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h1><h1> 吴起地处黄土高原,是一个跨陕甘宁三省边际的一个边陲小镇。因地理位置的特殊,这里也曾是古代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相传,战国名将吴起曾在此戍边,吴起因此而得名。<br> 过去的吴起,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困苦。说到吴起人们自然和贫穷落后联系了起来。近年来,随着吴起石油工业的兴起,这座偏远的农村小镇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脱去了贫困帽子的吴起正以它独特的姿态阔步前行,一跃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百强县。吸引了众多的外界游客前来观光,在了解吴起地域特色,风土人情的同时,吴起小吃自然成为一道最亮丽的风景。与荞面有关的小吃就有:荞面圪饦,荞面饸饹,荞面卷卷,荞面搅团,荞面凉粉,荞面挂面等等。更为重要的是用荞麦制造出了荞麦香醋,甘醇可口,气味芳香,远近闻名。也是走亲访友最好的礼品,经济实惠,又不显寒酸。<br></h1> <h1> 在诸多的以荞面为原料的小吃当中,吴起羊肉剁荞面自然是一道久负盛名又颇具特色的民间小吃了,有着永久的历史渊源。因此,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成了一种文化。<br> 在封山禁牧前,农民基本家家户户都养羊种地,荞麦的种植更是普及,荞面自然成了人们的一道主食。当然,我们在享受它独特美味的同时,更会惊叹它制作技艺的精湛。<br></h1> <h1> 剁荞面粗中有细,柔中带刚。在冷水里放适量碱面,这样和出的面有筋骨,用筷子把面搅拌成团,倘若面揉硬了就要继续倒水,面和软了再撒面,如此反复至面团平滑而光亮,柔软而又有筋骨。其次就是擀面了,女子手执擀面杖,收腹提臀,垫脚悬肘,运气凝神,一看就知道是行家里手。一鼓作气反复推拉。谁说那是在做面,那简直就是在精雕细琢一幅作品。一会功夫,一块面团就在“艺术大师”的擀面杖下变了一副好似薄而透亮,匀称轻柔的玉帛。剁面,双手执刀,出刀坚定,用力均匀,刀飞面扬,行如流水,宛似秋风落叶,又如春风拂柳。面成下锅,满屋飘香。倘若没有经过时间的历练,绝不会有如此娴熟的技艺。<br> 说起吴起的剁荞面,还得从吴起的民俗说起。过去,给儿子问媳妇,老子(父亲)必先上女方门,亲眼考量那女子剁面的手艺。面剁的不好,及时模样长的再俊俏,也有嫁不出去的危机。所以在吴起,剁荞面也就成了妙龄女子的一门必修课。有道是,“婆姨强不强,看看剁面长不长。婆姨利不利,看看剁面细不细”。故女儿长到十一二岁,为娘者便执擀面杖,言传身教,女子认真聆听,悉心学习,日复一日就练就了一手好刀工,女子出嫁后在婆家做的第一顿饭也就剁荞面,从而博得长辈们的青睐。当然,以此来评判女子的品行,有些偏激。但从女子做面时的那份细腻和执着,从容和干练中也能窥探其朴实和妇道。其实人的许多特质,就是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所形成的那种独特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渐行渐远,剁荞面的精湛技艺却得以传承和延续。</h1><div><br></div> <h1> 吴起羊肉,别具特色,口味与众不同。吴起的羊经常食用一种名为地椒的草,食用这种草后,肉质鲜嫩口感舒适。尤其是八月中旬前后,地椒成熟,漫山遍野散发着这种草的味道,这期间的羊肉口感也达到了最佳。</h1><h1> 做羊肉也是有讲究的,首先将带骨羊肉,剔去肉厚的部分,可以做成肉条子晒干,日后用来做羊肉臊子。剩余的骨头肉不宜太厚,否则味很难入肉。然后剁成碎块,入锅小煮,待锅溢时,撇去浮沫,加入调料,切忌用酱油,民间谚语“猪不辣,羊不酱”。用慢火炖熟,肉绵汤郁满屋香,就可以出锅了。</h1><h1> 吴起羊肉剁荞面在历史的传承中延续,也在口口相传中成了一道民间美食,闻名远近。</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