颓废的云安,留不住的乡愁

冰锅

<h3>颓废的云安,留不住的乡愁</h3><div>一个因盐而立,因盐而兴,因三峡而衰的千年古镇,我们看到你的是满满的衰败,颓废,只能通过图片看到你比县城还繁华的景象,留不住的乡愁,留不住的哀愁。</div><div>上周六,时隔2年再一次寻访云安,更破败,荒凉,默默的一个人走在最后,无比伤感,这些古镇怎么恢复,怎么传承?</div><div>云安镇是一个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工业古镇,古名汤溪(一说永安)。</div><div><br></div><div><br></div> <h3><br></h3><div>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扶嘉</div><div>率众凿井煮盐,开城镇发展之始。约在唐宋时期形成街市,有主街一条,小巷数条,除熬盐厂房外,有居民近百户,为食盐生产、运销服务的商号10余家。北宋熙宁四年(1071)为安义县治,成为今县北工业、商贸重镇。明朝末年战乱,熬盐工人逃亡,商业急剧萎缩,居民避乱他乡,城镇濒于消亡。</div><div>清顺治元年(1644),战乱初平,恢复产盐,逃亡盐工、居民渐归。康熙十六年(1677),城镇恢复到唐宋时期水平。乾隆三十六年(1771)后,江西、湖北、陕西、湖南等省陶、郭、周、林等10姓人集资到云安开发盐业,工场规模扩大,成为全省有名盐场。</div><div>盐业兴起,带动粮油、棉布、食品、百货、屠宰、医药各业渐次繁荣。街道发展为黄洲、江西、陕西、公平街等11条,民居从沿河、沿盐灶周围向四面扩展。</div><div> </div> <h3>最繁华的云安</h3> <h3> 清朝末年,全镇工人、居民5000余人,商号300余家,为川东重要工商业城镇,人口超过县城。<br></h3><div> 进入民国,城镇建设进一步发展。抗日战争中,川盐第二次济楚,刺激盐业迅猛发展,工人和居民增至近万人,商号近500家,公用设施有邮电所1家,盐工诊疗所1家,中药铺7家、西药铺1家,私立中学1所,小学3所,教职工共70余人,学生1000余人。</div><div> 解放后,云安由乡级镇发展为区级镇,辖八个居委会,107个居民小组,无农业人口。到2000年,全镇有中学2所,小学3所,幼儿园1所,在校学生3450人,教职工322人;医院2所,病床147张,医护人员168人;1000座电影院1家,说书茶社6家,敬老院1所,工商企业100余家,行政事业单位20余个,人口1.4万。名胜古迹有全国第一座实验性斜张桥、玄天宫、白兔井、宋邵雍宣讲《易经》故地演易台、学山石、纪念扶嘉的龙王庙、佛家寺庙滴翠寺等遗迹。</div><div><br></div> <h3>沉睡在长江里的“千年盐都”<br></h3><div>两千多年前,汉高祖刘邦的大将樊哙在云安射猎,追逐一只白兔时,竟发现了一口盐泉,于是刘邦命当地隐士扶嘉掘井汲卤煮盐,从此拉开了云安汲卤煮盐的历史帷幕。今天,这里的一大部分已随着三峡工程蓄水沉入了水中,只有少部分珍贵的建筑被整体地搬进云阳新城保存了下来。虽然云安古镇从地理上消失了,但在所有热爱这片土地的人心中,云安永远存在。</div><div> 白兔指路,汉王煮盐论雄。</div><div>云安镇,位于重庆东部的“长江上游第一县”云阳县内,距县城37公里。这里曾经有过一座依山傍水、古朴悠深的古镇——云安古镇。想象中,顺着蜿蜒曲折的街巷,徜徉在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宛如走进了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古色古香的阁楼、绿树掩映的民居、漆色斑驳的店门、悠闲漫步的老人、追逐嬉笑的孩童……一切都显得那样平和,让人恍如隔世。那古朴苍老而今风骨犹存的陕西牮楼,那两三座高耸的烟囱,那傲然横空的亚洲第一斜张桥和万古奔流吟唱的汤溪水,都在夕阳里昭示着古镇曾有的繁华和辉煌。</div><div>这里曾是称雄巴蜀、名闻遐迩的古盐都,涌流着世界最古老的盐泉。云安汲卤煮盐,以“白兔井”的诞生为标志。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为招收巴、蜀人定“三秦”,率樊哙由东乡(今宣汉县)入朐忍县(今云阳)募兵招贤。樊哙在云安射猎,见一白兔,逐而射之,白兔负伤逃入草丛。樊哙拨草寻觅,发现石缝中有一股盐泉缓缓流出。刘邦与隐士嘉相遇洞口,嘉劝刘邦早定三秦大业,高祖知嘉志在扶翼,赐嘉姓扶,令扶嘉掘井汲卤煮盐。扶嘉使民在涌出地表的自然盐泉周围,用土石围筑成井口,向下挖掘,直到卤水涌出,建成了云安第一口卤井——白兔井,从此拉开了云安汲卤煮盐的历史帷幕。