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故里

贵佬

<h3>  贵州近代历史上出了两位文状元,一位武状元,一位探花。</h3><h3> 文状元青岩人赵以烔、麻江人夏同龢;武状元贵阳人曹维城;探花遵義人杨兆麟,称贵州"三状元一探花"。</h3><h3> 我工作和生活的都匀市距离夏同龢故居仅22公里左右,过去工作时忙于奔波养家糊口,无暇顾及山水古迹,也实属孤陋寡闻,不知状元故故居近在咫尺。这些年倡导传承中华文化传统,也可谓"乱世习武,盛世习文";当地也为了发展旅游业,挖掘旅游资源,夏状元的故乡才逐步为人知晓。去年夏天,我受友人之邀,七月下旬曾前往瞻仰,当地旅游基建正进行中。今年四月中旬我又再次前往,拍了些照片。</h3><h3> </h3><h3> 夏同龢,字用卿(用清),又字季平,号狮山山人。麻哈(今贵州麻江县贤昌镇高枧村)人,中國近代法政开拓者、教育家、书法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同治八年(1869),卒于民国十四年(1925)。</h3><h3> </h3> <h3>  状元故里,貴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贤昌镇高枧村,距州府凯里60Km,距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市22km,在麻江县城东南7.5km。高枧村背靠狮子山,前傍从牛龙洞、马龙洞中流出山泉水,山青水秀,人杰地灵之地。</h3> <h3>  夏同龢是屯堡人后裔,其先祖明朝初年(1389年)由江苏南京随戍边部队来到贵州,后定居麻江县高枧堡,迄今已600余年。</h3><h3> 1874年夏同龢出生于书香官宦之家,父亲夏源历任云南、四川等地官职。夏同龢自幼随父奔走各地,见多识广,大西南丰厚的土壤引领了他最初的成长。</h3> <h3>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夏同龢来到北京参加会试,会试主考官是户部尚书孙家鼐,他也是一名状元,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的创办者。</h3><div>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四日(1898年6月9日)清晨,夏同龢来到紫禁城保和殿参加殿试,正在酝酿一场变革的主考官光绪皇帝就"求才、经武、绥远、理财"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发问,夏同龢就这四个问题进行了逻辑缜密的回答。当夜幕降临,夏同龢起身交上自己的答卷,走出了保和殿。此时的紫禁城显得很安静,但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的未来,都如同这渐渐沉去的暗夜一般变得更加莫测。<br></div><div> 殿试两天后(6月11日)光绪皇帝断然发布《定国是诏》,震惊中外的"戊戌变法"运动拉开了帷幕,同样是科举精英的进士康有为和举人梁启超是这场变法运动的主力军,他们试图要完成的是使中国实现资产阶级的变革。<br></div><div> 6月12日,所有的贡士们齐集东长安门外,变法并没有影响既定的程序,按照清制惯例,读卷官将排在前十位的考卷送到光绪皇帝手中。刚在头一天宣布变法的光绪皇帝"御笔钦点"夏同龢为戊戌科一甲一名进士(状元)。钦定名次后变法在推进,但状元的头衔,依然是那个时代读书人的最高荣耀。</div><div> 夺魁之后的夏同龢随即授修撰一职,进入翰林院。翰林院是国家最高学术机构,同时也是官员的后备基地,明清时期朝廷重臣几乎都出自翰林院,进入翰林院,即意味着踏入仕途,进入国家政治的核心圈。对于在戊戌变法这个非常之年产生的状元来讲,夏同龢注定将在这非常之世有非常之经历。<br></div><div> 1904年,夏同龢东渡日本留学,入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第一班学习法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取得状元和留学生双重身份者。在日期间,夏同龢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其考试文章《清国财政策论》全文刊载于日本《法律新闻》上。</div><div> 同时,夏同龢还完成了《行政法》一书的编写,该书是中国最早介绍现代行政法律制度的书籍之一。</div><div> 他是中山大学的前身广东法政学堂的筹办者,这所学堂是中国最早期实施法政教育的专门学堂,培养了许多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人物。</div><div> 1905年11月,夏同龢出任广东法政学堂(今中山大学前身)监督(即校长)。