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唯爱和甜品不可或缺

江湖人生

<p class="ql-block"><b> 糖水=甜品 </b></p><p class="ql-block"><b>甜,通常可以刺激多巴胺的分泌,透过舌尖将快乐感传递到神经,是人们在乏味日子里追寻的。糖水,是广东人对甜品的总称。刚到深圳的时候,他们会说,我请你喝糖水啦!我不解其意,心想,一杯糖开水至于你请我请吗?后来才得知,人家那糖水的含义可是广泛,广泛到我都没法细数过来。那是空调开得足足的茶餐厅里面的芝麻糊,花生糊,杏仁霜,杨枝甘露,加了椰奶西米露的水果捞,红豆沙绿豆冰……而红豆沙则是加了老陈皮的,绿豆冰却是加了海带丝的,切的细细的海带丝煮到融化一般,入口丝滑,第一次喝到甜海带感觉怪怪的,后来就慢慢习惯了。</b></p><p class="ql-block"><b>南北方饮食差异很有趣,他们经常会为了豆腐脑和粽子的咸甜争得不可开交。忽然想到叶广岑喜欢写的一句话,她是满族人,对看不惯的民间食物,一律发出一句,什么吃食?简单的疑问句,充满了浓郁的轻蔑之意。南北方口味之争大概也有点那意思吧。我从小转场子一般的在江苏湖南长大,所以,给自己取了个网名叫江湖人生。后来又到了广东,我对食物的口味,比较博爱,酸甜苦辣咸,皆可,如同人生,各种滋味,都行。</b></p><p class="ql-block"><b>南京人的糖水也很多,江浙人喜甜,所以,家宴请客,餐后必上一道甜汤,有时是橘子西米露,有时是桂花酒酿汤圆,有时好像是藕粉做的红枣枸杞羹……一阵阵的,就像时尚界一般,有属于某段时间的潮流……湖南人嗜辣,但也喜欢熬点荔枝红枣鸡蛋这样补气血的甜汤……糖水,大抵都是以汤,羹,冻等形式出现,满足了各种人的口腹之欲,很是讨巧。</b></p><p class="ql-block"><b>广东地处亚热带,天气炎热时居多,所以 ,糖水这种消暑食品大受追捧,因为出汗多,又因为高温潮湿带来的各种身体不适,所以需要一碗糖水去滋润心肺。从前,晚饭时间,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打开的电视里是《外来媳妇本地郎》,或者是某个港产剧,他们总会在饭点安排吃东西的剧情,似乎和我们在一块吃喝,印象中出现过许多糖水……支竹白果莲子加鸡蛋,马蹄红薯煮甘蔗,木瓜炖牛奶,清补凉……伴随这些甜品出现的最多一句台词就是,快点饮咗了,冻着冇益啊……广东的家庭主妇,既会煲汤又会煲糖水,应该说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广东的饮食文化。</b></p><p class="ql-block"><b>当然,这些年,咨讯发达,物流畅通,各地甜品也丰富了起来,只不过,还是应当要保留自己的传统口味才好。比如去南京,喝到深圳再怎么做也做不正宗的赤豆酒酿元宵,比如去湖南,一定要吃一碗挑担子敲竹板沿街叫卖的甜酒酿……我想为何在外地吃不到本地的那个味道,应该是水质不一样产生的差异感,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b></p><p class="ql-block"><b>而那些品牌加盟店,大概率是预制的,就像我去上海时,吃了一碗满记的陈皮红豆沙,差点没把自己齁死。以为深圳的会好点,不料也是也一样的感觉,终于明白,当个性化甜品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化经营时,你就要小心他们已然是工业化生产。