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金秋十月游成都

岁月如歌

2014年金秋十月,我来到了仰慕已久的四川成都游览。无论史书还是现代游记都对成都推崇备至,我也因此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入蜀游览闻名天下的锦官城。来得时候不巧,天降大雨,等雨略微小些时候,我就开始出游,心想着雨中人相对会少些吧。出乎我的意料,人依旧摩肩擦踵,热闹非凡,游兴顿时大减,再加上我的相机出了点状况,拍的照片也不如意,心情顿时也不是很好。我喜欢游览自然山水,但也喜欢游览历史名城,寻访历史遗迹,瞻仰前人业绩。但是,一旦闹得人山人海,自然只能让人败兴。 在成都,我游览了宽窄巷子、锦里、武侯祠和杜甫草堂。前三个地方,人太多,拥挤不堪,就匆匆而过。杜甫草堂,游客稀少,在哪里呆的时间相对长一些。 宽窄巷子,是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个历史文化区,由三条东西方向的老街(自北向南依次是: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以及街道之间的居民宅院组成。宽窄巷子所在的区域在清朝时为八旗居住之地,目前有多种文化、餐饮、休闲商铺在此营业。宽窄巷子是一个集中展示老成都文化的旅游胜地,并荣获2008年“中国创意产业项目建设成就奖”、2009年“中国特色商业步行街”等称号。2014年3月25日下午5点,美国总统奥巴马夫人米歇尔一行来到最具成都特色的宽窄巷子游玩,并在一家名为“大妙”的川味火锅店就餐。 宽窄巷子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宽巷子与窄巷子是成都这个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往昔的缩影,一个记忆深处的符号。当游人伴着夕阳,望着炊烟,走在黄昏中的巷子里,一种久违的老城区市民化生活的场景一一浮现在眼前。 宽巷子的"窄"是逍遥人生的印记,窄巷子的"宽"是安逸生活的回忆;逍遥安逸,行云流水,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是成都人的精髓,是仙源故乡人居环境的神韵;短短的宽窄巷子承载着少城太多的历史信息与历史印记,令人遥想,慨然不已…… 武侯祠(汉昭烈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div></div><div>武侯祠(汉昭烈庙)位于成都市武侯区,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评选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成都武侯祠现占地15万平方米,由三国历史遗迹区(文物区)、西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以及锦里民俗区(锦里)三部分组成,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div> 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成都武侯祠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也是首批一级博物馆,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参观游览,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 武侯祠是纪念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因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而得名。<div></div><div>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市岐山县城南约20公里),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又被蜀汉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省汉中的勉县(沔县),但目前最有影响的是成都武侯祠。</div><div></div><div>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于公元223年病故白帝城之后,灵柩运回成都,下葬于此,史称惠陵。而按照汉制,有陵必有庙,所以在同时期,就有了汉昭烈庙诞生。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成都武侯祠与惠陵、汉昭烈庙合并一处。</div> 公元223始修建刘备陵寝。 一千多年来几经毁损,屡有变迁。<div></div><div>建于唐以前的武侯祠(指诸葛亮的专祠),初与祭祀刘备(汉昭烈帝)的昭烈庙相邻。</div><div></div><div>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并入了"汉昭烈庙",形成现存武侯祠君臣合庙。现存祠庙的主体建筑1672年清朝 康熙年间(康熙十一年)重建。</div><div></div><div>1961年公布为全国AAAA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博物馆。</div><div></div><div>2006年我馆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成都武侯祠是国内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主要胜迹,也是成都市一个主要的旅游参观点。成都武侯祠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以文、书、刻号称"三绝"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最为知名。 </div><div></div><div><br></div> 传说中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现在,锦里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4000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作内涵,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div></div><div>成都版清明上河图--"锦里",是感受浪漫休闲的精神驿站,是体验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的魅力街区。