</div><div> 1913年,夏同龢为第一届国会成立时众议院议员。</div><div> 中华民国成立后广东法政学堂更名为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原来法政学堂教员陈融出任校长,而夏同龢则先回到贵州, 后由贵州选为众议院议员,北上来到北京。</div><div>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议会议员,夏同龢最初加入的党派是国民党,是最早期的国民党员。当时国会各党派为争夺更多议会席位以谋求更多权利,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夏同龢为避开纷争,离开了国民党,于1913 年5月发起成立超然议员社这个独立的党派组织。它"以不偏不倚之精神调和党见,维持国是为宗旨"。<br></div><div> 同年7月他被推选为宪法起草委员会规则委员,后被选为起草委员会六名理事之一。在这群平均年龄只有三十三岁的年轻委员们中间,夏同龢是旧功名最高的人,但他并不保守,在历时三个多月的宪法起草时期,夏同龢提出了不少具有共和精神的看法。如在总统选举问题上,他提出了由人民初选后组织选举机关选举总统的这样一种美国式的总统选举办法。<br></div><div> 就在夏同龢兢兢业业参与宪法起草期间,当时在保定军校上学的贵州天柱人王天培邀约两名同伴来到了北京,血气方刚使他们无所顾忌地宣泄着对袁世凯的不满,最终他们因言辞过激而被捕。夏同龢听说此事后,立即慷慨出手设法营救,出狱后的王天培被夏同龢送回了保定军校,军校毕业后,王天培一路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成长为一代北伐名将。<br></div><div> 1914年袁世凯解散议会后夏同龢历任政事堂佥事、知事试验委员、湖南都督府高等顾问官、湖南国税厅筹备处处长、法制局佥事等职。<br></div><div> 1917年至1919年夏同龢出任江西省首任实业厅厅长,曾协助人称"长江三督"之一的江西督军陈光远,为维护地方和平作出了一定贡献,并获总统授予的二等大绶嘉禾章。<br></div><div><br></div> <h3>二等大绶嘉禾章</h3> <h3>  1919年6月,夏同龢辞去江西省实业厅长职务,回到北京,晚年的他潜心佛学。</h3><h3> 从1919到1921年间,夏同龢组织北京数十家富户为北京著名的内八刹之一----广济寺购置了多达近十顷的土地用于供养寺中僧人和作佛事之用,解决了该寺的资金问题,使该寺得以继续蓬勃发展。</h3><div> 1925年,夏同龢心脏发作,经医治无效,于北京劈柴胡同住所逝世。葬于北京阜城门外西八里庄青龙塔附近。<br></div><div>. 夏同龢一生经历丰富,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留给后人的作品除了那部奠定他在中国近代行政法学史地位的《行政法》外,还有他为近代著名实业家郑观应的诗集《罗浮待鹤山人诗草》所写的序言;为名震东南亚广东著名侨商高学能撰写的阡表,该阡表至今仍屹立在泰国曼谷;为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故居多处题字;为广东十大园林之一潮阳西园的多处题字;为如今蜚声海内外的福建永定土楼王子---振成楼的建造者林鸿超题写对联等等。</div><div> 夏同龢留给后人的还有两条街道:一条是位于贵阳市团井巷的夏状元街,因夏同龢曾在此居住而得名;另一条街道则是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法政路,当年夏同龢筹措十万银元经费在此选址建起了广东法政学堂,随后法政学堂名扬全省,学堂所在街道也因此得名法政路。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两条街道上,已经再也找不到昔日的痕迹。</div><div> 在他的故乡麻江县高枧村狮山脚下的状元第,原有亲笔写的"状元第"匾和"努力崇明德,随时爱景光"楹联。如今这座状元第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div><div> 从1874年出生到1925年去世,夏同龢所处的时代是被陈寅恪先生称为"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期。从帝制状元到走向共和,他始终积极入仕,与时俱进,完成了一次次蜕变、一次次转身。透过夏同龢的一生,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br></div><div><br></div> <h3>  《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杂忆 》</h3><div> 一一 汪祖泽 莫擎天 </div><div> 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以下简称公法),过去是一间具有悠久历史的高等法科学校,校址设在本市天官里后街,开阔马路时易名法政路,法政路也因此而得名。