我还是喜欢记忆里的那些传统的甜品,因为那些浓的淡的甜的糖水里面,裹含着曾经的各种温暖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赤豆酒酿元宵</b></p> <p class="ql-block"><b>经过一夜的焖炖,红豆中的赖氨酸已经得到充分的释放,东经113°46'~114°37',北纬22°27'~22°52'的深圳冬天,依旧是夏末的气温,早起想去海边守望日出,无奈天色沉沉……阴晴不定的清晨,推开窗户,风却是真真切切的凉了。</b></p><p class="ql-block"><b>将红豆汤倒进锅里,待它沸腾了,加入酒酿,香气顿时开始弥漫开来,再加入小汤圆,看它们一起快乐地舞蹈,突突突的配乐肆意而快乐。加了点藕粉勾芡,暗红色的赤豆浓稠汤羹配着白色的糯米小丸子,星星点点的酒酿米漂浮在上面,氤氲的水汽蒸腾,飘散开来的是酒酿的香味夹杂着红豆的气息,还有一丝丝藕粉的清新……这样的味道,仿佛来自久远的某段时光……吃下一碗相当于去了南京。</b></p><p class="ql-block"><b>赤豆酒酿圆子,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不过是一道普通的南京小吃,而对于自幼在南京长大我来说,它代表着一种怀念与亲切,一种属于遥远的记忆。山西路的宁波汤团店,湖南路马台街某个不知名的摊子上,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粘稠濡滑的赤豆酒酿元宵,便可以驱散一切阴翳与寒冷,酒酿本身就有暖身发汗活血的功效,再配以红豆丰富的蛋白质,加上小丸子的香滑粘糯,就如同江浙人的性格,细腻温润。其实南京还有很好吃的糖芋苗,也是类似的汤羹,可是就是取代不了赤豆酒酿元宵在我心里的地位。我是赤豆控,赤豆条头糕,赤豆冰棍,赤豆稀饭,赤豆饼……其实,南京人说的赤豆是红豆,真正意义的赤豆是更小颗粒的赤小豆,那个才是祛湿的。红豆应当属于补血功效。</b></p><p class="ql-block"><b>在网上看到有人竟然把南京城所有能跑到的店内做的红豆酒酿圆子配文图一一列举,看来痴迷者大有人在。去南京的时候,我和从瑞典回来的表妹找到了珠江路的那家芳婆糕团店,两个南京长大的人,如今却是真正的异乡客了,走在熟悉又陌生的街道上,哪也搞不清,还是靠导航找到的这家网红店。据说里面的赤豆酒酿元宵非常好吃,但是,尝过后,我们异口同声道,没有想象的那么惊艳。倒是小舅妈带我们去的那家鸡鸣汤包店里的赤豆酒酿元宵还不错。南京大牌档是我在深圳经常去的地方,好朋友聚会,家人聚餐,我总喜欢选那里,就因为那有我最爱的阳春面和赤豆酒酿元宵。</b></p><p class="ql-block"><b>湖南四川喜欢用酒酿煮元宵,打个蛋花,撒上枸杞,味道也不错,但始终比不上南京的赤豆酒酿元宵。少了红豆仿佛缺了灵魂,口感上只有直愣愣的酒酿味道,少了红豆的清香和绵软起沙的口感。所谓甜品,属于酒足饭饱后的调剂,你觉得算是养生也好,小资也罢,总之,应该算是好日子的一份标签。</b></p> <p class="ql-block"><b> 桂圆红枣糖水</b></p> <p class="ql-block"><b>记忆中南京的天气,除了夏天的酷热,就是冬天的干寒,还有春天的湿冷……冷的时候,还经常下雨,雨水滴滴答答的顺着伞面往下坠,高筒雨靴上面那截裤腿都渐渐湿去,放学回家穿小巷过马路……呵口气都可以望见白色的雾。那种阴冷,渗入骨髓。</b></p><p class="ql-block"><b>我妈那时休周四,她在家的时候,我归家的脚步就会变得格外急切,因为,我知道总会有一碗热气腾腾的红枣桂圆糖水在等着我。讲真,这也许是我妈给我儿时回忆里最温暖的一个画面了。桂圆,那时在南京可是比较珍贵的食品,通常是过年节送给亲戚家长者的营养品。那些奶奶婆婆们,皆有一个大柜子,锁住的,只有孩子们去了,才肯打开锁,从柜子里摸几颗桂圆干给我们解解馋。