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山脚下,群山环抱,绿树成萌,弯弯的小路,条条山道,既有台阶,又有土坡。既有矿区,又有农村,还有家属区,几乎都连在一起。</p><p class="ql-block">在人烟日益稠密,村庄日见繁荣,矿区的景色,更加多彩。每到节日里,不但红旗招展,而且歌声嘹亮,呈现一番景色。虽处群山之中,却商业兴隆,都是鸟金带来的福。</p><p class="ql-block">瞧着运煤的马车,还有驮煤的牲口,来来往往,昼夜不息。每当凌晨,那驼铃声响彻山间,犹如一幅矿山与村庄的民乐图,美丽富饶的家乡,还有传说的故事,至今难忘的童年。</p> <p class="ql-block">家乡的人,家乡的事,总是记忆最深。据老人们讲,在清朝时期,晒台村就有学校。抗日英雄赵然,从晒台学校走上革命道路,参加抗日队伍,开展根据地,有杰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北京矿务局在此办学,叫矿山子弟小学,坐落在环境幽雅的群山中,被人们称为矿小。</p><p class="ql-block">记忆中的学校,三排明亮宽敞的教室,学生朗朗读书声,从教室传出来,刚劲有力。教室门前,栽的小叶杨,枝繁叶茂。</p><p class="ql-block">相邻的西地大楼,是一座欧式建筑,走进大楼里,站在阳台上,可俯视学校全貌。随着学校学生增加,学校又扩建了两排教室,仍然满足不了需要。</p><p class="ql-block">在校学生,只能分上下午上学,一个教室两个班。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矿小增加初中班,学校更名口儿中学。</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学校,既要学习文化课,也要学工学农课程。初中学时,学生都要参加一周学工,参加农业生产劳加几乎是常事。</p><p class="ql-block">记得学工时,矿上为学生准备工作服,把学生分配在不同单位。有电工班、机修、木工房,总务科、瓦工组、电台。初一年级,我分配在电工班,还是高压班,正赶上电台奔辛庄泵房一趟高压线施工,学到架线技术。</p><p class="ql-block">别看只有一周时间,学到了很多知识,体会到工人辛苦,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从中深受教育。</p><p class="ql-block">学农参加生产队劳动,学校还有试验田,在大南山上,也是学校的学农基地,进行农业劳动,体现农民的劳累。</p><p class="ql-block">当然,学农是一件有趣的事,和同学一起,排队登上南山,天空白云飘,脚踏南山,连泉禅寺,虽然只是遗址,还有留下的石碑,很深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在那块开阔的土地,是学校的学农基地,正是连泉寺遗址,传说中:“庙倒山门在,七十二缸老咸菜”。</p><p class="ql-block">南山底下丰富煤炭资源,因为这块地质平坦,虽然离学校很远,村里人不去种地,便成了学校的试验田。</p><p class="ql-block">周边植被茂盛,上去要爬上海拔800米高山,对于山里长大的孩子,不算什么,可城里来的老师,却有些恐惧。崎岖的山路,空身行走都很困难,还要背上营养膜,翻山越岭,春种秋收,看到那丰收的玉米,苦累全都抛在后面,有感于社会实践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生活,虽然艰苦,却有很多的乐趣,业余生活挺丰富,弹球儿删四角,推着铁环满街跑,而且大环套小环,哗啦哗啦直响,远处就听到这优美的声音。</p><p class="ql-block">女生在打仔包,刻房子跳皮筋儿,嘴里不停的念叨:“小皮球儿,香蕉菊,马连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那真是其乐无穷,无比快乐。</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每片都有孩子头,如黑牛沟,高地儿,西地的孩子头,玩的的是比较高雅,组织孩子看幻灯片,有刘文学,周瓜皮,半夜鸡叫,并制造木制长枪,站岗放哨,防止外片人袭击。</p><p class="ql-block">为了站好岗,还规定口令,什么“疙瘩包,草鸡毛,吓一跳,葫芦瓢”,对不上暗号了,一律拒之门外,如有外人袭击,马上报告,要出击迎战,打得不可开交,决定胜败。</p><p class="ql-block">这只是晚上活动,而白天放学后,还要背着小篓子儿,去东矿捡煤核儿。在那个年代里,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有捡煤核的经历。</p><p class="ql-block">所谓的煤核儿:就是单位到处的灰渣里,没有烧透,还有些乏煤,把外面的浮灰打掉,捡回家继续烧。</p><p class="ql-block">捡煤核儿,也要结伴而行,三五成群,边玩儿边捡,悠悠荡荡,顺着矿区,从六排房到井口茶炉,再到大锅炉房。矿大锅炉房,那是三班倒,出灰时间有规定,去的过早要等。因此,伙伴们在材料厂,推着架子车,上面站着人,轮着拨去推,玩的开心快乐,等到锅炉房出灰的时间,都一拥而上,如离弦的箭,抢占有利地形。