</div> 传说中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今天的锦里依托成都武侯祠,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在这条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充分展现了三国文化和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div></div><div>锦里依托武侯祠,“拜武侯 泡锦里”已成为成都旅游最具号召力的响亮口号之一。</div><div></div><div>锦里即锦官城。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州夺郡文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起文学,有女墙,其道西城,故锦宫也。锦工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后即以锦里为成都之代称。</div><div></div><div>如(唐)李商隐《筹笔驿》: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div><div></div><div>锦里,可以说是成都人的生活方式。</div> 锦里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恢复修建,作为武侯祠(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西区)的一部分,街道全长550米。现为成都市著名步行商业街,为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仿古建筑,以三国文化和四川传统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古街布局严谨有序,酒吧娱乐区、四川餐饮名小吃区、府第客栈区、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错落有致。<div></div><div>锦里于2004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其延伸段锦里二期(水岸锦里)于2009年1月开始迎客,成都文化名片之一的锦里古街完成升级,锦里依托武侯祠,“拜武侯 泡锦里”已成为成都旅游最具号召力的响亮口号之一。2005年锦里被评选为“全国十大城市商业步行街”之一,与北京王府井、武汉江汉路、重庆解放碑、天津和平路等老牌知名街市齐名,号称“西蜀第一街”,被誉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2006年,锦里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div><div></div><div>相对国内很多旧瓶装新酒的人造景观,锦里是完全草根的,本土的,家常的。商店里卖的些是筷子、茶叶、灯笼、蚕丝被和土特产。餐厅里的美食有张飞牛肉、三大炮、肥肠粉,一箸一杯都是冲着味道去的,不花俏,没有噱头,讲究的是实惠。还有手艺人的玩艺儿,捏个泥人,转个糖画儿,买张剪纸,都是包含童趣的东西,怀旧也是怀念童年淳朴的快乐。一条街色彩缤纷的花灯和幌子,是大俗,图的是个热闹。而街上最吸抓眼球的,还是那些让人热烈思慕的成都粉子。她们在酒吧里嗑瓜子和打牌,喝着外国酒,说的还是绵软成都话。</div><div>成都的人民就这样嬉闹着松弛地在锦里闲逛,怀旧的人情感有了出口,爱吃的人满足了口腹之欲。锦里呈现的是人间的景象。<br></div>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草堂完整保留着清代嘉庆重建时的格局,总面积近300亩。园林是非常独特的“混“少陵草堂”碑亭合式”中国古典园林。其中大廨、诗史堂、工部祠3座主要纪念性建筑物,坐落在中轴线上,幽深宁静。 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div></div><div>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其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现已成为不少地区学生必学课。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div><div></div><div>杜甫当年来到成都时,觉得成都景色宜人,便在此定居,自己建立了杜甫草堂,由于当时贫穷,他还写了不少诗来向当地的社会名流索要一些花草树木,自己亲手栽培,他看上了浣花溪旁的一块宝地,便依溪建立了杜甫草堂。</div> 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div>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在此期间,他生活比较安定,诗歌创作甚为丰富,留下诗作247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这些诗约占他全部诗篇的六分之一。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四首(其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div><div></div><div>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馆,2006年12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8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处。</div><div></div><div>今日草堂,古朴典雅,规模宏伟,占地300多亩。其中大廨、诗史堂、工部祠3座主要纪念性建筑物,坐落在中轴线上,幽深宁静。廨堂之间,回廊环绕,别有情趣。祠前东穿花径,西凭水槛,祠后点缀亭、台、池、榭,又是一番风光。园内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兰园、茂密如云的翠竹苍松。整座祠宇即有诗情,又富画意,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著名园林。</div> 草堂_<div>作者:杜甫 (唐代)</div><div>昔我去草堂,蛮夷塞成都。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div><div>请陈初乱时,反复乃须臾。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div><div>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西取邛南兵,北断剑阁隅。</div><div>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其势不两大,始闻蕃汉殊。