</div><div>扶嘉去世后,其女依嘱顺卤脉增掘九口盐井,井盐产量逐步扩大。此后,人们陆续开凿数百盐井,最多时达185口。据考古发掘发现,云安盐井不下500口,整个古镇就坐落在废井之上。许多井在使用若干年后,或因卤水改道,或因卤水变淡,或因山洪浸灌而被废弃。只有白兔井历经二千多年而卤水丰溢,直到1987 年,盐厂使用万县高峰浓卤后才寿终正寝。白兔井为云安盐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白兔井也是中国最古老、使用寿命最长、保存最完好的大口径浅井,在我国的盐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div><div><br></div> <h3>云安斜张桥…我国第一座实验性斜拉桥</h3><h3>1974年7月动工,1975年3月竣工的重庆云阳县云安斜张桥,地处川江支流汤溪河上的云安镇,是我国第一座实验性斜拉桥,桥长153米,高25米,宽3.7米,由主塔、斜拉索、主梁组成,其跨径组合为34.91+75.84+34.91米。桥的主梁(即人、车通行的桥板)由两个主塔上的共24根高强度柔性钢缆索斜向张拉着,中间不设桥墩,因此称为斜拉桥、斜张桥。云安斜张桥的建设开创了中国斜拉桥的先河,对国内斜拉桥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年4月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四等奖和交通部科技重要成果奖。该桥由交通部重庆公路科学研究所、四川省公路设计院合作设计并组织施工。</h3> <h3>早在汉代,云安就是三峡盐业重镇,宋代时盐产量占全国重要地位,明代洪武年间突飞猛进,清代和民国时期更甚,誉为三峡盐都。遗憾的是汤溪河从镇中穿过,把云安镇分南北两岸,当地居民隔河渡水十分不便,而且盐水卤井在南岸,熬盐灶场又在北岸,遇上夏季洪水,两岸只能望而兴叹。</h3><div><br></div><div><br></div> <h3>1972年1月,千年古镇终于动工修建单链柔式人行吊桥。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困难时期,在完成两岸桥墩和索塔后,因材料供应难而暂停。同时,柔式吊桥的刚度也满足不了两岸人流量的通行要求,加之两岸的矿渣堆积层设置锚固需要大量混凝土,材料和费用都增加。建设单位就此反复比较优化方案,于1974年7月确定试建一座钢筋混凝土斜张桥,荷载汽―10级。</h3><div><br></div> <h3>最后看你一眼</h3> <h3>幸福的过桥哥和他的宠物。</h3> <h3><br></h3><div>2006年10月17日12时,为了三峡大坝蓄水,云阳县云安斜拉桥被成功爆破拆除,至此三峡工程三期蓄水的最后一座碍航桥没入水中。</div> <h3>最后的留影。</h3> <h3>最后的云安</h3> <h3>真的假白兔井</h3> <h3>发现真的假白兔井</h3> <h3>颓废的</h3> <h3>老政府大门头</h3> <h3>老政府下面老堡坎</h3> <h3>一个镇3个小学1个中学,牛</h3> <h3>宝塔(文峰塔)</h3> <h3>云安企业:云安盐厂(现索特集团)</h3><div>云安红旗水泥厂</div><div>云安东风水泥厂</div><div>云安烟花爆竹厂(花爆厂)</div><div>云安摩托配件厂(摩配厂)</div><div>云安文化体现(类型不分)</div><div>茶馆 吊子灯 羊杂 盐巴 黄果树</div><div>云安古镇街名文化:</div><div>江西街 小四川 九杠铺 演绎台 箭楼路 球场坝 上河口 东京沟 豆芽沟 沙滩儿</div><div>云安教育文化:</div><div>云安一校(实验小学) 云安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div><div>云安二校(云师附小) 滴翠中学(初二中)</div><div>云安三校(杏家湾小学)</div><div><br></div><div>云安古迹文化:</div><div>箭楼 滴翠寺 白兔井 九宫十八庙(文昌宫为代表) 宝塔</div><div><br></div><div>云安骄傲:</div><div>斜张桥——中国首个斜拉式桥</div><div>李中华等人——云安走出的北大清华人</div><div>云安中学——前生为虎城中学,爱国将领杨虎城所起办,后改云阳外国语,目前县重点中学,市重点中学申请进行时</div><div>王建设——云安餐厅的带领人</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