我妈也会经常买点放在家里煮糖水给我们喝。桂圆加红枣的香气,还有红糖的甜蜜,顿时驱散了所有的寒意。</b></p><p class="ql-block"><b>来到深圳后,才知道桂圆又名龙眼,每当龙眼上市季节,就会有妇人挑着担子,从东莞石碣坐火车过来深圳的路边摆摊卖……我也第一次吃到了新鲜的龙眼,白色的果肉晶莹剔透,清甜。然而,在冬天的时候,我还是喜欢去买上一些桂圆干,剥壳,取肉,与红枣,红糖一起煮水,水滚汤浓之时再撒一把枸杞,颜色诱人不说,味道亦如从前一般好喝。红枣可以补气血,桂圆干可以安心养神,枸杞补肾,混合在一起,是再好不过的保健品了。</b></p><p class="ql-block"><b>每年盛夏的七月,我们都会去乡下采摘一些新鲜的龙眼荔枝,广东农村家家都有这些果树,只要你愿意,可以一路摘了吃个饱,主家还会喊你多摘点。Z先生的小姑家有颗五六十年的龙眼树,小姑说那是她结婚时种下的,言辞间闪烁着当年的甜蜜……我们去了,就会和兄弟姐妹们一起用长长的竹竿加个铁钩,去钩上面的果实,更有甚者,爬上去摘,那树,至少三层楼高……小姑的院子一时间热热闹闹的,老的少的都笑语不断……摘一些回来制成干,怎奈七八月份是广东多雨台风季节,基本上要靠烤箱,所以成本愈发高了,但胜在一种情怀吧,小姑说,龙眼荔枝熟了就知道你们该回来了。</b></p><p class="ql-block"><b>可惜我的孩子他不会有我儿时对于桂圆红枣糖水特殊的记忆与情感了。因为桂圆在深圳实在是太寻常不过的食材,没有人知道它当年对于我们来说曾经是那么珍贵。并且,这儿也不会有那淅淅沥沥永不停歇的阴雨连绵的寒春时节,也就不会有我那时的渴盼。看来,食物,也是要讲个天时地利人和。环境改变了,选择也会变。一切都是机缘。于我,却是怎么样也抹不去关于这道糖水留存的温暖了。</b></p><p class="ql-block"><b>附操作步骤:</b></p><p class="ql-block"><b>1.食材:桂圆干 红枣</b></p><p class="ql-block"><b>2.制作:将桂圆干去壳,红枣干去核,二者倒入锅中加入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至出味,加入红糖。</b></p> <h3><b> 银耳莲子梨汤</b></h3> <p class="ql-block"><b>第一次知道银耳莲子羹,大约五岁的样子吧。七十年代中后期,物质生活依然乏馈。地质勘探队员的外公,常年在户外,加上又吸烟喝酒,肺有点劳损,总是咳嗽。外婆就会为他炖上一锅银耳莲子羹,我和弟弟也跟着沾光,记忆中那银耳莲子的滋味简直就是极品珍馐,弟弟喝完一碗不够,又去偷喝留给外公的那碗,外婆发现了,就说,那是药咧,不能多喝。弟弟哪里肯听,只是顽皮的嚷嚷,我要喝药我要喝药……</b></p><p class="ql-block"><b>外公宠溺的把自己那碗干脆递给弟弟,笑意融融的看着,他最心爱的外孙喝完了,还要用舌头舔着碗底……那时候,我和弟弟总是盼望外婆多炖点这样美味的药。记忆里当年的银耳是口感脆脆的,爽爽的,莲子则早已炖的软糯糯的,汤汁是冰糖的清甜……喝了之后,许久许久整个人都是快乐的……这快乐不仅仅是因为来自甜品的多巴胺,更有外公外婆对我们的深厚的爱。多年以后,我们也到了吃糖都不甜的年纪,因为,心里的滋味已经开始复杂。或许,这就是人生吧。</b></p><p class="ql-block"><b>人工培植技术成熟后,银耳不再是稀罕物。随时就可买到,味道却是不能和从前野生的比了。然而只要搭配的好,依然还是可以熬出好喝的甜羹。银耳莲子雪梨汤,这是属于中国人爱喝的甜品,说不上是哪里的特色,只记得在南京吃过,湖南和广东也吃过,做法大致相同,北京的吊梨汤好像也大同小异。