</div><div>西卒却倒戈,贼臣互相诛。焉知肘腋祸,自及枭獍徒。</div><div>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div><div>唱和作威福,孰肯辨无辜。眼前列杻械,背后吹笙竽。</div><div>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到今用钺地,风雨闻号呼。</div><div>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娱。国家法令在,此又足惊吁。</div><div>贱子且奔走,三年望东吴。弧矢暗江海,难为游五湖。</div><div>不忍竟舍此,复来薙榛芜。入门四松在,步屟万竹疏。</div><div>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邻舍喜我归,酤酒携胡芦。</div><div>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div><div>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飘摇风尘际,何地置老夫。</div><div>于时见疣赘,骨髓幸未枯。饮啄愧残生,食薇不敢馀。</div>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是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后世誉为"诗圣",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例如"三吏""三别"等。 杜甫草堂(金陶)<div></div><div>走近你,应该说是我多年的愿望。因为你,飘落着千年的文墨之魂。可当我来到成都的西郊,真正走近你,我的脚步忽然变得沉重起来。这种沉重倒不是千年历史风云的聚合、弥散,而是一种我无法理喻的来自心里的茫然:这就是杜甫草堂?这就是一代诗圣客居过的地方?这就是我们满嘴流芳的一些诗句的源头?</div><div></div><div>我行走在绿色的竹阴里,盛夏里也感受到那蜂拥而至的凉意。风吹竹响,那阵阵清音,就是当年滋养你澎湃诗意的天籁之响?我不敢想像当年贫困潦倒、寄人篱下的你,却能营造出偌大的竹林。也许这竹林只在你心中有过,在你的诗歌中有过。你那草屋,就该隐在丛林修篁深处,哦,对,还应该有一层漠漠的轻烟笼罩才是。</div><div></div><div>我到了什么地方?柴门?我记起你笔下那属于你的柴门,那该是极为简单的茅草覆顶的,还略带一些歪斜的柴门呀,可我眼前分明是极堂而皇之端端正正的黑瓦釉木的建筑。这哪是什么“柴门”,分明是豪华的大宅门呀。穿过柴门,有碧水一泓,石桥一座;有榕树流绿,楠木吐秀。在那浓阴簇拥中,又是一座敞厅式的建筑赫然而立,这是大廨。</div><div></div><div>大厅中央是你的一尊铜像,那铜像造型极为夸张,整个身躯弯得像残月。你低首捋须,深思苦吟,仿佛那些华章就这样一首一首地吟出,也就是你这一苦吟,吟出了半个盛唐。</div><div></div><div>跨过一座小木桥,但见竹子一丛。摇曳的竹阴中,闪现出茅草的屋顶。这时我猛然意识到,我这才真正走近你。这是三间低矮的草屋,屋内幽暗,泥墙的缝隙透出了丝丝微光。中间为堂屋,左边是卧室,一张床榻,早已蒙上了厚厚的尘埃。堂屋中靠门之处,置放着一张简易的木桌,木桌说不清它的颜色,只是桌上端放着笔墨纸砚。</div><div></div><div>这才是你的草堂。</div><div></div><div>我伫立在草屋前,这里竹篱围护,当年你就栖身于此,有过“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无奈,但也是在这里,你喊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超然高洁的心性,怎能不让后来者由衷地折服!</div><div></div><div>依依惜别你的草屋,徜徉在你那无数次走过的花径上,这里早已没有了花香,更没有了“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情趣,而变成两堵极为气派的赭红色的墙夹起的小道。</div><div></div><div>我突然明了,我先前所看到的一切,还有那富丽的工部祠,那恢弘的大雅堂,完完全全是后人的“杰作”,是后人对你生前种种际遇的一种心境的“补偿”。然而我又担心,也正是这些“杰作”,这些“补偿”,或多或少掩盖了事实的真相,也就或多或少丢失了它原先的魅力和震撼力。因为有的时候,我们的眼力很难透过历史的变易,还原生活的最初状态。</div><div></div><div>杜甫先生,后生说错了吗?</div><div></div><div>( 选自《语文学习》2004年第4期,有删节)</div><div><br></div> 沉思:杜甫草堂情结 作者倚天啸<div>  </div><div>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水,龙蟠虎卧几诗客;先生亦疏离,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div><div> ————顾复初</div><div>忆起杜甫,自然会想到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会想到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怀,也会想到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情。缅怀杜甫,我们也许会去泰山领略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视野,也许会去江南寻觅他“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行踪。但是,杜甫留给世人的一笔无价的精神遗产,就是在一间小小草屋成就一种大善,一种博爱。</div><div>夏日的午后,蓉城成都天气略微沉闷,天空中还淅淅沥沥下着小雨,我循着“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诗句向杜甫草堂进发。</div><div>“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为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描写了蓉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环境幽静。一座青瓦照壁内,就是我所要寻访的草堂了。雨赋予了这个院落朦胧的意境,整个草堂也在雨丝的清洗下变的格外缠绵起来。</div><div>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的长安,后只身逃出,投奔唐肃宗,因忠于朝廷被任命为左拾遗,成为诗人唯一一次在中央机关任职的经历。