</p><p class="ql-block">热灰出炉很烫,都全然不顾,遇到大孩子争抢,小孩子只能看着,他们也有规则,个个弄的土猴一样,满身灰尘,蹦蹦跳跳,追逐嬉戏,有苦中之乐的感觉,有少年不知愁的滋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矿区俱乐部,坐落在厂区,俱乐部采用木质结构,建筑风格极为特殊,以西地大楼,那都是矿区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俱乐部的舞台设计,也是相当标准,座位以长条板凳为主,由低往高,红黑色布窗帘,音响灯光齐全,按标准剧场设计,俱乐部也经常有城里的名角登台亮相。</p><p class="ql-block">俱乐部的活动,也是丰富多彩,家住矿区附近,俱乐部每周都有电影,如南征北战,地雷战,地道战,打击侵略者等。虽然要票,价钱也是很便宜,成人只有一毛钱,儿童只需五分钱,就可观赏一部电影,虽然票价便宜,也有拿不起的人,那也在俱乐部门前等着,等待放人后,进去观看一个尾巴,也是快乐的。</p><p class="ql-block">记得那是80年代初,俱乐部放映第一次放武打片《少林寺》时,那场面惊人,可以说人山人海,就连山后的村庄,大石河畔两岸的村民,都相聚在矿区,集中在俱乐部,看首次上映的《少林寺》,俱乐部只能加场,平时演电影,只分上下午两场,那天几乎连演,都没满足人民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矿区的浴室,那是生活必备的场所,澡堂子里的乐趣,也让人终身难忘,记忆犹新,西区作为采空区,地表水早已断流,早年的横流水儿,早已失去意义,西区居民的生活用水,是从五里之外的辛庄村,通过打井安泵,将水引到西区,装上了自来水管,修建了浴室,像原来的一个池子,扩建到五个池子,浴室面积从此增大。</p><p class="ql-block">矿澡堂子,也是孩子们戏水的地方,虽然规定儿童周日洗澡,但平常也经常去,冬天那儿有姜糖水,而夏天有汽水儿。在那个年代计划经济,物资比较匮乏,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姜糖水,心中的乐趣,无法形容,更何况是白喝,那是矿工的福利,孩子们只是从中享受一下。浴室有规章制度,工作人员也相当严厉,有一次去浴室,被浴室人员一声恐吓,“没长毛的出去”,让孩子们有些焦虑,比我年长的蔡老三手拽着脑袋上的头发,大声喊着:“我有毛”?还把脑袋伸过去让人瞅,看浴室的人劫说:“你那毛不行”!让蔡老三非常尴尬,便给轰了出去。那次的澡,不但没洗上,姜糖水也没喝,只能跑到材料厂,推着一辆架子车,疯狂地玩了一下午,回家已经是傍晚了。</p> <p class="ql-block">看电视并不陌生,但是七十年代能看上电视,一般人不可想象,在矿区生活的孩子,能看上电视,也是一种享受。</p><p class="ql-block">西地大楼,那是54年的建筑,虽然只是个筒子楼,外表建筑是俄罗斯风格,青砖青瓦,墙上有爬山虎,楼前有紫色的木兰花,每当花开季节,这里景色盎然,总想掐上一朵。</p><p class="ql-block">楼前有一个会议室,放有一台从苏联进口的电视,虽然是电子版产品,却相当时髦,外面高大的电视天线,似乎像雷达,晚上吸引很多的人前来观看。电视只有一个频道,还是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还没建成。</p><p class="ql-block">电视机不是很清晰,每天都是人满为患,有职工,学生,还有附近村民,清闲中,在这里欣赏。</p><p class="ql-block">有一天,电视播放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看的人居多,对芭蕾舞剧,虽然没什么印象,但那天洪常青的形象,也激励着人成长。</p> <p class="ql-block">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也是难忘。南山脚下,春天满山遍野的山挑花,还有遍地盛开山杏花,把群山峻岭装扮如此美丽。挑花开,杏花谢,谁管梨花做满月,特别是杨槐树花芳香诱人,采下来蒸玉米面窝头,别有一番风味。</p><p class="ql-block">夏天到来,三五一群去南山脚下大坝洗澡,别看是炎热的夏季,但大坝的水,冰凉刺骨,没有点毅力的人,是不敢下水。赶上去暑节,跟当地看青的搞好关系,还可在坝旁吃上最正宗的京白梨。</p><p class="ql-block">家乡的秋天,比西湖美,成片的红叶和柿子树,既有景色又有果实。摘酸枣更有乐趣,满山去跑,有时还能采到山葡萄,野果等。</p><p class="ql-block">冬天打雪仗滑冰车,水泉坡因终年流水,每到属久寒冬,水结冰顺河沟大约五百多米,自制的冰车,两根横称,前后两块板,底下用粗铁丝,有的是细钢筋订在下面,两把冰刀,便在冰上玩起来。河沟的冰不是平的,落差几米,但玩起来也很有乐趣,从上滑到下面,又抱着冰车跑上去,继续往下滑,直到家里大人叫回去吃饭,还恋恋不舍离去。</p> <p class="ql-block">在西区生活的人们,家家都有背篓,生活离不开它。因为西区地处群山峻岭之中,所有的路都是乡间山路。因此矿上养了四把毛驴,商店有两头驴,一头大的,一头小的,主要是给商店拕商品的,矿上养的毛驴也是给矿上送材料,各家如果买煤买粮菜,不管是洋房,还是风景区,都要用篓子背,因此在西区最早生活的人们,背篓在他们心里是不外行的,他们都经历过,每当提这些,都会滔滔不绝,讲过去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岁月悠悠,沧桑变化,西区人们的故乡,虽然已经是过去,却成为历史,但它永运在人们心中的记忆,也是永存,它将成为过去的回忆,也是每年回去旅游的景点。</p>