自己也喜欢去买福建古田的银耳,湖南的湘莲,北方的雪梨,广东的冰糖,宁夏的枸杞子,融合天南地北的食材,炖一碗银耳莲子雪梨汤给亲爱的家人喝。</b></p><p class="ql-block"><b>银耳经过数小时的泡发,已经舒展开来,像朵盛开的花。切碎,然后和莲子一起放在锅里用水熬煮,当银耳的胶质粘稠度恰好时,再加入雪梨和黄冰糖,雪梨经过炖煮变得像从前吃过的水果罐头,绵软的口感很舒适。最后撒入红色的枸杞点缀一下,装在白玉瓷的小碗里,竟然也像是一幅画。银耳是燕窝最好的平替,二者均可滋阴养肺,生津养胃,价格上,银耳却是亲民太多。</b></p><p class="ql-block"><b>汪曾祺老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名为《炸弹和冰糖莲子》的散文,这文章的意境后来被具象化运用到电影《无问西东》里,昆明空袭时,王力宏演的富家子弟沈光耀依然淡定的逆着逃难奔跑的人群煮着他的冰糖莲子,他跟教授说,这是母亲吩咐他要喝的……米雪演的母亲知道了孩子牺牲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得知报信的同学要走,立马强作镇定,让佣人给端上冰糖莲子羹,既体现出来了汪曾祺老先生文章所表达的面对猝然不及的灾难中国人都可以泰然处之的寓意,又用一碗冰糖莲子表达了母子相连的情感(莲子谐音连子),这便是文学创作带来的升华。</b></p><p class="ql-block"><b>一碗甜品,有时候不仅仅只是一碗糖水,它往往带着家人的关爱,从前的记忆,有些更是赋予了时代的背景,回首过往,我们的人生又怎能少了那碗记忆中的甜品?……历史总在循环,而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也终将成为过去,成为回忆,成为像今天一样我们写出的文章……</b></p><p class="ql-block"><b>附操作步骤:</b></p><p class="ql-block"><b>1.食材:银耳 莲子 雪梨 冰糖 枸杞 红枣</b></p><p class="ql-block"><b>2.制作:将泡发好的去核红枣银耳莲子倒入锅中加水炖煮到绵软,加入雪梨,冰糖,枸杞,继续煮十分钟即可。</b></p> <h3><b> 甜橘子西米露</b></h3> <p class="ql-block"><b>橘子西米露,这是一道流行于八十年代末期南京家宴的甜汤。那时候,每逢节假日,亲戚好友间聚餐,通常都是家宴。家宴一来考量这家主人的厨艺,二来走亲访友的也很是增添家庭热闹的气氛。</b></p><p class="ql-block"><b>我妈那个时候年轻貌美又能干,热情大方又好客,通常是人未到声先道,湘女的性格,大舅舅说她是活脱脱的一个凤辣子。家里来一屋子客人,都是她一人操办那一大桌子的菜。她那时的菜确实很好吃,也很讲究,糖醋里脊,萝卜丝拌海蜇皮,蛋饺,皮肚,盐水鸭,熏鱼……菜式和所有南京人家皆一样,味道却是各家各的特色。先上凉盘,然后是热菜,最后是上甜汤,那一阵子,南京流行的糖水是橘子西米露。西米其实就是椰树木髓中获得的淀粉,但是当年风靡南京,有一种淡淡椰香,视觉上又是似透明珍珠一般的好看,口感更是滑滑的弹弹的,入口即化的,与橘瓣搭配,色彩协调,橘子必须用罐头装的,其汤汁的酸甜渗入西米露中,就成了一道十分美味的甜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那时候的橘子罐头很好吃,是小孩发烧的良药,有点类似东北人对黄桃罐头的执着,不知道是真有效还是心理安慰,总之,我要是不舒服了,肯定会哼哼唧唧的,而爸也一定会言语极其温和的说,你想吃点什么?我们去小店买。