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老党校

许愿

<h3> 学习的最后半天,我终于下了决心重回省委党校老校区,看看昔日对我们一生有着重要特殊意义的地方。心里想,如果不再去,恐怕就要错过了,还可能是一辈子的遗憾。因为这次有幸在省委党校学习二个月之久,可以说离开母校后近三十年来逗留在杭城时间最长的一次,更担心的是老党校现在已经是地处杭城的闹市区了,不知道何时会被彻底搬迁(因为新党校已经于2008年建成)。</h3><h3> 我们都读过小学到中学(因为父母教学岗位变动的缘故我的小学和中学都有两个学校,都拆掉了),但因为与以后就业无关,而且又是文革期间,也没读什么书,自然没有太多的回忆。后来改革开放和恢复高考,我们又经历了中专、本科和研究生(有两个研究生学历)的学习。如果一定要对一生所经历的的学校的重要性排个序的话,台州农校(非常遗憾的是没有了校名而且搬迁了,听说老校址仅立了一个石碑)自然排在第一,不仅时序上早,更主要是从农村户口转为国家户口,通俗的说法是从穿草鞋变成了可以穿皮鞋的人。排在第二肯定是浙江省委党校了,不仅时间长,有整整四年的全脱产本科(党校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一届四年制本科)学习生活,还有二年半的每月二次集中学习的研究生学习,这可以说是我真正沉醉于书海,如饥似渴了解整个世界,是真正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h3> <h3> 记得十年前我在天台工作时曾经组织城建干部培训班放在老党校,那时的党校基本格局尚未大变,只是多了一坐文欣大厦,虽然与建筑有些不协调,但那是比较雄伟壮观的。而且听说新党校已经启动建设,我们为母校的发展感到欣慰和自豪!</h3> <h3>这是文欣大厦,伟岸吧!</h3> <h3> 遗憾的是今天重访之后,心情是极其沮丧。吃过中饭,我叫了一辆曹操专车,寻找永远记在心里的党校门牌号---文一路78号,没想到跳出来的却不再是党校,再输入浙江省委党校文欣校区,跳出来的却是余杭塘路69号,心里就在打鼓,堂堂的省委党校校门怎么会从朝南变为朝北呢,这可不是好兆头。没办法只有听从导航的指引。</h3> <h3> 半小时左右,到达目的地,首先呈现的就是这样的校门,心里全不是资味。</h3> <h3>然后是两幢大楼: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和社苑宾馆。</h3> <h3> 再往前是我们熟悉的13号楼,好在号码也没变,房子只是旧了点。然后就是我们班曾经居住4年之久的12号楼,很是亲切,东侧墙头的号牌仍然清晰。转到正面发现房子已经改作他用,三块牌扁实在有点破旧,真正的"倒牌子"。</h3> <h3>细看宿舍楼,往东就是食堂,还好基本保持原貌,食堂后面的树长高了不少。</h3> <h3> 党校的大门口是我们心中的骄傲!因为不仅造型气魄,更主要是老一辈革命家陈云同志的题词,所以我心急着想去看看,还寻思拍个照片纪念一下,毕竟我也已经年过半百了。可是一排房地产挡住了去路,经河西当年的教职工宿舍区绕道到文一路终于来到当年的大门口时,大门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区门口,门牌号也改为文一路80号了,心里是无比的遗憾!当年的大会堂(电影院,周边学校的学生都跑到我们这里看电影的)及很是气魄的教学行政大楼和优美古典的图书馆都己经荡然无存,取其代之的文一路高架拆迁安置房小区。</h3> <h3>党校大门口周边也已经是面目全非。东边的机械学校完全开发了房地产,只是靠近文一路的临街商铺被租用为格力生活馆,是否还有点儿阴魂不散的缘故。</h3> <h3>再往东,当年的白荡海已经成为一个高档住宅小区的一个水池,还在诉说自己曾经是远近闻名的白荡海。</h3> <h3>往西,丝绸工学院校园已经建起五幢超高层住宅楼,只是文一路路南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还保留着一幢大厦,这可能是当年文一、文二路一带作为高校集中区留下的唯一记忆了。</h3> <h3>倒是党校河西的教职工宿舍区格局基本完整,增添了两幢高层住宅楼,小区改名为溪畔社区,马力宏老师的宿舍后面的小路似乎一切如旧,还是眼熟。</h3> <h3>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党校教学区与教职工宿舍之间的小河现在变宽了,变美了,这应该是五水共治的成绩吧!</h3> <h3>再见,母校!从今以后可能再也不会回来看你了,因为你已经不再是当初记忆中的母校,没有了大门,没有了教学楼,没有了图书馆,没有了大会堂(电影院),没有了当年图书馆前小桥、小溪的古典韵味,更没有了灵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