但诗人因直谏屡犯龙颜,旋直被外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由于战乱与饥荒难以养家糊口,加之对仕途的失望,杜甫弃官经天水入蜀,在朋友资助下修建草堂于浣花溪旁,作为居所。故交严武出任剑南节度使后,表荐其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杜甫也常被称为杜工部。后蜀中大乱,杜甫离开成都,沿长江东下,结束了他在成都的四年生活。</div><div>四年相对于人生来说是短暂的,草堂只是诗人暂时的居所,却成为历代缅怀、追忆诗人,凭吊诗人济世胸襟的最佳选择。</div><div>走进草堂的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株黄桷树仿佛草堂的护卫者参天而立,树下一弯碧水映着古石桥。我在想,当年的杜甫是否也是在树下徘徊,苦思良句呢?向远处望去,依稀可以看见一些建筑物整齐地排列,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流水环绕,竹林掩映。虽然下着雨,依然游客如云。</div><div>我立刻被眼前的胜景深深的吸引。杜甫不但是我国诗史上的一派宗师,也是一位深谙传统书画创作与鉴赏的墨客。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草堂就展示了诗与画完美的结合,想象得出在这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的环境中,诗人还是有欢欣,有激越,有狂放,但更多的可能是沉郁。</div><div>向前走就是大廨,内有一尊杜甫铜像,浑暗的金属光泽与清矍的面容,是诗人一生饱经忧患的磨砺,仿佛当年诗人手中褪毛的枯笔。那低首捋须眉头紧锁的神态,正襟危坐双手交叠的姿势,实在酸楚,使人不忍卒视。可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对国家最深沉的爱就在其中,诗人把一腔孤愤化作流传千古的名句,在回味,在思索。</div><div>大廨后面的诗史堂就是诗人诗意一生的见证。门前,有一条小溪横过,清溪两旁,有几垅翠竹,风吹过的时候,竹声伴着水潺潺流过的声音,的确别有洞天,如此也有了“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的美丽诗句了。诗史堂后就是著名的工部祠。祠内有明、清石刻和清代的泥塑,供奉有杜甫的塑像,塑像的两侧是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陆游的塑像和石刻像,二人同样忧国优民,又同样崇拜杜甫。</div><div>来到工部祠东侧,有一“少陵草堂”碑亭。亭以茅草为盖,中间是一石碑,镌刻着“少陵草堂”四个大字,笔力苍劲雄浑,相传杜甫当年的茅屋就在此处。一路向北,过一座横跨溪流的小木桥,但见隐约露出一座竹篱围护,茅草覆顶,黄泥涂壁的典型农家院落。院前浣花溪缓缓流过,有一低矮的柴门顺流而开,步入柴门,左栽四棵松,右植五株桃,诗云“四松初移时,大抵三尺强,别立忽三岁,离立如人长”以及“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使茅屋院内充满生机。然而生活在这个茅屋中的杜甫,并非想象中那样安逸和舒适。史书记载当时家里断炊是常事,诗人便硬着头皮向朋友求救,又经常因为朋友接济不及时处于困难的境地,加上长年的病痛,可以说是“贫病交加”。但是诗人美好的心境却没有被贫困扼杀,反而写出很多动人的诗句来。《春夜喜雨》正是茅屋漏雨时体味出的人生意境:“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眼前正是一片雨蒙蒙的景象,雨水滋润着屋顶的茅草,仿佛回到了当年。</div><div>诗史堂是草堂的精华,那草堂的灵魂就是这个茅屋了。茅屋决不是大观园里点缀风景的稻香村,它虽雅致,但与穷人屋漏床湿,被秋风吹破并无二致。在这样一个简陋的茅草屋里,诗人能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穷苦人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并甘愿为天下人的幸福牺牲自己,这样的精神岂是一般的文人可比?如果是李太白,他会斗酒干杯,如果是苏东坡,他会乘风而去,但是杜甫,只有杜甫,才能有“三吏”、“三别”的沉重与凝练。当轻浅的笑容浮于天空,诗人的沉郁,已然沉淀为厚重的泥土融于大地,获得永久而绝对的存在。</div><div>草堂是静默的,肃立于蓉城一隅,一栏朱墙,远避闹市的喧扰与锦里的繁华。千百年来,杜甫、诗史和草堂不知被多少人传了又诵,似乎成为中国人心中的一个隐约的情结。到底,在这岁月沉思的地方,一切拜谒者的感情都是静默的,都在岁月里,沉思。</div> 杜甫在草堂作的四首绝句诗。<div> 杜甫——《绝句四首》 </div><div></div><div>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br></div><div></div><div>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div><div></div><div></div><div></div><div>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div><div></div><div>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div><div></div><div></div><div></div><div>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div><div></div><div>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div><div></div><div></div><div></div><div>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div><div></div><div>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div><div></div><div>注释:</div><div></div><div>题解:代宗宝二年(736),安史之乱平定了,杜甫回到成都草堂。此时他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的春景,不禁欣然命笔,四首绝句一挥而就。</div><div></div><div>赏析:</div><div></div><div>这幅“春景图”,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映衬成趣,瓦明开阔,人与物俱适,动与静结合;一派生机,千里春色,不仅描绘了祖国山川之多娇,又表现了诗人心情之怡悦。</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