去趟小店,买瓶橘子罐头,病也就好了一大半了。那橘子罐头除了能治小孩的病,还可以做西米露的。西米是去鼓楼南北货商店买的,纸包装,按斤两秤的。我那时只顾着玩和吃,家里亲朋好友欢聚一堂,难得的热闹,有那么个能干的神仙妈,好像也不需要我干什么,自然也就不知道那西米是如何煮得的,只晓得那时自己最期盼就是这道饭后甜汤。也是奇怪,这道橘子西米露仿佛只留存于在那个年代,自此以后,我从未吃过了,偶尔回想,感觉是江湖一传说般。</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若干年后,自己也有了家有了孩子,开始像我妈那样操持厨艺,想变换着口味给孩子吃,于是,就凭着记忆,试着做了一次这橘子西米露。食材都很易得,但西米却煮失败了,糊了一锅,只得倒了再做……向我妈取了经,方知那西米需先水泡,然后放在沸水里大火烧至半透明,再用漏勺过滤掉水,用凉水冲,再继续滚水里煮到全透明,再过滤掉水,兑冷开水或牛奶,加入橘子瓣。过程其实很简单,但若不得法却是徒劳。煮出来的味道和当年差不多,但却不再有那份激动的心情,时光,晃晃悠悠的带走了太多属于我们曾经的简单的快乐!</b></p><p class="ql-block"><b>或许今天,我们的甜品已经丰富到让这一道简单的橘子西米露不足一提。有些美好,只能留存在那南京天福里13号大院,带不过来的,除非我们可以穿越时光隧道……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吧,一旦错过,即是一世错过。</b></p><p class="ql-block"><br></p> <h3><b> 生姜撞上牛奶</b></h3> <p class="ql-block"><b>第一次吃姜撞奶是在番禺的沙湾古镇,那里是广东音乐的发源地之一,代表作有著名的《雨打芭蕉》,还有蚝壳建的房子,俗称“蚝宅”。珠三角的古镇属于经济殷实的地方。这一点也体现在了饮食上,当地各种小吃数不胜数,最最特别的就是姜撞奶了。姜撞奶,顾名思义就是牛奶和生姜碰撞而成的甜品。牛奶是顺德的水牛奶,因为蛋白含量更高,所以更加容易凝固。店内还卖一种牛奶饼,泡在水里的,他们说是可以煮粥喝的,没有试过,不知味道如何。广东沿海,自古以来 ,就有下南洋的金山阿伯,还有经商的外国商人,所以舶来文化较深,明明是中式甜品,可是总有一种西餐的感觉。口感上属于中西兼容。</b></p><p class="ql-block"><b>深圳南园街曾经有一家顺德餐厅很是火爆,每次去我都会点一碗姜撞奶,看那穿中式对襟大褂的堂倌拿着一把银色的壶,壶嘴长长,有点像川菜馆里冲八宝茶那感觉,只见那他将壶抬得高高,烧开的水牛奶通过壶嘴,倒入桌上装有姜汁的白色骨瓷小碗中,这个过程大概刚好可以降至牛奶凝固的温度,盖上碗盖,约摸几分钟后,姜撞奶就成了,汤勺压在牛奶上面不会掉下去,关键是每次都是成功的,不会翻车。这点很让人羡慕。</b></p><p class="ql-block"><b>最近十几天不见阳光,阴冷,潮湿,听到某人微信里感冒的声音,竟然自己也不好受了,难道声音也可以传染病菌吗?真是活久见。阴翳的日子里,需要温暖,分明二十几度的气温,可是各种冷浸入心脾,胃疼,头疼,关节无力……天气热的时候,会让人湿热难耐,天冷了,又是湿冷难熬,总之,湿度就像是助涨冷热的酵母,扩大热和冷的效应。想起沙湾古镇上那碗大爱的姜撞奶带来的阵阵暖意……于是,买来擦姜蓉器,过滤袋,牛奶,开始了第一次的制作。</b></p><p class="ql-block"><b>老姜的皮去掉后,用不锈钢的神器变成姜蓉,再用隔渣袋过滤掉渣,取汁,将牛奶在锅内烧至沸腾,端起来摇晃一下,大概就可以冷却至八十度左右,倒入姜汁中,几分钟后,姜汁与牛奶中的蛋白质便会凝结一起,依然是用汤匙测试,放在面上不掉下去为最佳状态。