</div><div> 由于公法之由来甚远,所经的嬗变亦多,要谈它的历史,其源当溯自逊清的广东课吏馆。清末粤省已有课吏馆之设,迨至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十一月间,两广总督岑春煊、广东学院于式枚二人,以造就广东全省行政司法官吏,养成地方公共团体的人才,使研究中外法律政治,预奠行宪之基,于是合词具奏,请以课吏馆改设为广东法政学堂,并奏请以翰林院修撰夏同龢为监督。(夏字用卿,贵州人,清状元,因研究新学,曾东渡游学日本,在日本法政大学所办的法政速成科毕业,回国后,获充斯成)这就是公法的前身。</div> <h3>  广东法政学堂在贫瘠的土壤里播下了第一颗法律精神的种子。就算到了100多年后的今天,仔细检视这颗种子萌芽的艰难历程,或许还能给我们带来些启迪。</h3> <h3>  光诸二十四年皇榜诰示</h3> <h3>  夏同龢殿试卷(状元卷)</h3> <h3>夏同龢留学日本手书序言</h3> <h3>  1900年7月14日,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大沽炮台,北京岌岌可危。夏同龢面对身处危难的国家,于7月18日上书朝庭表示愿意返回贵州家乡,自筹资金召募骁勇善战的苗民,抵抗八国联軍。</h3><h3> 然而事件的发展速度没有给夏同龢这个报国的机会,也没有给家乡苗民再次扬名神州的机会。慈禧选择了逃亡,也选择了妥协。</h3> <h3>  其书法著名,书法以对联、扇面、匾额等各种形式保留下来,遗墨有为潮州丘逢甲故居题写的门联"马来西极,龙卧南洋"。遗迹有贵阳夏状元街,故里的"状元第"等。</h3> <h3>∵</h3> <h3>夏氏宗祠</h3> <h3>夏同龢与丘逢甲的兄弟之谊</h3><h3>1899年夏同龢到广东后,与丘逢甲同游潮阳山水,拜竭先贤,互吐心声,情同兄弟。仅一个多月,丘逢甲写给夏同龢的诗歌就有三十多首,诗中表达的是二人共同的爱国志趣、报国情怀以及彼此欣赏的胸襟。</h3> <h3>夏同龢为丘逢甲故居题字</h3><h3>丘逢甲故居位于广东梅州蕉岭县文福镇澹定村(現更名为逢甲村),是丘逢甲从台湾内渡后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建造。2006年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9年夏同龢到广东后,为丘逢甲故居多处题字,見证着二人真挚的兄弟情谊。</h3> <h3>  丘逢甲(1864年~1912年),客家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丘逢甲祖籍嘉应州镇平(今广东蕉岭),1864年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1887年中举人,1889年己丑科同进士出身,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1895年5月23日,任义勇军统领;1895年秋内渡广东,先在嘉应州和潮州、汕头等地兴办教育,倡导新学,支持康梁维新变法;1903年,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等人创办的兴民学堂聘为首任校长;后利用担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的职务之便,投身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与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等革命党人参与筹划潮州黄冈起义等革命活动。中华民国建国后,丘逢甲被选为广东省代表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临时政府。1912年元旦因肺病复发,1912年2月25日病逝于镇平县淡定村,终年48岁。台湾建有逢甲大学以示纪念。</h3> <h3>《戊戌状元夏同龢》书</h3><h3>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h3><h3><br></h3> <h3>《从狮山到紫禁城》</h3><h3>戊戍状元夏同龢图集</h3><h3>编著一赵青、钟庆</h3> <h3>状元故里一一高枧</h3><div><br></div> <h3>部分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特此说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