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文字,文字的历史——记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

刘昕

<h3> </h3><h3><font color="#b04fbb"> 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同时又有“文字之都”之称的河南省安阳市。总占地面积143亩,建筑面积34500平方米。当你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只金色铜质凤鸟雕塑,各立一边犹如哨兵在护卫,它取材于商周青铜器上常见的凤鸟纹饰。风鸟塑像后方,一座高大的字坊展现在眼前,甲骨文“字”的造型高18.8米,宽10米。<br></font></h3><div><font color="#b04fbb"> 从字坊通向主体馆的主干道两侧各有一片碑林,分列着28块青铜甲骨片,最大尺寸高达1.4米、宽0.9米,总重量3吨,青铜甲骨片背面则为这些甲骨卜辞的释义。代表天上的28星宿,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古老观念。穿过碑林,金碧辉煌的屋檐红黑相间的柱子的主体馆已展现在眼前,主体馆地上四层、地下一层,高度32.5米,建筑采用殷商时期的饕餮纹、蟠螭纹图案浮雕金顶,采用红黑图案的雕墙和雕柱,展现殷商宫殿“四阿重屋”的特征。博物馆的外形取于象形文字“墉”,这是殷商甲骨文、金文所概括富有哲理、经典、最神圣的建筑形象。象形文字的“墉”字,不仅表现了中国文字文化内涵,也显示了文字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 中国文字博物馆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博物馆。作为我国第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共入藏文物4123件,其中一级文物305件,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世界文字等多个方面。</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 当你带着敬畏的心情进入馆内,首先看到的是四面大型文字浮雕墙,气势恢宏。整体布展分为序厅、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特别展览4个部分,9个展厅。其中,“中国文字发展史陈列”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共有5个展厅,15个单元全面展示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历程。同时,呈现出我国多民族文字大家庭的盛况。</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 序厅,首先是圣坛、圣火和圣光,它象征着中国文字的熊熊圣火点燃了古老中国的文明之光,在它的引领下,中华民族不断求索,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在东面墙壁上,可以看到汉字的发展脉络,有刻划符号、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还有少数民族的文字,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字的百花园。与之相对的西面墙壁上则是世界其他文明中的文字,与中国文字交相辉映。在地面上欣赏到飞舞流淌的中华汉字,如此设计让我们感到震撼!</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 文字是人类传达感情、表达思想、记录语言的图形符号。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除了中国文字外,还有苏美人、巴比伦人的楔行文字、埃及人的圣书文字和中美洲的玛雅文字,这些文字造就了古文明的历史成就。如今楔形文字、圣书文字、玛雅文字已销声匿迹不再使用,且该地区现行之文字和这些古文字也没有渊源关系。</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 中国文字应该算是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中国文字的主要发展历史,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中国文字博物馆反映了中国文字发展史的基本脉络,可以说是一部让世人领略中华文明的景观式文字大典。</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 在一楼展区,让游客有幸了解甲骨文的知识,汉字源流释古今,那片片甲骨都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结晶。</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 进入第一展厅,首先展出的是甲骨文,在“一片甲骨惊天下”展区,一排排展台和大厅四周的墙壁上布满了刻着甲骨文的甲骨、卜骨,这些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见证了中华大地悠久的历史和璀灿的文明,述说着中国文字的源远流长。</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 甲骨文的发现宣告中国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形成较成熟的文字体系。如今,发现的甲骨文单字约4500个,能够释读的约1500字。</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 甲骨文是商王占卜的纪录,刻在牛骨和龟甲上,也有少量的羊骨、猪骨和鹿骨等。商朝时期,生产力仍很低下,人们难以抗拒自然界的灾害。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就要求助神灵的护佑,因此商代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在祭祀的同时,商王根据自己的需要,让贞人即主持占卜的人用甲骨进行占卜,向神灵询问吉凶。具体做法是在甲骨上面钻孔或凿孔,然后烧灼,在甲骨的背面就会出现裂纹,即兆纹,根据裂纹走向判断吉凶,最后将占卜内容及结果用文字的形式刻在甲骨上。这就是甲骨文的形成,它记录了商代社会繁荣景象。</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 二楼东厅,主要包括钟鼎千秋、物以载文两个单元。这里展示大量珍贵文物,包括各式造型古朴、庄重肃穆的青铜器;长短不一、难以保存的竹简;造型小巧精致的铜印;晶莹剔透,质地温润的玉器,这些珍贵文物,见证着数千年的文字演变历程和历史进展。向里走,展现大量造型古朴、庄重肃穆的青铜器。古人的智慧,足以让今人惊叹!</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 尤其蔡伦造纸记忆犹新。它分为7个步骤,沤竹(泡竹子)、浸灰水(用石灰水泡竹子)、打浆(把泡过的柱子打成纸浆)、蒸煮、荡帘抄纸、焙纸、揭纸这一我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工程。</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 还有金文(又称吉金文,钟鼎文),与甲骨文称谓不同,但并不是另一种文字,只是因为铸刻在青铜器上,才称为金文。金文大约是从商朝开始的,至西周达于极盛,直到战国时期,共有1200多年的历史。</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 金文是刻或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重在纪念和流传,商周时期同样重要。先秦时期政府公文、文化典籍、民间契约、书信往来等等书写在竹、木简或丝帛上面。从文献记载和有关的文字形体来推断,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简帛这两种书写材料。</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 先看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册”与“典”两个字,“册”明显是一个象形字,为用两根绳子编联的若干根竹简。而“典”则是在“册”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为单手或双手捧册。单就甲骨文金文中“册”字的出现,就足以说明商朝时期人们已在简牍上书写。</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 三楼北厅是第四展厅,中国文字博物馆专门开设了“民族文字大家庭展厅”,主要展示民族文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也是世界上文字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不仅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藏文、蒙古文、维吾尔文等在中国社会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少数民族文字,也展示了像粟特文、龟兹文等虽然在中国文字史上昙花一现,但是对于解读一些少数民族典籍,了解和发掘少数民族文化十分重要的文字。</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 从远古到19世纪末,中华大地上出现过近40种少数民族文字。根据我国少数民族文字的产生年代和使用功能,大致可分为古代民族文字、传统民族文字、新创与改进民族文字等类别。这个展厅分为古代民族文字、传统民族文字、创新民族文字三个单元。</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 三楼第四展厅,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看到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陈列着的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等名家真迹。</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 第五展厅位于博物馆三楼东厅,进入第五展厅主要展示从印刷术到资讯化,分为印刷术起源、雕版印刷、活字演变、汉字进入电脑,展现了从印刷术到信息化,将纵览汉字从雕版印刷到计算机时代的历程。</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 进入计算机时代,汉字再次走到命运的十字路口,由于汉字无法进入计算机,废除汉字浪潮再起。然而,王永民和王选扭转了汉字的命运。王永民研制的五笔字型输入法解决了汉字输入难题;王选研制的激光照排系统,则使汉字印刷进入了光与电的时代。文字博物馆中收藏的第一本汉字激光照排图书《伍豪之剑》见证了那段历史。</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 </font></div><div><br></div>

文字

甲骨文

汉字

金文

甲骨

博物馆

展厅

中国

民族

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