有时候觉得制作一道美食,有点类似瓷器烧窑的心情,忐忑中,祈祷成功……尤其是做姜撞奶,只要环节上有一点不对,就会失败。所幸的是,我居然首次实验就成功了。小心翼翼的舀一勺,放入口中,舌尖立刻接受到牛奶的香浓混合着姜汁的热辣,这热辣传送到胃里面,驱散掉多日来纠缠不清的寒湿,顿时,暖融融的,紧接着,鼻尖上开始微微有汗意冒出,而头疼仿佛也随着这热辣,逐渐消失……没有阳光的日子,就自己创造一些生活里的温暖吧,例如美食,例如一切美好的事情。</b></p> <h3><b> 蛋白遇见鲜奶</b></h3> <p class="ql-block"><b>在广东生活的时间其实是占据自己生命的大部分了,所以,他乡早已经是故乡。</b></p><p class="ql-block"><b>顺德大良盛产水牛奶,所以甜品店的奶制品特齐全 :牛奶饼,炸牛奶,炒牛奶,凤凰奶,奶蛋挞,牛奶糕,姜撞奶,双皮奶……店内古色古香的红木圆桌,桌面是大理石的,进出的人很多,开着十足的空调依旧掩盖不住食客的热情,粤语声声,就差没遇见身穿香云纱留着长辫子的自梳女了……</b></p><p class="ql-block"><b>一直喜欢看蔡澜《寻找他乡的故事》,尤不能忘的便是顺德阿姐,应该还有在的,只是需要脚步走迈向这岭南乡村的更深处……怎么忽然就想到了陈升,倘若他来,会不会写出另一种百花深处的惊艳……那些阿姐应该也是上了年岁的耄耋老人了,当年她们漂洋过海在富人家里当管家保姆,终身不嫁,属于向那个时代旧的婚姻习俗挑战的一批女性。也正因为她们和金山阿伯的存在,使得珠三角一带的饮食文化中西融合,就像广东的骑楼,亦是建筑上的中西结合。以前的港产片里面大户人家都会有个自梳女当管家,通常被唤作阿吉或者阿云,家里除了家长就是她们话事。她们都擅长做炖盅甜品,而双皮奶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以至于一想到双皮奶就想到顺德自梳女。</b></p><p class="ql-block"><b>当年,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几个同学经常一起去导师家……导师家附近就有家小吃店,内有肠粉和各种甜品,我们就约了在那店内集合,顺便吃点东西。那的双皮奶很好吃,上面还点缀着蜜红豆,于是,就向师傅讨教做法,师傅很神秘,说,好简单,就是牛奶加蛋白去炖了。哪里有那么简单啊,所谓双皮,就够你琢磨了,得是蛋皮和奶皮,奶皮还得浮在上面那一层。</b></p><p class="ql-block"><b>每次我们都会带上两份双皮奶给导师和师母,他们没孩子,所以,学生都是他们的孩子。很是怀念那个时段,师生一起交流,各抒己见……双皮奶也变得格外有滋有味。多年以后,我又经过那里,却早已物是人非……导师也早已搬走,网上看他的资料,依然活跃在各大院校以及经济领域。而跟我关系最好的陈同学,却为了孩子很早就去了加拿大的奎北,早些年还有联系,后来就没了音讯。不知道她是否还记得那一碗双皮奶以及那段时光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快乐。</b></p><p class="ql-block"><b>写着写着就想吃双皮奶了,忽然被某种食物撩拨到受不了的时候,那就自己做吧。所幸好吃的双皮奶,仅仅是需要牛奶和鸡蛋,再易得不过。来自北纬52度牧场的牛奶,遭遇高温水炖后渐渐散发出淡淡的香气!蛋白质开始凝结成皮,浮在表层,将皮划开,将奶液缓缓倒入拌了白糖的蛋白液,奶皮留在碗中,将蛋白奶液倒入奶皮中,奶皮又浮起来,再次入锅炖至凝固……冷却后放入冰箱…… </b></p><p class="ql-block"><b>下午茶时间,端出来,用一把精致的银匙,轻轻破开奶皮,你会发现牛奶与蛋白已完全融合,洁白细滑的奶块,让淸凉甜美的滋味透过舌尖迅速传递到心里!