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又画"红山"——《山川尽享丰收乐》</span></h1> 《山川尽享丰收乐》 180cmx98cm 创作时间:2017年4月<h1><br /></h1><h1> 秋景,是众多山水画家常用的题材。但是在古代,画面常被赋予苍凉、悲观的氛围,渲泄失望、忧伤、哀婉、愁思等等情绪。这与当时文人画家所处的生活环境、精神境界以及社会审美流向诸多主客观因素有关。毛泽东的词巜沁园春.长沙》问世,他把秋天描写成"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季节,赋予它革命浪漫主义的英雄情怀,极大地改变了文人墨客对秋景山水的审美取向。李可染先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画了多幅"万山红遍"毛泽东词意画,成为当代艺术瑰宝,也为如何画"红山"积累了宝贵经验。</h1><h1> 我于七十年代,受李先生影响,特别是在恩师周永家先生一幅"红山"作品的启发下,开始画这类作品,至今已经记不得画了多少幅。虽然说不上有大的成就,但是逐渐形成两点成熟的坚守:一是在内含上决不消极,把秋景作为成功、收获、总结、喜庆、积蓄、再进等情怀的载体,宣扬健康向上的奋发精神。二是在形式和笔法上,不因循李、周诸位先生现成途径,尽力探索个人手法,在坚持中国传统笔墨的同时,借鉴西画营养。受到不少方家首肯和众多读者喜欢。</h1><h1><br /></h1><h1> </h1> <h3>以下为该作品的几个局部</h3> <h1> 红色的山头,是无际的红叶染成。有的作者"一红到底",是不行的。客观上,这些红叶,有枫树,有黄栌,各自又有不同品种,因生长的地点、向背、受光受风程度不同,呈现多种色度的"红"。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画面上,要因阴阳起伏主次部位而点出不同的色阶层次,以求与墨韵相合,不能由于色重而从本质上伤了中国山水画的"神气"。</h1> <h1> 山高万仞,尽出之,不见其高,云断其腰,方显其高;谷幽千丈,尽描之,无以为幽,雾蒙其面,方觉其幽。</h1> <h1> "红运当头"的高山,挺然屹立,浩荡不息的江水,脚下流淌。有高有低,有主有从,有声有色……高远加深远的构图,黑、红、灰、白调子形成的韵律,感觉"戏"味够了,呵呵……</h1><h1> (创作随感戏说并记之 刘宗汉 2017年4月25日于不悟斋)</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