪情,恩恩爱爱心连心。</b></h3> <h3><b> 小小女儿女婿外孙女在一起。</b></h3> <h3><b> 四姨(姑)的小儿子新和他的孙女。新60多岁。他热情留言:</b></h3><h3><b> 黎平哥:看了你发的微信。首先说一句对不起。再说一句谢谢了。还有就是有些兄姐很大年纪了,玩微信不可能很利索。没有回应很正常。 </b></h3><h3><b> 加一句,我们群里兄弟姐妹之间,正如你所说的,很多都没在在一起生活过。只是有了这个平台,才把我们大家拢在一起。这样,我才知道了大家。谢谢🙏。 </b></h3><h3><b> 我记忆深处,好像和你是见过面的。不知你有否印象。</b></h3><h3><b> </b></h3><h3><b> (回复新弟,你妈来武汉多次,如果你随小姨来过武汉,那肯定见过面。)</b></h3> <h3> <b>新弟家的"全家福"。左起新,新妻,儿媳,儿子。那可爱的小精灵是新的孙女。</b></h3> <h3><b> 保,四舅长子。50多岁</b>。</h3> <h3><font color="#010101"><b> </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琪,50多岁</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我们大家的琪妹,我们大家庭的园艺师,点心师,也很熟知美篇。她把"评论"写在美篇文后"写下感言"栏中,就将"评"与"文"融为一体了。其实,也不用另去"点赞",文后就有一点赞标识。</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琪妹评点:</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感谢哥哥劳神费心精心制作,虽未曾谋面但彼此牵挂思念,非常荣幸和珍惜可以成为大家庭的一员,谢谢哥哥。</b></font></h3> <h3><b> 琪一家合影。</b></h3> <h3><b> 梅,40多岁,摄于新加坡。</b></h3> <h3> <b> 梅妹发来了微信,她说:</b></h3><h3><b> 哥,请原谅我这段时间在群里"冒泡"不多。我因忙,只是时不时地上下微信,匆匆忙忙一阅。</b></h3><h3><b> 我之所以不怎么在群里发言,是因为怕自己开了头,哥哥姐姐们应了声,我却忙别的事去没顾上回,耽心失礼。还请哥哥见谅。</b></h3><h3><b> 这阵子工作生活都很忙碌。学校在迎省检查组,家里公公又住院,很忙乱……等闲下来,希望能有个大时间,去各地拜访各位哥哥姐姐。</b></h3><h3><b> 在保定,父亲过早离开我们,我们一家一直都是孤苦无依。现在能找到这么多哥姐,是我们的幸运!再次谢谢哥哥的穿针引线,用华丽美篇让我们和兄弟姐妹相熟,相知,相依,相亲,感受人世间最美好的亲情!</b></h3> <h3> <b> 梅一家和母亲合影。</b></h3> <h3> <b> 梅留学新加坡的儿子。</b></h3> <h3><b> 华姐母女在九江与亲人欢聚。</b></h3><h3><b> 前排右起:</b></h3><h3><b> 杰,邰,华,全。</b></h3><h3><b> 后排右起:</b></h3><h3><b> 华姐女儿,桓兄子,祖兄女。</b></h3> <h3> <b>在制作"刘氏单项家谱"时,我有时会自问:"为什么我会成为这个制作者?"当我制作完这个"兄弟华诞美篇"后,我才明白,并非全因我爱写作,主要是我七十年来,与刘氏家族的亲人绝大多数曾有交集。</b></h3><h3><b> 请看:</b></h3><h3><b> 大舅和三位舅母,子女8人,我见了10人。</b></h3><h3><b> 二舅和二位舅母,子女13人,我见了9人。 </b></h3><h3><b> 三舅父母三位,子女1人,我见了3人。</b></h3><h3></h3><h3> <b>四舅父母,子女3人,我见了1人。</b></h3><b> 大姨父母,子女2人,我见了4人。</b><br><b> 三姨父,二位姨妈,子女4人,我见了7人。</b><br><b> 四姨父母,子女3人,我见了2人。</b><br><b> 所以我感到人生的幸运,亲情的甜蜜,记忆的美好。所以,我明白了华姐为什么那么看重亲情。她能奔走时,四方探亲;年迈体弱时,用微信问候,将兄弟姐妹捆在一起,一家亲。因为她和上一辈和这一辈人的交集比我还要多,情感还要深。</b><div><b> 所以,我相信,所有的相遇都是美好,无论遇到什么,都要欣然接受一一他们是你人生的经历。 </b><br></div><div><b> 有些人只是你生命中匆匆的过客,陪你一程就悄然离去;虽然给你的只是短暂的欣慰和快乐,但因为他们走进了你心里,你一生铭记。</b><br><b> 有些人是生命中的亲友,彼此熟识、了解,能以诚相待,心心相印,与你一生相扶相依。</b><br><b> 有些人是你生活中的熟人,彼此相塾,相处亦久,可是始终不能倾心相待,不能走进心里。</b><br><b> 有些人虽未曾谋面,仅靠微信联系,但却如多年来趣味相投,心照不宣的挚友。</b><br><b> 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中的对立面,他们的存在是让你明白,世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悔我心!</b></div><div><b> 他"幽"</b><b>了你一"默",却可以使你清醒明白,尘世多是非,不宜趋热赶热闹,当宜静坐书斋求宁心。 </b><br></div> <h3><b> 啊!兄弟姐妹,四十,五十正童年,沐浴美好春光里。六十花甲是花季,灿烂花开朝阳里。七十正青春,夕阳笑在晚霞里。八十更俏丽,银发凝在金色岁月里。<br></b><b> 青丝是白发的希望,白发是青丝的桥梁,青丝是白发的传承,白发是青丝的眷恋。白发青丝牵手在绿色的春天,待到枫林红遍的秋日,</b><b>定然是——<br></b><b> 阅不尽的金色亮丽花季!刘氏家族人丁兴旺的旺年!<br></b><b> 恭祝——<br></b><b> 兄弟姐妹健康长寿,事业有成!<br></b><b> 兄弟姐妹情长谊深,天长地久!</b></h3><h1></h1><h1></h1><h1></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