让炎炎夏季顿时清爽!</b></p> <p class="ql-block"><b> 龟苓膏</b></p><p class="ql-block"><b>刚来深圳的时候,挺不解为何广东人这也不能吃那也不敢吃,水果太湿,叶子菜太凉,油炸的又太热气,上火,总之,让我感觉到很矫情。日子久了,才发现,是这里的气候造成了这的人体质不一样,他们大多数易得风湿,脾胃也因为常年湿气太重,运化不好,年轻人很容易脸上起痘痘,还容易得得湿疹……</b></p><p class="ql-block"><b>难怪古代,称岭南为烟瘴之地,这的气候真的不适合人类居住,充军发配才到广东。也许是特殊的生存条件,使得广东人个个皆是土郎中。这儿的人煲汤,喜欢用各种祛湿的药材搭配,简直就是行走的药罐子……他们感冒了喉咙痛了,就是去药铺喝一杯凉茶,那凉茶,苦的让人脸都扭曲……后来,我也入乡随俗,变成了他们的样子,你让我说其他事情我不一定能记全乎,可是说到中药材,我可是望一眼就记住……厚厚的《本草纲目》都快被我翻烂……没事就琢磨着收藏点越来越好的中药材……</b></p><p class="ql-block"><b>菜市场有新鲜的草药,广州满大街都是挂着老太公画像的凉茶铺,凉茶铺除了煲凉茶,还有炖盅装的各种各样的甜品和祛湿功效第一的龟苓膏……说是龟苓膏,绝大多数都是烧仙草加各种草药熬的,通常二十八元一碗的会写着含龟板,小Z小时候很喜欢吃,晃晃的像草药味果冻,加一勺蜂蜜或者炼乳,盛夏时节吃是很不错的冷饮。有次在惠州的海天堂吃了一次五十元一碗的据说含龟壳量很高的龟苓膏,味道依然没啥区别,这东西,他们写啥是啥吧。</b></p><p class="ql-block"><b>从前买过一本膏方书,对着方子,熬过几次,有次,练蜜,忘了关窗,结果把蜜蜂都给惹来了,一群群的,吓得我尖叫着抱头鼠窜……那画面,想想也是可笑。如今,又打算熬龟苓膏了,这可是个大工程。幸好我有口巨大的蒸锅,可以装多多的药材,再加入大半锅水一起熬好几个钟头……其实,最好是在院子里支起柴火灶,慢慢熬,熬到院内院外皆是草药香气,那样才够悬壶济世的意思,可惜没那条件。</b></p><p class="ql-block"><b>把网购的草龟龟板壳用开水加点酒去煮,去掉腥味,十分钟之后,关火,再把龟壳上的甲片撕掉,还得把壳内的皮肉筋膜等残留物彻底用个刮刀去干净,这活适合强迫症干,很解压……处理干净的龟板壳是玉白色的,再放入烤箱五十度烤十二小时,烤的干干的,取出,然后用一锅水加土茯苓一起去熬四个小时……</b></p><p class="ql-block"><b>接着就是配草本药材,我改了下太过寒凉的原配方,用了:黄芪➕麦冬➕灵芝➕石斛➕花旗参➕甘草➕罗汉果➕茵陈➕生地黄➕陈皮➕玫瑰花等,这样作用就变成了补气益中,护肝化瘀,润肺……草本药材另起一锅熬制两个小时,过滤渣后与滋阴补肾祛湿的龟板和土茯苓汤汇合在一起继续熬制两个小时,最后加烧仙草粉调制成浓稠状倒出,冷却成冻。佛山中山一带也有类似这样配方的龟苓膏,因为加了名药材,价格贵到离谱。</b></p><p class="ql-block"><b>自己熬制的龟苓膏确实不一样,龟板的胶质,有点像阿胶那种弹弹的皮质感,外面卖的是完全吃不到这感觉的,倒点炼乳或酸奶进去,感觉更是美妙。吃了几次,口不苦,腿不冷了,好像是有点祛湿,正气的效果。而那熬制过的一大盆子草药,让我想起从前南京十字路口丢弃的药渣,那是一种习俗,认为丢在那,人来人往的就把病带走了……于是,有那偷师学艺的人,就去捡药渣分析其中的配方……而我,只能是拿去埋土里沤肥,想想我的植物,可是大补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